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610207)
有論者指出:“在立案審查下,所謂的‘立案難’主要表現(xiàn)為當事人提交訴狀之后,取不得案號,立不上案,最突出的現(xiàn)象就是法院的‘三不’,即不收材料、不予答復、不出具法律文書,這也是我國推行立案登記制的主要原因之一?!雹傧噍^于此前的案件受理方式,無論是新《行政訴訟法》(法律層面),還是《民訴解釋》、《行訴解釋》、《意見》和《規(guī)定》(司法解釋與解釋性文件層面),都要求“接收訴狀”,這就直接針對法院的“三不”現(xiàn)象。顯然,這無疑是“一劑藥方”。但是,如果立案登記制的意義和價值就僅限于此的話,那還談不上什么“根本性的變革”:因為,它尚未觸及我國現(xiàn)行的案件受理制度本身。在進一步論證前,有必要簡要梳理如今立案登記制要求下的案件受理方式。
首先,在立法層面,無論是2012年的《民事訴訟法》,還是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在《決定》提出“改革案件受理制度”之后,相應的“起訴條件”并沒有實質變化。其中,《民事訴訟法》的“起訴條件”沒有任何修改,依然還是第119條的積極要件與第124條的消極要件。至于新《行政訴訟法》,則在對“原告”有了些微調整②,但依然沒有實質變化。
其次,既然民訴法與行訴法都沒有對“起訴條件”進行修正,那么,相應的司法解釋以及司法解釋性文件,都是在這一“法律前提”操作。根據(jù)《規(guī)定》,立案登記制主要適用于“依法應該受理”的一審民事起訴、行政起訴和刑事自訴?!耙婪☉撌芾怼保匀恍枰獙ふ摇睹袷略V訟法》與《行政訴訟法》上的依據(jù)。案件受理的流程,從當事人到法院提交訴狀以及其它材料開始,而最后的結果只有立案與不立案。就立案而言,起訴狀以及相關材料都符合要求,則當場立案;需要補正的,補正符合要求之后再立案;不能判斷是否合乎立案要求的,也需先行立案。對不立案來說,只有“不符合要求”這一種情形。值得一提的是,在《規(guī)定》中,對于不予受理或不予立案,法院適用“裁定”或“決定”。而這,明顯與新《行政訴訟法》第51條的“不予立案”適用“裁定”(《行訴解釋》第1條亦如此),與2012年《民事訴訟法》以及《民訴解釋》的“不予受理”適用“裁定”不同?!皼Q定”與“裁定”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所有的“決定”均不能上訴。無論是行訴法及其司法解釋,還是民訴法及其司法解釋,都規(guī)定“裁定”可以上訴,而當《規(guī)定》容納“決定”之后,就“改變了現(xiàn)狀”。此外,即便不立案,也要說明理由。強調說明不立案的理由,是為了避免相關人員的任意,也是理性說服當事人的一種要求和表現(xiàn)。司法的公信與權威,需要借助具體實在的司法行為來構筑與展現(xiàn),更需要法院與整個社會重視這個問題。
總而言之,現(xiàn)行的立案登記制之下,法院依然會審查起訴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在這一點上,案件受理方式與此前的立案審查制沒有區(qū)別。因而有論者指出,現(xiàn)有的立案登記制屬于“不完全的立案登記制”。③不同之處在于,立案登記制有一些新的調整:一律接收訴狀;對法院的釋明要求,一次性全面告知補正事項;法定立案期間無法判斷應否立案則先予立案,說明不立案的理由。這其中,“先予立案”,更接近于“完全的立案登記制”。一般而言,立案登記制為訴狀模式下的登記,即,“所謂的訴狀模式,是指只要當事人向法院提交符合要求的訴狀,法院就應當予以立案”。④這就是“完全的立案登記制”。盡管“先予立案”是當法院在法定立案期間無法判斷立案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之舉,但單從其最后的效果來看,還是達到了完全的立案登記制的要求。其它的調整,更多地還是屬于“改良程度”,還尚未達到“變革范疇”。究其原因,還是在于現(xiàn)行的案件受理制度本身。
有學者指出,我國現(xiàn)行的民事案件受理制度,因為司法理念、司法體制、法治初級階段的影響,呈現(xiàn)為“管控型”。對于當事人的起訴,更多著眼于國家管控的視角?!拔覈F(xiàn)行受理制度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將實體判決要件或訴訟要件的審理前置于起訴受理階段,在這一階段對實體判決要件或訴訟要件進行單方審查?!边@樣,就產生了抬高起訴門檻、致使立案遲延和影響程序正義的弊端。⑤按照國外的案件受理制度,實體判決要件(包括訴的利益)需要在訴訟程序中審理,而不是于起訴中審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法治國,訴權屬于公民的基本權利,不能被隨意干預?!胺ㄔ簩τ诋斒氯诵惺钩绦蛏显V權的行為只能進行形式審查,對一切實質性問題的審查和決定,比如,案件是否屬于司法救濟的范圍,是否有充分的事實和證據(jù),訴狀上載明的被告是否適格等等,都必須受訴訟程序的約束并符合訴訟法基本原則──包括對審原則、公開原則、辯論原則等等?!雹迣嶓w判決要件,關乎實質性問題,所以需要在訴訟程序中審查和決定。而我國目前的案件受理制度還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因此,現(xiàn)行案件受理制度的改革就應當將現(xiàn)行制度中關于起訴條件的規(guī)范加以修正,將實體判決要件從現(xiàn)有的起訴條件移出。作為修正后的起訴條件僅僅包括明確的原告、被告(不要求是適格的原告、被告)、訴訟請求、原告人主張的請求理由和事實。”⑦這里的論述,不僅僅適用于民事案件受理制度,也適用于行政案件受理制度。因為,行政訴訟法中的起訴條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梢哉f,要完全改革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就不得不從立法入手,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立案登記制。
然而,且不說修正法律有難度,更關鍵的問題是,現(xiàn)實的司法能力與法治發(fā)展程度似乎還“承受不起”。在當前“不完全的立案登記制”之下,相比此前,法院的工作量確實增大了。這除了因為立案的便利、以及立案登記制改革形勢的“轟轟烈烈”之外,也與民眾的訴訟觀有關。例如起訴極端的例子,就包括起訴趙薇瞪眼、起訴童星不回復微博等情況,這都是不理性訴訟觀的表現(xiàn)。誠然,不理性、甚至說荒誕的起訴確實給司法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但這樣的極端例子,在現(xiàn)實司法實踐中,畢竟屬于“非常態(tài)”。而真正棘手的問題在于,如何在有效保障當事人訴權的同時,法院的受案能力與裁判能力足以應對。有論者指出,中國的司法,之所以呈現(xiàn)“選擇性司法”的特征,在于:“第一,司法不能解決因社會轉型造成的利益調整、階層分化而引發(fā)的所有矛盾糾紛;第二,司法的職能構造和角色安排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設計者的現(xiàn)實需求與選擇而非司法的自我定位;第三,司法的固有局限與糾紛的多元化解決定了司法必須克制?!雹噙@些因素,不會因為立案登記制的施行而消除。在倡導立案登記制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回避這些因素。此外,我國法院的司法能力的重塑,還不得不注意一個特殊面向是:司法承擔著過多的本屬于政治過程該解決的事務。有學者指出:“基于政治渠道不暢而對司法過程的‘路徑依賴’,既部分地出于司法過程的獨立與專業(yè)品質,也正日復一日地消蝕著這一性質。但是,法院正常功能的發(fā)揮依賴于適當?shù)陌讣摀?,洶涌而至的訴訟浪潮會沖毀它并不堅固的堤防?;乇墚斍吧鐣艿慕Y構性根源,罔顧國家治道危機,通過強化訴訟主義來解決問題,最終會導致政治過程與司法過程的雙重失靈?!雹嵋粋€國家與社會的良好運作,既離不開政治過程,也離不開司法過程。盡可能接近乃至實現(xiàn)一種“政治的歸政治,司法的歸司法”的狀態(tài),是司法權得以有效發(fā)揮其功用的保障。否則,要么容易造成司法的“無所作為”,要么容易造成司法的“不堪重負”,甚至可能出現(xiàn)“兩者皆有”的現(xiàn)象。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對于司法權的正常運作而言,都是不利的。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更需要注意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窠臼與桎梏,理性對待法院的司法能力重塑問題,以此助力法治建設的推進。
總體來說,盡管立案登記制還存在著諸多的不完善,還有待立法與司法實踐的進一步改進,但是,“不完全的立案登記制”,在約束司法人員的任意、提升法院的公信力方面,有著相當?shù)囊饬x。換言之,即便當下的立案登記制還沒有達到“改革案件受理制度”的程度,一系列的調整措施,或許能在考驗法院司法能力的同時,促使其“有所提升”;也讓公眾與社會更多地看到司法的積極面以及逐步引導出“理性訴訟觀”,從而能為深層次的立案登記制奠定基礎。如果能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眼下的立案登記制,就是有價值的。并且,立案登記制,不止于案件受理方式的問題,還需要透過立案登記制看到法院在司法能力重塑方面的問題。如今,不僅整個中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對法院而言,法院也在轉型時期中不斷地按照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方式改革。法院,作為司法機關,負有公正解決社會糾紛的責任。只是,無論是在司法能力方面,還是司法公信與權威方面,整體而言,我們的法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不管是制度層面,還是法官的專業(yè)化水平和職業(yè)倫理建設方面,都處于需要深化改進階段。立案登記制,看似一個法律技術問題,卻涉及到法院的司法能力重塑方面的制度與社會問題。一方面,法院需要通過裁斷解決糾紛;另一方面,有些糾紛,已然不屬于司法解決的范疇,此時,不應該把這樣的糾紛推向法院。法院的司法能力重塑,更多地是為了解決專業(yè)的法律問題。這是轉型時期的司法改革所需要重視與注意的。
我們應該看到,當下的立案登記制這一“手段”,與保障當事人訴權的“目標”之間,還不匹配。也就是說,要更為有效地保障當事人訴權,立案登記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我們期待司法能夠擔當更多的重任,期待法院能夠更好地履行其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責;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看到司法因為種種限制而顯得能力有限,需要看到法院還在獨立、公正司法的道路上徘徊。認識到這些,對于我們理性看待立案登記制,并發(fā)現(xiàn)此中的問題,從而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將不無裨益。
【注釋】
①許尚豪、歐元捷.有訴必案——立案模式及立案登記制構建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5(7).
②將“原告是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修改為“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③許尚豪、歐元捷.有訴必案——立案模式及立案登記制構建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5(7).
④參見鈕楊、冀宗儒.立案登記制下我國民事訴訟制度的再探討.法律適用,2016(4).
⑤張衛(wèi)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與重構.法商研究,2015(3).
⑥傅郁林.對“立審分離”管理模式之質疑.人民法院報,2001年10月24日第3版。
⑦張衛(wèi)平.民事案件受理制度的反思與重構.法商研究,2015(3).
⑧陸永棣.從立案審查到立案登記:法院在社會轉型中的司法角色.中國法學,2016(2).
⑨姜峰.法院“案多人少”與國家治道變革——轉型時期中國的政治與司法憂思.政法論壇,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