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五華縣琴江中學 張茂富
分層教學法是在照顧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對具備不同層次學習能力的學生施教,從而使全體學生均能獲取知識,實現(xiàn)受益的教學方法。 “分層”主要是對班級的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按照學生學習和理解能力來劃分出不同的層次,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確定合理的教學內容,實施不同層次的教學手段方法,掌控不同層次的教學進度,使全體學生的學習能力逐漸提升,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xiàn)。
1.因材施教。按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可以劃分三個層次:上層、中層、下層。上層學生理解能力強,中層級學生理解能力中等,下層學生理解能力較差。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可使分層教學有更明顯的效果。分層教學需要教師及時注意動態(tài)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的理解能力也會有變化,教師要及時調整分層教學的教育對象,不能存在慣性思維,一成不變地看待學生。
2.評價分層。完善評價體系,是分層教學的要求之一。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層次不同,學習目標不同,自然對于學生的評價也就不一樣,因此對學生的評價也要分層,而不是千篇一律毫無個性,這樣才可以使不同的學生都充滿學習動力,更加投入地學習,這也是分層教學的有效性體現(xiàn)。
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不同,分層教學的方法也不同。以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課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教學目標: (1)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 (2)理解古典小說的特點,理清本文明線暗線的結構特點;(3)理解本文的社會意義,學會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問題。教學重點:對小說的鑒賞和分析理解。教學難點:林沖性格的轉變。我結合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教學重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掌握不同教學內容。
上層學生主要是指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的學生,理解能力比較強。教師可以針對他們的特點,引導他們解決教學難點,掌握更深層次的知識點。在全面了解小說和人物形象之后,根據(jù)學生對課文人物的深入理解,教師可以布置這些學生在課后準備課本劇,在下節(jié)課進行表演,充分體會林沖的內心變化,加深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另外,教師還要格外注重對該層次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適當增加挑戰(zhàn)難度,讓他們進一步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中層學生占班級的大多數(shù),這批學生是分層教學的重點。教師要逐步加深語文教學的深度,并注意在各方面培養(yǎng)他們,挖掘并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傳授小說的結構、人物形象等知識點,還要悉數(shù)講解作者、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的社會形勢等知識,使學生對小說、對林沖有一個立體豐滿的理解。這樣,才算真正學懂了這篇課文。接下來,學生可以通過對本課知識點的熟練掌握來理解本單元其他課文。
下層學生理解能力不強,學習主動性較弱,急需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對這部分學生,教師需要有耐心,圍繞基本的教學點進行講授,讓他們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達到基本教學目標。教授這篇課文時,教師不要忙于進行通篇的講解和分析,而應從基礎知識談起,詢問學生是否知道 《水滸傳》中的豹子頭林沖,是否知道林沖在梁山泊好漢中的地位,是否知曉林沖的一些故事。這樣能很好地導入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跟進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
分層教學不僅要在課前和課中分層,教師在課后也要進行分層指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既可以鞏固課程教學目標,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二次分層教學分類。具體操作時,可用集體與個別輔導相結合。集體輔導主要面對中層學生,以鞏固學習目標為目的;個別輔導主要是兼顧上下層學生,分別給他們 “開小灶”,以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總之,分層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教學理念,充分照顧了不同水平層次學生的感受。不過,分層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準確地分層,而且能及時調整,按照學生的需求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計劃,讓每位學生適應這種教學模式,喜歡這種模式,真正地愛上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