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雅蓮
元宵節(jié)又稱為燈節(jié)、上元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正月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所以又稱元月,古代將夜晚稱為“宵”,因而將正月十五的晚上稱為“元宵”。元宵節(ji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關于元宵節(jié)的來歷,傳說與“平定諸呂之亂”有關。漢高祖劉邦去世后,漢惠帝劉盈繼位,其母呂后獨攬朝政。漢惠帝去世后,呂后更是極力消除劉家勢力,壯大呂家勢力,封了許多呂姓諸侯王。劉氏宗族和大臣們非常憤慨,但由于懼怕呂后的殘暴,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180年7月,呂后病逝。失去呂后庇佑的呂氏家族因害怕被劉氏宗族清算舊賬,于是在呂祿家中密謀奪取漢室江山。消息傳到了齊王劉襄那里,他決定起兵討伐諸呂,后與周勃、陳平等一同擁立漢高祖的兒子代王劉恒即位,即漢文帝。劉恒即位后,大赦天下,推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因平定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漢文帝便會在每年這一天的夜里微服出訪,與民同樂。后來,人們將這一天稱為“元宵節(jié)”。
到了隋唐時期,元宵節(jié)更加盛行,人們的慶?;顒右查_始變得隆重起來,其中“鬧花燈”最熱鬧,也最受百姓歡迎。在唐代,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長安城內放燈三天。而元宵節(jié)這一天,百官都要放假,皇親國戚、文武百官都會與平民百姓一同上街賞燈游玩。到了宋代,放燈延長至正月十八,共五天的時間。明朝則規(guī)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共十天時間。每年的燈會期間,坊間的繁華熱鬧地帶都點有巨燭作為路燈,有兵卒站在一旁維持秩序,以保證賞燈百姓的安全。
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下令舉辦元宵節(jié)燈會,與民同樂。從此,秦淮河畔的燈會開始興盛起來。即使遷都之后,每年的燈會也沒有受到影響,秦淮河畔依然保持著“槳聲燈影”的繁華盛況,并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下來,至今仍吸引著無數(shù)的海內外游人前來觀賞。2006年,秦淮燈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上元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燈月交輝,男女老幼紛紛涌上街頭觀燈,萬頭攢動。孩子們提著燈籠嬉笑、打鬧,人們賞月觀燈、歌舞狂歡,文人墨客把酒賦詩、猜謎聯(lián)對,到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熱鬧的場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元宵節(jié)的活動除了觀燈、猜燈謎之外,還常有燃放煙花、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雜耍、戲曲等表演。
在古時候,年輕女孩子平時是不允許外出自由活動的,而在元宵節(jié)期間卻可以結伴出來賞燈游玩。未婚男女可以借賞燈的機會為自己物色心儀的對象,或者與情人約會。北宋歐陽修就曾寫下“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詩句。所以,元宵節(jié)不僅是一個團圓、熱鬧的節(jié)日,也是一個浪漫的節(jié)日。
元宵節(jié)的另一個重要習俗是吃元宵。元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小吃之一,用糯米粉制成,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帶餡的。餡料多種多樣,有豆沙、芝麻、核桃、花生、山楂、肉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吃元宵是取月圓人團圓之意。元宵節(jié)吃元宵這一習俗最早的記載見于宋代,當時被稱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等。
元宵是北方的叫法,在南方稱其為湯圓。二者不僅在制作方法上有區(qū)別,口味、吃法也有所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滾制的,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或機器。首先拌好餡料,和勻,攤開晾曬使其凝固后,再切成小立方塊,過一下水,放進盛有糯米粉的扁平笸籮內。人們端著笸籮不停地搖,使餡料塊在里面不停地滾動,裹上一層糯米粉,并且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裹上數(shù)層糯米粉,滾成圓球形。如今,有機械動力的元宵機可以自動進行滾制。元宵的餡料以甜為主,主要有芝麻、豆沙、什錦等。元宵的吃法也很多,可以水煮、蒸、油炸、拔絲、烤等。水煮出來的元宵有嚼勁兒,元宵湯比較黏稠。
南方的湯圓是包成的。先將糯米粉加水揉成團,將餡料拌勻,然后將和好的糯米粉團分成小團,搟成圓片,包入餡料,并收好口,再搓成球狀,就成了湯圓。湯圓的餡料相對于元宵更豐富,有甜有咸,可葷或素。湯圓的吃法以水煮為主,煮出來的湯圓口感細膩,湯色清亮。
元宵或湯圓是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因為餡料多樣,口感豐富,令人百吃不厭。但您在食用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元宵或湯圓熱量相對比較高,所以不宜過量食用;其次,元宵或湯圓含糖量也比較高,高血糖患者應限制食用量;此外,元宵或湯圓黏性大,不易消化,消化功能不佳者更應注意,不宜過多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