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先秦“以詩為諫”傳統(tǒng)的歷史形成

      2018-04-03 03:14:30趙曉陽
      關鍵詞:賦詩左傳政治

      趙曉陽

      論先秦“以詩為諫”傳統(tǒng)的歷史形成

      趙曉陽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以詩為諫”是先秦時期伴隨著“詩”的創(chuàng)作、應用與傳播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勸諫傳統(tǒng),指在勸諫過程中以“詩”為依據(jù),來規(guī)正他人的言行,達到勸懲的目的。西周時期的“獻詩”“采詩”制度將“以詩為諫”納入到國家政治監(jiān)督機制中,成為下臣進諫的正當方式;春秋以后,“賦詩”“引詩”風尚的盛行使得“以詩為諫”的權威性得到了更為普遍的認可。在其歷史形成過程中,“以詩為諫”體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點,也顯示出“詩”由文學文本向經典文本演化的路徑。

      以詩為諫;制度化;權威化;經典化

      “以詩為諫”是先秦時期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勸諫傳統(tǒng)。所謂“諫”,即指出他人的過失并加以勸誡匡正,《說文·言部》曰:“諫,證也?!盵1]52《廣雅·釋詁》曰:“諫,正也。”[2]11《六書故》曰:“正救之言曰諫?!盵3]231在先秦文獻所見的諫諍實例中,“諫”字均如此義,如《周禮·地官·保氏》稱保氏“掌諫王惡”,即保氏以規(guī)勸君王的過失為職責;《左傳·襄公十四年》載師曠論前代“遒人徇路”之制曰:“正月孟春,于是乎有之,諫失常也”,把糾正事物的“失常”作為“諫”的目的;《管子·桓公問》記載:“禹立諫鼓于朝,而備訓也”,同樣也把“諫”與“訓戒”聯(lián)系起來。因此,在先秦語境中,“以詩為諫”當是指在勸諫過程中以“詩”為依據(jù),規(guī)正他人的言行,以達到勸懲的目的?!耙栽姙橹G”貫穿于“詩”的創(chuàng)作、應用、傳播的全過程,并隨著各個時期用詩方式的變化而不斷豐富著自身的學理內涵,同時也體現(xiàn)出“詩”由文學文本向經典文本演化的路徑。本文試就“以詩為諫”的歷史形成過程作一闡述。

      一、“獻詩”“采詩”與“以詩為諫”的制度化

      西周時期的“獻詩”“采詩”活動使得“詩”開始作為臣下進諫的媒介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在王朝制度的規(guī)定下,臣子將包含了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或反映了民風民情因而對改善國政有借鑒意義的詩作進獻于天子,以達到勸諫的目的,“獻詩以諫”便作為一種進諫機制被確立起來?!秶Z·周語上》最早記錄了周代“獻詩以諫”的政治實踐: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在這里,“列士獻詩”與“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等作為進諫天子的諸多方式而并列存在,“詩”被當作臣下表達政治訴求的一種正當途徑?!蹲髠鳌は骞哪辍芬沧肥隽诉@種“獻詩以諫”的制度: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于市,百工獻藝。

      “瞽”為樂師,所謂“瞽為詩”,即樂師將臣下獻上的詩配樂演奏出來,以上達王聽??梢姟矮I詩”作為一種進諫方式,其運行機制是有著獨特性的,它將諫說的內容與“樂”結合起來,從而具有了“樂諫”的特征,并不同于一般的“言諫”或“書諫”。此外,《左傳·昭公十二年》還記錄了一條周代獻詩為諫的實例: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p>

      祭公謀父獻《祈招》之詩于周穆王,“以止王心”,使其放棄了“周行天下”的奢靡之舉,達到了進諫的目的??梢娫凇矮I詩”制度中,“詩”作為臣下向天子表達政治態(tài)度的媒介,其政治屬性被加以重視,已不再被單純地視作詩人抒懷言志的文學作品了。

      除“獻詩”外,周代的“采詩”制度也是《詩經》文本形成的一條路徑。但這一制度的設置同樣不是為了文學審美,而是出于政治補察的考慮。國家將能夠反映民情風俗與社會現(xiàn)實的歌詩謠諺等收集起來,提供給天子,作為治政的借鑒和依據(jù),客觀上能夠達到勸諫得失的效果。“采詩說”明確的記載見于漢人著述,劉歆《與揚雄書》稱:

      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結果(圖7A)顯示,pCDH/HSP27組中HSP27 mRNA的表達水平較陰性對照組明顯上調(P<0.01)。蛋白質印跡法檢測結果(圖7B)同樣顯示,pCDH/HSP27組中HSP27蛋白的表達水平較陰性對照組明顯上調 (P<0.01)。

      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5]77

      詩者出使,以代人傳語及記錄童謠、歌戲為目的,這顯然是一種觀察風俗民情的方式,其目的在于掌握臣民意愿、了解社會現(xiàn)狀。這種制度在班固那里得到了更為清晰的解釋,《漢書·藝文志》曰:“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明確指出“采詩觀風”制度的存在。而《漢書·食貨志》更詳細記錄了“采詩”制度的運行機制: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行人”即“采詩之官”,顏師古注曰:“遒人也,主號令之官?!薄安稍姟?,顏師古注曰:“采取怨刺之詩也?!薄按髱煛?,顏師古注曰:“掌音律之官?!盵6]1 123行人采來的詩逐漸匯集起來,太師再協(xié)其音律,將這些“怨刺之詩”諷誦于天子之前,使天子能夠“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從而達到補察政治、裨補缺漏的現(xiàn)實目的。與“獻詩”制度一樣,“采詩”制度所關注的仍是“詩”的政治功能,不同之處在于,“獻詩”制度直接就作為一種勸諫制度,因而獻進之詩自然具有較為明確的現(xiàn)實指向性和勸懲意味;而“采詩”制度則是一種民情民意的搜集制度,所采之詩作為政治材料上達于王,統(tǒng)治者需要察辨民風所向,由此發(fā)覺政治闕失并加以改進,因此相較而言,采進之詩所發(fā)揮的勸諫之功其實是間接實現(xiàn)的。

      “獻詩”與“采詩”是《詩經》文本得以形成的兩條來源,同時也是周王朝的兩種政治監(jiān)督機制。詩歌通過這樣的途徑被收集起來,以諷、誦的方式上達王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發(fā)揮詩的政治勸諫功能,使國家政治得以改善。在此,詩在產生之初就帶有的政治屬性得到了發(fā)揚,“以詩為諫”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被確立起來。至春秋以后,隨著周王朝的禮崩樂壞,“獻詩”“采詩”制度也不斷消解并最終衰亡,“以詩為諫”卻作為一種用詩的經典模式與理想化的勸懲機制延續(xù)下來,并表現(xiàn)出新的時代特征。

      二、“賦詩”“引詩”與“以詩為諫”的權威化

      “賦詩”即賦誦詩之篇章,“引詩”即征引詩之語句。此二種風氣萌芽于西周,而其真正的興盛則是在春秋以后,從《左傳》記事來看,自春秋初期魯隱公時起,至春秋后期襄、昭二公年間,賦、引之風漸興,且在襄、昭年間達到鼎盛;至春秋末定、哀二公時期,賦、引之風逐漸衰歇。隨著“賦詩”“引詩”的興盛,產生于西周時期的“以詩為諫”傳統(tǒng)也被以賦、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具有了新的特點。

      從《左傳》279條、《國語》38條用詩實例可以看出[7]35-45,通過賦詩、引詩的方式表達對君王、官長等的勸諫之意在春秋時期是非常普遍的。按照勸諫的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這些勸諫行為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在勸諫過程中通過賦、引詩歌來增強說服力,從而規(guī)正勸諫對象的錯誤言行,即以賦詩、引詩的方式“諫阻”。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子產引《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二爾心”勸諫范宣子“輕諸侯之幣”,這兩句詩本是周武王牧野誓師、振奮軍心之辭,此處引詩已將其從詩的創(chuàng)作語境及最初的儀式功用中剝離了出來,所使用的僅是詩句語言符號中帶有的警戒意義?!秶Z·晉語四》載齊姜女引《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勸說公子重耳不可貪圖安逸,而應以進取大業(yè)為重,這同樣背離了原詩的情歌意味?!百x詩”中這種情況同樣存在,且多是以后世所謂“刺”的形式出現(xiàn)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賦《小雅·青蠅》詩指責晉國聽信讒言而錯疑于己,便是拋開《青蠅》的創(chuàng)作語境,而獨取其詩“君子勿信讒言”之意;《左傳·文公七年》荀林父賦《大雅·板》詩之三章勸說先蔑聽從自己的意見,不要任意妄為而取禍,則是只用該章節(jié)“同僚為他人謀劃,應當聽從”的字面義而不論其余。第二類是賦詩、引詩以“諫進”,主要是向勸諫對象建言獻策,即以賦、引詩歌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以供對方擇取。從情感上說,這與第一類的“數(shù)其失而諫”并不相同,但從用詩方法來看,二者都是舍棄詩之本義而取其字面義,以切合現(xiàn)實語境中的表達需要。如《國語·晉語四》載公孫固引《商頌·長發(fā)》“湯降不遲,圣敬日躋”建議宋襄公禮遇過境的公子重耳,其所引詩句原是為贊頌商湯之德而作;《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榮成伯在魯襄公舉棋不定時賦《邶風·式微》支持其歸國,此詩本是征夫思歸之作,榮成伯顯然也是將原初的創(chuàng)作語境略去而采用了其詩“式微式微,胡不歸”的字面義。從《左傳》《國語》引詩、賦詩以諫的實踐來看,以詩“諫阻”的實例明顯多于以詩“諫進”,二者的情感指向雖有不同,但目的指向卻共同表現(xiàn)為使勸諫對象能夠從中得到教益,因此可說是殊途同歸。

      不論是以詩“諫阻”還是以詩“諫進”,由于現(xiàn)實的勸諫實踐是通過賦詩、引詩的方式完成的,因此“以詩為諫”就不可避免地在此種時代風氣的影響下生發(fā)出新的特點。就“以詩為諫”的諫說目的而言,它主要是通過用“詩”來達到增強勸諫說服力的效果,如勞孝輿所言:“引詩者,引詩之說以證其事也?!盵8]25春秋時人對“詩”的應用,是建立在對詩義的尊崇與服膺的情感基礎上的,這在他們的言論中時有體現(xiàn):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載趙衰之言)

      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史記·秦本紀》載秦穆公之言)

      將“詩”作為道義所積存的府庫與治國理政的準則,這就明確指出了“詩”在國家政治體制運行中的權威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借引詩、賦詩行勸諫之事,自然能使諫言具備足夠的說服力,使得“事之是非曲直,錙銖不爽其衡”[8]2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時人所謂的“詩”之“義”,并非“詩”之本義,而是在具體的用詩語境中,詩句在語言層面所可能具有的意義。所謂“賦詩斷章”,正是這種用詩風氣的結果。《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盧蒲癸娶同姓慶舍之女為妻:

      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

      盧蒲癸娶慶氏女為妻而不避同姓之嫌,是因其有求于慶氏,他以“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為喻,正揭示出“賦詩”之風的特點。就其實質而言,“賦詩斷章”“關注的是詩樂之外的文字語言意義,這個意義不一定是作詩的本義,也不一定是整篇詩作所具有的意義,而是詩句的語言層面有可能具有的意義,以及其作為文學所具有的無限的象征性、隱喻性意義”[9]32。“賦詩”如此,“引詩”也是如此。這種取其一點而無限引申,但取所需而不顧其余的用詩方式,使得“以詩為諫”具備了“斷章取義”的特點,成為一種言簡義豐且至為靈活的言諫模式。

      總之,春秋時期興盛起來的“賦詩”“引詩”之風,使得這一時期“以詩為諫”不再如西周時“獻詩”“采詩”的進諫機制那樣本于“詩”之原義,而是在具體的現(xiàn)實語境中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詩義作出引申性的闡釋,當然,此種闡釋是建立在時人對“詩”之權威性的尊崇與認可的基礎上的,這與其時“詩”之經典化地位的漸入人心密切相關。

      三、“詩諫”傳統(tǒng)的遞嬗與“詩”之經典化

      “詩”在創(chuàng)作產生之初,其本身所具有的現(xiàn)實指向性使它不可避免地具備了直刺黑暗、針砭時弊的政治屬性,但嚴格來說,“詩”在此時尚未進入政治勸諫機制中,因為在未能上達王聽之前,詩歌并未完成勸諫實踐的過程,還停留在創(chuàng)作者或傳播者的抒情言志階段。而“獻詩”“采詩”制度的確立,使得“以詩為諫”的實踐過程得以最終完成。因此可以說,盛行于西周時期,為使天子能“補察時政”及“觀民風、知得失”的“獻詩”“采詩”活動,是“以詩為諫”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起點,它使“詩”的政治功用得以真正發(fā)揮,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實現(xiàn)君臣交流的重要載體。春秋以后,由于周王室的日益衰敗及社會環(huán)境的禮崩樂壞,“獻詩”“采詩”活動逐漸消歇,“賦詩”“引詩”等新的用詩風尚則日漸興盛,以賦詩、引詩的方式進言于當政者便成為一種新的勸諫模式。這種模式不再重視詩之本義,而是關注其語言層面所可能具有的意義,旨在通過使用這種引申、闡釋之后的詩義來增強勸諫的說服力。它直接針對勸諫對象言行上的缺失,與獻詩、采詩以諫的最終目的并無二致,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用詩方法上。

      獻詩、采詩以諫的政治機制,其勸諫目的的實現(xiàn)依托于詩之本義,即作詩的目的本就是為了“諫”,或者其詩雖非為“諫”而作但詩的內容卻在客觀上能夠成為勸諫的材料。而賦詩、引詩以諫則不論詩之本來意義如何,徑將其加以引申以符合現(xiàn)實需要,是遷詩義以就己意。此外,從性質上說,“以詩為諫”在“獻詩”“采詩”制度的規(guī)定下是一種國家政治制度,而到了以“賦詩”“引詩”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則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這樣一種轉變看似是“詩”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實則由于傳播范圍的擴大和用詩觀念的轉變,其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實已具備了更大的權威性。這樣一種用詩傳統(tǒng)的遞嬗,其背后體現(xiàn)出的正是“詩”的經典化內涵的不斷增加,即“詩”作為理想政治狀態(tài)的表述和權威倫理判斷的準則,其說服力已經越來越為世人所信從。

      如上文所論,“詩”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已具備政治勸諫指向,西周“獻詩”“采詩”制度的設置使“以詩為諫”成為現(xiàn)實,“詩”的經典化演變在其時已肇其端。這種將文學創(chuàng)作納入到國家政治體制運行之中的舉措,使“詩”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組成部分,“詩”本身的審美意義被弱化了,而其作為“觀風聽政”“補察時弊”的政治材料的政教意義則得到了強化,從此“詩”與政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而春秋時期賦詩、引詩以諫的勸諫活動則推動了“詩”向著經典化方向進一步發(fā)展。上文已經指出,這一時期人們賦、引詩歌的前提是對“詩”之權威性的認同,這種權威性導源于西周時期由采、獻機制賦予的“詩”的政治功能的加強。而“詩”之權威化的結果,便是人們開始在現(xiàn)實政治和社會生活中頻繁賦詩、引詩以使自己的言行獲得更大的合理性。這是西周至春秋時期“以詩為諫”傳統(tǒng)遞嬗與歷史形成的內在理據(jù)。從表面上看,由專用于進諫天子、為天子提供政治參考轉變?yōu)槠毡閼糜谥T侯聘享乃至臣屬問答,“詩”的使用規(guī)格似有所降低,實則在這一轉變中包含著“詩”的權威性的極大提升和影響力的廣泛擴大,“詩”由執(zhí)政者的治政依據(jù)升格為社會普遍認同的一種價值判斷尺度、道德行為規(guī)范和權威性“法典”,這足可說明,“詩”在其經典化的演進過程中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以詩為諫”傳統(tǒng)遞嬗形成的背后所隱含的“詩”的經典化演變路徑,是“詩”在早期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成果,雖然相較于后世儒家學者對“詩”的政治教化意義的推尊及王朝經師試圖“以三百篇為諫書”的努力,此一時期“詩”的經典化還只是初露萌芽,但這無疑為其后《詩》學的儒學化乃至經學化奠定了基礎,因而對《詩》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規(guī)定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以詩為諫”在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歷史形成經歷了由獻詩、采詩以諫到賦詩、引詩以諫的演變過程,由于受到不同時期用詩方式的制約,其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點。西周的“獻詩”“采詩”活動使“以詩為諫”作為一種制度被納入到國家政治監(jiān)督機制中,“詩”與政治具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春秋時期“賦詩”“引詩”風尚的興盛使“詩”的權威性得以提升,客觀上為“以詩為諫”的合理性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總體而言,“以詩為諫”的歷史形成過程體現(xiàn)了“詩”在早期傳播階段的經典化趨向,“詩”背離了作為文學文本所應當歸依的審美化道路,開始向著承擔政治教化職能的經典文本方向發(fā)展。雖然其時“詩”的經典化演變尚處于萌芽階段,但這無疑為后世《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戴侗.六書故[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十三經注疏[M].阮元,???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錢繹.方言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1.

      [6]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M].濟南:齊魯書社,1994.

      [8]勞孝輿.春秋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5.

      [9]劉毓慶,郭萬金.從文學到經學——先秦兩漢《詩經》學史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aking the Poem as the Admonition” Tradi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ZHAO Xiao-yang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119, China)

      “Taking the poem as the admonition” is a unique exhortatory tradition in the pre-Qin period, accompanied by the creation,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poetry. It refers to pointing out mistakes and persuading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poem. The institution of dedicating and collecting poems in Western Zhou Dynasty brings this tradition into national politic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as a proper way to remonstrate with the lord. The fashion of composing and quoting poems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makes its authority more universal. In its historical formation process, the tradition of “Taking the poem as the admonition” reflects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shows the way that poetry evolves from literary text to classical text.

      Taking the poem as the admonition; institutional; authoritative; classical

      2017-09-15

      趙曉陽(1992- ),男,河北邯鄲人,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學經典研究。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1.15

      I206.2

      A

      1004-4310(2018)01-0077-05

      猜你喜歡
      賦詩左傳政治
      《左傳》“其無晉乎”補證
      江海學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誰道本草不爛漫,賦詩填詞與君知
      新民周刊(2023年23期)2023-07-06 06:45:59
      又遇二月二
      青年文學家(2022年7期)2022-04-24 18:29:58
      《左傳》“攝官承乏”新解
      《左傳》疑難考辨一則
      初雪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左傳》“譏失教也”句獻疑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蒙城县| 辰溪县| 乐昌市| 和龙市| 大埔区| 荔浦县| 宜君县| 宁德市| 乌拉特后旗| 抚州市| 贞丰县| 山西省| 金华市| 灵宝市| 灵武市| 松江区| 柘荣县| 新源县| 阿勒泰市| 沧州市| 交口县| 朝阳区| 遵化市| 西青区| 修文县| 威宁| 西青区| 卢湾区| 澎湖县| 惠安县| 盘锦市| 三河市| 昆山市| 乐清市| 大邑县| 尚志市| 沈阳市| 新野县| 泰宁县| 阳高县| 连云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