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瑩(湖北大學楚才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飲茶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陜西扶風法門寺塔基地宮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批茶具,說明了我國唐代飲茶文化的高度發(fā)展,而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可謂是當時我國茶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唐代,飲茶習俗不僅流行于國內(nèi),還遠渡重洋傳到日本。日本的歷代茶人結合本民族的文化特點,對我國的飲茶文化進行了長期不懈的精心研究和改革創(chuàng)新,終于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歷史事實證明,中日兩國茶文化的交流源遠流長,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道的影響是長時期和多方面的??梢哉f,日本茶道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日本茶道形成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是受中國唐代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為唐風模仿期;第二是受中國宋朝末茶沖飲法影響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為茶道始創(chuàng)期;第三是受中國明朝葉茶泡飲法影響的江戶時代,為茶道的成熟期。本文主要對前兩個時期進行論述,在這兩個時期里日本茶道已臻完成。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開始從政治制度、科學文教、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全盤吸收唐文化。日本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接受了中國的各種先進文化,作為文化形式之一的茶文化也被隨之帶到了日本,并落地生根。剛剛傳入日本的茶文化完全處于簡單地模仿階段,最澄、空海和嵯峨天皇是這個時代的幾個代表人物。
最澄結束了日本列島無茶的歷史。他開創(chuàng)了日本種茶的歷史,也將飲茶文化也帶回了日本,為以后茶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普及奠定了基礎。茶在日本的最早文字記錄出現(xiàn)在 814年的《空海進獻表》中,講述了日本留學僧人在中國的飲茶體驗,成為后來飲茶在日本得到發(fā)展和普及的前提。而以嵯峨天皇為首的日本上層人士對新傳入的飲茶文化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關注與熱情,從而形成了一股古代日本飲茶文化的熱潮,這是中國飲茶文化在日本得到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平安時代是日本全面吸收模仿唐代茶文化的歷史時期,茶文化被日本完全照搬地加以吸收、利用,并僅限于上流社會。894年日本正式停派遣唐使,進入長達 222年的以中國民間商船東渡為主要交流方式的中日交流時期。中日交流方式的改變給中國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此,日本開始了由唐風文化向國風文化轉變的歷程。
宋代,日本的學問僧榮西曾先后兩次來到中國,學習臨濟宗佛法。在此期間,榮西對中國禪院中的羅漢供茶以及當時中國國內(nèi)的點茶法作了詳細的考察和記錄,回國時,他茶具和茶籽,把飲茶方式和方法也帶回日本,廣為傳播。榮西所著《吃茶養(yǎng)生記》一書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對后世影響頗大,推動了日本種茶飲茶的普及。榮西傳播的宋代寺院里的茶禮,為后來的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礎。榮西在日本大興禪宗,同時也把中國“茶禪一味”的禪院飲茶制度帶到了日本,飲茶在日本的禪宗寺院扎根下來。
室町時代主要是以新興的武士階層為中心,該時代的斗茶經(jīng)過形成期、鼎盛期之后,一步步地走向高級化,為后來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日本茶道的前身——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筑里進行的,主客都端正地跪坐,主人在客人面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茶室里絕對地肅靜,主客間問答簡明扼要。室町時代斗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在書院茶中完全被摒棄。由此,日本茶道的雛形和主要要素在此時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
村田珠光是將禪導入茶的第一人,他從一休處得到了一份珍貴的唐物—圓悟克勤的墨跡,非常珍愛,把它掛在茶室的壁龕里——茶室里最重要最顯著的位置。人們進入茶室時要在墨跡前行跪禮,以此來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這一做法后來被看作是茶與禪相結合的最初契機,這一墨跡也成為了茶道界最珍貴的圣物。禪從形式上、意境上逐漸融入到茶道當中,而由村田珠光發(fā)起的,在掛有這份墨跡的設有四個榻榻米的草庵中點茶的方式,被后世茶道界認為是草庵侘茶的起點。村田珠光以此開創(chuàng)了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村田珠光的草庵茶風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
他在給弟子古市播磨的《心之文》中論述了草庵茶的根本思想。這既是一篇優(yōu)秀的茶道理論,也是珠光茶道思想的代表作。第一句他指出“茶道修行最忌自高自大?!弊詈髲娬{不能失去主見,乍看似乎與開頭矛盾,實際并非如此。只有不失去主見和創(chuàng)意才能自我創(chuàng)造,才能不拘泥于所學。
村田珠光所主張的“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心皆意于內(nèi)而無用于外”等一系列茶道思想與早在日本本土化了的禪宗思想完全契合,將禪宗思想與茶文化的有機結合可以說是村田珠光的偉大創(chuàng)造。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真正本土化的過程由此開始,從此日本開始了孕育自己獨特的茶道文化的歷程。
提起今天的日本茶道,人們馬上會想到三千家。即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等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他們是日本茶道界的代表。三千家實際上同出于一人,即草庵茶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后世又稱他為茶圣。
千利休的茶道思想與臨濟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的主張完全吻合。進行茶道修行只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有所了悟。而千利休在繼承了村田珠光的同時,又將茶道還原到尋常事物與生活中,或者說還原為尋常事物。正如他的一句茶道名言:“茶道之本無外乎燒水點茶而已”。千利休這一不拘定式、不一味模仿并扎根于生活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理念,是使茶道不斷走向民族化、完善化的動力和源泉。
日本茶道發(fā)展史是茶不斷與禪融合的過程。如果沒有對禪的吸收,就不可能有今天被稱為日本文化代表的茶道。幾乎所有的茶人都要進禪院參禪,從禪師那里獲得居士號后再回到茶室中進行修行。不僅如此,從本質上講,茶道之根本在于禪,茶道是一種在家禪。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于禪,其主旨也在于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于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茶道四諦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與客人的和合,沒有隔膜?!熬础笔窍嗷ブg尊敬的感情?!扒濉笔潜仨毐3中撵`的清凈無垢?!凹拧币蟛枞送鼌s一切,去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天地。四諦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現(xiàn)為佛教中心的涅磐、寂靜、空寂、寂滅,在積極意義上是“無”,即“主體的無”。由此可見,和敬清寂四諦是以“寂”為根源,以“寂”為最高層次而體現(xiàn)的法則,也可以說四諦歸結于“寂”這一諦。
日本茶道是融合建筑、園藝、美術、宗教、思想、文學、烹調等諸文化風格的以飲茶為主體的綜合藝術技能。同時,茶道重視禮節(jié)的精神對日本禮儀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持續(xù)而強烈的影響。茶道重視“心”而勝于“形”,舍己而待客則是茶道的精髓,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日本茶人賦予茶獨特的精神內(nèi)核,使日本的茶道不斷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