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系理論及其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2018-04-01 02:29:02張方旭
      社會建設 2018年1期
      關鍵詞:案主小麗理論

      張方旭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工作自引入中國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及本土化問題,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焦點。即:社會工作是否能稱之為一門學科,它與中國之前的救助及服務體系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將國外社會工作的相關經驗及理論直接應用到中國來?我們如何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隊伍,為民眾提供他們需要的專業(yè)服務?這些都是社會工作一直以來發(fā)展的重點。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必須放到中國的現(xiàn)實背景中來,才能發(fā)揮作用以及有所作為。這就使我們不得不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將“關系”考慮進來。

      中國是一個人情與熟人社會?!瓣P系”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它有時被人們潛意識的等同于血緣(親戚關系)、地緣(老鄉(xiāng)關系)、業(yè)緣(同事、同學關系),或是被理解成人情與面子等等。所以,相對于外國學者將關系視為一個研究領域,中國社會中的關系卻是特指且相對具體的?!瓣P系”是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工具。

      實際上,社會工作自出現(xiàn)以來一直十分關注關系問題。從19世紀末在英國成立的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ies,COS)到當代社會,社會工作關注的核心問題始終圍繞在個體與他所處的社會關系中。社會工作專業(yè)的發(fā)展受到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的發(fā)展更是對其影響深遠,而這些學科大多都是以人為基點來進行學科研究的。以這些學科為基礎的社會工作的工作重點也向來都是處理案主周身的各種關系。因此,“關系”的處理與研究在社會工作專業(yè)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當然,西方學者也曾嘗試將“關系”引入社會工作。Folgheraiter根據(jù)意大利在社區(qū)照顧(community care)和發(fā)展方面的經驗和實踐,探討了社區(qū)照顧中的利益相關方(照顧者、鄰居、志愿者、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管理者及決策者)如何在社區(qū)照顧計劃和相應的決策中進行溝通,而得到共同的權力,進而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Folgheraiter指出,當社區(qū)照顧的利益相關方形成關聯(lián)網并得到相應的授權時,就可以使社區(qū)照顧的效用增加。①Folgheraiter, F. “Relational Social Work: Toward Networking and Societal Practices”. London: Jessica Kingeley Publishers, 2003, p22-25.相對于Folgheraiter,Ornstein和Ganzer的研究則相對微觀,他們指出,如果社會工作者作為變革推動因素(a change agent)參與進具體的社會工作過程中,將會有效地提高臨床服務效果。他們指出,在考慮特定服務對象的治療情況時,應該將治療師的思想、感受和態(tài)度考慮進去,治療師的思想、感受和態(tài)度有助于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案主所處某一特定情況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同時,這樣可以使治療空間不斷擴大,也可以針對案主的具體情況設計出更適合的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案。同時,他們已經將這個概念框架成功地應用在對于無家可歸者,慢性精神病患者和藥物濫用者的社會工作中。②Ornstein, E.,Ganzer, C. “Relational social word: A model for the future”.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ces, 2005,vol.86(4).

      同樣的,中國學者對于將關系理論引入社會工作也做了一些嘗試,文軍教授主編的《西方社會工作理論》一書中曾系統(tǒng)介紹了什么是關系理論及其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③文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127頁。這可能是國內學者對于將關系理論引入社會工作的最早嘗試之一。楊超、何雪松從關系視角的理論脈絡、哲學基礎等方面論述了什么是社會工作的關系視角,并結合潘光旦提出的“社會學的點、線、面、體”給出了關系視角的解釋分析框架。④楊超、何雪松:《社會工作的關系視角》,《學?!罚?017(4)。但卻只注意了關系的廣度而沒有對關系的深度進行區(qū)分。

      可見,社會工作雖然看重“關系”,但是學界卻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關系理論,所以,對于關系理論究竟是什么,關系理論的具體研究對象,學者們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回答。在西方學界,關系一般不作為一個特指的概念,而是用來指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這也就必然造成了關系理論的“綜合性”,它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諸多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理論互相交叉與結合的結果。主要處理的是個人在社會中所面臨的一系列關系問題。所以,社會關系雖然是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傳統(tǒng)研究議題之一,但它更多的被理解為一種研究領域,而沒有一個明確而統(tǒng)一的理論與方法。⑤文軍:《西方社會工作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127頁。

      那么,既然對“關系”的把量,對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及社會工作本身的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有必要立足于中國現(xiàn)實語境,重新梳理與社會工作相關的“關系理論”,建立起一個適合中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整合的社會工作的關系理論。

      二、關系理論的理論脈絡

      “關系”本身是個復雜、深奧的現(xiàn)象,很多學者都對其進行過論述,但是由于其復雜性,對它的研究也必然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學者們很難揭示出其完整的內涵。雖然關系理論是多樣的,但還是可以在眾多關系理論中找出與社會工作相關的幾種主流研究取向。

      (一)從“社會網”①的角度闡釋關系理論

      社會網絡理論將社會中的關系看成是一個巨大的網絡,而社會結構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的

      ,也即是通過社會網表現(xiàn)出來的。②張進寶:《“關系社會學”何以可能?》,《國外社會科學》,2011(2)。概括來說,社會網絡理論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紐帶關系看成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而社會就是由相互平行或交錯的網絡組成的大系統(tǒng),社會網的結構及其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是社會網絡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除此之外,社會網絡理論還指出關系有強、弱之分,也就是說關系之間是存在著關系力量的。格蘭諾維特在1973年首次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并提出了測量關系強弱的四個維度。他指出,強關系是群體內部的紐帶,弱關系是群體之間的紐帶。群體內部由于群體成員的同質性較強,所以導致群體成員所掌握信息的重疊;而不同的群體之間的異質性較強,信息也不相同,所以此時弱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因為它充當著聯(lián)系不同群體的橋梁的作用,也就是信息橋。信息橋是不同群體間信息流通的媒介,這就是弱連帶優(yōu)勢理論。③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科學》,1998(2)。

      但在中國,邊燕杰通過對天津等地的求職者的求職過程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與格蘭諾維特所說的“弱關系”在求職中的重要性不同,中國的求職者大多是通過“強關系”來獲取第一份工作,進而提出了與西方弱關系不同的“強關系”假設。④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科學》,1998(2)。格蘭諾維特與邊燕杰之所以會對求職者的求職過程提出不同的結論,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

      (二)從“社會交換”的角度闡釋關系理論

      社會交換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和社會關系都是以獎賞和報酬為導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實際就是一種給予與得到的關系。社會交換并不僅僅出現(xiàn)在微觀社會結構中,更出現(xiàn)在宏觀社會結構之中。也就是說,社會交換既包括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換,也包括社會層次之間的交換,及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換。而宏觀社會結構之中的交換,需要正式的程序與強制性的手段來維持秩序。⑤彼得·M·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08年,第110-148頁,第140-148頁。霍曼斯認為人們都是有理性地重復著有報酬的行動,對報酬的相關刺激做出理性的回應,并根據(jù)個體對特定報酬賦予的價值展開行動,并且每個個體都有理性去追求最大的利益回報。他指出個體的社會交換行為規(guī)律與經濟學中的互惠交換原理是一致的,這種交換關系是維持人際互動的基礎。

      雖然,社會關系存在的前提是社會交換,但交換不一定都是對等的。群體中的不對等交換會導致權力的產生,如在企業(yè)中,老板提供報酬,員工提供認同和服從,這樣的回報對雙方都是有意義的。這不是一種強制性的交換,而是交換雙方為了獲得各自所需而達成的交換共識,員工為了獲得報酬而自愿承認權力的有效性。布勞還提到了另一種強制性的權力關系,這則是一種不平等的交換,這種交換關系需要隨著社會環(huán)境變化與實踐的效果來不斷改變懲罰手段進行維持。⑥彼得·M·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局,2008年,第110-148頁,第140-148頁。

      (三)從“社會資本”的角度闡釋關系理論

      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是通過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得的潛在的或實際的資源集合體??梢?,社會資本是以社會網絡為基礎的,是獲得資源的手段。①Bourdieu, P.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40-245;Coleman,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vol.(94).個體占有的社會資本量一方面與個體在群體中的身份有關,也就是說,個體的社會資本量受到個體的關系網絡規(guī)模、經濟地位、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資源從集體擁有的角度為每個集體成員提供支持, 是個體獲取群體信用的“信任狀”②張文宏:《社會資本: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社會學研究》,2003(4)。;另一方面與個體所在的群體的規(guī)模和群體中其他成員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有關。布迪厄指出,經濟、文化和社會地位越接近的群體成員,所掌握的社會資本的量就越相似,就越容易形成關系網絡。

      ①人類學家德拉克里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在20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了“社會網”概念,他指出社會中的關系是一種巨大的網絡,而社會的結構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出來的,也即是通過社會網表現(xiàn)出來的。參見:張進寶:《“關系社會學”何以可能?》,北京:《國外社會科學》,2011(2)。

      總體來看,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社會資本是功能性的,它是促進個體獲得人際信任和資源的重要條件。社會資本的積累依賴于與個體成員有關系的其他成員所擁有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的質量和數(shù)量,所以,社會資本的累積需要對社交活動的不間斷的努力。③Bourdieu, p.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240-245.

      (四)中國學者的關系研究

      中國是一個人情與熟人社會。在中國,“關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同時也是理解我國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工具。中國的關系研究主要有兩種取向:

      一種是抽象層面上的關系研究;“關系”一開始出現(xiàn)在中國社會科學視野中便與親情倫理相聯(lián)。費孝通認為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是建立在傳統(tǒng)血緣、地緣關系基礎上的“熟人社會”。他指出,中國社會中最重要的關系就是親屬關系,并認為中國的社會關系是按照親疏關系的遠近來差序構建的,是一個“一根根私人聯(lián)系所構成的網絡”④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0頁。。許烺光的“情境中心”為費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增加了感情深度,他認為,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以“情境”為中心的。他指出,中國人的關系網絡是在家庭關系的基礎上,擴展開去而形成的。所以,中國人的“關系”感情因情境的不同而分化,這個情境也就是家族內還是家族外,中國人的行動方式也因“關系”感情的分化而分化?!扒榫持行摹睆膭討B(tài)上很好地解釋了中國人行為方式。許烺光與費孝通都強調了以血緣與家庭為基礎的人們的相互關系,但中國社會的關系顯然不僅于此,還需有關社會的普遍性的關系思想,梁漱溟的“倫理本位”恰恰可以很好地描述這種關系狀況。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與西方不同,是一個以“倫理為本位”的社會。人從一出生,便在一定的關系中生活,“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種種關系,即種種倫理。”⑤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4頁。家人關系是最天然的社會關系,所以“倫理首重家庭”⑥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5頁。。到社會上后,隨著年齡和生活的變化,人們會“有四面八方若近若遠數(shù)不盡的關系”⑦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5頁。。但這些關系都是在“家本位”的關系上延伸發(fā)展出來的。倫理具有擴展性和普遍性,也正是由于此,才使中國社會能夠拓展如此之大,持續(xù)如此之久。身處在各種倫理關系之中,每個人對他人都有著一定的義務,而他周圍的人一樣對他負有義務。“平素多來往,遇事相扶持”也就成了中國人際交往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原則。

      另外一種取向是具體的關系研究;如: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式,這一理論模式的基礎是人際關系的分類。⑧黃光國將人際關系的類型按照其所含的情感性行為與工具性行為之比來劃分,分為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和混合性關系。參見:黃光國,胡先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黃光國指出,雖然用以描繪關系的詞有很多,例如:人情、面子、關系、報等。但促使這些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卻是關系雙方之間的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原則在情感性關系、混合性關系和工具性關系中都可以體現(xiàn)。在情感關系中,人們通過關系,交換關愛、安全感和歸屬感;混合性關系中關系的雙方按照公平法則各取所需;混合性的關系則需要關系的雙方通過禮尚往來來維持。可見,“關系”更多的是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用來爭取可用性資源的一種特殊工具。

      翟學偉認為,中國人際關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緣、人情和人倫構成的三位一體。一般來說,人情是核心,人倫正是這一基本模式的制度化,而人緣是對這一模式的設定,它將人與人的一切關系都限定在一種無須進一步探究的總體框架中。后來他進一步概括到,相對于西方人更傾向于流動、確切的互惠、獨立、為自己著想以及信仰自由等,中國的人際關系更傾向于長期性和連續(xù)性。人情應該以算不清、欠不完才好,這樣才能使關系持久地繼續(xù)下去。中國人的人情法則是報大于施,這樣關系才能建立。這種人情交換關系是把目標放在關系的維持或不維持上,而不是一次性交換的平等獲得上。①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6頁。因為,關系雙方人情的運作期待不是直接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恩惠的最優(yōu)化。②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6頁。

      林南則認為關系主義的本質特征是非對稱性的社會交換關系。他認為:第一,社會交換與經濟交換不同,不具有對稱性和及時性,社會交換追求的長期性和每次具體交換的非對稱性。第二,在交往過程中關系的雙方都排斥赤裸裸的工具性對等交換,因為太強調對等就會影響關系的長期性。第三,在每一次具體的交換中,關系的雙方肯定是互惠的,人情是共贏的。林南認為,作為非對稱性的社會交換關系,工具性交換只是手段,而維持、加強和擴大交換關系本身才是目的。③

      三、關系理論的分析框架及應用

      結合前輩學者們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將社會工作中的關系具體操作化為:關系主體、關系網絡、關系力量與關系資本,并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對社會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

      關系主體,指的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體,關系主體是在社會及社會結構中被定義的,脫離了社會,也就不存在關系主體了。在社會工作中,關系主體既可以指的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指一個社會機構或是社會群體。

      關系網絡指的是人與人、與人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所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也即是說,關系網絡指的是關系主體所處的社會網絡,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差序格局就是在關系網絡層面來研究中國社會的。

      關系力量指的是關系主體與其他關系主體之間情感深度,及關系的強、弱及遠近;如梁漱溟先生所說的“情境中心”,就是在關系力量層面解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的。因此,家族關系、血緣關系越近則主體間的關系力量越強、越遠則越弱。關系資本指的是關系主體擁有的或占有的表現(xiàn)為社會結構資源的資本財產。④邊燕杰:《關系社會學及其學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社會工作就是一門幫助案主處理好其周身的各種關系的學科,讓案主在“有愛、支持、和諧”的環(huán)境中生活。因此,當關系主體指的是具體單個案主時,社會工作者應該從案主的關系網絡、關系力量、關系資本等方面對其進行評估,然后幫助案主重新建立起新的支持網絡或改善現(xiàn)有關系網絡。當關系主體指的是某一群體時,同樣的,社會工作者首先應對該群體進行分析,并理清該群體在其所在的社會網絡中所處的位置,挖掘該群體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幫助該群體改善與其他群體或是組織之間的關系力量。

      對于社會工作本身來說,社會工作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本土化,也需要處理好幾方面的關系。也即是當關系主體指的是社會工作機構本身時,我們就首先要對社會工作機構本身進行定位,然后從關系力量與關系資本等層面具體分析社工機構與政府部門或是其他慈善機構的關系,通過充分挖掘其關系資本及調整其各方關系力量,找出社會工作的特殊性及不可替代性。關系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運用,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充分分析關系主體的情況下,充分發(fā)掘關系主體所在社會網絡的關系資本,改善關系主體與其他關系主體之間的關系力量,幫助改善或重建其關系網絡,最終達到幫助案主解決困境的目的。為此,我們舉2個案例予以簡要地闡述和說明。

      案例一:

      小麗,18歲,高三學生,與母親和外婆同住,為單親家庭,一個星期前,剛剛做了墮胎手術。兩個月前,認識隔壁校退學男生小明并發(fā)生關系懷孕,之后與男生失去了聯(lián)系。初見社工,她穿著短褲短衫喝著冷飲,情緒低落,卻假裝樂觀堅強。她為失去感情絕望痛苦,同時希望挽回感情。她渴望知識,卻又厭惡學校,覺得被同齡人看不起。學習成績一般,言語比一般同齡孩子成熟。她覺得人生迷茫,沒有目標。

      小麗家里共有四口人,有一位73歲的外婆;母親47歲,沒有固定工作,平時做些小生意;哥哥是一名大三學生。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母親的勞動,哥哥平時做家教,打零工也掙一些錢??偟膩碚f,案主家庭的經濟狀況比較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別是得到周圍人的支持、愛與肯定。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關愛與肯定越多,正面的力量就越多,自信心也會越強。社工小張在與小麗接觸了幾次之后發(fā)現(xiàn),小麗雖然與母親和外婆同住,但是她認為母親和外婆都只喜歡兄長,對自己的關愛很少。小麗覺得自己做什么事情母親和外婆都不在意。小麗對社工雖然態(tài)度很好,卻不太信任,她覺得周圍的人都看不起她,包括社工小張也是。社工小張認為,小麗的問題主要來自于個體關系網絡失效,需要幫助小麗重新建立起社會關系網絡,發(fā)揮社會關系網絡的支持作用。

      在充分了解了關系主體——小麗之后,社工小張首先與小麗建立起信任關系,然后從小麗周圍的關系網絡入手(家庭與學校),幫助小麗改善其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社工小張還發(fā)現(xiàn)小麗很有繪畫天賦,于是,小張充分調動起小麗的關系資本,最后在小麗班主任的幫助與介紹下,小麗進入一個繪畫班學習繪畫。于是,在社工、家庭、學校三方面的努力下,小麗重新建立起了關系網絡,在此過程中,小麗與家庭其他成員之間的關系明顯得到改善,在學校中朋友也慢慢多了起來,并重新建立起了自信心。后來,小麗如愿地考入了一所藝術類院校。

      案例二:

      某小區(qū),老年人比較多,針對老年人開展的小區(qū)活動也比較少,由于行動不方便,很多老年人幾個月才理一次發(fā);由于社區(qū)周圍沒有醫(yī)院,很多老年人好幾年都沒做體檢;最近的菜市場要過幾條馬路,很多老年人都是等著子女有空的時候陪著一起去買菜。于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把該小區(qū)的老年人服務外包給藍天社會工作機構(化名)。

      藍天社會工作機構的社工在了解了小區(qū)的特點以及充分分析了該社區(qū)老年人的需求之后,充分挖掘社區(qū)社會資源,在社區(qū)推行了“菜籃子計劃”,每周一次將市場引入小區(qū)固定位置,加強了小商販與社區(qū)居民的“關系力量”,增加了菜農收益的同時也可以使老年人方便購菜;社區(qū)工作者還與社區(qū)附近的醫(yī)學院聯(lián)系,每兩周一次邀請醫(yī)學院醫(yī)生來社區(qū)為老年人做健康講座,并定期來社區(qū)為老年人進行免費基礎檢查;針對社區(qū)老年人平時活動少的問題,社區(qū)工作者還在社區(qū)活動中心定期組織“老年人愛心手工作坊”以及老年人棋牌類比賽等活動,吸引老年人參加,并使社區(qū)活動中心真正發(fā)揮作用。

      社會工作中的關系主體既可以是具體的人,也可以是某一特定社會群體或是社會機構。當關系主體是具體的人的時候,社會工作者應該從關系主體的關系網絡層面去理解“關系”,從而尋找突破口,進而幫助案主解決問題。當關系主體指的是某一特定群體時,社會工作者則需要從關系主體的關系資本及關系力量方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關系主體、關系網絡、關系資本、關系力量在具體的社會工作進程中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四、總結與反思

      關系理論在應用層面似乎是萬能的,宏觀上可以研究各社會結構、社會組織之間的關系及運行,微觀上可以研究家庭及個人的交際網絡。但越是萬能的理論可能也因越缺乏針對性而變得難以使用。這可能也是以往在社會工作中關系理論得不到重視的原因。但當我們將關系操作化為:關系主體、關系網絡、關系力量、關系資本,并在具體的社會工作案例中從這四個方面去理解與應用關系,那么關系理論在當前中國的社會工作發(fā)展中將大有作為。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青少年由于心理、生理都不成熟,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所以青少年問題的原因很多都是源于其周圍的交往網絡出現(xiàn)了問題,如本應該為青少年提供愛與歸屬的家庭交往出現(xiàn)問題,或是本應該提供知識與包容的學校網絡出現(xiàn)了問題等等。在老年社會工作中,關系理論也常被應用,在當今這個高效率、低交往的社會中,“孤獨”問題是很多老年人所共有的問題,老年人的很多問題也是從“孤獨”引發(fā)出來的,這時,社會工作者就可以從案主的日常交往關系及所擁有的關系資本出發(fā)來解決案主的問題。

      如果說關系網絡指的是關系的廣度,關系力量則是指關系的深度,社會工作者的工作方向是幫助案主改善其關系網絡中的各種關系力量,并充分發(fā)掘其所在關系網絡的關系資本,最終得以幫助案主解決問題。

      關系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關鍵。首先,不論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還是當代中國社會,關系的非正式規(guī)范都是調節(jié)中國人社會行為的關鍵機制。為此,在研究中國社會時,關系理論是處于中心學術地位的。其次,關系理論是推進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建設的重要突破口,“關系”是一個直接反映中國社會、中國本土文化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

      任何西方專業(yè)的引進都需要有本土化的過程,社會工作也不例外。近幾年,隨著市場化與城市化的深入,社會工作在中國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但相比美國、英國等社會工作專業(yè)成熟的國家或地區(qū),中國的社工發(fā)展仍然“舉步維艱”。社會大眾似乎不是很熟悉和認可這個“新興”的專業(yè)。充滿“人情”的中國社會,以及社會工作倫理中本身自帶的矛盾,使得在中國工作的社會工作者更難做到和案主僅僅建立工作關系與價值無涉。關系理論有助于社會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與中國人,有助于社會工作更好地在中國開展,并加速了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本土化進程。

      猜你喜歡
      案主小麗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案主自決原則在老年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困境
      法制博覽(2019年20期)2019-12-13 22:38:56
      個案:發(fā)揮“家一校一社”聯(lián)動作用實現(xiàn)全方位的關注與支援
      社會與公益(2018年1期)2018-05-30 10:48:04
      淺析實施案主自決的困境及其對策
      山西青年(2018年24期)2018-01-27 12:52:34
      重掌生活主導權
      ——認知行為治療介入精神障礙康復案例
      大社會(2017年12期)2018-01-17 11:55:17
      商量
      淮阳县| 汶川县| 达日县| 唐河县| 新干县| 稷山县| 图们市| 秦皇岛市| 柞水县| 南宁市| 吴江市| 萨嘎县| 五莲县| 河东区| 洞口县| 卓资县| 博罗县| 张家口市| 青岛市| 新竹县| 东海县| 江永县| 清河县| 西贡区| 克山县| 阿拉善右旗| 新安县| 墨玉县| 富阳市| 南靖县| 白城市| 长乐市| 沂源县| 潢川县| 宝应县| 克东县| 三穗县| 改则县| 新余市| 商丘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