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5)
自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開始推行中央君主集權制度,歷朝歷代的帝王無不把中央集權作為自己掌握國家權力的根源。公元960年,趙匡胤以征戰(zhàn)契丹為借口,經過“陳橋兵變”之后建立大宋王朝。經歷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格局以及藩鎮(zhèn)割據的危害之后建立起來的宋朝政權,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皇權的至高無上自然成為了統(tǒng)治者執(zhí)政中的頭等大事。宋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采取了三項基本措施:一是采取分割官員手中現有的權力,將所有權力都集中于皇帝手中,以便于削弱各級長官手中的權力,并使得官員之間不僅是合作關系而且存在著相互牽制與監(jiān)督關系。審判權行使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它是統(tǒng)治者在集中各項權力的首要考慮的問題,宋朝統(tǒng)治者在中央和地方設置了多元化的審判機構,強調各個機構之間的司法職能的分工協(xié)作和互相監(jiān)督,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司法機構專權的可能性,架構出了皇帝控制中央,中央控制地方的層層遞進的集權模式。
制度的運行大致分為審理與議刑兩個階段。
1.據狀受理。在宋代為了提高鞠讞分司的審判效率,對于案件的受理作出了相應的限制規(guī)定。提起訴訟這項訴前工作主要是由受害人及其親屬直接向官府提起訴訟或者各級官府直接糾舉犯罪行為?!端涡探y(tǒng)》規(guī)定:“諸讞獄者,皆須依所告在狀鞠之。若于本狀之外別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者。”這就要求鞠司在審理相關的案件時必須以訴狀中的真實內容為審訊范圍,對于不在訴狀中的犯罪行為是不能進行審理的。在對于據狀審判的階段,禁止官員對案件進行干預,甚至是皇帝的圣旨也不能。
2.推鞠。推鞠,又稱勘鞠,是指審理案件事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推鞠是在關押犯罪嫌疑人的監(jiān)獄里,由相應的監(jiān)獄管理者獄官和獄吏實行的。鞠司的主要職責收集充足證據以查清案件事實,通過與犯罪有關的場所、人身、尸體等進行檢查勘驗,以便獲取第一手犯罪證據。宋代審訊主要沿用前代的“五聽法”,同前朝一樣,審判歷來注重口供。在諸多犯罪證據中,口供作為證據之王,對于審理案件是至關重要的。古代的審判的過程中對于口供也是予以嚴格的重視,除有充足的無證證明犯罪行為,可依據物證定罪外,均須得到口供。因此,審判的官員都會將犯罪人的口供視為斷案的決定性證據。獲取犯罪人的口供成為了審訊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意味著刑訊逼供成為了一種必然,在宋代如果被害人的供詞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或者公然的進行抵抗,允許用刑具進行拷問,這項權力僅賦予鞠司官行使。
3.結案。官員在對于案件審訊完畢之后,鞠司官需要將口供以及各類的證據整理匯總,作為接下來讞司進行判決的具體的依據,這一具體的環(huán)節(jié)稱之為結案。結案并不單單只包含當事人的供詞,對于原告、證人及案件相關人員的證詞等,待口供、證據、證人證言等事項完成后,需要在獄官的主持人書寫供狀,即結款。獄官必須親自審理案件,聽取囚犯供詞,然后由囚犯自己書寫供狀;無法書寫者,則由他人代筆書寫后向囚犯宣讀展示。
1.差官錄問。錄問是宋代獨有的“鞠讞分司”審判制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錄問起源于五代,宋代加以繼承和發(fā)展。錄問是宋代獄安判決前的例行程序,也是賦予犯人的第一個申訴的機會。宋代司法規(guī)定但凡徒刑以上的案件,在結款后必須由未參加審訊的官員再次進行提審,核實證詞。如果在錄問的過程中罪犯認罪,就進行下一道手續(xù)。若在錄問的過程中犯人對于自己犯罪行為翻供,則必須進行重審。
2.法司檢斷。讞司,又稱法司,此處專指司法參軍,其主要的只能是檢法斷刑,即對已經認定的犯罪事實,檢索出相關法律法規(guī)條文,進行衡量是否適用,并初步擬定出對本案的處理意見,供長官參考。在經歷了錄問程序之后,犯罪嫌疑人對于自己所供述的案情無異議的話,案件便會進入一下環(huán)節(jié),即書擬程序。檢斷大致分為兩個含義:一是由法司根據犯罪情節(jié)來進行議刑,查找出相應的法條來進行對應,逐一列出,為下一階段的定刑提供相應的量刑依據。二是讞司在對于鞠司審理的案件材料的過程,如果發(fā)現有錯誤的時候,有權進行修正與駁回。
3.長官定判。在宋代,案件的最終的判決大權都歸于長官。在對于讞司檢索出相對應的法條之后。每個案件該如何的定罪量刑以及如何適用法律條文,完全取決于長官的意見。宋代為了防止專權,設置了在長官進行判決之前的“擬判”制度。這項程序是由司法參軍對案件根據法律條款寫出案子的初步處理意見。長官在根據鞠司作出的初步意見的基礎上進行判決。擬判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正式的判決必須在經過擬判之后方能進行。在案件進行批判之后,經過各位官員集體審核簽署畫押之后,最后才能定刑。
4.宣判結絕。結絕,即在長官做出定刑的判決之后,必須向犯人宣讀判詞,作為受理裁決后的憑據。詢問犯人是否認可對自己的判定,這也是犯人最后的申訴的機會。若犯人對此無異議,判決的執(zhí)行就正式開始產生效力,整個案件才能算最后的終結。
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是被稱之為完美的。對于鞠讞分司制度的歷史作用必須從正反兩方面來進行評析。對于鞠讞分司制度的積極作用來說,宋代司法的特點即是中央政府能統(tǒng)一全國的司法權。鞠讞分司制度的適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案件的公平的審理,在嚴格的依據法律條文來進行審判,確保司法的公正,避免司法的濫用,從而達到司法審判權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行使來確保中央集權。鞠讞分司制度將審判分為若干個部分,分別各自獨立的不同官員負責,既能分工又具有監(jiān)督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分工不同的審判環(huán)節(jié)中,參與審判的官員負有連帶的法律責任,以便于防止錯誤率的產生。在審理與議刑階段都對于犯罪嫌疑人都設置了可以申訴的機會,給予了犯罪人充分辯解的機會。采取分工的做法將兩個程序嚴格分開,避免了司法的腐敗,加強了司法的效率與公正。宋代的制度的設計不斷的解決了前朝所遇到的各種問題,進一步將其完善。
鞠讞分司制度作為宋代一個特有的司法審判制度。在產生其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難免起負面作用的產生。該制度將司法審判程序分為審理和議刑兩個部分,而在這兩個部分中又細分出幾個具體的部分。審判程序的過細的劃分是使得司法效率下降,獄案淹滯。各個職權由不同的官員負責,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但是一旦其中某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整個審判過程就將會受到阻礙和影響,導致了司法效果的消極影響,直接影響了法律的權威。由于不同的程序交給的負責的官員不同,因此宋代審理案件就必然會產生多次移送案件的現象,使得審判期限也得以無限的拉長。雖然在審理和議刑的過程中,宋代的法律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大量可以上訴的機會,這樣的設置也必然造成了案件的重復處理,造成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