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詞條
親子:在遺傳學、法律和社會學層面都常用到的名字組合,特指雙親與孩子,譬如:親子鑒定。從二十世紀末開始興起的親子教育特指針對0-6歲的孩子的早教,強調(diào)親子關(guān)系調(diào)適、增進感情;由此出發(fā),引申出各種親子消費項目,譬如鋪天蓋地的親子裝……
難得有個長假期,王先生主動訂好酒店,和太太到郊外自駕游。開了幾百公里,進了風景區(qū),鳥語花香,清風明月,兩人高高興興地開進新開張的五星酒店地下車庫,王太太一向是個敏感的女人,看到連續(xù)三輛車停車后都搬出嬰兒車,不禁大叫一聲:糟了!
果然不出所料,這家非常寬敞的新酒店主打親子牌——他們?nèi)胱『?,對敞亮的觀景房間很滿意,但入餐時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身處幼兒園食堂,到處都有孩子的叫聲,但比食堂更糟的是,因為通常是全家出動,早早吃好的孩子們安不下心等大人們邊聊天、邊吃飯,就會在走廊、陽臺跑來跑去,和新交到的小朋友們開心地游戲、叫鬧。連酒店的購物中心都主打昂貴的親子裝。
早上,王先生照例去晨泳,卻發(fā)現(xiàn)整個泳池都快被樹樁似的家長們站滿了,每三四個家長之間就會有一個套著救生圈的小朋友,根本不分快慢泳道了。那時候,王太太參加了酒店特設的陶藝教室,這是“酒店特價套餐”的項目之一,等她走進教室,也發(fā)現(xiàn)每一張桌子都被媽媽奶奶外婆圍攏了,和小朋友一樣手沾陶泥……當他們各自從孩子堆——以及人數(shù)更龐大的家長堆里逃回房間后,意興闌珊,提前退房,取消了再住一晚的計劃。
一對丁克夫妻在親子酒店度假是很尷尬的事。難怪有先見之明的王太太要大叫不妙。 事實上,他們并不是討厭小孩,王太太在做陶藝時也會和鄰桌的小朋友開玩笑,聽到奶聲奶氣的問話、瘋瘋癲癲的咯咯笑,她也會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從亂蹬亂踹、肉鼓鼓的小胳膊小腿間游來游去的王先生,也并不記恨孩子們奪走了他一口氣游兩公里的機會。還有一對爺爺奶奶請他幫忙游到十米開外,把孩子的救生圈撈回來,他也欣然從命,這才發(fā)現(xiàn),很多陪著孩子下水的成年人并不會游泳。簡而言之,他們雖然也能得到樂趣,但那顯然不是他們所想要的度假快樂。
六七十年代生人的年輕人有丁克觀念,曾一度得到社會的熱議,但很快就平息下去,年輕的八零后、九零后并不認為生育是需要抗拒的事,明星辣媽們展示驕人身材,兩家兩代老人和月嫂、保姆的幫忙,都讓他們覺得帶孩子不算很累。二胎政策開放后,大家談的更多的是要不要生第二個,而不再是要不要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像年過四十、死守丁克的王先生和王太太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小眾,也越來越需要足夠好的心態(tài)去接受變化中的世情。
一對沒有孩子的夫妻在歸程途中討論親子話題。王太太說起一位時尚業(yè)界的閨蜜,自從女兒出生后,就不停在自媒體展示親子形象:女兒從頭到腳、從皮膚到內(nèi)臟,能用到的所有東西都是一線名牌,每天換三四套拍照,親子度假的意思就是帶著女兒飛到各個國家,在美景中拍照,就連看時裝秀,甲方都會邀請她帶著女兒同行……“我倒覺得那女孩像是媽媽的道具,看起來很幸福,但我總覺得有點可憐。”王太太說道,“名為親子同框,實際上主要是媽媽在秀自己的奢侈生活。親子關(guān)系說的不該是父母和子女的情感關(guān)系,共同教育、成長、培養(yǎng)親緣關(guān)系嗎?怎么變成了商家主打的營銷策略?”
在大學教書的王先生拓展思路,說道:在西方已成共識的觀念認為“兒童”的概念始于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之后,在早期的農(nóng)業(yè)社會和低劣的醫(yī)療設備中,沒有夭折的孩子就算小大人,要和所有人一樣干活,也沒有所謂的童裝,更別提兒童心理學和親子教育了。和兒童有關(guān)的福祉和消費品幾乎都是在二十世紀才得到發(fā)展,并在心理學、社會學和商業(yè)化、城市化等多種進程中迅速擴展出一個個新領域。比如說:兒童專用座椅是半個世紀前不常見的,但如今是每輛車、每家餐廳的必備用品;親子教育早教班前所未有的要求雙親(之一或親屬)參與孩子的每一堂課;而主打親子度假的酒店,在二十年前就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時代在變化,主流的、先進的親子關(guān)系在配套的商業(yè)服務體系中得到最直觀的顯現(xiàn)。
面對所謂的主流趨勢時,恰恰最需要一個人主動判別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否則,隨波逐流,就只能聽任大市場的洗腦和操控啦?!?/p>
這兩個沒有孩子的大人離開了親子酒店,好像突然驗證了自己的自由,索性拿著手機查地圖,當即決定繞去山中的另一個景點,據(jù)說那里人跡罕至,更適合兩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