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晃
石碩先生曾說,藏傳佛教之于藏民族,猶如血與肉的聯(lián)系,二者密不可分。[1]如今,藏傳佛教不僅是藏民族的根基和藏文化的靈魂,而且是最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并最具前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元素。[2]藏傳佛教的思想、教義、觀念等非物質(zhì)要素和藏傳佛教圣地、藏傳佛教寺院建筑、藏傳佛教藝術、藏傳佛教節(jié)慶等物質(zhì)要素等是藏區(qū)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具有經(jīng)濟、社會、文化開發(fā)價值。[3]康區(qū)作為藏區(qū)三大傳統(tǒng)地理單元之一,泛指今天的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縣,以及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地區(qū)。[4]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既有以神山圣湖和寺院寺廟為代表的觀光型旅游資源,也有以佛教儀式和節(jié)日慶典為代表的參與型旅游資源等,其中不乏國家級乃至世界級文化旅游景點。
然而,由于地理偏遠、經(jīng)濟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滯后等原因,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未得到有效宣傳,尤其英語翻譯對外宣傳存在不少問題。本文擬對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中反映的問題進行概括,并就這些問題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法。
旅游翻譯文本(texts for tourism translation)是全球化進程中旅游活動所涉及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的交際單位,主要包括翻譯的旅游印刷品、出版物、旅游指南、旅游畫冊、導游詞選、觀光介紹、景點公示語等。[5]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中式英語表達、英語書寫不規(guī)范、英語語法錯誤、英語翻譯空白、景點名稱英語翻譯欠規(guī)范、英語翻譯所造成的文化意向缺省、英語翻譯所反映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薄弱等問題。由于旅游翻譯文本中的中式英語表達、英語書寫不規(guī)范、英語語法錯誤這三個問題研究成果較多[注]姚本標,劉雨. 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的廣西旅游景點名稱英譯問題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楊紅英. 旅游景點翻譯的規(guī)范化研究——陜西省地方標準《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guī)范:旅游》的編寫啟示[J].中國翻譯,2011年第4期;陳家晃,劉成萍,陽勇. 甘孜州旅游景點的英譯問題及翻譯策略研究 [J].民族翻譯, 2014年第1期 。,本文重點討論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存在的英語翻譯空白、景點名稱英語翻譯欠規(guī)范、英語翻譯所造成的文化意向缺省、英語翻譯所折射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薄弱這四大問題。
康區(qū)具有代表性的藏傳佛教文化旅游景點包括甘孜州康定市的塔公寺、稻城亞丁的三怙主雪山、德格縣的德格印經(jīng)院、迪慶州的梅里雪山和噶丹·松贊林寺、玉樹州的尕朵覺吾神山、木里縣的木里大寺等。此外,經(jīng)幡、佛塔、瑪尼石、轉經(jīng)筒等藏傳佛教元素在康巴旅游景點中也普遍存在。然而,在上述藏傳佛教文化旅游景區(qū)內(nèi),基本看不到英語公示語介紹、景區(qū)內(nèi)或周邊商店也無該景點英語介紹書籍、互聯(lián)網(wǎng)上也很少有該景點較全面的英語介紹。雖然,目前市場上有旅游出版社或其他單位制作或發(fā)行的零星介紹康區(qū)旅游景點的中英雙語或多語宣傳畫冊,但這些畫冊流通范圍極其狹小,且畫冊中的藏傳佛教文化信息往往改譯或漏譯,并未有效解決康巴旅游景點藏傳佛教文化的英語翻譯空白這一問題。
旅游景點名稱一般包括冠名、專名、屬性名和通名等,冠名、屬性名和通名在英語中一般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詞語,通常意譯,而專名一般音譯。[6]不過,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景點名稱中的專名,蘊含豐富的宗教文化含義,不宜片面音譯;此外,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景點名稱中的通名也往往含有獨特的文化意象,不宜隨意意譯,尤其應該避免旅游景點通名翻譯所帶來的英漢語義表面對等這一問題。然而,目前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景點名稱翻譯欠規(guī)范,專名片面音譯以及通名隨意意譯屢見不鮮,這里暫舉三例。一例為甘孜州稻城亞丁風景區(qū)著名的“三怙主”神山,即北峰仙乃日、東峰夏諾多吉、南峰央邁勇(傳說蓮花生大師為它們開了光,并以藏傳佛教中三位一體的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文殊菩薩為其命名),亞丁風景區(qū)官方網(wǎng)站以及一些宣傳畫冊只是簡單地把這三座神山的專名全部音譯為“Xiannairi”“Xianuoduoji”“Yangmaiyong”[注]亞丁風景區(qū)官方網(wǎng)站http://www.yading.gov.cn/index.php?module=exTanMi&act=Flash;中共稻城縣人民政府.稻城亞丁旅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年,p2;呂玲瓏.稻城——在那遙遠的地方[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99年,p4;香格里拉之魂 稻城亞丁[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年,p15;呂玲瓏.圣地 稻城·亞丁 藍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凈土[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p9;中國香巴拉——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p33-34。;另一例為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達摩祖師洞(相傳大乘佛教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在此面壁修行),專名“達摩”被片面地音譯為“Damo”,通名“祖師”被隨意地意譯為“Buddha”,整個名字被隨意地英譯為“Buddha Damo Cave”;第三例為康區(qū)普遍存在的藏傳佛教白塔,不少旅游宣傳畫冊都英譯為“tower”,比如康定跑馬山風景區(qū)的宣傳畫冊把景區(qū)內(nèi)的“凌云白塔”英譯為“Lingyun White Tower”,而迪慶州委宣傳部出版的《魅力康巴》宣傳畫冊也把玉樹州境內(nèi)的“藏娘白塔”英譯為“Zangniang Buddha Tower”,這兩處景點名稱的通名“塔”都譯為“tower”就屬典型的通名隨意意譯,因為英語中的“tower”所蘊含的聯(lián)想意義與與藏傳佛教白塔的文化意象存在顯著差異。
文化意象凝聚著民族智慧與歷史文化結晶,與民族傳說和圖騰崇拜有密切聯(lián)系,代表一種文化符號,具有相對固定和獨特的文化含義。[7]康區(qū)的旅游景點往往蘊含獨特的文化意象,比如康定的跑馬山就和聞名中外的《康定情歌》密切相關,因此,該山便蘊含代表忠貞愛情的文化意象;同理,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景點也通常蘊含獨特的宗教文化意象,片面音譯和意譯、誤譯和漏譯都會造成文化意象的缺省甚至錯位。比如,藏傳佛教景點名稱專名的片面音譯和通名的隨意音譯毫無疑問會造成文化意象的缺省和歪曲;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景點中藏傳佛教術語的誤譯和漏譯也會造成宗教文化的缺省和歪曲,如中國旅游出版社發(fā)行的宣傳畫冊《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亞丁》對“三怙主神山”的中英雙語介紹。“傳說這三座山峰是在公元800年,蓮花生大師給它們開了光,并以藏傳佛教里三位一體的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來為三山加持命名……(A legend says in 800, Padmasambhava opened light for these three peaks and named the might east peak Guardian, the graceful north peak Avalokitesvara and the tall and nice south peak Manjusri……)?!盵8]在這句話中,“開光”英譯為“open light”以及“金剛(手)菩薩”英譯為“Guardian”,都屬明顯誤譯,而且把“三位一體”這一重要信息漏譯了。再比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發(fā)行的宣傳畫冊《中國香巴拉——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把“六字真言”片面意譯為“Six True Words”[9],把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寧瑪、噶舉、格魯、薩迦”直接音譯為“Ningma, Gaju, Gelu and Shajia”[9]都會導致藏傳佛教文化意象的缺省和歪曲。
政治意識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最重要的一種,是階級的價值觀的理論體系以及思想的上層建筑。宗教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tài),往往與政治緊密相關,而藏傳佛教將政治與宗教高度結合為一體,形成“獨有的政教合一與神權政治”[10],在藏區(qū)乃至國內(nèi)外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藏傳佛教翻譯必須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必須認真嚴肅對待,切忌翻譯的隨意性和任意性,更要避免誤譯。上文中所提及的藏傳佛教景點名稱翻譯欠規(guī)范、藏傳佛教文化詞的誤譯和漏譯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譯者較薄弱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筆者曾在318國道瀘定至康定段看到一幅中英雙語宣傳亞丁風景區(qū)的廣告牌,但令筆者驚訝的是,廣告牌上的“亞丁”竟然翻譯成“Aden(亞丁,也門與索馬里之間的一片阿拉伯海域)”,這樣的翻譯錯誤就不僅僅是語言錯誤,這一翻譯錯誤所反映的譯者政治意識形態(tài)薄弱問題可見一斑。
藏傳佛教是康區(qū)極富特色且具開發(fā)前景的旅游資源,然而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所反映的問題已經(jīng)成為影響康區(qū)旅游景點外宣的不利因素,因此,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康區(qū)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所反映問題帶來的不良影響。
康區(qū)文化旅游景點的藏傳佛教文化英譯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國內(nèi)對于藏傳佛教英語翻譯研究資料的匱乏。筆者于2018年1月15日以“藏傳佛教英語翻譯”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維普數(shù)據(jù)庫進行相關的文獻和期刊搜索,其搜索結果都為顯示“0”;國內(nèi)外藏傳佛教英語資料,較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對稀少和匱乏。由于地理、經(jīng)濟、教育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從現(xiàn)有的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中不難發(fā)現(xiàn),康區(qū)文化旅游景點中的藏傳佛教的英語翻譯空白較多,希望康區(qū)有關部門群策群力逐漸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首先,聘請著名的藏學專家,如楊嘉銘、石碩、嘎瑪降村等,擔任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宣傳開發(fā)的專家顧問;其次,加強高校合作,比如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由合作高校選派優(yōu)秀外語翻譯人才聯(lián)合藏學專家實地調(diào)研后共同翻譯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文本,真正打造“康區(qū)生態(tài)文化旅游品牌”。
地名往往是專有名詞中最能體現(xiàn)文化特色的元素之一,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景點名稱蘊含豐富又獨特的藏民族宗教文化,此類景點名稱英語翻譯要規(guī)范化,盡力保存和再現(xiàn)藏民族宗教文化特色,避免片面音譯和隨意意譯。筆者建議,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景點名稱的英譯應根據(jù)國際通行譯法和藏譯英轉音拼寫習慣轉譯,把國際通行譯法、藏譯英轉譯拼寫習慣、音譯、意譯有機結合起來。比如,上文中的“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根據(jù)國際通行譯法分別譯為“Chenrisig”“Jambeyang”“Chanadorje”,而“達摩”國際通行的譯法為“Bodhidharma”。因此,把國際通行譯法和通名意譯結合可把“仙乃日山峰”“央邁勇山峰”“夏諾多吉山峰”“達摩祖師洞”分別譯為“Chenrisig Peak”“Jambeyang Peak”“Chanadorje Peak”“Patriarch Bodhidharma Meditation Cave”?!八备鶕?jù)藏譯英轉音拼寫習慣轉譯為“Lhagang”,把此轉譯和通名意譯可得出“塔公寺”的英譯“Lhagang Monastery”;“凌云白塔”和“藏娘白塔”可用音譯和意譯結合分別譯為“Lingyun Stupa”和“Zangniang Stupa”。筆者特別強調(diào),藏傳佛教旅游景點名稱中的“通名”往往蘊含獨特的宗教文化,切不可隨意意譯,需認真考查藏英詞匯語義及其文化意象的異同,比如前文中的“達摩祖師”的“祖師”不應譯為“Buddha”而應譯為“Patriarch”,藏傳佛教中的“白塔”不應譯為“White Tower”,而應譯為“Stupa”或“Pagoda”。
對外國旅游者而言,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蘊含著獨具魅力的“異域文化特色”,為了凸顯和再現(xiàn)這些異域文化特色,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即文化對等原則和可接受性原則,前者要求翻譯忠實原語的整體文化氛圍,避免溫和色彩的失調(diào);后者要求文化對等以讀者的接受能力為限,避免出現(xiàn)誤解或抵觸。[11]文化對等原則主要針對譯者而言,要求譯者忠實并最大可能再現(xiàn)原語中的文化意象,避免原語文化意象在譯語中歪曲和變形;可接受原則,主要針對讀者而言,要求文化的對等性又要以讀者的接受能力為基礎,否則“異域文化特色”也得不到有效再現(xiàn)?;谶@兩個翻譯原則,筆者也曾就康巴文化翻譯提出順譯和增補策略,順譯策略類似文化對等原則,增補策略類似可接受性原則?!绊樧g”并非按照源語語句組織排列順序而進行的翻譯,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順循原文文化信息,不要漏譯原文所表達的重要文化信息;第二,順從原文所表達文化信息,不要想當然地誤譯?!霸鲅a”是指對康巴藏傳佛教中的文化負載詞或者專有名詞進行適當?shù)慕忉尯脱a充?;谶@兩項翻譯原則和兩個翻譯策略,上文《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亞丁》關于“三怙主神山”的中文介紹翻譯為:According to the legend, in the 8th century, Padmasambhava, an Indian Buddhist master who introduced Buddhism into Tibet, consecrated three snow-capped peaks and named them Jambeyang, Chenrisig, and Chanadorje to symbolize Bodhisattva trinity (Manjushri, Avalokitesvara, and Vajrapani )。[12]“六字真言”可用順譯和增補策略譯為“Six-Word Sacred Mantra” (Om Mani Padme Hum in Sanskrit and the most reverent mantra in Tibetan Buddhism), 而“寧瑪、噶舉、格魯、薩迦”可順譯為“Nyingma, Kagyu, Gelug and Sakya”。
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形影相隨,莫納·貝克(Mona Baker)從歷史的角度例證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13];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甚至斷言,“所謂忠實的翻譯只是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共同作用的翻譯策略而已”[14];我國學者楊柳也認為,“在形形色色的翻譯活動中,意識形態(tài)總是以不同的面孔潛藏或現(xiàn)身于各個環(huán)節(jié),操縱這翻譯活動的進行。”[15]康區(qū)文化旅游景點中的藏傳佛教翻譯尤其需要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和作用,消弭因政治意識形態(tài)薄弱給藏傳佛教翻譯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首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這一方面要求譯者避免翻譯的任意性和隨意性,比如稻城“亞丁風景區(qū)”廣告牌的翻譯,如果譯者有較強的政治敏感性,就不至于把稻城的“亞丁”翻譯成“Aden”。其次,譯者明辨是非,參考借鑒西方藏傳佛教相關資料,切忌盲從西方論述觀點,因為不少西方媒體對藏傳佛教的宣傳報道往往缺乏客觀和公正。再次,建立官方的監(jiān)管和審核機制或機構,聘請藏英旅游翻譯專家提供咨詢,加強康區(qū)文化旅游與高校(特別是民族高校)之間的教研合作。
康區(qū)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絢麗的藏傳佛教文化更為康區(qū)增添無窮魅力,藏傳佛教已經(jīng)成為康區(qū)極具開發(fā)潛力的旅游資源。不過,目前康區(qū)的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所反映的問題,已經(jīng)給整個康區(qū)的文化旅游形象帶來不利的影響。針對這些藏傳佛教旅游翻譯文本所反映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方法,以期康區(qū)藏傳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英語翻譯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