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iya
一天中午,我在一家小吃店吃午飯,隔壁桌旁坐著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一個六七歲的兒子。這對夫妻面對面坐著,兒子挨著母親。父母為自己點了面和飯,為兒子點了一碗小餛飩。男孩說他一會兒要去吃麥當勞,父母同意了,媽媽允諾等他吃完一碗小餛飩,就帶他去吃麥當勞。在等待上餐的時間里,父母拿起各自的手機玩,偶爾聊聊天。男孩坐在角落里東張西望,忽然問父母:“牛肉什么品???”聽了男孩的提問,我低頭一看,發(fā)現(xiàn)每一張餐桌的右下角貼著一個小廣告,上面寫著四個大字——“牛肉御品”。男孩重復了三遍“牛肉什么品???”每一遍都是中等音量,隔壁桌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但是父母好像都沒聽到,沒有給他任何回應。
他們的午餐上來了,男孩吃了一兩個小餛飩就不吃了。接著,他的媽媽拿起湯勺喂他吃,但他閉著嘴,不想吃,腦袋東搖西晃,以示拒絕。這時,他媽媽生氣了,提高音量,大聲呵斥:“你怎么回事?。课覍δ氵@么好,你還想要怎樣!”他爸爸沉默地看著孩子。其他食客同我一樣,被這突如其來的呵斥聲嚇了一跳,紛紛望向他們。
他媽媽發(fā)了脾氣之后,接著對孩子抱怨了幾句,放下湯勺,轉身自己吃飯,不理會孩子。過了一會兒,她又轉向孩子,拿起勺子,舀起一個小餛飩,溫和地對孩子說:“你要乖,聽話,小餛飩很好吃的,不信,你問問爸爸?!彼艘粋€小餛飩給丈夫,丈夫配合著吃掉,并說了一句:“很好吃的?!薄澳阆劝研○Q飩吃完,不然我們不帶你去吃麥當勞?!彼麐寢尷^續(xù)半哄半威脅地喂孩子吃飯。男孩又勉強吃了幾個小餛飩,兩個大人也用餐完畢,他們離開了小店。
過了一周,我在一家商場的中式快餐店吃晚飯,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對母女,媽媽背著孩子的一個粉紅色書包,女孩也是六七歲的樣子,她們兩個人并排坐著,前面的小碗里盛放著幾個菜,有粉蒸肉、刀豆土豆、紅燒茄子、紅燒魚。女兒指著粉蒸肉問:“這是什么?”媽媽說:“粉蒸肉,我點的。你要不要吃?粉蒸肉很好吃的。”女兒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媽媽夾了一塊粉蒸肉自己吃完,又夾起一塊問女兒:“你要不要試試看?”女孩點點頭,媽媽把一塊肉放到女兒碗里,女兒開始吃,媽媽問:“味道還可以吧?”女兒低頭吃著,發(fā)出“嗯”的一聲。
她們繼續(xù)享用自己的飯菜,女孩吃著飯,含糊地說了一句話。媽媽沒聽清,發(fā)出了疑問:“嗯?”女兒重復了一遍:“這里很小。”“是的,這家店很小?!眿寢尰貞馈?春⒆映酝炅朔壅羧猓瑡寢寙枺骸斑@個粉蒸肉,你還要吃嗎?”女兒搖了搖頭,媽媽不再說讓孩子吃肉的事,也沒有替孩子再夾粉蒸肉,偶爾指著刀豆土豆對女兒說:“這是你的最愛,多吃點。”整個過程,都是這個女孩自己夾菜、吃飯,她的媽媽沒有一句啰嗦。
從這兩對父母與孩子吃飯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出,對男孩來講,他的媽媽要么不回應他,要么就是以一種情緒起伏很大,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可怕方式回應他;而對女孩,她的媽媽給她的回應是溫和的,是恰到好處的,精準的,沒有忽略和漠視,也沒有緊盯和強加。
心理學上講的愛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我給你吃,給你穿,照顧好你一日三餐,讓你不生病,能夠健康成長就是愛。這樣的愛是不夠的。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十分弱小,孤立無援,幾乎完全依賴成人的照顧。通常嬰兒的主要照看者是母親。如果在這一時期母親能夠恰到好處地滿足嬰兒的需要,讓孩子感覺慈愛溫暖,覺得自己有所依賴,不必擔心母親會離開自己,失去照顧,就會形成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基本信任感”,會有安全感。
怎樣叫“恰到好處地滿足嬰兒的需要”呢?我餓了,媽媽就過來喂我;我尿濕了,媽媽就給我換尿布;我一笑,媽媽也跟著我笑;我把小手伸向媽媽,去握她的手,媽媽也把她的手伸向我,握我的手。在這個母嬰共同體階段(0~6個月),孩子的感覺是:我和媽媽是一體的,我和媽媽是一個人。媽媽是嬰兒的鏡子,孩子從媽媽的眼睛里看見自己的存在,孩子被看見了——媽媽看見他生理、情感上的需要并且及時滿足他,并帶著愛的響應。孩子與媽媽就有一種情感的鏈接和互動,一種關系呼應與映照。這就是客體關系理論代表人物溫尼科特所提的“足夠好的母親”。
“足夠好的母親”提供一種成功的鏡映,這個鏡映為嬰兒塑造了主觀全能感和持續(xù)存在感,即媽媽給予孩子一種恰到好處的回應,這個回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強大的,感到媽媽是喜歡他,愿意回應他的。但是如果這個媽媽沒有回應,甚至要求這個孩子滿足媽媽的需要,讓孩子適應她,迎合她,這個孩子開始會生氣,最后就會變抑郁。
在計算機技術中,有一個“心跳機制”,在網(wǎng)絡中存在接收數(shù)據(jù)和發(fā)送數(shù)據(jù)的兩方,為了確保雙方鏈接的有效性,就需要定時發(fā)送一個自定義的結構體(心跳包或心跳幀),讓對方知道自己還活著。有心跳響應,說明我們是有效鏈接著的,沒有心跳響應,鏈接一定出了問題,需要檢測問題、解決問題。
同理,換到與人交往中,你發(fā)出一個信號是讓對方知道你活著,如果對方給你回應,你知道對方也活著,還是和你在一起的,你的感覺會很安心。如果一個孩子很小,他發(fā)出一個信號,結果沒有他人的回應,他不僅會感到孤獨,也會覺得自己不存在了。這個不存在的感覺是非常可怕的。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就是黑暗;有回應,就有了光?!?/p>
高質量的關系,就是彼此回應,彼此鏡映的關系,我在你身上看見了我自己,你也在我身上看見了你自己,我們在一起,彼此陪伴,沒有那么深的孤獨。
做到恰到好處地回應別人,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不難是因為如果你小的時候被人恰當?shù)鼗貞^,比如你的媽媽或者爸爸,他們能夠準確而及時地回應你的需求,你自然就能學會恰當?shù)鼗貞说男枰瑢λ擞型砗屠斫庵?。說難是因為如果你小時候缺乏被鏡映的體驗,真實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真實的自己沒有被接納,你會很匱乏,你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發(fā)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如何給出恰到好處的回應。
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就是學習如何更好地愛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嘗試著給他恰到好處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