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寄予了太多的奢望。家長把自己未盡的理想捆綁在孩子身上,把自己內(nèi)心深處所謂的完美自我強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從幼兒時代就在負重前行。本該快樂的童年中添加了太多成人刻意的雕琢,這樣的童年真的屬于懵懵懂懂的孩子嗎?作為孩子的父母,為什么就不能放棄奢望,讓孩子自然成長?我所說的“放棄奢望,讓孩子自然成長”是一種教育觀念,不是放棄不管、聽之任之,而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父母積極參與,讓孩子放下包袱,度過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愿望。鄰居家有位母親,她非常喜歡唱歌、跳舞,經(jīng)常跟別人說要讓她女兒跟她一樣能歌善舞,她把上幼兒園的孩子送到舞蹈班去學(xué)習(xí)舞蹈。的確,她女兒也爭氣,比起同齡未上舞蹈班的孩子,在舞蹈方面確實略勝一籌。這使得這位母親很驕傲,一提起她女兒,就很有成就感地說她女兒跳舞跳得如何好,她女兒是如何優(yōu)秀。在一片議論聲中,有些母親開始嘆氣,我家孩子怎么就是沒有音樂和舞蹈的天賦呢?她怎么笨手笨腳的不會跳舞呢?突然間“會跳舞”成為了幾個人之間衡量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聽到這些,我為這幾位母親狹隘的育兒觀而惋惜。不會跳舞的孩子未來未必不如會跳舞的孩子。孩子的童年應(yīng)該是豐富多彩的而不是唯一的某件事,不應(yīng)以成人的愿望為中心 ,把孩子“捆綁”起來。家長應(yīng)該讓孩子在感受舞蹈優(yōu)美的同時,帶他領(lǐng)略一下自然之美,帶他觀察小草破土而出,聞聞花香,聽聽小鳥的歌聲……
一天帶孩子在公園玩,看到這樣的一幕。一位父親問孩子:“兒子,你長大了想干什么?”孩子說:“爸爸,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粉刷匠?!薄澳阍趺催@么沒出息,是我兒子嗎?你的愿望應(yīng)該是工程師?!备赣H憤怒地說。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哭得很傷心,父親還在嘀咕:“你還有臉哭?!?/p>
看到這一幕,我很心痛。多么美好的愿望,就這樣被簡單地抹殺了。我在想,這位孩子有可能聽過《我是一個粉刷匠》這首童謠,或許他見過粉刷工人在高樓的墻面上粉刷時的游刃有余,而產(chǎn)生了敬佩、羨慕,或是某種深深觸動,孩子才有了這種想法。作為父母,為什么不能靜下心,認真地聽聽孩子的愿望,進而思考一下他產(chǎn)生這種愿望的起因呢?或許孩子的內(nèi)心中有他“粉刷”的童話世界,只是他沒找到合適的時機向爸爸媽媽訴說而已,他粉刷的高樓五顏六色,描繪著只有他才能解釋的圖案。只有靜下心,去傾聽,去交流,家長才能讀懂他需要什么。放棄父母的奢望,還原一個真實的孩子,使他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愿望,健康快樂地成長。要知道,幼兒時的愿望不一定就是他十年后的愿望,但是他會伴隨著擁有美好愿望的欣喜慢慢長大。
面對一塊璞玉,明明要用精美的刻刀和高超的技藝去雕琢,卻使用了蠻力和鋤頭去鑿。一位孩子快上初中的母親向我傾訴,自打孩子出生,他們夫妻倆一直在外拼命地打工賺錢,在物質(zhì)方面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可是孩子一直不爭氣,成績差,也沒有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讓她很無奈,她不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我在同情這位母親的同時,也考慮了許多,可能這些問題在孩子的童年時代就已經(jīng)萌芽了。孩子的出生,對于父母來說,是一種新生活的開始,誰都沒有現(xiàn)成的可供照搬的成功案例。父母應(yīng)該與孩子一同成長,體驗他的想法,感受他的快樂與煩惱,尋找教育的契機。父母應(yīng)當與孩子保持經(jīng)常的心靈溝通,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把孩子的教育推給爺爺奶奶,自己以生活的借口推卸應(yīng)盡的教育責任。
一個幼小的生命帶給父母的不僅是喜悅和快樂,還給父母帶來了責任和思考。他如何才能茁壯成長對父母來說是一項最具價值的課題。放棄奢望,靜下心來,陪著他,使他在適宜的條件下自然成長,或許才是最合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