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龍崗區(qū)愛聯(lián)小學 吳杰敏
我國數(shù)學課程一直將數(shù)的運算作為小學數(shù)學的主要內容,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它歷來是學生今后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基礎,也一直貫穿于整個數(shù)學學習階段。
數(shù)是數(shù)學學習的基本內容,它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數(shù)能用來表示個體,能用來表示一類集合的數(shù)量,能用來表示一群事物的順序……
一年級的學生對于數(shù)的認識還只是停留直觀形象認識上,他們還無法通過想象去理解數(shù)與運算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計算教學中要通過實際情景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shù)及運算的意義,體會數(shù)及運算模型的建立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感、符號感,使學生在獲得數(shù)的概念中體會運算的意義。例如:教學 “乘車”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孩子們上下車的情景,通過說一說,使學生對上下車的人數(shù)有一定直觀上的認識,同時也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說一說中教師提取有用的數(shù)據,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比一比,如根據主題圖車上有2人,擺2個圓片;前門上車3人,擺3個三角形,后面上車2人,擺2個正方形,通過學具數(shù)量的變化,學生對 “連加”這一類問題的本質有更形象的認識。當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每一個數(shù)的實際含義時,教師就可以順利地進入列式教學。
問題情景化與運算教學相結合是新課標的一大新亮點,學生學習數(shù)學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使學生在經歷實踐中體驗運算的意義,最終實現(xiàn) “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理性合理地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教材的加減教學都從一些學生的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來進行引入,每一節(jié)新課都是不同的情景,但這些情景還不能很好地接近學生的生活,同時情景變換過多。如果我們把這些同一類型的題用同一情景來逐層教學會不會更有層次性呢?因此我在教學中用 “搭積木”的情景畫面連貫教學:笑笑與淘氣正在搭積木,教師啟發(fā)學生:小朋友們,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嗎?搭積木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它有利于提高學生從生活情景中獲取數(shù)學信息的能力,同時它也包含了 “十幾加幾” “十幾減幾”的計算教學。在搭積木過程中使學生對 “十幾加幾” “十幾減幾”的運算方法的理解起到了啟示和幫助。
一年級學生對于加減的運算不陌生,機靈的學生能很快計算出結果,這都源于幼兒教育或家庭教育,但小學前的教育與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一樣,只注重計算結果,而忽略了算理的推導與理解。
算理指運用運算定律,能夠保證計算結果的唯一性,即計算的理由或道理。計算的數(shù)學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對運算含義理解的基礎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有機結合“加減含義”,使學生領會為什么要用加、減法進行計算,要有法而循。如教學 “一共有多少?”,教師通過直觀體現(xiàn)情景:誰能說一說老師左手有什么? (出現(xiàn)兩枝鉛筆)看現(xiàn)在老師變,右手有什么? (出現(xiàn)三枝鉛筆),那現(xiàn)在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兩手合起來)誰能用一句話來描繪老師的動作?通過語言描繪,學生在經歷、感受形成過程中得出加法是把兩個數(shù)合起來的結果。經過這樣有意識的培養(yǎng),在復習練習中,學生已能用語言來描繪加減法,如加法是把兩個數(shù)合起來,減法是在一群東西中去掉,并運用在解答釋難問題中。同時學生在學習中也體現(xiàn)出其富有個性的特點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不斷經歷、不斷反思,自覺修正、內化算理,從而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算法,達到因理解而算。
操作是幫助學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手段。按照現(xiàn)代教學論的觀點,數(shù)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計算教學是比較枯燥的,因此必須要在直觀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深入學習,對于一年級學生,操作是最直觀的手段。如 “買鉛筆”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鉛筆分一分,使學生體會退位減法的算理,了解個位上的5不夠減9怎么辦?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如何在舊知識中體會新知識,如何用舊知識解決新知識,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激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同時學習氣氛也濃厚。
語言表達是人類的天賦能力,也是學生善用的能力。操作有助于學生直觀學習,而語言表達則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思維過程,結合生活經驗并用自己語言描繪出來,幫助學生由直觀向抽象的自然過渡,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過程。
如 “可愛的小貓”出現(xiàn)第一幅圖。師問:你看見了什么?
出現(xiàn)第二幅圖。
師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你能用算式表達嗎?為什么用3去減?
第三、四幅圖同樣的問題。
你能編個故事嗎?
又如:誰能根據2+4=6編個故事?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身條件,讓學生用自己熟悉的詞匯描述,加上教師不斷的引導與追問,有效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深處,實現(xiàn)知識的構建。
因此,操作與語言表達要自始至終伴隨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抽象——實踐——抽象的理解掌握。
數(shù)學 “優(yōu)”化,則算法 “優(yōu)”化。在新課標教學中,提倡算法多樣化,讓學生用自己熟悉的算法去進行計算。雖然教師對學生的多種算法進行比較教學,但是固定思維卻在發(fā)揮作用,使學生偏離了算法優(yōu)化的含義: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因此教師有責任去引導學生掌握較好的算法。如:10以內的數(shù)加減法,教學中學生有一個一個的數(shù)法,有擺小棒操作法,有心算,有利用數(shù)的組成和分成計算等多種方法。雖然新課標中沒有強調數(shù)的分成與組成為計算方法,但是它也在練習題呈現(xiàn)這種算法,經過比較實踐,數(shù)的分成與組成仍是有助于加快計算速度的優(yōu)法。又如:教學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材創(chuàng)設了 “有幾瓶牛奶”,學生在解決 “9+5”時,可以一根一根的數(shù);可以把5根分成1根和4根,先把9根和1根合起來,然后再加上余下的4根;可以把9分成4和5,先把5和5合起來,再加上4;可以先算10+5=15,再算9+5=14,通過比較,教師在教學中會引導學生關注到拆小數(shù)湊大數(shù)的 “湊十法”。
當然,教師在教學中不能一開始就決定學生用哪種算法,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運算方法后,進行比較充分的交流,使學生在澄清自己思路,運用語言表達思維過程中,傾聽他人的方法,在反思、經歷練習的過程中逐漸領悟掌握優(yōu)化的算法。
數(shù)學計算教學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練習。這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徑。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只追求量不考慮形式,學生在枯燥的練習中熟練計算技能。對于年齡最小的一年級學生計算教學更需要適時的鞏固練習,同時也要注重練習的形式,因此我們有必要留有足夠的課堂練習時間。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筆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谒隳芰Φ母叩蛯⒅苯佑绊懼?、高年級計算能力的形成。對于一年級來說,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一年級口算不僅要正確,還要有一定的速度,這就要求教師做口算訓練的有心人。
1.基本口算經常練。教師在授課之前,堅持3-5分鐘的口算訓練,并結合內容,有目的的選擇口算題目,一般采用視算與聽算相結合的方式。此外還有全班或小組開火車,對口令,接力賽,找朋友火眼金星等游戲性的練習形式。
2.重點、難點專項練。計算內容的安排,呈螺旋上升的狀態(tài)。新知的學習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識能力基礎上。那些對新知教學具有關鍵作用的舊知,需要進行專項訓練,掃除障礙。例如: “20以內進位加法”的 “數(shù)的分成”訓練; “20以內退位減法”的 “進位加”訓練。
3.結合學生平時的錯誤進行練習。例如:看誰符號看得準,題目相對簡單,但是符號各不相同,讓學生在做題中注意觀察符號。進位不進位對比,減法和加法對比,這樣訓練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也復習了舊知識,進一步明確加、減之間的關系。
4.變換形式快樂練。一年級的學生是非?;顫姷?,口算練習對于一年級兒童來說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游戲在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起著一定的作用,而運用一些游戲,可以增強趣味性,寓教于樂??梢圆捎媒裉煳沂切±蠋?,小組口算比賽,奪紅旗、搶答口算題、擂臺賽、爭做口算大王等。
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動腦、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體,才能提高口算能力,打好口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