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敏
【摘要】目的 分析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70例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成觀察組(37例)和對照組(33例),對照組使用阿普唑侖片治療,觀察組使用針灸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zhì)量及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睡眠質(zhì)量總分為(7.23±3.41)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IL-6、TNF-α水平分別為(5130.64±197.32)pg/mL、(87.63±11.25)pg/mL,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失眠癥應用針灸治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降低炎癥因子水平。
【關鍵詞】針灸;失眠癥;阿普唑侖片;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02
失眠癥是指患者不滿足睡眠時間和(或)質(zhì)量,進而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主要癥狀為入睡困難、睡眠質(zhì)量下降和睡眠時間減少,記憶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給患者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帶來嚴重影響[1]。本文旨在探討失眠癥應用針灸治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失眠癥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26-73歲,平均年齡(42.23±10.13)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79±1.23)y;觀察組37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43.12±11.80)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1.81±1.2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阿普唑侖片(齊魯制藥有限公司,H37021277,0.4 mg)治療,每日一次,每次1~2片,于睡前服用。觀察組使用針灸治療,針灸方法:取神門 、三陰交、四神聰、百會穴位,平刺0.2~0.8寸四神聰穴,針尖逆向督脈方向,直刺神門穴0.3~0.4寸,三陰交穴直刺0.5~1寸,手法要平補平瀉,留針30 min,下午時間施針較適宜,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30天。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采用PSQI[2]對兩組患者的睡眠質(zhì)量進行評定,總分大于11 分表示睡眠質(zhì)量較差;總分在3-11分范圍表示正常睡眠質(zhì)量;記錄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包括IL-6、TNF-α兩個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睡眠質(zhì)量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睡眠質(zhì)量總分為(14.97±3.22)分,治療后總分為(7.23±3.41)分;對照組治療前睡眠質(zhì)量總分為(14.93±3.39)分,治療后總分為(12.73±4.43)分;兩組治療前比較無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睡眠質(zhì)量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水平分別為(5130.64±197.32)pg/mL、(87.63±11.25)pg/mL;對照組分別為(5168.82±215.28)pg/mL、(94.32±13.46)pg/mL;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
3 討 論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失眠癥的發(fā)生概率也在逐漸升高,患者常有疲勞感、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和反應遲緩、頭痛、記憶力不集中等癥狀,嚴重時會導致精神分裂,威脅患者日常生活和健康。常規(guī)藥物治療會讓患者產(chǎn)生耐藥性和依賴性,預后差[3]。因此,尋找安全可靠又有療效的治療方法勢在必行。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睡眠質(zhì)量總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IL-6、TNF-α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失眠癥應用針灸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睡眠質(zhì)量。分析原因是:阿普唑侖片可降低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但患者對該藥有一定的依賴性,可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效果不理想。針灸法可調(diào)節(jié)機體臟腑的運氣功能和平衡陰陽,還可補養(yǎng)心腎,清肝瀉火,活血散熱,使機體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4]。神門是手少陰心經(jīng)原穴,有寬胸理氣、養(yǎng)心安神、培元補正功效;四神聰是經(jīng)外奇穴,有調(diào)節(jié)睡眠、疏通局部氣血的作用;百會是督脈經(jīng)穴,與機體神志活動相關有鎮(zhèn)靜安神、平衡陰陽的作用。針灸治療有效可抑制因子5-羥色胺和氨基丁酸含量,改善失眠癥狀[5]。受時間與樣本例數(shù)等因素制約,關于針灸應用于失眠癥患者對其不良反應的影響,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綜上所述,針灸在失眠癥患者中應用后的效果顯著,可能夠有效提高睡眠質(zhì)量,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田鴻芳,王 雷,周清辰,等.針灸治療失眠癥伴抑郁焦慮的臨床研究評價[J].中醫(yī)雜志,2016,57(22):1929-1933.
[2] 鄒杰樸.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效果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7,26(8):1488-1489.
[3] 鄧海珊,徐風宜.針灸治療失眠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36(8):112.
[4] 王 艷,李 萍,琪 琦,等.針灸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癥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6,35(7):768-77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