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轉發(fā)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并在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我國早在2000年就開始推動垃圾分類工作。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進行示范并鼓勵公眾進行垃圾分類。開始時,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非常有限。經過十七八年的努力,今天的城市居民大部分都知道垃圾分類的概念。但效果并不明顯,不少試點居民區(qū),垃圾分類一段時間后又回到了“混放”“混裝”的原始狀態(tài)。
另外,很多地方垃圾回收設施過于簡單,垃圾分類標準不夠具體,分類回收的垃圾桶也不統一,有的小區(qū)還是混裝的垃圾桶,“混裝”“混運”現象嚴重,多數城市仍然依賴于環(huán)衛(wèi)工人或者垃圾站的二次分揀。過去的十多年,我國垃圾分類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需要改進的地方更多。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35%以上。所謂強制,隱含的意思就是界定了垃圾分類的責任,明確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產生者,要對這些垃圾負責,否則就要受到一定的約束。
就國內的情況看,預計短時間內會將強制性手段與激勵性措施結合起來,雙管齊下,讓居民盡快養(yǎng)成垃圾分類的習慣。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產量迅速增長,終端處理壓力大,環(huán)境隱患日益突出,已經成為新型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制約因素。時間緊、任務重,中國垃圾分類處理面臨的問題依舊很多,如何突出重圍化解這些問題是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的重中之重。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是公認的破解“垃圾圍城”困境的出路?!叭敝校Y源化是關鍵。但要實現垃圾資源化利用,前提是垃圾分類收集。垃圾分類涵蓋前端分類、中端運輸、末端處理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需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我國垃圾分類之所以效果不明顯,一方面在于缺乏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guī),推行垃圾分類監(jiān)督、考核、激勵和處罰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垃圾分類是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全鏈條系統,而目前大多數城市分類垃圾運輸車輛不足,僅有垃圾焚燒廠和垃圾填埋場等垃圾終端處理設施,易腐垃圾處理工藝設備研發(fā)滯后,即使垃圾分好類了最終也只能混合處理,“先分再混”問題突出。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哪個環(huán)節(jié)的缺失都會造成垃圾分類不能有效進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垃圾分類取得最大的效果。
如何提高全體公民的參與程度,也當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面臨的一個難題。
垃圾分類之所以參與度差,主要是人們對垃圾分類的意義缺乏認識,認為可有可無,甚至認為與己無關,對垃圾分類重要性認識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對分類投放垃圾的做法不感興趣。提高群眾的意識和素質,將分類投放垃圾變成自覺行為,是垃圾分類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垃圾分類參與度不高的另一個原因是設施不夠齊全,讓公眾無法方便地投放垃圾。尤其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收集系統配套設施,方便公眾投放,提高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不會區(qū)分垃圾,也是導致公眾參與度低的重要原因。據解放日報報道的數據顯示,有超半數達51.8%的受訪者認為“太復雜了,頭暈”。至于原因,有認為“宣傳不夠廣泛的”;也有認為“只重宣傳,不重視具體的講解與實演,社區(qū)在這方面工作不夠”;還有人覺得“有些垃圾難以界定到底屬于哪一類”……所以,引導公眾認識垃圾怎么分類,還有繁重的普及工作要做。
可以說,垃圾分類是世界難題,也是舉手之勞,破解這一世界難題,關鍵在于每一個人的行動,關鍵在于全民的參與。(編輯/任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