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留飛,李建輝
(1.青海省草原總站,青海西寧 810001;2.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青海同德 813201)
天然草原是維系高寒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青海省天然草原總面積為421萬hm2,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0.47%;天然草地419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99.50%,共劃分為9個草地類型、10個草地亞類、93個草地型。由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草地大規(guī)模開墾、20世紀80年代草地承包到戶后的超載放牧等人為因素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影響,青海省天然草原呈現快速退化的趨勢,造成天然草地大面積萎縮。為此,青海省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三江源生態(tài)保護和建設等一系列生態(tài)治理工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作為退化草地治理、飼草料基地建設的當家品種,垂穗披堿草(ElymusnutansGriseb.)的生態(tài)地位顯得尤為重要。
垂穗披堿草屬禾本科披堿草屬多年生疏叢型上繁型草本植物,適應性強,具有抗旱性、抗寒性、耐鹽堿、耐踐踏等特性,同時分蘗能力強,草質柔軟,莖葉茂盛,營養(yǎng)價值高,適口性好,具有較高的生態(tài)和經濟價值[1-5],因此被作為當家品種廣泛應用于青海省天然草原生態(tài)治理工程和人工飼草地建設項目。近年來,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青海省草原總站等單位經過多年努力,成功選育出同德短芒披堿草(ElymusbreviaristatusKeng cv.Tongde)、同德無芒披堿草(ElymussubmuticusKeng f.Tongde)并通過全國牧草審定委員會審定。針對同德無芒披堿草,相關學者對品種比較、豐產栽培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6],但關于不同播種期對同德無芒披堿草鮮草及種子產量的影響研究鮮見報道。筆者研究了不同播種期對同德無芒披堿草鮮草和種子產量的影響,旨在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及種子生產方面科學評價同德無芒披堿草提供資料和理論依據。
1.1試驗地概況試驗地為青海省海南州同德縣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牧草試驗站,地處100°09′ E、35°09′ N,海拔3 280 m,屬于高寒大陸性氣候,太陽幅射強烈,全年平均降水量420 mm,年均氣溫0.2 ℃,最熱月均溫9.6 ℃,最冷月均溫-12.4 ℃,極端最高溫度26.7 ℃,極端最低溫度-35.8 ℃,無霜期33 d,初霜日8月6日,終霜日7月4日,年積溫(≥0 ℃)1 503℃,年有效積溫(≥10 ℃)1 054 ℃。試驗地地形為平地,土壤類型暗栗鈣土,地下水位12 m,土壤養(yǎng)分(有機質、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分別為4.18%、25.8 mg/kg、7.1 mg/kg、283.4 mg/kg,土壤pH 8.23,前茬作物燕麥[5,7]。
1.2試驗材料同德無芒披堿草,由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提供。
1.3試驗方法
1.3.1試驗處理。試驗自4月25日起每隔15 d播種1次,按照不同播種期共設置8個處理:①播種期為4月10日;②播種期為4月25日;③播種期為5月10日;④播種期為5月25日;⑤播種期為6月10日;⑥播種期為6月25日;⑦播種期為7月10日;⑧播種期為7月25日。
1.3.2試驗設計。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 m2(長5 m×寬2 m),小區(qū)、區(qū)組間距100 cm。播種方式為撒播,播種量30 g/小區(qū),播種深度2~3 cm,播種后覆土鎮(zhèn)壓。初花期測產,測產樣方面積1 m×1 m,刈割鮮草時齊地面不留茬。
1.4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試驗數據使用 Excel 20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采用DPS 7.05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2.1不同播種期對同德無芒披堿草鮮草產量的影響對在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牧草試驗站內種植的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進行鮮草產量測定。由表1可知,處理①(播種期為4月10日)的鮮草產量最高(20 198.22 kg/hm2),處理⑦(播種期為7月10日)的鮮草產量次之(15 333.33 kg/hm2),處理⑤(播種期為6月10日)的鮮草產量最低(12 107.56 kg/hm2);播種期與鮮草產量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對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的鮮草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處理①與其他7個處理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P<0.05),處理⑦、處理②、處理⑧、處理③與處理⑥、處理④、處理⑤在0.05水平上差異顯著(P<0.05)。
表1 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的鮮草產量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1)
2.2不同播種期對同德無芒披堿草種子產量的影響對在青海省牧草良種繁殖場牧草試驗站內種植的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進行種子產量測定。由表2可知,處理⑤(播種期為6月10日)的種子產量最高(7 420.99 kg/hm2),處理⑧(播種期為7月25日)的種子產量次之(7 370.37 kg/hm2),處理②(播種期為4月25日)的種子產量最低(5 004.94 kg/hm2);播種期與種子產量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對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的種子產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發(fā)現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8個不同播種期處理的同德無芒披堿草的種子產量
該試驗結果表明,處理⑤(播種期為6月10日)同德無芒披堿草的鮮草與種子產量綜合表現最好;播種期與鮮草、種植產量間無明顯的關系。該研究中未對鮮草的干鮮比、葉莖比以及種子的純凈度、發(fā)芽率進行測定,在今后的的研究中需加以改進。馬玉寶等[8]對4種野生披堿草的農藝性狀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與該研究中播種期4月10日的同德無芒披堿草的鮮草產量相一致,但4種野生披堿草的種子產量顯著低于播種期4月10日的同德無芒披堿草。
[1] 喬安海.披堿草屬牧草種子產量及質量的研究[J].種子,2009,28(2):68-71.
[2] 梁國玲,周青平,顏紅波,等.高寒地區(qū)野生垂穗披堿草農藝性狀及生產性能評價[J].中國草地學報,2011,33(6):51-56.
[3] 郭樹棟,徐有學,趙殿智,等.垂穗披堿草種子田最佳播種量和行距的試驗初報[J].青海草業(yè),2003,12(4):6-8.
[4] 袁春光.青藏高原野生優(yōu)質牧草——垂穗披堿草[J].草業(yè)與畜牧,2016(10):62.
[5] 劉軍芳,汪新川,劉文輝.四份披堿草屬牧草在同德地區(qū)生產性能評價[J].中國草地學報,2010,32(6):81-85.
[6] 雷琪,汪生珍.不同牧草品種比較試驗[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20):224-225.
[7] 李青云,車敦仁,王鴻運,等.青海省同德縣草地畜牧業(yè)生產現狀及存在問題[J].草業(yè)科學,1998,15(3):41-45.
[8] 馬玉寶,徐柱,李臨杭.在旱作條件下引種野生垂穗披堿草農藝性狀評價的試驗[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