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一
(山西省文史研究館, 山西 太原 030024)
太原縣是個行政地名,有隋唐太原縣、明清太原縣之分。隋唐太原縣的治所在汾河之東,明清太原縣的治所在汾河之西。
太原縣之名始于隋朝開皇年間,距今有1400余年的歷史。晉陽城肇建伊始,其縣名一直以“晉陽”稱之。北齊河清四年(565),武成帝高湛移晉陽縣于汾東,于汾西晉陽城設置“龍山縣”;迄至隋開皇十年(590),文帝楊堅詔廢龍山縣名,復用晉陽縣舊稱,另于汾東設置太原縣,此為“太原縣名”之始。唐朝貞觀年間展筑晉陽東城,武則天執(zhí)政時又增筑中城,晉陽以“北都”“北京之名譽滿天下”,其后安史之亂、殘?zhí)莆宕鷳?zhàn)爭興衰,直至宋初平滅北漢400余年間,晉陽汾東一直是太原縣的治地,太原縣與晉陽、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并列為唐朝“京六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主趙光義攻克北漢國都晉陽,痛恨民間百姓“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見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的頑強抵抗,下令焚毀千年古城,同時詔廢太原、晉陽二縣,另于汾東新建平晉縣城(遺址在今小店區(qū)城西村一帶)。從此以后,晉陽地區(qū)落入低潮,“太原縣”名停止使用。
明洪武四年(1371),平晉縣城為洪水所沒,縣治徙移汾西晉陽故城(西城)大明宮遺址之南,八年(1375)復用“太原縣”舊名。太原縣“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東至榆次縣六堡村三十五里,西至陽曲縣大川四十里,南至徐溝縣南吳家堡三十里,北至陽曲縣北屯三十里,東南至徐溝縣桃園堡三十五里,西南至清源鄉(xiāng)固驛三十里,東北至榆次縣磚井三十五里,西北至陽曲縣西義村三十里”①。其轄屬范圍大致包括今晉源區(qū)全部、小店區(qū)南部及萬柏林區(qū)少部分??h城“周圍七里,高三丈,濠深一丈,門四”②,其規(guī)模雖然不及唐代晉陽故城十之二三,卻也城墻齊楚、建筑宏偉,城中與四關有寺、廟、觀、壇、樓、閣20余座,其余縣衙、布政分司、按察分司、儒學、預備倉、養(yǎng)濟院等機構設施亦完善胥備。
明太原縣城從創(chuàng)建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為一地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但城墻卻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破壞,至70年代幾乎損毀殆盡,城中的傳統(tǒng)建筑亦慘遭破壞、面目全非,唯是街道格局未變。進入21世紀,太原縣城在當?shù)赜凶R之士的竭力呼吁下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從2013年始,縣城的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不久的將來,明太原縣城嶄新的“古老面貌”將重新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
龍?zhí)鞆R又名劉王祠,位于明太原縣城南關,隔寶華閣(俗名寺樓,毀于20世紀70年代,2014年重建)與南城門相對,其旁舊有天地壇、空王佛、觀音堂等建筑。該廟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太原縣志》有載:“龍?zhí)鞆R在南關,七月七日祭”,其正殿檁上有“大清光緒十九年重建,經(jīng)理監(jiān)生崔泰昌、督修舉人李僖”墨跡題字。
龍?zhí)鞆R坐南面北,東西寬約32米、南北長約52米,約占地1600平方米,廟東另有寬10米、長34米之小院。廟中正面劉王殿,面寬三間(約12米),進深三間(約12米),硬山頂、帶前廊;殿中舊有主像(帝王狀)一尊、侍童像二尊、文武大臣像八尊,兩壁繪有雷公、電母及帝王出行壁畫。劉王殿之旁各有偏殿及東西廂房,其中西偏殿祀陰間閻王。與劉王殿相對的北面建有樂樓及山門,外懸“劉王祠”匾額;樂樓兩邊分別建有兩座鐘樓(此與他處建筑不同),樓下有小門供人們平時出入。南關龍?zhí)鞆R舊時香火很旺,東偏院常有道人、善友居住,民國以后屢有戰(zhàn)爭發(fā)生,廟圮像毀、衰敗日甚,廟東偏院的5間東房改為街閭社首們的議事之處,間或拘押偷雞摸狗違犯鄉(xiāng)約村規(guī)之徒。新中國成立以后破除迷信,繼而又有“文化大革命”中的“破舊立新”,龍?zhí)鞆R先后被生產(chǎn)隊倉庫、木器廠、修理廠、鑄造廠所占用,所有建筑除劉王殿、偏殿外毀廢無存。2003年,龍?zhí)鞆R所處的南街村委會及村民出于保護文物古跡之意集資重修廟宇,他們在舊基上依原樣新建東西廂房、樂樓、山門、鐘樓,并將正殿、偏殿修繕一新,還在正殿內(nèi)重塑神像五尊。如今之龍?zhí)鞆R,已成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某大學的歷史旅游教育基地。
太原縣所屬村莊舊時廟宇很多,稱“龍?zhí)臁闭叱h城南關外尚有8座,分別在北阜、金勝、梁家寨、晉陽堡、小站村、北莊頭、北邵村、高家堡。這8座龍?zhí)鞆R中,北邵、高家堡二村尚有遺跡可尋(高家堡龍?zhí)鞆R碑文尚存),北莊頭則改建為梵剎,其余皆蕩然無存。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曾于2004年對8座龍?zhí)鞆R進行考察了解:北阜、北邵二村耄耋說龍?zhí)鞆R有“劉王廟”別稱,廟中塑像為帝王模樣,男者頭戴平天冠、身著黃龍袍,女者鳳冠霞帔、皇后模樣。
太原縣建有多座龍?zhí)鞆R,然而對廟主人是誰卻一直是個謎,就連清代王翰臣所撰《重修高家堡龍?zhí)鞆R碑記》也說,“……以傅徵君(即傅山)一代偉儒,猶未明龍?zhí)焖允?,余何人斯,曷敢附會穿鑿,以褻神明乎”③。不過王翰臣在碑文中斷言,龍?zhí)鞆R主“是必大有功德于農(nóng)田穡事者也”④。大概因龍?zhí)鞆R別名劉王祠,所以多數(shù)人說廟主人是劉王,少數(shù)人言“龍?zhí)臁倍帜髓笳Z,謂八部中之龍眾、天眾……至于劉王到底是誰,則眾說紛紜,有言劉知遠者,有說劉倚者,還有說劉龔者。
劉知遠(895~948)是五代后漢皇帝,他出身貧苦,悉知民間疾苦,稱帝后的政治措施相對顧及一些老百姓,所以口碑較好;不過劉知遠即位不到一年便去世了,談不上“有功德于農(nóng)田穡事”,所以為其建廟不可能。相傳劉倚是五代十國時北漢大將,曾以死阻擋趙宋大軍,使晉陽百姓免遭涂炭;此乃傳說中人物,為其建廟當是訛傳。劉龔(889~942)初名巖,又名陟,五代上葵(今河南省上葵)人;其兄劉隱為五代后梁嶺南節(jié)度使、南海王、大彭王,劉龔在其兄手下執(zhí)掌軍事。劉隱死后,劉龔繼兄位,于后梁貞明三年(917)稱帝,國號大越,定都今廣州,并以自造字“龔”為名;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的統(tǒng)治范圍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與遠在數(shù)千里的后漢、北漢風馬牛不相及,為其建廟更屬荒唐。以上諸說盡為傳聞,沒有真憑實據(jù),其實龍?zhí)鞆R中所祀者乃是漢文帝劉恒。
劉恒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為數(shù)甚少的賢明帝君之一,與兒子劉啟(后之漢景帝)一同創(chuàng)建了“文景之治”盛世。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中子,從高祖十一年(前196)至漢高后八年(前180)出任代王,以晉陽為代國都(間或居住在平遙中都)。劉恒任代王共一十七年,其間很重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輕徭薄賦,與民同息,把代國治理得內(nèi)外有條、人民安居樂業(yè)。劉邦與呂雉死后,“諸呂謀為亂,欲危劉氏。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謀立代王”⑤。劉恒入繼大統(tǒng)后,以治理代國的經(jīng)驗治理國家,又數(shù)次回故地巡幸,史有“因幸太原,見故舊群臣,皆賜之。舉功行賞,諸民里賜牛酒。復晉陽、中都民三歲。留游太原十余日”⑥之載。
晉陽一帶為劉恒建廟之事,史載甚明。胡三省在《資治通鑒》中注曰:“惠帝尊高祖(劉邦)廟為太祖廟,景帝尊文帝(劉恒)廟為太宗廟,行所嘗幸郡國各立太祖、太宗廟……凡祖宗廟在郡國者六十有八?!雹叩胤街局幸嘤校骸皾h文帝諱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為代王,都晉陽……在位二十年,嘗幸太原,賞賜故舊郡臣,賜民里牛酒。復晉陽、中都民三歲,留飲十余日,故晉人立廟祀之?!雹嗾f龍?zhí)鞆R是劉恒廟有理有據(jù)、毋庸置疑,但為什么不直呼漢文帝廟或劉恒廟呢?這里面是有原因的:漢元帝永光四年(前40),朝廷因郡國祖宗廟眾多,國家開支甚重,遂于“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⑨。地方官員奉旨毀廟,而民間卻難以忘掉劉恒賢良,于是出現(xiàn)了改頭換面的龍?zhí)鞆R,其廟名的真正含義是“真龍?zhí)熳又畯R”。
龍?zhí)鞆R就這么在晉陽大地一代代傳了下來,晉陽城毀后數(shù)百年復建太原縣城也未忘記在南關修建龍?zhí)鞆R,只是年湮代遠將廟主人以訛傳訛,弄不清究竟是誰了。
舊時百姓以農(nóng)事為要,為風調(diào)雨順而舉辦形式多樣的乞神活動。太原縣圍繞龍?zhí)鞆R進行的大型抬神活動,便是其中別具特色的一例。
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一說二十九),太原縣河東三賢村民眾以鼓樂旗傘至風峪溝黃冶龍王廟(俗稱龍王頭)迎請十八(俗稱十八層)龍王(木雕像,如同真人一般大小)途經(jīng)黃冶、店頭、西鎮(zhèn)、赤橋、晉祠等村莊,至晉祠圣母殿前祭祀。五月初一,三賢村眾恭迎十八龍王至本村龍王廟,路經(jīng)晉祠、長巷、東莊、蒿荒、野莊等村過汾河,再經(jīng)西柳林、東柳林、同過等村到三賢龍王廟,其后殺羊煮犧湯、擺供獻,三日一小祭、五日一大祭,連續(xù)50余日。十八龍王在三賢村享祭時間之長,乃因該村龍王與十八龍王中的某一位有姻親關系。
農(nóng)歷六月二十二,河東辛村民眾將十八龍王從三賢請回本村龍王廟供奉,路經(jīng)小北格、北格、西北格三村。辛村是太原縣土地面積最大的村莊,素有“頭辛村,二馬村,圪底圪撈王郭村”之說,他們將十八層龍王請回去后,日日宰羊設供,然后全村人分食。六月二十七日,縣城民眾(以南街為主)經(jīng)梁家寨、流澗、杜家寨、孫家寨、南瓦窯、晉陽堡等村莊,將十八龍王從辛村請回縣城東關河神廟奉祀。
七月初三下午,縣城民眾試演抬神、抬閣,名曰“壓鐵棍”。七月初四午刻,縣民抬上神輿、鐵棍(每社出一根)及旗傘鼓樂從龍?zhí)鞆R出發(fā)迎請晉祠圣母,經(jīng)南城角、小站、小站營、赤橋、晉祠北堡至晉祠廟,恭請圣母出行像出晉祠南堡,再經(jīng)赤橋官道、碾底、花塔、溝里、南城角至縣城西關。其時已近黃昏,神輿、鐵棍皆張明燈,入西門至十字街中央,然后出南門恭送圣母至龍?zhí)鞆R,安神禮畢乃散。次日(初五)午時,民眾從龍?zhí)鞆R抬上圣母像、城隍像(相傳縣城城隍是圣母外甥,迎接圣母時亦隨同請喚),鐵棍、鑼鼓隨后,穿街過巷至縣署領賞,然后往返西門外、北門外,日落時出東門至河神廟迎請十八尊龍王(劉大鵬《晉祠志》作十七尊)回龍?zhí)鞆R,此即太原縣有名的“七月初五抬鐵棍”。
七月初七是龍?zhí)鞆R的歲祭之日,眾多百姓都要前來觀看,最是紅火熱鬧。是日焚香燃炮、擺供唱戲,連縣官都要親來拈香祭祀;龍?zhí)鞝?、晉祠圣母、十八尊龍王、城隍爺?shù)壬裣上砑馈坝^劇”,與萬民同樂。七月十一是古城營九龍廟廟會,全村百姓于前一日至龍?zhí)鞆R恭迎圣母、城隍及龍王,經(jīng)南關、南街、北街、北關回村中龍王廟享受供獻。七月十一廟會正日,古城營民眾抬上圣母、城隍、龍王進九龍廟享受香火供奉,據(jù)說晉祠圣母與九龍圣母是姐妹,九妹幼時頑劣不聽話,姐姐氣曰:“將來你若成氣候,我頭朝后見你!”所以是日抬神進廟,必須將圣母像的背面先進,否則轎桿立斷或抬轎人肚疼。眾“神仙”在九龍廟享受香火、供品,“姐妹們”敘談別來之情,又“觀劇看戲”,另有一番熱鬧。七月十四,古城營民眾恭送圣母回晉祠,恭送城隍爺回城隍廟,恭送十八尊龍王回風峪溝龍王廟,一場歷時數(shù)月的抬神活動宣告結束。
這場大型抬神民俗活動,始于明朝初年,止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持續(xù)了五六百年之久。十八尊龍王在河西、河東輪流享受香火,周而復始,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始、七月十四日終,抬神所經(jīng)之村莊,皆要虔誠地準備香火、供品,涉及人數(shù)高達數(shù)千人之多,影響深遠。
龍是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由原始社會圖騰演變而來。它的身上籠罩著一層神秘而傳奇的色彩,除具有呼風喚雨功能外,還是天子和皇室的化身,皇帝稱“真龍?zhí)熳印?,皇帝的兒孫叫“龍子龍孫”。
中國是個農(nóng)耕大國,舊時人們?yōu)榱孙L調(diào)雨順修建了許多龍王廟,塑像均為身著蟒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⑩的龍神形象;而太原縣所抬十八尊龍王卻是左右成對(酷似雙胞胎)、面貌各自(指九尊),與人體比例大小相同的人物模樣,而且其中第五對還是年輕婦女,顯然與帝王或者龍子龍女有關了。這個涉及民俗和歷史方面的問題(或曰課題),引起了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的極大興趣,大家不斷地進行史載論證、實地考察,又多次走訪當年參加抬神的健在老人,終于使這個謎團一般的民俗活動變得清晰起來。
史籍對漢文帝的兒女們有載:“至代,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代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數(shù)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后,女為陶館長公主?!庇州d:“孝文帝凡四男,長子曰太子,是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參,次子勝。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為代王,以參為太原王,以勝為梁王?!边@兩段史載告訴我們:劉恒治理代國時,與代王后生有4個兒子,但他寵幸竇姬,又生下女兒嫖及兒子劉啟、劉武、劉參、劉勝,一共是9個兒女。劉恒稱帝前,代王后及所生4子皆歿;他稱帝后,立劉啟為太子,竇姬為皇后,嫖為陶館長公主,又封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勝為梁王;劉恒在晉陽百姓的心目中至高無上,他的9個兒女自然就是龍子、龍王,于是就在抬神中出現(xiàn)了與他兒女性別、順序完全相同的9對龍王。此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從內(nèi)涵到外形的有意安排:9對龍王中,前面4對是代王后所生的4個兒子,第5對“女龍王”即竇姬所生陶館長公主,第6對“天子爺”即漢景帝劉啟,以下為劉武、劉參,最后第9對是“小代王”梁王劉勝。關于這9對龍王的來歷,我們還可以從太原縣民眾祈雨時“代王到!代王到!”的呼喚聲及抬神中必不可缺的“帶子回朝”鐵棍中得到印證。
至于劉恒是9個兒女、而太原縣所抬龍王是9對的問題,河東三賢村王賴小老人(2008年89歲)的講述作出了很好的解答。太原縣一開始抬得是9尊龍王,明朝中期以后才改為18尊,其原因是:王瓊(太原縣人,曾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在江南做官,見那里10余個月滴雨不下,百里草木枯荒、人畜鬧饑荒,忽然想起家鄉(xiāng)的9位龍王祈雨靈驗,就親筆修書派人至太原縣迎請龍神;9尊龍王來到江南,施展法力降下三尺甘霖,解除了當?shù)氐暮登?,使萬民歡慶。然而太原縣卻從9龍出走后又遭旱災,眾百姓只好請工匠照原樣再雕塑9尊龍王;沒想到就在龍神雕就開光、祈雨之時,浩浩蕩蕩的江南百姓卻將原先的9尊龍王送了回來,于是就出現(xiàn)了18尊龍王齊聚太原縣的盛況。從此以后,太原縣龍?zhí)鞆R歲祭及迎送龍王便由9尊改為18尊了。
太原縣河東、河西輪流供奉“十八尊龍王”之事,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人所盡知,為什么會出現(xiàn)“初五日……由東關廂河神廟迎龍王神像十七尊,仍返入城”的“錯誤”記載呢?這是因為“有一年,從辛村抬上爺爺過汾河,以前汾河上沒橋,走到河中間時上游發(fā)下‘河漲’,都不會水,一著急就被水沖走一個爺爺,后來抬就剩下十七尊”?于是就有十七尊、十八尊兩種說法。
目前,太原縣城修復工程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城墻、城門樓、城角樓、敵臺等修復如初,城中的縣衙、布政分司、文廟、關帝廟、城隍廟、財神廟、窯神廟、姚道臺府宅、段氏宗祠等古建或修補或重建,龍?zhí)鞆R前的寶華閣也重新矗立于南關……將迎接無數(shù)前來觀賞的四方游人。值此發(fā)展旅游的大好時機,龍?zhí)鞆R主的確認和民俗抬神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而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又挖掘出龍?zhí)鞆R會“二月初二祭龍,七月初五迎龍,九月十五謝龍”的更深刻內(nèi)涵,并且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得到了官方和民間的一致認可。筆者希望通過這些挖掘研究,進一步擴大太原縣和龍?zhí)鞆R相關民俗的社會影響,促使地方政府對文化旅游進一步關注。同時也希望這場中斷數(shù)十年的具有廣泛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動,得到更好的搶救、保護、傳承,能重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p>
注釋
①《太原縣志·沿革》,清道光版。
②《太原縣志·城垣》,清道光版。
③《太原文存·碑志類·高家堡重修龍?zhí)鞆R碑記》,張友椿遺著,三晉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④《太原文存·碑志類·高家堡重修龍?zhí)鞆R碑記》,張友椿遺著,三晉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⑤《漢書·文帝紀》。
⑥《史記·孝文帝本紀》。
⑦《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
⑧《太原縣志·帝王》,清道光版。
⑨《資治通鑒·漢紀二十一》。
⑩《中國神仙傳》轉引《五雜俎》,王兆祥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漢書·外戚傳》。
?《史記·梁孝王世家》。
?《晉祠志·祭賽·圣母出行》,劉大鵬遺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抬神抬鐵棍鬧社火調(diào)查·姚三英講述》,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調(diào)查,2008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