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慧英
電視新聞編輯是新聞節(jié)目制作播出的重要一環(huán),直接決定了新聞的質量水平和價值意義。作為一名合格的新聞編輯,必須表現出過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并且有更飽滿的工作熱情。特別是在地方臺,條件有限,設施相對較少,新聞也是更加貼近百姓生活的事件,新聞編輯比較容易失去工作新鮮感,職業(yè)成長也相對較慢。這些劣勢加劇了地方電視臺缺少人才的現象,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其實對于個人成長來說,環(huán)境是一方面,個人的學習意愿和能力則更為重要。新時期,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編輯要解放自身思想,提升職業(yè)技能,并且注意培養(yǎng)反應能力和決斷能力等,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政治是人思考和工作的出發(fā)點,政治觀點直接決定了人的行為以及未來發(fā)展。眾所周知,電視新聞對社會各界的影響力較大。新聞工作者不僅僅是在闡述新聞,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個人的情感色彩,若新聞編輯沒有過硬的政治覺悟,就難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結合起來,就會偏離甚至是產生沖突。特別是在重大事件中,新聞編輯的觀點會左右大眾的思想,產生輿論導向。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能激發(fā)社會責任感,可以從全局出發(fā),客觀公眾地評價新聞。要立足于社會發(fā)展現狀和國家政策等,實事求是地進行新聞報道。要避免產生誤導,也不能對未知言論產生引導,要對自己說出或是寫出的每句話負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凈化新聞工作環(huán)境,及時傳播正能量,營造穩(wěn)定、安全的社會環(huán)境。
因此要將政治教育落實于日常工作之中,學習相關政治理論,不斷鞏固編輯人員的政治信仰。學習并實踐社會主義新聞觀,不斷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煽風點火”的現象扼殺在搖籃里,也杜絕“拍馬屁現象”,不能盛行諂媚之風,要講求事實,否則就失去了新聞價值。當然,對于腐敗現象更要抵制和監(jiān)督,避免死灰復燃。針對這一點,毛主席曾經提出過“政治家辦報”的要求。另外,很多地方電視臺新聞稿存在“假大空”的現象,很多都是經驗性的空話,或是拿捏官腔,令人反感。其本質原因便是政治覺悟不高,不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大膽的表達能力,甚至誤導了群眾,產生不良后果。所以培養(yǎng)過硬的政治素養(yǎng)非常重要,能促進節(jié)目質量的提升。
身處信息時代,對信息的獲取、處理加工能力相當重要。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必須具有方方面面的知識,對于未知世界更要充滿探究欲望。通過不斷學習,拓寬知識面,提升業(yè)務能力,快速掌握和處理信息。主要的培養(yǎng)途徑有:向他人學習,簡潔明了;從網上學習,信息量大;向央視或省級電視臺學習,吸取優(yōu)秀經驗;從書本中學習,豐富理論知識。新聞編輯工作最怕“應付”,雖然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看出差異,如同“溫水煮青蛙”,當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為時已晚。無法做到主動學習,就難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新聞編輯,要上進,就要學習,堅持理論和實踐并用。同時,地方新聞編輯因為缺少必要的監(jiān)督,或是對自身的要求不高,而在日常工作中有所松懈,有很多需要改變的不良習慣,否則將成為個人進步和新聞界進步的障礙。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素養(yǎng),改變受困的現狀。地方電視臺內部可以組織人員外出學習,并回來講課,通過有效的評價來提升新聞編輯的工作質量;或是組織內部的知識技能比賽,用獎懲的方式來激勵同事更加努力地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形式;又或是組建內部合作小組,不僅局限于新聞編輯工作者,組織臺前幕后的更多人員成為合作小組,共同完成任務,在相互幫助下共同進步。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編輯時間相對較多,學習空間較大,應該借助這樣的時機,實現自我水平的提升,寫出更高質量的新聞。
新聞編輯離不開人,其描述對象也多數為人,或是與人息息相關。因此新聞編輯的人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尊重廣大人民受眾,培養(yǎng)對人民的感情,和人民之間建立起緊密聯系,制作人民看得懂、喜歡看、情感上有共鳴的新聞。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要認識到新聞工作者是人民的服務者,“事無巨細”,只要是關于民生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在地方電視臺,很多新聞都是非?!敖拥貧狻钡?。但是許多新聞編輯認為只有高大上的新聞才有意義,才能顯現出自己的編輯價值,這樣的錯誤理解對于踏實工作是有害的,而且不利于和廣大人民群眾產生情感維系。新聞人應該將自己看作是“新聞民工”,是來自于人民群眾中的一份子,要回歸群眾,體諒群眾,更關心群眾,產生更加簡單、樸素的人民情懷。在新聞報道中,人命優(yōu)先,人的安全和生活保障才是應該關心的大事。例如在采訪過程中發(fā)現有人跌倒,是為了新聞的完整性而“無所作為”,還是去幫助他們?自然是要選擇后者??此剖遣コ鍪鹿?,但實際上卻更深層次地體現了新聞工作者對群眾的關心,傳遞的是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人文情懷。
新聞工作者都曾立志要成為敢說真話、敢于報道的新聞人。但卻在工作當中因為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或者因為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而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初衷。抑或是在新聞編輯過程中,只去陳述事實,而不做任何評價,這樣會降低新聞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力。
現實社會離不開網絡,信息傳遞的方式也數網絡最豐富。微博、微信等的評論內容有時會蓋過新聞本身,“神評論”更是一針見血地指明很多東西,給人啟發(fā)。因此在新聞中加入“編前話”“編后語”等,能讓新聞編輯發(fā)聲,也有助于引導社會輿論。當然這需要較高的政治覺悟和社會責任心作為支撐,并且有較高的評論素養(yǎng)邏輯。否則執(zhí)筆寫下評論,難以讓他人理解,或是更易“帶跑偏”。寫下高質量的新聞評論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的新聞撰寫經驗總結。并且能夠將日常的新聞小事,轉變成感動你我的大事,樹立更多的優(yōu)秀人物典型。在地方電視臺,可能不會發(fā)生很多大的事情,但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那些點滴行為也足以讓大家感動。同時也要直言不諱地指出其他管理部門的不當之處,便于他們及時整改,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社會影響力。
電視是畫面藝術,但若是沒有文字和聲音的襯托,也會顯得單調,而文字和聲音則體現了語言素養(yǎng)。好的語言能夠與畫面相得益彰,可以更好地襯托畫面,使其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因為方方面面的限制,地方電視新聞編輯的文字功底參差不齊,導致文稿質量差異較大。所以更要著重培養(yǎng)新聞編輯的語言素養(yǎng),推選出文字功底比較好的人作為老師,每周上課,普遍提升新聞編輯人員的文學功底。另外,要根據新聞稿件的特點來使用語言風格,或是口語化或是書面化等。電視新聞的語言既不能像文章一般辭藻華麗,也不能像廣播那樣口語化。這要求新聞編輯在工作時能根據場合來調整語言風格,看似簡單,卻能令觀眾舒心。
總之,新時期,地方電視臺因為受到地域和人員的限制,導致新聞編輯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要從日常工作的細節(jié)入手,提升政治覺悟,完善對工作細節(jié)的思考,并且要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語言功底,這是基本功,也是提升節(jié)目質量的必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燕鴿.新時期下地方電視臺新聞編輯的綜合素養(yǎng)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7(04):175+177.
2.徐海霞.新形勢下地方電視臺新聞編輯應具備的綜合素養(yǎng)[J].西部廣播電視,2014(18):125.
3.趙曉丹.探討新時期下地方電視臺新聞編輯綜合素養(yǎng)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0):18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