•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滴灌條件下干旱區(qū)農(nóng)田水鹽運移及調(diào)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2018-03-27 06:16:09田富強胡宏昌倪廣恒
      水利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水鹽土壤水咸水

      田富強,溫 潔,胡宏昌,倪廣恒

      (清華大學 水利水電工程系,北京 100084)

      我國西北干旱區(qū)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24.5%[1],但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5.8%,人均和地均水資源占有量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8%和27%[2],水資源短缺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以滴灌為代表的節(jié)水灌溉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膜下滴灌技術在新疆大面積推廣,已日臻成熟。另外,干旱區(qū)因降水少、蒸發(fā)量大,大部分淺層潛水的礦化度高,咸水和微咸水儲量大[3]。在淡水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開發(fā)利用礦化度較高的咸水和微咸水,將其作為農(nóng)業(yè)和生態(tài)灌溉的補充水源,也是解決干旱區(qū)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滴灌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也改變了農(nóng)田水鹽運移模式。一方面,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lián)系減弱,減少了潛水蒸發(fā)帶來的鹽分,使得“自下而上”型鹽堿化減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洗鹽水量,導致積累在土壤表層的鹽分不能及時淋洗入深層,出現(xiàn)“自上而下”型土壤鹽堿化的新風險,當采用咸水和微咸水灌溉時問題更為突出,因此需要在對土壤水鹽和作物響應規(guī)律深入研究基礎上提出科學的應對方案。本文對上述條件下的土壤水鹽運移、作物水鹽響應、水鹽綜合調(diào)控等方面進行綜述,并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進行展望,以期對滴灌技術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1 滴灌條件下農(nóng)田水鹽運移規(guī)律研究

      1.1 滴灌條件下土壤水鹽分布特點與漫灌和溝灌相比,滴灌是最節(jié)水且局部壓鹽效果較好的灌水方式。比較溝灌和滴灌水鹽分布特點,發(fā)現(xiàn)溝灌形成近似U型的土壤濕潤區(qū),溝頂部分在返鹽的作用下形成積鹽;滴灌則形成近倒圓錐型的土壤濕潤區(qū),在濕潤層外圍形成鹽殼[4]。高龍[5]根據(jù)實測土壤含鹽率計算了滴灌后土壤含鹽率等值線,分析了滴灌過程中土壤含鹽率變化特征,發(fā)現(xiàn)受表面積水形狀的影響,土壤含鹽率的等值線分布和濕潤體分布形狀類似,但不如濕潤體形狀規(guī)則。李毅等[6]研究了點源滴灌土壤入滲含鹽率和鹽分濃度在濕潤體內(nèi)的分布情況,得到了土壤含鹽率和鹽分濃度隨水平距離和垂直距離分布規(guī)律的指數(shù)函數(shù)表達式。

      王全九等[7]根據(jù)滴灌土壤濕潤體內(nèi)含鹽率與土壤初始含鹽率、作物耐鹽度的相對大小,將土壤濕潤體劃分為脫鹽區(qū)(滴灌濕潤體內(nèi)土壤含鹽率低于土壤初始含鹽率的區(qū)域)、達標脫鹽區(qū)(含鹽率低于作物耐鹽度的區(qū)域)、未達標脫鹽區(qū)和積鹽區(qū)。同時還指出定額情況下滴頭流量增加有利于水平壓鹽,而不利于垂直向下壓鹽。呂殿青等[8]總結了滴灌條件下土壤水鹽運移特性的研究現(xiàn)狀,指出滴灌點源入滲的影響因素包括滴頭流量、灌水量、土壤初始含水率等。

      膜下滴灌顯著改變土壤中的水熱鹽分布特征。張治等[9]系統(tǒng)分析了氣象、土壤水、覆膜等對棉花生育期地溫分布的綜合影響,發(fā)現(xiàn)膜下滴灌可以克服土壤高地溫低含水率或低地溫高含水率的矛盾,具有良好的保溫保墑作用,可以為作物生長創(chuàng)造較好的土壤水熱條件。李毅等[10]研究覆膜地溫極值的時空變化,指出覆膜對提高低溫段土壤溫度有明顯作用。地膜阻礙了地表積水區(qū)向膜外土壤擴展,減少了無效蒸發(fā),提高了土壤溫度[11]。李明思等[12]發(fā)現(xiàn)覆膜滴灌土壤濕潤比(微灌條件下,濕潤土體體積與整個計劃濕潤層土體的比值稱為土壤濕潤比)高于無覆膜滴灌土壤濕潤比。膜下滴灌在生長季節(jié)有助于作物避鹽,原因是土壤中的鹽分隨水被淋洗至浸潤體外緣,使主要根系層的土壤形成了低鹽區(qū)[13]。齊智娟等[14]比較了河套灌區(qū)全膜和半膜覆蓋兩種方式下滴灌土壤鹽分運移規(guī)律,結果發(fā)現(xiàn),半膜覆蓋脫鹽量(2個生長季鹽分變化為4.71 mg/hm2和9.24 mg/hm2)遠小于全膜覆蓋處理(2個生長季鹽分變化分別為12.22 mg/hm2和21.55 mg/hm2)。

      1.2 咸水和微咸水滴灌對土壤水鹽分布的影響鹽分離子含量的多少通常采用灌溉水礦化度表示,灌溉水礦化度影響土壤水鹽運移特性。Rhoades等[15]在FAO報告中指出,灌溉水礦化度為1.5~7.0 g/L的水為咸水,我國通常采用的微咸水礦化度為2.0~5.0 g/L[16]。楊艷[17]和王全九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一定范圍內(nèi),土壤入滲能力隨灌溉水礦化度增大而增加,當灌溉水礦化度達到3.0~3.2 g/L時,入滲能力最大,之后土壤的入滲能力隨灌溉水礦化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馬東豪[19]通過試驗系統(tǒng)研究土壤水鹽運移特征,比較了微咸水和淡水灌溉后的累積入滲量和濕潤鋒。結果表明,微咸水和淡水的入滲特征相似,累積入滲量、濕潤鋒與入滲時間都呈冪函數(shù)關系,累積入滲量與濕潤鋒呈線性關系。當灌溉水礦化度不大于3.0 g/L時,微咸水的累積入滲、濕潤鋒和入滲率都隨著灌溉水礦化度而增加。另外,微咸水中的化學物質(zhì)還可能與土壤溶液和固體顆粒作用,從而影響入滲特征。微咸水入滲過程中,隨著灌溉水礦化度的增加,堿土的剖面含水量和含鹽量都呈現(xiàn)增加趨勢,但鹽土的剖面含水量和含鹽量并未隨灌溉水礦化度變化而變化[20]。

      咸水和微咸水的離子組成影響入滲特征。通常采用灌溉水鈉吸附比(灌溉水中的鈉離子同鈣、鎂離子濃度平均值的平方根的比值)來描述微咸水主要離子組成。一般而言,鈉離子的存在會導致土壤顆粒收縮、膠體顆粒膨脹和分散,使得土壤孔隙減少,土壤滲透性變差[21]。Oster等[22]和Murtaza等[23]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灌溉水鈉吸附比增加,入滲率逐漸減小。吳忠東等[24]通過試驗比較不同灌溉水鈉吸附比條件下的微咸水入滲過程,發(fā)現(xiàn)當土壤初始含水率和灌溉水礦化度一定時,累積入滲量和濕潤鋒都隨灌溉水鈉吸附比的增加而減小。

      1.3 土壤質(zhì)地對水鹽分布的影響其他條件相同時,隨著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增大,土壤鹽分含量增大,而隨著砂粒含量的增大,土壤鹽分含量減小,這是因為土壤中黏粒和粉粒表面積較大,是土壤的活性組成部分,而砂粒相對不活潑[25]。陳麗娟等[26]通過試驗研究黏土夾層對微咸水入滲規(guī)律的影響。結果表明,如果土壤中含有黏粒含量較高的土層,則易發(fā)生鹽分積累,黏土夾層有限制鹽分運移的作用。胡宏昌等[25]通過分析比較新疆膜下滴灌試驗田中取得的563個土壤樣本,發(fā)現(xiàn)土壤質(zhì)地對表層土壤含鹽量的影響更為顯著,原因是表層土壤更容易受到水分入滲和蒸發(fā)等地表過程的綜合影響。土壤表層覆砂影響鹽分的表聚作用,宋日權等[27]通過試驗研究覆砂對土壤入滲、潛水蒸發(fā)和土壤鹽分遷移的影響,發(fā)現(xiàn)砂層能顯著地抑制潛水蒸發(fā)或是入滲后潛水蒸發(fā),從而降低鹽分表聚作用。

      1.4 灌溉方式對土壤水鹽分布的影響灌溉制度影響土壤水鹽分布,不同的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條件下土壤鹽分分布結果差異明顯。當采用較高的土壤含水率作為控制下限,滴灌頻率較高,根系周圍的土壤含水率和基質(zhì)勢維持在較高水平,彌補了由于土壤中鹽分過高而降低的滲透勢,使得作物根系容易吸水。孫貫芳等[28]通過兩年田間試驗研究膜下滴灌條件下,不同灌溉制度(土壤基質(zhì)勢下限分別為:-10、-20、-30和-40 kPa)對河套灌區(qū)水熱鹽運移的影響,4個處理分別灌水17、15、12和9次。結果表明,灌水下限-10 kPa處理可有效淋濾0~100 cm土壤鹽分,而其他處理的淋濾作用不明顯。譚軍利等[29]在寧夏青銅峽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位于滴頭正下方20 cm處的土壤基質(zhì)勢為-10 kPa時,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層中的土壤鹽分含量、鹽分離子組成含量,以及土壤的pH值均降低。

      咸淡水交替灌溉影響各層土壤鹽分含量。劉小媛等[30]通過試驗研究咸淡水間歇組合灌溉對土壤水鹽運移特性的影響,發(fā)現(xiàn)咸淡水間歇組合灌溉土壤脫鹽率與淡水灌溉對照比較差異較小,但明顯高于微咸水直接灌溉。朱成立等[31]比較了不同咸淡水交替組合灌溉對土壤鹽分分布的影響,發(fā)現(xiàn)灌溉水礦化度一定時,同一深度土壤鹽分含量由小到大依次為“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

      李瑞平[32]基于田間實測資料,對多年土壤凍融期間水分、鹽分和溫度的變化資料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溫度的變化比氣溫變化滯后。當氣溫升高,表層土壤溫度上升到0℃,表層凍結土壤開始融化,凍結鋒面逐漸向下發(fā)展,直至全部融通。融通過程影響土壤水分和鹽分的遷移。另外,也有研究在冬季抽提當?shù)馗叩V化度地下咸水對鹽堿地進行灌溉,咸水在冬季低溫作用下迅速凍結成冰,春季咸水冰層融化過程中,咸淡水分離入滲,其中先融化的高礦化度咸水先入滲,而后融化出的低礦化度微咸水和淡水的入滲對土壤鹽分具有較好的淋洗作用,實現(xiàn)了春季土壤返鹽期的土壤脫鹽[33]。

      1.5 連續(xù)滴灌對農(nóng)田鹽分累積的影響胡宏昌等[34]基于在新疆巴州庫爾勒市連續(xù)5年的試驗(2008—2013),分析15 000余個土壤樣本的水鹽觀測化驗結果,發(fā)現(xiàn)膜下滴灌生育期整個土壤剖面內(nèi),鹽分在出苗期明顯累積,在滴灌期輕微累積、收獲期反常下降、非生育期強烈返鹽,無淋洗灌水下全年鹽分累積14%。Zheng等[35]在新疆南疆喀什(平均降雨量為46.5 mm)開展膜下滴灌棉田實驗,也發(fā)現(xiàn)土壤鹽分滴灌前期升高,滴灌期下降,生育期存在輕微洗鹽,同時還指出地形和氣候條件是土壤鹽分空間變異的主要來源。Wang等[36]在新疆北疆克拉瑪依重度鹽堿地開展了3年的淡水膜下滴灌種植試驗,檢測結果顯示,試驗后鹽堿地得到改良,1.1 m深度范圍內(nèi)的鹽分降低明顯,低至初始剖面的21%~74%(灌水量300~700 mm)。每年生育期土壤鹽分基本都處于淋洗狀態(tài),并在滴頭下形成明顯的脫鹽區(qū),灌溉水量的多少和土壤鹽堿化程度決定淋洗效果,灌水量越大,土壤鹽分含量越高,淋洗比例越高,生育期鹽分降幅最高可達61%。

      影響鹽分長期累積規(guī)律的因素很多,水質(zhì)條件、土壤鹽分空間異質(zhì)性、灌溉方式和耕作情況等因素都會影響鹽分的累積,在復雜條件的共同作用下,還可能導致不同的累積結果。Kang等[37]在新疆克拉瑪依農(nóng)場開展棉花滴灌試驗,結果表明,淡水膜下滴灌不會造成棉田土壤鹽分累積,當灌水量較大時,灌后0~40 cm深度范圍內(nèi)的鹽分明顯降低。Kang等[38]采用電導率為1.7 dS/m至10.9 dS/m范圍內(nèi)5個處理進行滴灌試驗,結果表明,各處理均會造成土壤鹽分的累積,累積量隨灌溉水礦化度增加而增大。Chen等[39]在新疆北疆石河子開展了3年膜下滴灌棉田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采用中等鹽度(EC=3.6 dS/m)和高鹽度水(EC=6.7 dS/m)灌溉時,1 m土層內(nèi)鹽分分別增大為初始剖面的336%和547%。但是李明思等[40]通過分析采用膜下滴灌技術13年的農(nóng)田土壤鹽分演變特征,發(fā)現(xiàn)在合理的灌溉水質(zhì)和灌溉制度條件下,膜下滴灌技術使用年限的延長不會導致鹽分積累加重,膜下滴灌并非造成土壤次生鹽堿化的主要原因。

      針對滴灌條件下農(nóng)田水鹽運移問題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滴灌條件下的土壤水鹽運移特征,滴灌時土壤鹽分水平方向上在濕潤層外圍累積,垂直方向上在根系層底部累積,在缺乏淋洗水量的條件下將導致農(nóng)田“自上而下”的鹽堿化。灌溉水礦化度、土壤質(zhì)地和灌溉方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土壤水鹽分布。然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特定的試驗條件,當氣候條件、地下水位、作物類型、灌溉制度等因素發(fā)生變化時,土壤中水鹽分布規(guī)律可能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系統(tǒng)研究,揭示不同條件下滴灌農(nóng)田土壤水鹽運移和累積特征。

      2 滴灌條件下作物水鹽響應研究

      滴灌技術可以提高作物的水分生產(chǎn)效率,與畦灌或漫灌相比,滴灌和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胡宏昌等[41]對比發(fā)現(xiàn),相同試驗條件下,漫灌的水分利用效率為0.22 kg/m3,而膜下滴灌的效率可以達到0.68 kg/m3。原因是滴灌水分到達的深度較淺,當作物根系也分布在地表40 cm的范圍內(nèi)時,作物水分的利用效率較高。另外,地膜的保溫保墑作用也進一步促進了土壤水分的利用。

      在我國干旱地區(qū),滴灌技術提高了作物的產(chǎn)量。Hou等[11]在甘肅研究了膜下滴灌番茄的產(chǎn)量與覆膜時間長短的關系,試驗結果表明,植株葉面積、干物質(zhì)、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在覆膜后都有較大提高。胡宏昌等[41]的研究發(fā)現(xiàn),膜下滴灌條件下根系更為發(fā)達,滴灌條件下棉花根系總量是漫灌條件下的1.6倍。膜下滴灌條件下,適宜的灌水方式可以獲得較高產(chǎn)量。張瓊等[42]通過試驗研究當土壤含鹽量不同時(0.08%、0.8%),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周期(2 d、6 d)對土壤水鹽運動和棉花生長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當總灌水量一定時,高含鹽量土壤花鈴期高頻灌溉與低頻灌溉相比,可以有效降低土壤濕潤體內(nèi)鹽分含量,達到棉花增產(chǎn)28%的效果。

      采用咸水滴灌時,土壤積鹽加重。土壤鹽分通過影響作物的生理生化進程來影響產(chǎn)量品質(zhì)。鹽分脅迫對不同作物的影響不同,脅迫過重降低作物的產(chǎn)量,不超過一定閾值的咸水灌溉可以提高某些作物的品質(zhì)。研究表明,對于大豆、小麥、番茄、黃瓜等作物,當鹽分脅迫加重時,種子萌發(fā)和出苗率都受到明顯抑制,作物根長、生物量和干物質(zhì)等指標也都顯著下降[43]。當鹽分不超過作物的耐受閾值,低濃度咸水灌溉不會導致作物嚴重減產(chǎn),還可以提高果實中可溶性糖和有機酸含量,改善某些作物的品質(zhì)。以玉米為例,灌溉水鹽分濃度3 g/L為玉米幼苗耐鹽上限,灌水濃度低于此值時,幼苗生長正常,高于此值時,幼苗生長受到明顯的抑制[44]。另外,作物遭受鹽分脅迫的程度還與土壤水分有關。適宜的土壤含水量可以提高作物的耐鹽能力。研究表明,當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時,小麥在土壤鹽分較高時仍能全部出苗[45]。

      滴灌技術提高了作物水分生產(chǎn)效率和作物產(chǎn)量,然而,當采用咸水或微咸水灌溉時,土壤積鹽加重,易對作物產(chǎn)生鹽分脅迫。目前,作物鹽脅迫下的影響機制研究仍然不夠透徹,且缺乏微咸水灌溉對土壤理化特征影響的定量研究,人們對作物對土壤水鹽的耦合響應問題的認識還遠不能滿足指導生產(chǎn)實踐的需求。

      3 滴灌土壤水鹽運移數(shù)值模擬研究

      滴灌土壤水鹽運移數(shù)值模擬研究基于一般水鹽運移模型而發(fā)展。Darcy通過飽和砂層的滲透試驗,得出通量(滲透流速)和水力梯度成正比的達西定律[46]。Richards[47]基于達西定律,建立了多孔介質(zhì)中非飽和水流運動的基本方程。在土壤水分運移方程的基礎上,Lapidus等[48]將一個與對流擴散方程類似的模擬模型應用于溶質(zhì)運移問題。此后,國內(nèi)外學者提出了大量的適用于不同條件的土壤溶質(zhì)運移模型。概括起來主要為幾何模型、對流-彌散模型和隨機模型三類[49]。同時開發(fā)了水分和溶質(zhì)運移模擬軟件。目前廣泛應用的模型及軟件多數(shù)為發(fā)達國家研究人員所開發(fā),包括HYDRUS系列模型、可變飽和二維流動與物質(zhì)運移的VS2DT系列模型、描述凍融土壤水熱鹽運移規(guī)律的SHAW模型等[32,50-53]。其中,HYDRUS數(shù)值模型能夠較好的模擬田間點源交匯條件下的水鹽分布[53]。李顯溦等[54-55]應用HYDRUS軟件,模擬淋洗壓鹽條件下暗管排水區(qū)域內(nèi)的土壤水鹽運移過程,模擬結果可以為膜下滴灌棉田的鹽堿治理提供參考。

      近些年來,我國學者提出了可用于地表和地下滴灌條件下的土壤水分、鹽分運動模擬的數(shù)值模型。針對田間復雜條件下土壤水分運動,高龍[5]建立了TIVS模型(Tsinghua Integrated Variably Saturat?ed soil water movement model),模型改進了地表積水動邊界的處理方法[56-57],既保證模擬精度,又提高了計算效率,在膜下滴灌等條件下取得了較好的模擬效果。在模型的應用過程中,還增加了地表能量過程模塊和土壤含冰量模塊,同時增加了對地表徑流過程的描述以擴展模型在水文過程研究中的應用,改進了TIVS模型。劉曉英等[58]采用柱坐標二維Richards方程描述地表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動,采用ADI法和Newton-Raphson法聯(lián)合運用求解數(shù)學模型,通過室內(nèi)不同滴頭流量下的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發(fā)現(xiàn)濕潤鋒在垂直方向上的吻合程度比在水平方向上要好,且滴頭流量較小時吻合較好。馮紹元等[59]建立了溫室地表滴灌剖面二維土壤水分運動的數(shù)學模型,并在其中加入了對根系吸水過程的描述。

      目前,國內(nèi)外針對土壤中水鹽運移模擬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并開發(fā)了一系列水分和溶質(zhì)運移模擬軟件。我國應用已有國際機構軟件展開研究的較多,而自主開發(fā)模型軟件相對較少。實際上,現(xiàn)有軟件針對不同滴灌條件下,土壤鹽分運移模擬的適用性方面仍有較多局限性。另外,計算效率、準確性、模型參數(shù)庫等方面也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4 土壤水鹽調(diào)控方法

      4.1 調(diào)整耕作方式調(diào)整農(nóng)業(yè)耕作方式可以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將土地進行平整,深耕曬垡,采用客土抬高地面、微區(qū)改地、整地的方式,可以改善土壤鹽堿化狀況。另外,地表覆蓋也是較為有效的控鹽措施,覆膜、秸稈覆蓋等地表覆蓋措施能有效抑制鹽分在表層土壤的累積。鄭九華等[60]和Pang等[61]分別開展了秸稈覆蓋條件下微咸水灌溉對棉花和冬小麥-夏玉米產(chǎn)量及土壤質(zhì)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秸稈覆蓋對棉花的生長有促進作用,秸稈覆蓋有效地抑制了土壤鹽分的積累。宋日權等[27]研究了覆砂對土壤鹽分累積的影響,結果表明覆砂能有效抑制鹽分在表層土壤的累積,砂厚達到1.7 cm即有顯著效果,但應用時需要考慮覆砂對土壤的凈入滲能力的抑制作用。

      4.2 調(diào)整灌排方式適宜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土壤鹽堿化。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采用土壤基質(zhì)勢控制下限為-10 kPa的處理,更利于洗鹽[28-29];對于頻繁使用咸水灌溉的地區(qū),為了淋洗土壤中的鹽分,降低土壤溶液的濃度,可適當增加灌水定額,并采用輪灌方式,另外,初次灌水后逐步增加每次灌水水量,可以有效增加脫鹽效果[62]。

      建設排水工程也是防止土壤鹽堿化以及改良鹽堿土的重要措施,排水設施通過降低地下水位,減少潛水蒸發(fā),來抑制土壤鹽分的累積。常見的排水工程包括明溝排水、暗管排水和豎井排水[63]。明溝排水開挖簡單,適應性強,但工程量大,占地面積大,不易維護;暗管地下水排的快,降的深,占地小,但施工技術要求高,一次性投資較高;豎井排水效果好,地下水位降深大,但需要消耗能源,運行費用高。近年來,國內(nèi)外對暗管排水關注較多,研究表明,暗管排水措施可以增加排水、排鹽量,加速土體脫鹽,提高鹽堿土淋洗改良效率[64]。

      4.3 改進淋洗方式土壤鹽分變化與非生育期的鹽分淋洗密切相關。在長期的鹽堿化治理過程中,總結出耕地土壤鹽分具有“鹽隨水來,鹽隨水去;鹽隨水聚,水散鹽存”的基本運行規(guī)律[65]。Burt等[66]在美國加州的開心果滴灌果園進行了鹽分淋洗試驗,通過對淋洗根區(qū)鹽分進行定量分析,指出采用多行低流速滴灌帶供水對鹽分累積區(qū)域進行淋洗,可以有效節(jié)約淋洗水量。Chen等[39]基于ENVIRO-GRO模型,對比了固定水量下非生育期漫灌和生育期膜下滴灌鹽分淋洗的效果,結果顯示,非生育期漫灌對土壤鹽分的淋洗效果更好。Phocaides[67]認為,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的區(qū)域,若采用微灌方式,則需要進行一年一次的鹽分集中淋洗。張治[68]建議在生育期結束后集中灌溉洗鹽。

      有效利用不同季節(jié)特點,可以加強鹽分淋洗效果。鐘瑞森[69]發(fā)現(xiàn)冬灌的聚墑和洗鹽效果均優(yōu)于春灌,采用冬灌作為灌溉洗鹽的方式更有效。研究根據(jù)凍融條件下淺層土壤洗鹽、返鹽和積鹽的特征,指出以改良鹽堿地為主要目的的冬灌可以實施兩次灌水模式。第一次灌水主要用于洗鹽,將淺層(0~60 cm)土壤鹽分淋洗到80 cm以下,甚至地下水中;第二次灌水使淺層土壤凍結速率加快并形成更厚的凍結層,減少返鹽量和積鹽量。另外,也有研究依據(jù)咸水結冰融化過程中咸淡水分離的基本原理,對土壤鹽分進行淋洗,實現(xiàn)春季土壤返鹽期的土壤脫鹽,結合春季地表覆蓋抑鹽措施和夏季降雨淋鹽,土壤的低鹽條件得到保持,從而保證作物整個生長期的正常生長[33]。

      覆膜滴灌條件下,利用地表洗鹽排鹽技術減少地表積鹽。在干旱區(qū)強烈的水分蒸發(fā)作用下,水平方向上土壤水鹽側向遷移,向著作物生長行間裸露地表層積累。采用覆膜滴灌時,由于“隔膜效應”的存在,使得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蒸發(fā)減弱,進而增強土壤水分側向運移,最終向作物生長行間裸露區(qū)域表層定向遷移[70]。因此,可以在田間作物行間裸露區(qū)域鋪設物理吸附材料,將沉淀的鹽分吸附物回收經(jīng)工廠處理再利用,形成土壤鹽分資源化利用的模式。

      4.4 采用生物及化學改良措施生物措施通過種植耐鹽堿作物,增加土壤有機質(zhì)、提高土壤的透水和透氣性,增強土壤保土保肥能力來達到改良鹽堿地土壤的效果。依據(jù)以往的種植經(jīng)驗和研究結果,目前主要耐鹽作物包括野生大豆、苜蓿、油葵、水稻、小麥和堿蓬等[71-74]。任崴等[75]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牧草和枸杞也可以提高土壤的脫鹽效率。王全九等[18]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小麥和油葵輪作種植可以有效抑制土壤鹽分的表聚,有利于鹽堿地土壤改良。

      化學措施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改變土壤膠體吸附性離子的組成,從而改善土壤物理性質(zhì),增強土壤通透性,達到改善鹽堿土壤的目的。目前使用的化學改良劑包括石灰、石膏、磷石膏、沸石、氯化鈣、硫酸亞鐵,硫磺、硫酸、腐殖酸和腐殖酸鈣等[43]。張余良等[76]通過試驗比較改良劑的作用,結果表明,磷石膏或磷石膏加沸石兩種改良劑能夠明顯抑制微咸水對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破壞,改良效果較好。劉易等[77]采用禾康改良劑、DS1997固體改良劑、生物質(zhì)碳、磷石膏和酸堿平衡劑對微咸水(灌溉水礦化度2~3 g/L)灌溉棉田土壤進行改良效果研究,結果表明,5種改良劑均能不同程度控制土壤pH值變化,降低土壤總鹽含量,對比而言,磷石膏具有更好的鹽堿改良效果。

      調(diào)整耕作方式、灌排方式、淋洗方式以及生物化學改良措施都可以改良土壤,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然而單一的調(diào)控方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壤鹽堿化問題,不合理的措施甚至可能破壞農(nóng)田生態(tài)平衡。因此,有必要開展農(nóng)田生態(tài)工程建設,建立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的農(nóng)田灌溉排水和區(qū)域鹽分處置模式。

      5 研究展望

      滴灌技術在干旱區(qū)的應用,改變了農(nóng)田水鹽運移模式,導致農(nóng)田土壤鹽分累積出現(xiàn)新的特點,即由于地下水位下降,由潛水蒸發(fā)導致的“自下而上”鹽堿化威脅大為降低,但由于缺乏淋洗水量,出現(xiàn)“自上而下”鹽分累積的新危險。這種新特點要求我們進一步認識土壤水鹽運移機理和作物響應規(guī)律,并提出新的農(nóng)田水鹽調(diào)控和區(qū)域鹽分處置技術。根據(jù)對研究現(xiàn)狀、趨勢和實際需求的分析,筆者認為亟需開展如下研究。

      (1)進一步揭示滴灌條件下土壤水鹽運移及累積特征,科學制定農(nóng)田水鹽調(diào)控方案。已有研究初步揭示了滴灌條件下的土壤水鹽運移特征,譬如滴灌時土壤鹽分在水平方向上累積在濕潤層外圍形成鹽殼,垂直方向上在根系層底部累積,在缺乏淋洗水量的條件下將導致農(nóng)田“自上而下”的鹽堿化。但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特定的試驗條件,在氣候條件、地下水位、土壤質(zhì)地、作物類型和灌溉制度等不同的條件下還難以直接推廣已有規(guī)律,部分研究成果之間還存在矛盾之處,且尚有一些未能解釋的現(xiàn)象(如膜下滴灌棉田收獲期土壤鹽分反常下降),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實驗、模擬和理論分析研究,揭示不同條件下滴灌農(nóng)田土壤水鹽運移特別是長期累積特征。同時,需結合不同作物土壤鹽分耐受閾值,在水鹽累積規(guī)律基礎上綜合灌溉、淋洗、生物和化學改良等手段科學制定農(nóng)田尺度水鹽調(diào)控方案。

      (2)進一步揭示作物水鹽耦合響應動力學機制,科學確定調(diào)控閾值。作物對土壤水鹽的耦合響應是進行虧缺灌溉和生長調(diào)控的關鍵,目前人們對該問題的認識還遠不能滿足生產(chǎn)實踐的需求。亟需加強節(jié)水灌溉,尤其是微咸水灌溉與土壤鹽堿化對作物影響差異的研究,提出微咸水灌溉條件下作物耐鹽度指標和鹽分脅迫系數(shù)的確定方法,進一步研究作物生長與產(chǎn)量對水鹽脅迫耦合響應的動力學機制。同時,定量研究微咸水灌溉對土壤理化特征的影響,建立鹽分較高條件下的作物水鹽生產(chǎn)函數(shù),探求微咸水灌溉條件下作物節(jié)水抑鹽高效的水鹽環(huán)境的動態(tài)閾值。

      (3)發(fā)展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水鹽運移和作物生長耦合模擬軟件。土壤水鹽運移數(shù)值模型是研究灌溉制度和水鹽調(diào)控措施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我國應用已有國際機構軟件的較多,自主開發(fā)模型軟件的較少。實際上,已有土壤水鹽模型系統(tǒng)軟件在計算效率、準確性、模型參數(shù)庫方面還有較大發(fā)展空間,特別是在不同滴灌條件下的適應性仍亟待提高,這為我國學者發(fā)展自主知識產(chǎn)權軟件、并在國際上推廣應用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梢栽谝韵聨讉€方面實現(xiàn)模型軟件研發(fā)的跨越:①耦合水鹽在土壤水和地下水中的運動。實現(xiàn)土壤水垂向運動和地下水水平向運動的耦合,可科學量化不同農(nóng)業(yè)措施對區(qū)域水鹽運移規(guī)律的影響;②模型參數(shù)庫的構建。不同區(qū)域的土質(zhì)、氣候等條件不同,模型參數(shù)有很大差異,應基于大數(shù)據(jù)等新技術提供的條件,建立我國不同區(qū)域的水鹽運移模型的參數(shù)庫,提高模型的應用性并反過來促進模型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③耦合土壤水鹽運移模型和作物生長模型。基于作物水鹽響應研究成果,耦合土壤水鹽運移模型和作物生長模型,建立土壤鹽分條件和作物生長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為綜合制定土壤水鹽調(diào)控和作物生長調(diào)控方案提供強有力的模擬工具。

      (4)構建基于生態(tài)格局的農(nóng)田排水和區(qū)域鹽分處置模式。不合理灌溉會導致土壤鹽堿化,土壤鹽堿化影響作物的生長和品質(zhì),最終破壞農(nóng)田生態(tài)平衡。因此,有必要開展農(nóng)田生態(tài)工程建設,建立系統(tǒng)化和體系化的農(nóng)田灌溉排水和區(qū)域鹽分處置模式:①量化區(qū)域水鹽運移的時空演化過程,增強區(qū)域節(jié)水抑鹽協(xié)同調(diào)控;②建立與節(jié)水灌溉技術相適應的多途徑排水、排鹽的灌區(qū)布局及灌排體系,保證灌區(qū)水鹽平衡;③結合不同地區(qū)的氣候特征,采用多種技術手段,互相補充,最終實現(xiàn)調(diào)節(jié)鹽堿地土壤水分、鹽分季節(jié)性分配,使作物避開水分、鹽分脅迫敏感期,作物與土壤水鹽季節(jié)變化耦合,完成作物生命周期并形成產(chǎn)量,最后達到年內(nèi)土壤積鹽和排鹽平衡。

      [1]任朝霞,楊達源 .近50a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趨勢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6,26(2):299-300.

      [2]陳亞寧,楊青,羅毅,等.西北干旱區(qū)水資源問題研究思考[J].干旱區(qū)地理,2012,35(1):1-9.

      [3]劉靜,高占義.中國利用微咸水灌溉研究與實踐進展[J].水利水電技術,2012,43(1):101-104.

      [4]鄭曉輝,巴特爾·巴克,李宏,等.不同灌水方式下干旱區(qū)鹽堿地土壤水鹽運移特征分析[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1,42(5):95-99.

      [5]高龍.干旱區(qū)棉花膜下滴灌土壤水鹽調(diào)控試驗和模擬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6]李毅,王文焰,王全九,等 .非充分供水條件下滴灌入滲的水鹽運移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1):1-4.

      [7]王全九,王文焰,呂殿青,等 .膜下滴灌鹽堿地水鹽運移特征研究[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0,16(4):54-57.

      [8]呂殿青,王文焰,王全九 .滴灌條件下土壤水鹽運移特性的研究[J].水科學進展,2001,19(1):107-112.

      [9]張治,田富強,鐘瑞森,等.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地溫變化規(guī)律[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1,27(1):44-51.

      [10]李毅,邵明安.新疆農(nóng)田作物覆膜地溫極值的時空變化[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11):2039-2044.

      [11]HOU X Y,WANG F X,HAN J J,et al.Duration of plastic mulch for potato growth under drip irrigation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J].Agricultural&Forest Meteorology,2010,150(1):115-121.

      [12]李明思,康紹忠,楊海梅.地膜覆蓋對滴灌土壤濕潤區(qū)及棉花耗水與生長的影響[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7,23(6):49-54.

      [13]張偉,呂新,李魯華,等.新疆棉田膜下滴灌鹽分運移規(guī)律[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8,24(8):15-19.

      [14]齊智娟,馮浩,張體彬,等.河套灌區(qū)不同覆膜方式膜下滴灌土壤鹽分運移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7,31(2):301-308.

      [15]RHOADES J D,KANDIAH A,MASHALI A M.The Use of Saline Waters for Crop Production[M].Rome:FAO,1992.

      [16]阮明艷.咸水灌溉的應用及發(fā)展措施[J].新疆農(nóng)墾經(jīng)濟,2006(4):66-68.

      [17]楊艷.土壤溶質(zhì)運移特征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6.

      [18]王全九,畢遠杰,吳忠東.微咸水灌溉技術與土壤水鹽調(diào)控方法[J].武漢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42(5):559-564.

      [19]馬東豪.土壤水鹽運移特征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5.

      [20]楊艷,王全九.微咸水入滲條件下堿土和鹽土水鹽運移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8,22(1):13-19.

      [21]吳忠東,王全九.入滲水礦化度對土壤入滲特征和離子遷移特性的影響[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10,41(7):65-69,75.

      [22]OSTER J D,SCHROER F W.Infiltration as influenced by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1979,43(3):444-447 .

      [23]MURTAZA G,GHAFOOR A,QADIR M.Irrigation and soil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using saline-sodic water in a cotton-wheat rotation[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6,81(1/2):98-114 .

      [24]吳忠東,王全九.微咸水鈉吸附比對土壤理化性質(zhì)和入滲特性的影響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8,26(1):231-236.

      [25]胡宏昌,田富強,胡和平.新疆膜下滴灌土壤粒徑分布及與水鹽含量的關系[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1(8):13-20.

      [26]陳麗娟,馮起,王昱,等.微咸水灌溉條件下含黏土夾層土壤的水鹽運移規(guī)律[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8):44-51.

      [27]宋日權,褚貴新,張瑞喜,等 .覆砂對土壤入滲、蒸發(fā)和鹽分遷移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2,49(2):282-288.

      [28]孫貫芳,屈忠義,杜斌,等.不同灌溉制度下河套灌區(qū)玉米膜下滴灌水熱鹽運移規(guī)律[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7,33(12):144-152.

      [29]譚軍利,康躍虎,焦艷平,等.不同種植年限覆膜滴灌鹽堿地土壤鹽分離子分布特征[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8,24(6):59-63.

      [30]劉小媛,高佩玲,楊大明,等.咸淡水間歇組合灌溉對鹽堿耕地土壤水鹽運移特性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7,54(6):1404-1413.

      [31]朱成立,舒慕晨,張展羽,等.咸淡水交替灌溉對土壤鹽分分布及夏玉米生長的影響[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17,48(10):220-228.

      [32]李瑞平.凍融土壤水熱鹽運移規(guī)律及其SHAW模型模擬研究[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07.

      [33]郭凱,巨兆強,封曉輝,等.咸水結冰灌溉改良鹽堿地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16,24(8):1016-1024.

      [34]胡宏昌,田富強,張治,等.干旱區(qū)膜下滴灌農(nóng)田土壤鹽分非生育期淋洗和多年動態(tài)[J].水利學報,2015,46(9):1037-1046.

      [35]ZHENG Z,ZHANG F,MA F,et al.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soil salinity in a drip-irrigated field[J].Geo?derma,2009,149(3):243-248.

      [36]WANG R,KANG Y,WAN S,et al.Salt distribution and the growth of cotton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re?gimes in a saline are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1,99(1):58-69.

      [37]KANG Y,WANG R,WAN S,et al.Effects of different water levels on cotton growth and water use through drip irrigation in an arid region with saline ground water of Northwest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2(109):117-126.

      [38]KANG Y H,MING C,WAN S Q.Effects of drip irrigation with saline water on waxy maize(Zea mays L.var.ceratina Kulesh)in North China Plain[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0,97(9):1303-1309.

      [39]CHEN W,HOU Z,WU L,et al.Evaluating salinity distribution in soil irrigated with saline water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10,97(12):2001-2008.

      [40]李明思,劉洪光,鄭旭榮 .長期膜下滴灌農(nóng)田土壤鹽分時空變化[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12,28(22):82-87.

      [41]胡宏昌,張治,田富強,等.新疆綠洲棉田鹽分及作物生長對灌溉方式的響應[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56(4):373-380.

      [42]張瓊,李光永,柴付軍.棉花膜下滴灌條件下灌水頻率對土壤水鹽分布和棉花生長的影響[J].水利學報,2004(9):123-126.

      [43]王全九,單魚洋.微咸水灌溉與土壤水鹽調(diào)控研究進展[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15,46(12):117-126.

      [44]張展羽,郭相平.微咸水灌溉對苗期玉米生長和生理性狀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1999(1):18-22.

      [45]馮廣龍,羅遠培,楊培嶺,等.土壤水分對冬小麥初生根、次生根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作物學報,1998,24(6):698-704.

      [46]雷志棟.土壤水動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47]RICHARDS L A.Capillary conduction of liquids through porous mediums[J].Physics,1931,1(5):318-333.

      [48]LAPIDUS L,AMUNDSON N R.Mathematics of adsorption in beds.VI.The effect of longitudinal diffusion in ion exchange and chromatographic columns[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1952,56(8):984-988.

      [49]呂歲菊,李春光.土壤水-鹽運移規(guī)律數(shù)值模擬研究綜述[J].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2005,26(1):80-84.

      [50]?IMUNEK J,van GENUCHTEN MT.Modeling nonequilibrium flow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using HYDRUS[J].Vadose Zone Journal,2008,7(2):782-797.

      [51]?IMUNEK J,van GENUCHTEN MT,?EJNA M.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HYDRUS comput?er software packages[J].Vadose Zone Journal,2016,15(7):25-33.

      [52]HEALY R W,RONAN A D.Documen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 VS2DH for simulation of energy transport in variably saturated porous media:Modification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s computer program VS2DT[M].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US Geological Survey,1996.

      [53]單魚洋.干旱區(qū)膜下滴灌水鹽運移規(guī)律模擬及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2012.

      [54]李顯溦,左強,石建初,等.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暗管排鹽的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Ⅰ:模型與參數(shù)驗證[J].水利學報,2016,47(4):537-544.

      [55]李顯溦,左強,石建初,等.新疆膜下滴灌棉田暗管排鹽的數(shù)值模擬與分析Ⅱ:模型應用[J].水利學報,2016,47(5):616-625.

      [56]LAFOLIE F,GUENNELON F,van GENUCHTEN M T.Analysis of water flow under trickle irrigation:I.Theo?ry and numerical solution[J].Soil Sci.Soc.Am.J.,1989,53(5):1310-1318.

      [57]BRANDT A,BRESLER E,DINER N,et al.Infiltration,from a trickle source:I.Mathematical model[J].Soil Sci.Soc.Am.J.,1971,35(5):675-682.

      [58]劉曉英,楊振剛,王天俊 .滴灌條件下土壤水分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J].水利學報,1990(1):11-22.

      [59]馮紹元,丁躍元,曾向輝 .溫室滴灌線源土壤水分運動數(shù)值模擬[J].水利學報,2001(2):59-63.

      [60]鄭九華,馮永軍,于開芹,等.秸稈覆蓋條件下微咸水灌溉棉花試驗研究[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2,18(4):26-31.

      [61]PANG H C,LI Y Y,YANG J S,et al.Effect of brackish water irrigation and straw mulching on soil salinity and crop yields under monsoonal climatic conditions[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7(12):1971-1977.

      [62]徐存東,聶俊坤,劉輝,等.干旱灌區(qū)灌水方式對田間土壤脫鹽效果的模擬研究[J].節(jié)水灌溉,2015(8):67-70.

      [63]胡駿文.明溝·暗管·豎井—鹽堿地的幾種排水措施[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1984(4):14-15.

      [64]李廣波,李學森,遲道才 .國內(nèi)外暗管排水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動態(tài)[J].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03,34(2):312-316.

      [65]林成谷.土壤學:北方本[M].北京: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3.

      [66]BURT C M,ISBELL B,BURT L.Long-term salinity buildup on drip/micro irrigated trees in California[C]//IA Technical Conference in San Diego,California,2003.

      [67]PHOCAIDES A.Handbook on Pressurized Iirrigation Techniques[M].Food&Agriculture Org.,2007.

      [68]張治.綠洲膜下滴灌農(nóng)田水鹽運移及動態(tài)關系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4.

      [69]鐘瑞森.南疆膜下滴灌棉田水熱鹽調(diào)控措施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70]周和平,王少麗,姚新華,等.膜下滴灌土壤水鹽定向遷移分布特征及排鹽效應研究[J].水利學報,2013,44(11):1380-1388.

      [71]武春霞,楊躍,楊靜慧,等.鹽脅迫下3種耐鹽植物的種子萌發(fā)和生長及其耐鹽性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10):3968-3969.

      [72]王建飛,陳宏友,楊慶利,等.鹽脅迫濃度和脅迫時的溫度對水稻耐鹽性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04,18(5):449-454.

      [73]陳宗金.小麥等農(nóng)作物種質(zhì)資源耐鹽性研究[D].北京: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

      [74]黃歡.鹽地堿蓬甜菜紅素的積累及其耐鹽性研究[D].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5.

      [75]任崴,羅廷彬,王寶軍,等 .新疆生物改良鹽堿地效益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4,22(4):211-214.

      [76]張余良,陸文龍,張偉,等.長期微咸水灌溉對耕地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06,25(4):969-973.

      [77]劉易,馮耀祖,黃建,等.微咸水灌溉條件下施用不同改良劑對鹽漬化土壤鹽分離子分布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15,33(1):146-152.

      猜你喜歡
      水鹽土壤水咸水
      鹽地堿蓬生長生理指標和冠層光譜對水鹽脅迫的響應
      不同供給源下粗粒土水鹽遷移特性分析
      水鹽體系汽液平衡的熱力學模型研究
      艾丁湖流域不同水鹽條件與天然植被關系
      聊城市地下咸水地質(zhì)特征與綜合開發(fā)利用分析
      改進的PSO-RBF模型在土壤水入滲參數(shù)非線性預測中的應用研究
      錦州市土壤水動態(tài)過程及影響因素
      灌水定額對土壤水鹽分布及作物產(chǎn)量的影響
      微咸水滴灌能提高紅棗果實品質(zhì)
      分根裝置中接種AMF對1~2mm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影響
      永川市| 吉木萨尔县| 军事| 南郑县| 华亭县| 淳化县| 龙山县| 南昌县| 鸡泽县| 盐城市| 康马县| 台南县| 理塘县| 霍城县| 晋江市| 武乡县| 安义县| 临西县| 肥西县| 梁河县| 闽侯县| 丰顺县| 浦县| 太保市| 萨嘎县| 昌黎县| 江山市| 丰宁| 九寨沟县| 海原县| 肇庆市| 新巴尔虎左旗| 蚌埠市| 莆田市| 乌海市| 广宗县| 剑川县| 新田县| 扶余县| 甘泉县| 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