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武
(重慶文理學院 重慶地方語言文化研究中心,重慶 永川402160)
所謂引述回應格式,指的是說話人在對引發(fā)語進行回應時,借助于一定的語言手段引述前一說話人的全部或部分話語,以此表達對前一說話人話語的態(tài)度和認識,由此形成的形式和功能上已經(jīng)凝固化、專門對引發(fā)語進行回應、有時還可以引導后續(xù)信息的序列配置[1-3]。如果像傳統(tǒng)語法一樣只做孤立的討論和思考,是很難揭示引述回應格式的本質(zhì)特性的。比如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表面上看它只是一個主謂賓框架的簡單句,但實際上這種結(jié)構(gòu)永遠不可能孤立地出現(xiàn)在言語表達中,它只能出現(xiàn)在口語互動交際的應答語中,以引述對方的全部或部分話語回應對方;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接受者,表達者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生成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引述回應格式的形成是表達者與接受者共同生成的產(chǎn)物。例如:
(1)甲:這么做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
乙1:你是說這樣做有道理?請你說說看呢! (質(zhì)疑)
乙2:有道理是有道理,可實際做起來怎么樣就不知道了。 (肯定)
乙3:可不有道理嗎?咱都論證好幾年了! (肯定)
乙4:什么有道理!胡說簡直是。 (否定)
乙5:有道理個屁!這么做簡直是傷天害理! (否定)
乙6:還有道理呢!這么做簡直就是蠻干。 (否定)
針對例(1)中甲的話,可以有以上6種或質(zhì)疑、或肯定、或否定的引述回應,并形成較為固化的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 X”“X 是 X”“可不 X”“什么 X”“X 個屁”“還 X(呢)”等。 我們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格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這些表達形式既有說話人的“聲音”,如例(1)乙1—乙6中畫波浪線部分,也有受話人的“聲音”,如例(1)乙1—乙6中畫橫線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引述回應格式的形成是說話人和受話人在互動交際中共同生成的,其意義與功能是互動交際的言語行為造就的。應該說,引述回應格式植根于交際雙方的互動需要,互動性是引述回應格式的本質(zhì)特性。
Csomay根據(jù)口語中話輪的標準化數(shù)量來確定口語互動性的等級,具體做法是:統(tǒng)計每類語料文本中的話輪數(shù)量,標準化為每1 000詞中話輪的數(shù)量,話輪數(shù)量少的口語界定為低度互動,話輪數(shù)量多的界定為高度互動,介于兩者之間的界定為中度互動[4]。我們認為,引述回應與直述回應的分野也是影響口語互動性強弱的重要參數(shù)。說話人引述交際對象的部分或全部話語,“在形式上體現(xiàn)出自己的言談與對方的言談內(nèi)容具有意義上的關聯(lián)性”[5]。在表達對對方話語的肯定、質(zhì)疑或否定的主觀態(tài)度時,必然會引起受話人的關注,從而激活對話的互動性。總的來說,引述回應通過引述交際對象話語的方式回應對方,對交際對象的觀點、要求、猜測等積極回應,體現(xiàn)了對交際對象話語的關注,因而會話的參與程度高、互動性強,對會話推進的貢獻也更大。與引述回應相比,直述回應雖然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互動性,但是沒有體現(xiàn)說話人對交際對象話語的關注,同時說話人在會話中一般不占據(jù)主動的地位,互動性比引述回應要弱一些,因而會話的參與程度稍低,對會話推進的貢獻也比引述回應小。試比較:
(2)慕容嫣:呵呵……你果然是個早熟的少女!
莫小貝1:你才早熟吶,你們?nèi)叶荚缡欤。娨晞 段淞滞鈧鳌放_詞)
莫小貝2:我不早熟。
例(2)中莫小貝1和莫小貝2的回應都表達“我不是個早熟的少女”的意思。但是莫小貝1應答語中“你才早熟吶”是引述回應,其用意并不在于說明對方“早熟”,而是通過“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反駁表達對對方話語“你果然是個早熟的少女”中“早熟”的否定看法。說話人以引述回應的形式回應對方,體現(xiàn)了對交際對象話語的關注,是積極的互動行為,或者也可以說會話的互動性強。莫小貝2的回應沒有引述對方的話語,也沒有表達對對方話語的態(tài)度和認識,而是直接將自己的體驗“我不早熟”進行言語化(verbalize),屬于直述回應。直述回應沒有體現(xiàn)說話人對交際對象話語的關注,同時說話人在會話中一般不占據(jù)主動的地位,因而可以看成是消極的互動行為,對話的互動性比引述回應要弱一些。
一般而言,引述回應格式頻繁、靈活地使用于口語應答,形式與意義均有不同程度的固化。這體現(xiàn)了引述回應格式五個方面的特征,即形式上的凝固性,意義上的不可推導性,使用上的語境依賴性、靈活性和高頻性。
引述回應格式具有形式上的凝固性,指的是在人們的長期習用過程中,隨著語用法的不斷固化,引述回應格式在形式上趨于固定,一般不能隨便改變其結(jié)構(gòu),也就是說,它們已經(jīng)凝固為一個“有界化”①(Boundarization)的語言序列,不能隨便省略或更換組成成分。我們可以從形式上把引述回應格式看成是一個框式結(jié)構(gòu)[6]。這些框式結(jié)構(gòu)由前后連貫的可變成分和不變成分構(gòu)成:不變成分即引述標記構(gòu)成“框架”,起到定位以及標記作用;可變成分即引述話語是可供選擇、替換的“變項”。整個框式結(jié)構(gòu)形式上凝固,具有整體性的語法意義和特殊的語用功能[6]。如“X就X”格式不能變?yōu)椤癤 就是 X”,“還 X”格式也不能變?yōu)椤斑€是 X”:
(3)A:100 貴了點兒,80 怎么樣?
B1:80 就 80,給你一件吧。
B2:*80就是80,給你一件吧。(自擬)
(4)A:我來這里,當然是因為想念你嘍。
B1:還“想念”呢。說得好聽。
B2:*還是“想念”呢。說得好聽。(自擬)
上述兩例中,“80就 80”變成“80就是 80”就不能說,“還‘想念’呢”改為“還是‘想念’呢”也不能說。這都表明引述回應格式的結(jié)構(gòu)形式是不能隨便改變的。
當然,也有個別引述回應格式有變體形式,這往往反映了這類格式的語法化的過程。如“豈止X”就是在“豈止是X”的基礎上省縮了判斷動詞“是”而來的,“怎么個X法”也是在“怎么個X”和“怎么X法”的基礎上逐漸完備的[7]。另外還有一些引述回應格式出于增強表達語氣的需要會后跟一定的語氣詞,如“還X+呢”“什么X+啊”“你才X+呢”等。這些帶語氣詞的表達形式與不帶語氣詞的表達形式形成了變體。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形式上凝固性表征的是,一些典型的引述回應格式甚至在句法上具有不可分析性。如“什么X”“別X”“X就X”等格式:
(5)“阿紫,你年紀小,就只頑皮淘氣,不懂大人的事……”
阿紫搶著道:“甚么大人小孩的,我早就不是小孩啦……”(金庸《天龍八部》)
(6)朱元峰連忙分辯道:“不,小弟只……”
姍姍神秘地笑了笑道:“別‘只’了,我現(xiàn)在不妨這樣告訴你,你早晚非見他老人家不可!”(慕容美《一品紅》)
(7)吃不飽:您看我不行,您拉回去養(yǎng)去。
二爺爺:我養(yǎng)就我養(yǎng)。我告訴你,不出十天,保它膘肥體壯的。(電視劇《老農(nóng)民》臺詞)
例(5)中的“甚么大人小孩的”的整體性和凝固性很強,無法通過常規(guī)的句法規(guī)則去判斷。例(6)中的“別‘只’”,例(7)中的“我養(yǎng)就我養(yǎng)”同樣如此。
同時,從引述回應格式的形成與演化來看,引述回應格式的固化是相關表達方式語法化的結(jié)果。以“你是說X”格式為例,它的形成是“你/是//說///X”語法化的結(jié)果,但這種語法化更多的是一種“共時層面”的語法化,即由于“你/是//說///X”高頻使用而使其演變?yōu)椤澳闶钦f/X”。也就是說,“你/是//說///X”有三個層次,“說”先與“X”形成動賓短語,然后動賓短語與“是”形成動賓短語再與“你”構(gòu)成主謂短語;而“你是說/X”格式則在一個層面上,“你是說”直接與“X”組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認為,“你是說/X”格式是由“你/是//說///X”經(jīng)過重新分析而形成的,從三個層次重新劃分為一個層次,其結(jié)構(gòu)和功能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這就是說,“你是說/X”格式語法化的機制是重新分析(Reanalysis)②。 例如:
(8)果然,他不等我問便接著說:“學者多,是文化優(yōu)越的表示,可是從另一方面看,也是文化衰落的現(xiàn)象,這要看你怎么規(guī)定學者的定義。自然我不會給學者下個定義,不過,假如你愿意看看我們的學者,我可以把他們叫來?!?/p>
“請來,你是說?”我矯正他。(老舍《貓城記》)
例(8)中的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表面上看該格式是一個主謂賓的結(jié)構(gòu),但是這里的賓語“X”還可以前置,這就說明格式中的“你是說”已經(jīng)凝固化了,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只宜分析為“你是說/X”。這表明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已經(jīng)不能用傳統(tǒng)的句法結(jié)構(gòu)分析法去分析了。
引述回應格式具有意義上的不可推導性指的是,伴隨著引述回應格式形式上的不斷固化,引述回應格式開始發(fā)生語義上的融合和抽象化,其整體格式意義變得不可推導。也就是說,引述回應格式的格式義往往不是組成成分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有著相對固定、整體性的語法意義。例如:
(9)他也不在意白先生只好縮到一個角落里,躲避他造成的浪潮,背過臉去說:“沒有升官?”
“就要到山溝里受訓去了,”高疤說,“還升官!”(孫犁《風云初記》)
(10)“誰搗亂啦?你們不是要給親人解放軍洗衣服嗎?本人奉命扮演你們的‘親人’?!碧K航用大拇哥點著自己的胸脯子說。
“少惡心吧你!也不照照鏡子,還‘親人’呢!”(趙凝《眨眼睛的圣誕樹》)
(11)宋曉天很惱火。推了吳剛一把:“什么你的心?你以后能不能別在我面前說這種深奧的話題,我不懂!”
吳剛心里道,還他媽你不懂?你不懂怎么跟李雄飛搞的?你他媽的,一點面子都不給。(徐奇峰《大沖擊》)
例(9)應答語中的引述回應格式“還升官”,表達否定義。但是,這里的副詞“還”并不具備否定功能,“還升官”的否定義不能從副詞“還”的意義加上動詞“升官”的意義推導出來,即“還升官≠還+升官”。例(10)就更不用說了,按照句法規(guī)則,“還”作為副詞是不能修飾名詞性成分的,像“還早上”“還課桌”“還書本”“還太陽”等都不能說,但在引述回應格式“還X(呢)”中,引述話語X幾乎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名詞性成分,如例(10)中的“還‘親人’呢”。另外,“還”作為副詞也不能修飾句子形式,但在引述回應格式“還X(呢)”中,引述話語X幾乎可以是任何種類的句子形式,如例(11)中的“還他媽你不懂”。以上實例表明,引述回應格式“還X(呢)”已經(jīng)高度凝固化和范疇化,不能從構(gòu)成成分推知其格式的整體意義,具有意義上的不可推導性。
當然,就我們所觀察到的引述回應格式來說,各種格式在意義上的不可推導性上有一定的程度差異。具體來說就是,表否定的引述回應格式的意義不可推導性最強,表質(zhì)疑的引述回應格式的意義不可推導性最弱。試比較:
(12)“咱們……奴才該死!”
皇后眉毛一挑,立刻接口:“什么叫‘咱們奴才該死’?誰跟你們是,‘咱們’?”(瓊瑤《還珠格格 1》)
(13)“……我喝醉之后,正好陸勵成在講話,我對他的不滿就全沖上了腦門子,當著所有人的面把他給惡狠狠地折損了一番?!?/p>
我的腦袋大起來,“什么叫‘惡狠狠地折損了一番’?”
“我……”麻辣燙眼中全是愧疚,“我罵他追我,罵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桐華《被時光掩埋的秘密》)
(14)“你不愿意就算了?!北R婷說。
謝嘉華急了:“誰說我不愿意?快打!”(李鴻禾、管虎《冬至》)
(15)“你是裝不懂,你們七個人是一起進入毒洞的,為什么他們六個人都服下了村藥,只有你一個人例外?”
慕容九臉色又是一變,道:“誰說他們服下村藥的?”
長仙子道:“我說的,你忘了我是靠什么起家……”(古龍《賭怪大飆客》)
表質(zhì)疑的引述回應格式,除了“你是說X”之外,本身就是由疑問代詞構(gòu)成的配置序列,如“誰說X”“什么叫X”等。事實上,這些格式既可以表質(zhì)疑,也可以表否定,如例(13)應答語中的“什么叫‘惡狠狠地折損了一番’”是用“什么”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的部分或全部表示質(zhì)疑,要求對方予以解釋。例(15)應答語中“誰說他們服下村藥的”表面上看是說話人用特指疑問代詞“誰”對引述的話語信息來源進行詢問,但實際上表達的是說話人對引述話語X所代表的內(nèi)容的驚訝和不解,因而也可以看作是說話人對引述話語內(nèi)容X的質(zhì)疑。從上述兩例后續(xù)話輪也可以看出,例中的“什么叫X”“誰說X”是表質(zhì)疑的引述回應格式。表質(zhì)疑的引述回應格式除了“你是說X”之外,格式中的疑問代詞一般而言要重讀,以表達說話人的質(zhì)疑,并給受話人以理解上的提示。從層次分析來看,表質(zhì)疑的引述回應格式“誰說X”可以劃分為“誰/說//X”,“什么叫X”可以劃分為“什么/叫//X”,“什么是X”可以劃分為“什么/是//X”,其整體語義就等于組成成分語義之和:
誰說X=誰+說+X
什么叫X=什么+叫+X
什么是X=什么+是+X
這些都說明上述引述回應格式的語義透明度較高,因而意義的不可推導性較弱。
例(12)中的“什么叫‘咱們奴才該死’”和例(14)中的“誰說我不愿意”則不然。兩例中的引述回應格式“誰說X”“什么叫X”表面上是疑問形式,實際上表達的是否定的意義。這類引述回應格式否定意義的理解需要通過語用推理完成,如“誰說X”表否定時是反問句,這里存在回溯推理(Abduction)③的過程:
事理:如果說話人不否定話語的真實性,就不會反問話語的來源;
事實:說話人反問話語的來源;
推理:那么說話人在否定話語的真實性。
當回溯推理經(jīng)常發(fā)生時,“誰說X”格式中的疑問代詞“誰”就變得無所指稱,整個格式的反問義消失,否定義不斷固化和規(guī)約化。格式本身也發(fā)生了重新分析,由“誰/說//X”演變?yōu)椤罢l說/X”,其整體意義也不等于組成成分語義之和:
誰說X≠誰+說+X
邵敬敏、趙秀鳳指出:懷疑因素稍加強一點就很自然地轉(zhuǎn)化為否定,而否定因素稍減弱一點就很自然地轉(zhuǎn)化為懷疑,兩者可以說是息息相通的[8]?!罢l說X”格式在共時層面的用法差異,體現(xiàn)了語法化過程中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罢l說X”格式從表質(zhì)疑到表否定的發(fā)展過程,是一個懷疑因素逐漸減弱、否定因素逐漸增強的過程。引述回應格式“什么叫X”“什么是X”等的否定義固化過程與“誰說X”較為類似,茲不贅述。從以上論述看,表否定的引述回應格式語義透明度較低,因而意義的不可推導性較強。
還有兩個引述回應格式需要特別說明。
一是表質(zhì)疑的“你是說X”格式。雖然這個格式形式上具有凝固性,但是意義上語義透明度卻較高,也就是說,從一般人的語感判斷來說,“你是說X”格式的表義等于其組成成分的語義之和,這是無可諱言的。
二是表質(zhì)疑的“怎么個X法”格式。據(jù)饒宏泉介紹,從語義上說,“法”表達的是方式、方法,一般與動作動詞相配,不能和形容詞、名詞等搭配[7]。在“怎么個X法”結(jié)構(gòu)中出現(xiàn)在“法”前面的可以是各種詞性的詞,甚至是短語。例如:
(16)“老板,您都一夜沒休息了,要是沒什么重要的事情,不如先在這兒休息一下。嘿嘿,我這個地方,堪稱是男人的天堂啊!”
高大強呵呵一笑:“是么?怎么個天堂法?”(李俞增《巨能》)
(17)“不,還是不一樣的?!庇窈瑹煹袜?/p>
“怎么個不一樣法?”(古靈《出嫁誓從夫》)
(18)“假如我母親來了,住在那兒,你去了還可以一說,單只去看小玉,實在說不過去。”
“怎么個說不過去法?”(司馬紫煙《紫玉釵》)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引述回應格式形式上的凝固性和意義上的不可推導性存在差異,因而我們在給這類格式命名時拋棄了目前流行的語法術語“構(gòu)式”,而是用“格式”這個術語來概括這些凝固性和不可推導性存在差異的集合。
引述回應格式具有語用上的語境依賴性、靈活性和高頻性。
1.語境依賴性
引述回應格式對對話語境具有依賴性,這也是由其互動性的本質(zhì)特性決定的。根據(jù)我們的考察,引述回應格式適應于三種對話語境,即顯對話、潛對話以及類對話。從語體上看,前兩者是對話語體,類對話是獨白語體。
不管對話表現(xiàn)為何種類型,以對話雙方“得到即時反饋的可能性”④為標準,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種:一是顯對話,二是潛對話。顯對話即參與對話的雙方的言語能得到即時反饋的對話,潛對話即參與對話的雙方的言語不能得到即時反饋的對話。顯對話與潛對話的區(qū)別既可以用“得到即時反饋的可能性”來衡量,也可以用交際雙方是否“在線”(即在現(xiàn)場)來衡量。如果交際雙方同時在線,那么會話能夠得到即時反饋;如果交際雙方一方在現(xiàn)場一方不在現(xiàn)場,則會話不能得到即時反饋。
引述回應格式運用于顯對話最為常見。既可以用于話輪的開頭(例19)或者話輪的末尾(例20),也可以用于話輪中間(例21),還可以單獨充當話輪(例22)。例如:
(19)賈志國:咱們一走一禮拜,光剩下小桂一人兒,那……
傅老:什么光剩下小桂一人兒啊,這不還有我嘛!(電視劇《我愛我家》臺詞)
(20)此時,我基本上已經(jīng)神志清醒了,便直接問她:“哈哈,你是不是戀愛了啊?”
對方的回答更為直接:“我碰到麻煩了,戀你個頭?!保ā稅矍榈墓揞^》,《新聞晨報》2005-02-23)
(21)傅老:有的時候啊,這老人就跟小孩差不多。
和平:聽聽聽聽,到底是同齡人了解同齡人,可不跟小孩一樣嘛,你說這過個生日也就過吧,非得拉著我們也過去……(電視劇《我愛我家》臺詞)
(22)那人辯道:“非常時期,也是為旅長自身安全?!?/p>
“非常個屁!”沈沉罵了一句……(黃蓓佳《新亂世佳人》)
例(19)應答語中引述回應格式“什么光剩下小桂一人啊”位于話輪開頭,后續(xù)信息圍繞引述回應格式展開,為說話人否定引述對方的觀點提供理由。例(20)中引述回應格式“戀你個頭”位于話輪末尾,一般來說帶有總結(jié)性評價。例(21)中引述回應格式“可不跟小孩一樣嘛”位于話輪中間,其前后信息都與引述回應格式有關。例(22)是引述回應格式單獨充當話輪的例子,其表義十分鮮明,無須其他信息為之提供鋪墊。
潛對話即參與對話的雙方的言語不能得到即時反饋的對話。引述回應格式運用于潛對話有如下兩種情況:
一是受話人話語表現(xiàn)為有聲語言的形式,而說話人的言語是潛在存在的。此時,會話在顯在的一方和潛存的另一方之間展開;對于顯在的一方來說,潛存的一方?jīng)]有即時對自己進行反饋,因而兩者之間的對話屬于潛對話。例如:
(23)傅貴正胡思亂想,手機響了。是妻子華媛打來的。華媛很興奮:“貴貴嗎……”這昵稱讓傅貴渾身冒雞皮疙瘩,自己都他媽45歲的半老頭了,還“貴貴”“香香”的,扯淡嘛?。◤埿l(wèi)《你別無選擇》)
上例中,前一說話人話語表現(xiàn)為有聲語言的形式,而例(23)說話人是用心里話語對之進行回應。
二是受話人話語是潛在存在的,或者表現(xiàn)為非現(xiàn)場的有聲語言,或表現(xiàn)為無聲語言,而說話人的言語表現(xiàn)為有聲語言的形式。此時,雖然顯在的一方的回應表現(xiàn)為有聲語言的形式,但由于潛存的一方不在現(xiàn)場,所以顯在的一方的回應并非即時反饋。例如:
(24)婦救會長招野漢肚子大了的事,如同夏天的云雨,很快就傳播開了。本來就對閨女媳婦的開會呀、工作呀、爭取自由解放呀不滿意的一些老太婆和老頭子們,這下可抓住正理,再不讓閨女媳婦出來跑了?!罢媸堑?,什么婦救會青婦隊的,看看吧!男女混在一起,這不出了事啦?……”(馮德英《苦菜花》)
(25)明代武宗正德年間,陳民望擔任黃州的知府,一次重新翻建城門樓,他決定在樓上懸掛一匾,上書“壯觀”二字。他的副手王卿,是陜?nèi)?,很有清廉的名聲,指著這塊匾對鄧震卿說:“什么‘壯觀’?按我這西北的口音,讀起來是‘贓官’??!”(《讀者(合訂本)》)
上述兩例中說話人的話語都表現(xiàn)為有聲語言的形式,不同的是,例(24)中前一說話人話語是非現(xiàn)場的有聲語言,例(25)中前一說話人的話語是無聲語言。
引述回應格式還能用于獨白語體,與敘述對象原有的觀點、觀念或他人的觀點、觀念展開對話。從這個角度來說,引述回應格式運用于獨白語體構(gòu)成的是一種類對話。
一是引述回應格式與敘述對象原有的觀點、觀念之間展開對話。例如:
(26)他知道這不像樣兒,可是,不像樣就不像樣吧;像樣兒誰又多給幾個子兒呢?(老舍《駱駝祥子》)
這是引述回應格式使用于獨白語體的例子。這段話是主人公祥子的內(nèi)心獨白,“這不像樣兒”是敘述對象開始的思想或想法,或者說是說話人“彼時”的話語或思想,接著敘述對象以引述者的身份對剛剛的想法、觀點進行肯定性的引述回應“不像樣就不像樣”。這里“不像樣就不像樣”中的第一個“不像樣”就是敘述對象引述的自己的“彼時”的話語或思想。這里的對話在引述者“彼時”的話語或思想與“此時”的話語或思想之間展開,可稱之為類對話。
二是引述回應格式與他人的觀點、觀念之間展開對話。例如:
(27)趙忠祥:然后我跟沈大姐我們值完班了下來,我說:“明兒見?!?/p>
“什么叫明兒見吶?明天見。普通話。你老那么兒化那哪兒行?。俊保ā囤w忠祥:我和電視五十年》,《魯豫有約》2008年10月3日)
例(27)中引述話語“明兒見”來源于“我”的話語,說話人采用引述回應格式“什么叫明兒見”對之進行否定回應。這里就是引述回應格式與他人的觀念之間展開的對話。
2.靈活性
在會話中,引述回應格式使用起來十分靈活,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連續(xù)使用,還可以疊加使用。引述回應格式在口語中單獨使用最為常見,既可以對前一說話人話語進行否定性引述回應(例28),也可以表達肯定性引述回應(例29),或者表達質(zhì)疑性引述回應(例30)。例如:
(28)“對您來說,可能很便宜……”
“得了、得了,別‘您’啊‘您’的,你以為我三十還是四十歲啊?!叫我靖雅就好了。”(余宛宛《干妹妹》)
(29)如韻說:“你不要追我,人家都看著呢!”
飛卿不依不饒地追問:“看著就看著吧……”(葉兆言《風雨無鄉(xiāng)》)
(30)他這回是蘇三:“人言洛陽花似錦,奴久于監(jiān)獄——不知春——”
大伙忍不?。骸拔?,你怎么個‘不知春’呀?”(李碧華《霸王別姬》)
除了單用之外,一部分引述回應格式還可以連用。引述回應格式的連用指的是在同一話輪中,說話人連續(xù)使用引述回應格式對前一說話人話語進行回應的情況?;谝龌貞袷筋悇e的不同以及回應方式的不同,連用存在多種形態(tài)。
第一類是不同的引述回應格式連續(xù)使用,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同一個話語內(nèi)容進行引述并回應。例如:
(31)“卓文,我說你這脾氣是不是要改改,現(xiàn)在不是搞民軍了,你現(xiàn)在也是堂堂縣長大人了?!绷种泵悴粷M地說道。
“縣個屁長,還縣長。”(有時糊涂《民國投機者》)例(31)中不同的引述回應格式“縣個屁長”“還縣長”連續(xù)使用,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相同的話語內(nèi)容“縣長”進行否定性的引述回應。
第二類是相同的引述回應格式連續(xù)使用,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不同的話語內(nèi)容進行引述并回應。例如:
(32)佟湘玉:就你無情無恥無理取鬧。
(一夜過去了,兩人靠到磨盤邊)
白展堂:(聲音沙?。┠悴艧o情,你才無恥,你才無理取鬧。(電視劇《武林外傳》臺詞)
例(32)中,三項引述回應格式“你才無情”“你才無恥”“你才無理取鬧”連續(xù)使用,分別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無情”“無恥”“無理取鬧”進行否定性的引述回應。
第三類是不同的引述回應格式連續(xù)使用,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不同的話語內(nèi)容進行引述并回應。例如:
(33)“莫非龍少想要給我找個嫂子了?這倒什么都是現(xiàn)成的。嫁妝也給你打劫來了。我就勉強扮演一下媒人、證婚人兼家長好了。”
“嫂你個頭!還家長呢!”(清燃《鳳盜》)
例(33)應答語中,不同的引述回應格式“嫂你個頭”“還家長呢”連續(xù)使用,對前一說話人話語中“嫂”“家長”進行否定性的引述回應。
引述回應格式除了單用、連用,還有疊用的情形。主要是“還X(呢)”格式和“什么X”“X什么”“X什么X”“X個Q”等格式疊加使用。例如:
(34)老潘有點不相信,說:“商店能給開成辦公用品嗎?那不都是國家的商店嗎?”
小商說:“還什么‘國家的商店’!商店現(xiàn)在為掙錢都活泛極了,你掏錢買貨,你讓他開成買航空母艦他都給你開!”(李唯《腐敗分子潘長水》)
(35)“可是……”守衛(wèi)人員顯然不服氣。
“還可是什么,趕快跟任先生及他的朋友道歉!”(任易虹《相愛總恨晚》)
(36)“可是你的氣節(jié)……”
“都快沒飯吃了,還氣節(jié)個屁呀!”(鑌鐵《影城大亨》)
例(34)應答語中“還什么‘國家的商店’”既可以說成“還‘國家的商店’”,也可以說成“什么‘國家的商店’”,實際上它是由這兩個結(jié)構(gòu)疊加而形成的。例(35)應答語中“還可是什么”既可以說成“還可是”,也可以說成“可是什么”,實際上它是由這兩個結(jié)構(gòu)疊加而成的。例(36)應答語中“還氣節(jié)個屁呀”既可以說成“還氣節(jié)”,也可以說成“氣節(jié)個屁呀”,實際上它是由這兩個結(jié)構(gòu)疊加而形成的。
據(jù)考察,“還X(呢)”格式主要是反說話人預期,即“語境預設或現(xiàn)實情況與說話人的預期相?!盵9]?!笆裁碭”“X什么”“X什么X”格式則是反詰否定,“X個Q”格式是評價否定。當“還X(呢)”格式與“什么X”“X什么”“X什么X”“X個Q”等格式疊加使用時,既能表達“語境預設或現(xiàn)實情況與說話人的預期相?!盵9],又能表達說話人的反詰否定或評價否定。
3.高頻性
高頻性的“頻”指的是“語用頻率”,是詞語及句式在一定的語言材料中運用的次數(shù)[10]。引述回應格式的高頻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共時層面。引述回應格式在口語中有著很高的使用頻率。據(jù)我們統(tǒng)計,引述回應格式“你是說X”在北大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使用頻次為424,北語BCC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文學類)中使用達8 000多次。高頻性第二個方面的含義是歷時層面,指的是語用表達式經(jīng)過長期使用后,容易出現(xiàn)語音衰減、功能游移、俗語化或結(jié)構(gòu)化等[11]。就引述回應格式ZX而言,由于語言經(jīng)濟性原則的作用,結(jié)構(gòu)省縮是引述回應格式經(jīng)過高頻使用后經(jīng)常發(fā)生的發(fā)展變化。這主要有如下兩種情形。
一是引述回應格式中引述話語X的省縮。在長期高頻的語言使用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引述回應格式ZX中的引述話語X是前一說話人話語中已經(jīng)陳述過的,因此在引述人口中反而成了冗余信息,這樣引述回應格式ZX所表達的話語功能慢慢被Z吸收,以至引述話語X脫落之后,Z仍然保留了引述回應格式ZX所表達的功能。例如:
(37)呼國慶長嘆一聲,說:“算了,一個縣里工作,傳出去影響不好。再說,鬧起來還叫他們怎么活呢?我吃個啞巴虧,算了,你把這事給我辦了吧,要不一想起來就惡心……”
院長遲疑著問:“你是說……”(李佩甫《羊的門》)
(38)說著,他指了指范炳臣,嗔道:“炳臣啊,你可是胖了?!?/p>
范炳臣拍了拍肚子,開玩笑說:“可不,四尺五的腰,你侄媳婦成天嚷嚷著讓我減肥呢……”(李佩甫《羊的門》)
例(37)中“你是說”單獨使用,引述的話語內(nèi)容無須說出來,互動交際的對象都能明白對方的用意所在,即對方是想引述自己的話語并對自己話語中的部分或全部表示質(zhì)疑,以求證實。例(38)中“可不X”格式引述的話語內(nèi)容“你可是胖了”被省縮掉,“可不”單獨使用。引述回應格式的話語功能強調(diào)認同被“可不”吸收。
二是引述回應格式中引述標記Z的省縮。在長期高頻的語言使用過程中,引述回應格式ZX中的引述標記Z也可能發(fā)生結(jié)構(gòu)省縮。例如“X個Q”格式中“個”可能發(fā)生省縮,“X就X”格式中“就”的省縮也很常見。例如:
(39)“我改。 ”
“改屁!你這輩子改過什么?除了尿炕改了生來什么模樣現(xiàn)在還是什么模樣?!?/p>
少婦哭鬧起來,“不過了,堅決不過了,沒法過了,結(jié)婚前還見得著面,結(jié)婚后整個成了小寡婦。 ”(王朔《頑主》)
(40)江大媽:你不上去?。?/p>
江建平:不上!
江大媽:不上不上吧!以后你要想媽了呢,想見,就上去,甭打電話往下叫我!(電視劇《半路夫妻》臺詞)
從本文分析看,引述回應格式在漢語口語表達中有著特殊的地位[12]。首先在于這類格式已經(jīng)在人們的口語中廣泛且高頻地使用,已經(jīng)逐漸固化或語法化,形成了凝固性程度不一的結(jié)構(gòu)形式。其次,這類格式往往不是組成成分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有著相對固定、整體性的語法意義。再次,引述回應格式在使用中主要用于口語應答,因而對這類格式的研究又有著較強的實用性。引述回應格式在漢語口語表達系統(tǒng)中的特殊地位吸引著我們?nèi)ヌ骄窟@一類特殊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奧秘。
注釋:
① 沈家煊認為,人們感知和認識事物,事物在空間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人們感知和認識動作,動作在時間上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人們感知性狀,性狀在“量”或程度上也有“有界”和“無界”的對立[13]。實際上,沈家煊的著眼點在于詞匯層面,當人們在自然語言表達式層面觀察“界”現(xiàn)象時,就會發(fā)現(xiàn)有界是絕對的,語言表達式結(jié)構(gòu)必須實現(xiàn)有界化,無界的表達式結(jié)構(gòu)不是完型結(jié)構(gòu),因此是不可接受或受到質(zhì)疑的[15]。本文認為引述回應格式具有完型化、完句化的特點,因而是“有界化”的。
② 重新分析(Reanalysis)是語法化的重要機制,指在沒有改變表層結(jié)構(gòu)形式的情況下,一個本來可以分析為(a,b)c的結(jié)構(gòu),由于認知角度的變化,經(jīng)過重新分析變成了a(b,c)[15]。
③ 沈家煊指出,引發(fā)語義演變的語言習得和重新分析都要涉及推理,這種推理主要是利用“不過量準則”的語用推理,在邏輯上屬于“回溯推理”(Abduction),一種基于常識和事理的推理[16]。
④ 語言交際的雙方得到即時反饋的可能性決定了空間距離或人際距離??臻g距離或人際距離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話語[17]。
[1]鄭娟曼.從引述回應式看漢語習語構(gòu)式的貶抑傾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77-82.
[2]王長武.“可不”來源考[J].古漢語研究,2017(3):49-58.
[3]王長武.引述回應格式的界定及框式結(jié)構(gòu)分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5):39-49.
[4]姚雙云.連詞與口語語篇的互動性[J].中國語文,2015(4):329-340.
[5]方梅.會話結(jié)構(gòu)與連詞的浮現(xiàn)義[J].中國語文,2012(6):500-508.
[6]邵敬敏.漢語框式結(jié)構(gòu)說略[J].中國語文,2011(3):218-227.
[7]饒宏泉.構(gòu)式“怎么個X法”的特征解析及其固化過程[J].漢語學習,2012(6):61-68.
[8]邵敬敏,趙秀鳳.“什么”非疑問用法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1):26-40.
[9]武果.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J].世界漢語教學,2009(3):322-333.
[10]鄒韶華.語用頻率效應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1]潘曉軍.固化插說成分的關聯(lián)化與情態(tài)化[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12]王長武.現(xiàn)代漢語引述回應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13]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5):367-380.
[14]劉辰誕.“界”與有界化[J].外語學刊,2007(2):53-58.
[15]張誼生.論與漢語副詞相關的虛化機制——兼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性質(zhì)、分類與范圍[J].中國語文,2000(1):3-15.
[16]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243-251.
[17]王洪君,李榕,樂耀.“了2”與話主顯身的主觀近距交互式語體[G]//語言學論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3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