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朝敬
(天津市耀華中學 300040)
科學精神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學習精神,這種學習創(chuàng)新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學生能夠運用科學精神計算、解題僅僅是教學中的最淺顯表面的目的.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學生應該具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的過程以及其的具體運用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 ,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與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深化學生的思維.
教育教學的過程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的過程.不僅如此,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的過程.科學精神作為化學中及其重要的內容,它貫穿著整個高中化學,在培養(yǎng)中學生自學能力上也有著其積極的作用.
科學精神的發(fā)展歷史可以用來作為學習化學的“調味劑”,激發(f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更加廣泛的知識.科學精神并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它是由一代一代化學家經過不懈地探索發(fā)展而來.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科學精神歷史故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許就是因為這一個小小地插曲,學生能夠帶著好奇心在課后去仔細地閱讀一些化學相關的書籍.興趣同樣也是學生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插入一段科學精神的化學史的目的并不是要讓學生記住多少內容,而是讓他們能夠通過這些有趣的事例產生學習的興趣.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教師的作用則在于拋磚引玉,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讓學生體會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分析探究問題的成就感以及其產生的興奮.這既能活躍課堂的氛圍,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有關“原電池”知識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下各種類型的電池,然后讓學生課下去試著制作一個生物電池,諸如:蘋果電池、檸檬電池、馬鈴薯電池等,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調查與分析,哪些電器要用到電池,用到的電池都是哪個種類的,為什么?最后引導學生就自己制作的生物電池互相進行交流和探討,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原電池的知識,也能讓學生明白電池的經濟性、實用性以及環(huán)保性,通過學生的思考和操作,加深學生對電池的進一步了解,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獲得知識探究的樂趣,通過親自操作來進行知識的再現(xiàn),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進行創(chuàng)新和應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發(fā)展.
中學生只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不足以讓他們能夠學好化學的,擁有良好的化學能力才是學好化學的關鍵所在.它是由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敏捷性、深刻性、靈活性、廣闊性的思維品質交錯構成.科學精神的抽象性與復雜性是培養(yǎng)學生化學能力的一個極好的素材.
培養(yǎng)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教育目的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科學精神中所涉及的思維方式、觀點能夠促進學生分析、辯證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在實驗中要有意識的將化學實驗折射出來的邏輯思維傳達給學生.
比如在進行“鈉”教學的時候,由于學生對鈉的性質比較了解,同時也熟悉金屬活動順序,那么將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會產生什么現(xiàn)象呢?學生普遍認為,鈉會置換出溶液中的銅,溶液顏色由藍色變?yōu)闊o色,有紅褐色的銅析出,也有學生認為鈉會和水先反應.那么,那種想法是正確的呢,這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實驗表明,鈉先和水反應,同時出現(xiàn)藍色沉淀和黑色物質,這是為什么呢?教師讓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經過學生的集思廣益,很快找出問題的所在,原來藍色沉淀是鈉和水生成的氫氧化鈉和硫酸銅生成的氫氧化銅,而黑色沉淀是鈉和水反應放熱,將生成的氫氧化銅一部分分解為氧化銅所致.通過實驗,不僅讓學生從事實的層面對化學反應有深刻的了解,也促進了學生科學精神的發(fā)展,讓學生能夠實事求是,從實驗現(xiàn)象入手,感受對生成物質進行探究,從而得出科學結論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化學水平.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當代的教育理念中也要求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其自身獨特性.如果說邏輯思維是收斂的,那么創(chuàng)造性思維則應該是發(fā)散的,它比邏輯思維能力走得遠.化學實驗的抽象與復雜性能夠促使學生從多個思維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他們思維的發(fā)散性,培養(yǎng)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高中化學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實驗熱情,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和改進,對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進行推測和驗證,讓學生充分的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諸如:化學實驗室、網絡實驗資源、各種化學資料等,通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不同實驗方案的設計,運用不同的器材、藥品、方法進行同一實驗,從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最優(yōu)實驗途徑.比如在進行“配置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運用多種規(guī)格的燒杯、容量瓶、量筒、天平等,必要的時候可以增加實驗儀器,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對實驗的操作性、安全性、準確性進行分析,從而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實驗探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總之,在科學精神的教學中有很多實驗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與分析,理清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系統(tǒng)地總結規(guī)律,得出結論.在科學精神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所學的化學實驗知識,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