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世彪
摘 要:康熙二十年(1681)之后大規(guī)模建立的盛京旗倉,至乾隆末年共建造413間,外用土坯建造,內部■座、頭停采用泥灰建造,用磚鋪成的平整地面,地面上鋪有草席及木板,廒頂設有氣筒,各城倉存為二十萬石。城守尉、協(xié)領從一般旗地、旗余地、站丁地、銀米兼征加賦地、隨缺地額征的糧賦,在巡察御史會同盛京五部侍郎的稽查下,倉官遵循存七糶三的方針,以出借、糶賣的方法實現(xiàn)出陳易新,同時通過借調它倉、稅銀買米來補給倉存。
關鍵詞:清前期;盛京;旗倉;運轉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69-02
旗倉是清廷在盛京等駐防城內外,依據(jù)旗界以一般旗地為經(jīng)濟基礎,隸屬于盛京戶部,配置有崔征官、稽查官、倉官、守倉兵等官兵,是為解決盛京駐防八旗官兵和其家屬俸餉及調節(jié)當?shù)仄烊嗣坠刃枨蠖O的,亦系官倉性質的糧食儲備系統(tǒng)??v觀學界發(fā)現(xiàn)盛京旗倉研究較少涉略,因此本文擬從旗倉設立的原因、建立、管理三部分入手,力圖說明各部分的具體內容,以期豐富倉儲制度史。
一、盛京旗倉設立的原因
清朝入關后盛京被稱為陪都,楊余練先生認為“到康熙末年”[1]113已建起了“以城為綱,而路及邊門屬之”[2]卷26的駐防格局。在駐防官兵的開墾下盛京旗地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起來,這保證了旗倉的谷本來源。
(一)存貯糧食支給俸祿
國初盛京駐防兵丁的份地無粟米之征,而清初實施的遼東招民墾荒打破了這一局面,刁書仁先生認為“旗民雜處造成了不輸旗租的旗地與繳納賦稅的民地之間混淆”[3]124,這威脅到了盛京駐防兵丁的俸餉。于是在康熙三十二年規(guī)定一般旗地“征豆1關東升、草1束”[4]卷215,自此清廷通過旗倉支給盛京旗丁的俸餉,所以旗倉承擔著管理、發(fā)放俸餉的重任。
(二)囤積軍糧以備沙俄
清廷在平定三藩后,著手于備戰(zhàn)羅剎,而當時黑龍江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緩慢,二十四年侍郎佛倫奏曰:“黑龍江等處米糧原甚稀少?!盵5]卷18寧古塔將軍主要負責戰(zhàn)艦的督造工作,二十一年十二月上曰:“寧古塔地方與羅剎甚近戰(zhàn)船關系緊要,應遣堂官一員帶領良匠前往修理?!盵5]卷13于是糧餉來源就落在了盛京,二十六年上諭“黑龍江……■糧儲不足……朕所以委曲區(qū)畫,自盛京等處轉輸糧食”[6]卷48,而大規(guī)模的軍糧需要囤積、運轉,為此令奉天廣建旗倉。
二、盛京旗倉的建立
萬歷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令牛錄出丁墾荒耕種,從而使建州部的“糧儲轉為豐足,于是建造糧庫,此前從無糧庫?!盵7]19這是建州部糧倉開始建立的標志。天命時期賀飛認為,“努爾哈赤主要以直接占用明朝的糧倉為主,”[8]7基本沒有修建。天聰六年(1632)戶部公署倉共有“3處。”[9]卷13崇德二年(1637)盛京城內務府公署倉有“28間?!盵9]卷13
(一)旗倉建造與分布
旗倉建造經(jīng)費來源戶部,其建材、錢糧“均由盛京工部按照時地,分別錢糧勒限催修?!盵10]卷112外用土坯建造,內部■座、頭停采用泥灰建造,“各倉修理■座、頭停向用席箔者一體改用望板、苦插、灰泥背、灰背各一層純灰瓦,其山檐、各墻、垣里外皮用純灰新城磚丁、順成砌各一進。”[11]卷13還可用者截去腐朽部分,在柱子低下鋪墊頂石以防潮濕。順磚,指磚的長度沿墻面;丁磚,指磚的寬度沿墻面;磚平砌叫眠磚;磚側立砌筑叫斗磚。地面用磚鋪成,地面上鋪有草席及木板,木板用料為“倉廒地極壁板,直縫每塊加鋸路一分,錯縫每塊加寬荒三分,厚荒一分?!盵12]卷10廒頂設有氣筒,“編造七個,每個計三截,每截長七尺五寸,共湊長二丈二尺五寸、頂徑八寸底徑一尺、均圍圓二尺七寸。”[12]卷10修繕工作主要有拔草、抿拘和保固,分布于盛京駐防十四城內外。
(二)旗倉數(shù)量與倉存
分析史料得出“入關后旗倉大規(guī)模的建立在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其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建立的數(shù)量分別為137間、146間、130間,”①共建造413間其倉為盛京所屬各城旗倉貯米“二十萬石”[13]卷12。
三、清前期盛京旗倉的運轉
就一個倉庫構成來說,無非是由人和物組成。對于其管理來說,統(tǒng)治者派遣掌握有關學識的官員,由官遵照旨意或遵循相應的規(guī)律來調度物,物通過人發(fā)揮物的價值。
(一)清前期管理盛京旗倉的官員
康熙三十二年(1693)盛京旗租由協(xié)領、城守尉等催追。雍正二年(1724)規(guī)定盛京旗丁所種地畝內,“該管協(xié)領、城守尉為督催之官,佐領、防御、驍騎校、為經(jīng)催之官?!盵14] 卷 139乾隆二年(1736)又定為城守尉督催,嗣后十四城旗丁地畝,令“各該城守尉督催承追?!盵14] 卷139如此看來,城守尉在清前期盛京旗地的督催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康熙二十九年(1690)令“盛京戶部侍郎稽察收貯米谷,”[15] 卷34每年將倉谷出入數(shù)目匯報盛京戶部。雍正五年五月至乾隆十年盛京戶部侍郎會同巡查御史監(jiān)察倉務 [16]319。三十七年之后“俱系城守尉、協(xié)領會同監(jiān)督辦理”[16]369奉天倉務。嘉慶四年”[2]卷129停止派遣巡查盛京御史。協(xié)領催征旗地豆、草,在巡查御史會同盛京五部侍郎的稽查下,倉官執(zhí)掌“糧儲出納”[17] 卷 48。
(二)清前期盛京旗倉倉糧的來源
倉糧來源于一般旗地(兵丁份地)、旗余地(乾隆二十七之后不再納租于旗倉)、站丁地、銀米兼征加賦地、隨缺地的額征糧賦,其中一般旗地和旗余地是主要來源。
清初盛京兵丁無粟米之征,康熙三十二年規(guī)定每年地1晌,征豆1關東升、草1束。一般旗地與旗余地是同樣征租的,并且改丁銀折豆,“每丁征市斗黑豆2斗3升零7勺6抄9撮至3斗8升不等”[18]卷35。五十二年詔人丁以五十年編審為定額實施攤丁入畝,以后滋生人口永不加賦。五十三年旗人丁賦征銀,五十六年復征豆,雍正四年(1726)復改征銀,五年丈量奉天旗地1 367 804日4畝。乾隆四十五年丈出盛京實在應征地“2 285 716日3畝5分5厘1毫內應征草豆地438 323日5分1厘,應征豆7 738石3斗1升8合,應征草438 323束;應征米地1 847 393日3畝2分4厘1毫,應征米49 048石2斗9升8合5勺?!盵18]卷38
旗人私懇地稱為旗余地,戶部要求奉天旗民墾種余地者,每兩年自行首報地方官,秋末春初查丈,自“查辦之年為始,征租每畝征租3分” [19] 卷 7??滴跞暾沙龅钠煊嗟?,每年地1晌,征豆1關東、升草1束。乾隆二十七年丈出351 835日。二十七年之后的租銀衣保中先生認為,“一部分直接撥作冬圍旗兵補貼,剩余部分解交盛京戶部,以充旗用?!盵20]221城守尉、協(xié)領等官員從盛京兵丁份地、旗人私懇地等征收的租賦保證了清前期盛京旗倉的谷本來源。
(三)清前期盛京旗倉倉糧的出納
對旗倉存糧來說,可以通過出借、糶賣的方法實現(xiàn)更舊為新??滴跛氖旮矞蕦⑹⒕┧A米谷“酌量借給捕牲烏拉虞人?!盵17]捕牲烏拉是內務府都虞司的下屬機構,主要負責清廷皇室所需的東珠、松子、蜂蜜及魚類的采捕工作。虞人是古代料理山澤苑囿田獵的職官。盛京旗倉谷物酌量借給駐防烏拉的官員。雍正三年(1725)議準于次年將存糧在青黃不接之時,“照定例十分之三,酌量借給……秋收后還倉。”[4]卷215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規(guī)定盛京各城旗倉應予每年二三月間將多余米石,“照市值減價糶給兵丁坐扣餉銀”[21]卷66這樣對倉糧、兵丁均有好處。上述表明,清前期盛京兵丁在用糧緊缺的時候,旗倉便依存七糶三的準則適量借給兵丁使得谷物更新。經(jīng)出借、糶賣之后致使倉糧減少,可通過借調它倉、稅銀買米補倉。乾隆八年(1742)旗兵應需口糧“旗倉不敷,在民倉借給,秋收還倉?!盵16]544民倉借調旗倉米石支發(fā)旗兵俸糧。同樣稅銀采買也可實現(xiàn)添補,康熙二十九年戶部議覆,奉天將軍公綽克托等疏言:“……其部員所收牛馬稅銀3千余兩交與倉官,亦酌量買米收貯盛京倉內”[22]602部指盛京戶部,員指城守尉與通判,其征收的牛馬稅銀交給倉官,他用銀買糧補給旗倉額糧。清前期盛京旗倉依靠出陳易新、采買加貯的方法,使倉內糧石更舊換新的同時保證了固定存糧,從而使其正常運轉。
綜上所述,康熙二十年(1681)之后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旗倉,城守尉、協(xié)領從一般旗地、旗余地、站丁地、銀米兼征加賦地、隨缺地額征的糧賦,在巡察御史會同盛京五部侍郎的稽查下,倉官以平糶出借和采買加貯的方式執(zhí)掌倉糧出納。它對清前期盛京駐防八旗體制的正常地運轉、維持盛京旗人基層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牢固盛京底層旗人的統(tǒng)治方面發(fā)揮了作用。
參考文獻:
[1]楊余練.清代東北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
[2][清]劉錦藻.清朝續(xù)文獻通考[M].宣統(tǒng)四年版.
[3]刁書仁.東北旗地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清官修.雍正朝大清會典[M].雍正十年版.
[5]一史館整理.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胤■敕.清圣祖圣訓[M].乾隆六年文淵閣四庫本.
[7]滿文老檔[M].一史館,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
[8]賀飛.清入關前糧倉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5.
[9]伊把漢等敕撰.盛京通志[M].近衛(wèi)本.
[10]翁同■,等.欽定工部則例[M].光緒十年刊本.
[11]嘉慶十七年.欽定工部則例[M].嘉慶二十年刊本.
[12][清]馬瑞辰.欽定工部續(xù)增做法則例[M].嘉慶十九年刻本.
[13]清官修.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M].嘉慶二十三年版.
[14]清官修.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則例[M].乾隆二十九年版.
[15][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獻通考[M].乾隆五十二年版.
[16]清官修.清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永■,等敕.欽定歷代職官表[M].乾隆五十四年版.
[18]阿桂,等修.欽定盛京通志[M].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19][清]載齡.欽定戶部則例[M].同治十三年刊本.
[20]衣保中著.中國東北農業(yè)史[M].長白叢書.
[21]鐵保,等敕.欽定八旗通志[M].嘉慶四年刊本.
[22]清官修.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