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博物館與社區(qū)的互動
      ——基于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考察

      2018-04-03 03:55:28王巨山關曉函
      關鍵詞:印第安人部落博物館

      王巨山 關曉函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博物館的發(fā)展與實踐一再證明各種類型的博物館能夠促進社區(qū)文化遺產(chǎn)的保存、保護,同時也能促進社區(qū)凝聚力(community cohesion)、社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區(qū)再生。[注]在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理念進化中,早期對社區(qū)觀照較少,隨著保護理念的發(fā)展,“在公約締結35周年之際,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決定將‘世界遺產(chǎn)戰(zhàn)略’增加了‘社區(qū)’(Community)概念,強調(diào)當?shù)孛癖妼κ澜邕z產(chǎn)及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世界遺產(chǎn)戰(zhàn)略從4C提升到5C,即可信度(Credibility)、有效地維護(Conservation)世界遺產(chǎn)、提升締約國相關能力建設(Capacity-Building)、憑借良好的宣傳(Communication)和社區(qū)參與(community)。參見岳樺:《1972—2012:世界遺產(chǎn)40周年大事記》,《世界遺產(chǎn)》2012年4期,第14頁。然而,博物館如何與社區(qū)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事實也一再證明缺乏長久、有效的機制,博物館與社區(qū)的互動很難深入,也很難維持。[注]段陽萍:《西南民族生態(tài)博物館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方李莉:《梭嘎日記——一個女人類學家在苗寨的考察》,學苑出版社2010年版。筆者2014年6月至12月在耶魯大學訪學期間,在合作導師文德安(UNDERHILL, ANNE P.)的推薦下,2次專程考察了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重點探討分析博物館與印第安人社區(qū)的互動及對印第安人社區(qū)文化的展示與傳播。

      一、博物館學視域中的社區(qū)

      社區(qū)是英文community的翻譯,community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ommunis,意思是共同的東西和親密伙伴關系。community可以對應翻譯為共同體與社區(qū),有社區(qū)與共同體兩個含義。社區(qū)一詞最初在1871年英國學者H.S.梅因(Herry Maine)《東西方村落社區(qū)》作品中使用。后德國社會學家費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于1887年將社區(qū)(Gemeinschaft)一詞引入社會學領域,并被認為是社區(qū)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其經(jīng)典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Grundbegriffe der reinen Soziologie,有學者翻譯為《共同體與社會》,也有學者將其翻譯為《社區(qū)與社會》,還有翻譯為《公社與社會》。由此可見,Gemeinschaft翻譯為社區(qū)還是共同體在學界是有分歧的。雖然社區(qū)出現(xiàn)在滕尼斯的著作中,但其并沒有給社區(qū)一個標準定義,而是將其視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機體”,在發(fā)展上呈現(xiàn)血緣共同體發(fā)展為和分離為地緣共同體,而地緣共同體又發(fā)展為“人的和最高形式的”精神共同體。[注][德]費迪南·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第52、54、65頁。

      美國學者查爾斯·羅密斯(Charles Roomies)翻譯滕尼斯的著作時,將德文的社區(qū)gemeinschaft一詞翻譯為community。20世紀3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進一步發(fā)展社區(qū)理論,并形成了社區(qū)的核心要素:特定區(qū)域、共同關系、人及社會互動。

      國內(nèi)社區(qū)的概念最初是燕京大學一些大學生1933年介紹美國芝加哥學派創(chuàng)始人帕克的社會學時,用來翻譯英文 Community一詞的。它的含義是指以地區(qū)為范圍,人們在地緣基礎上結成的互助合作的群體,用以區(qū)別在血緣基礎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親屬群體。血緣群體最基本的是家庭,逐步推廣成氏族以至民族(虛擬的血緣關系)。地緣群體最基本的是鄰里,鄰里是指比鄰而居的互助合作的人群。鄰里在農(nóng)業(yè)區(qū)發(fā)展成村和鄉(xiāng),在城市則發(fā)展成胡同、弄堂等等。

      目前,關于社區(qū)的不同定義超過140種,但從定義的出發(fā)點看,不外有兩大類:一類是功能主義觀點,認為社區(qū)是由有共同目標、共同利害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另一類是地域性觀點,認為社區(qū)是在一個地區(qū)內(nèi)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盡管人們對社區(qū)的定義不同,但社區(qū)的基本含義包括了以下幾個特點:“1.必須有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并有一定數(shù)量規(guī)模的進行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人們從事社會活動的地域條件,即一定的地理位置、地勢、資源、氣候、交通條件等。3.有一整套相對完備的,可以滿足社區(qū)成員物質(zhì)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社會生活服務設施。如商業(yè)、服務業(yè)、文化、教育等設施。4.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5.社區(qū)居民在情感、心理上具有共同的地域觀念、鄉(xiāng)土觀念和認同感、歸屬感。6.有一套相互配合的適合社區(qū)生活的制度與相應的管理機構?!盵注]費孝通:《當前城市社區(qū)建設的一些思考》,《群言》2000年第8期,第13—15頁。

      2000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zhuǎn)發(fā)的《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qū)建設的意見》中指出:“社區(qū)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nèi)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目前城市社區(qū)的范圍,一般是指經(jīng)過社區(qū)體制改革后做了規(guī)模調(diào)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qū)。此后2005年民政部在長春的會議、2009年《民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qū)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文件中所討論和表述的社區(qū)也是以地域為主的表述。

      20世紀70年代后,博物館在不斷發(fā)展中也不再僅僅關注物,而是逐漸關注人類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1972年5月20日至31日,在智利圣地亞哥召開的圓桌會議上集中討論了博物館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問題,強調(diào)博物館應與社區(qū)加強協(xié)作。此后,1984年的《魁北克宣言》和1992年的《加拉加斯宣言》都再次強調(diào)博物館服務社區(qū)的職責。1995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挪威斯塔萬格舉行的大會,討論主題是博物館與社區(qū)(Museums and Communities ),通過一項有關博物館與社區(qū)的決議(Museums and Communities)[注]Resolution no. 1: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Considering that museums are fundamental tools for th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minds, of self-awareness, of the sense of citizenship and of community’s identity;Noting that some local museums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are undertaking innovative activities focusing on everyday topics of community life, trying to challenge traditional models and reaching beyond the limits of exhibition spaces, are facing threats of closure and lack of support from their governing bodies;Convinced of the necessity of long-term strategic planning of programs and actions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s and museology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based on local cultural, social,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The 18th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 held in Stavanger, Norway, on 7 July 1995;Urges local and national governments to recognize and support museums as cultural mechanisms in the service of communities, in the valorization of their particular identities, and as unique tools for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Recommends that in the adapt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sites as museum spaces, particular care be taken to preserve the visible and informative record of people, events and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is heritage and for the recognition of communities’ struggl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represented in these three-dimensional documents.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grammes and projects of ICOM’s National Committees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s, that will consider the resources, opportunities, weaknesses and needs of their area of activity in the human, technical, economic and communication aspects, leading to coordinated action for the benefit of museums, of museology and the communities which they serve.。1997年,菲律賓舉辦的國際博協(xié)亞太地區(qū)第六屆大會的主題是“走向21世紀——博物館與建設社區(qū)”。200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qū)”。在博物館學家的視野中,社區(qū)又有了與社會學者不同的“含義”。20世紀70年代,英國博物館學家肯尼斯·赫德森就認為,從博物館的角度談社區(qū),社區(qū)可以分為四類:“(1)當?shù)氐纳鐓^(qū)——博物館周圍約五里;(2)地區(qū)的社區(qū)——距離博物館兩小時的旅程;(3)國家的社區(qū)——不論國家的大小如何;(4)國際的社區(qū)——在某一年內(nèi)能夠向博物館提供觀眾的這樣一些國家?!盵注]呂建昌:《博物館社區(qū)概念及社區(qū)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學會:《回顧與瞻望: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頁。國內(nèi)博物館學者也持有類似意見,“從博物館角度考慮社區(qū)這一概念時,不必拘泥于社會學家們的一些觀點,既不必像社會學家那么復雜地來劃分社區(qū),也不必局限于國家民政部的劃分概念,應當結合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以一定的地域或規(guī)模以及有利于人際交往、建立共同情感紐帶的因素為基本”。[注]呂建昌:《博物館社區(qū)概念及社區(qū)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學會:《回顧與瞻望: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頁。蘇東海認為社區(qū)的含義比我們從字面上理解寬泛得多,它不僅指地域,而且可以指文化群、政治群、商業(yè)群,甚至一個單體、一個自然與人文的整體社會。[注]蘇東海:《博物館服務社區(qū)的思想由來》,《中國文物報》2001年4月25日第6版。由此可見,博物館學者關注的社區(qū)更注重以博物館為核心的輻射區(qū),并非通常行政管理維度的社區(qū)。

      二、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建立

      (一)北美印第安人概況

      在考察美國歷史和文化時,不可回避部落族群就是印第安人部落。印第安人是美國的土著居民,1492年,哥倫布等人開辟新航路時,誤把美洲當?shù)鼐用癞斪鳌坝〉诎踩恕薄注]劉明翰、張志宏:《美洲印第安人史略》,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版,第1頁。關于美洲印第安人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有歐洲來源說、亞洲來源說和非洲來源說等。隨著考古發(fā)展和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學術界認為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歐亞大陸。[注]宋瑞芝:《走進印第安文明》,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版。在印第安人的歷史中,15世紀到19世紀,美洲印第安人銳減,主要原因是流行病,同時,殖民者和美國西進運動都對印第安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成千上萬的印第安人被屠殺。目前,美國聯(lián)邦政府正式承認562個印第安人部落,其中約300處印第安人保留地(reservations)處于偏遠地帶,78%的美國印第安人生活在保留區(qū)之外,其中純正血統(tǒng)的印第安人比混血印第安人更愿意生活在保留區(qū)內(nèi)。根據(jù)美國人口統(tǒng)計局2011年統(tǒng)計,美國登記在冊的純血統(tǒng)印第安人為2,932,248人,約占全國人口比例的0.9%,有著兩種血統(tǒng)以上的印第安人為2,288,331人,合計5,220,579人,約占美國全國人口的1.7%。[注]人民網(wǎng):《人民網(wǎng)記者走進美國最大的印第安人保留地》,2013年8月27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3/0827/c1002-22714681.html。印第安人在美國分布比較分散,在美國五十個州都有分布,其中人口最多的三個地方為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在阿拉斯加州人口中,印第安人所占比例最高,超過15%。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印第安人離開保留地和現(xiàn)代生活的擠壓,美國印第安人保留的文化受到嚴重的沖擊,印第安人的語言、文化、宗教等傳統(tǒng)慢慢消逝,一些印第安人群體呼吁建立印第安文化機構以保護印第安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二)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建立背景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的建立是基于1989年國會通過的《美國國立印第安博物館法案》(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Act),該法案注意到國立博物館中沒有關于印第安歷史與文化博物館,而當時史密森尼博物館協(xié)會和紐約海伊博物館(Heye Museum,)均有大量土著居民的收藏,而海伊博物館也存在展示不充分和藏品過于“擁擠”現(xiàn)象,通過國家行為將二者合并建立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有利于促進印第安人文化的展示、研究和傳播。該法案進一步明確鼓勵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宗旨、法律依據(jù)、集資分配和分工管理等內(nèi)容,基于該法案,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成為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體系的第十六個博物館。在定位上,基于1989年的法案,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是印第安文化與傳統(tǒng)的活態(tài)記憶(living memory)。[注]根據(jù)法案表述:There is established, within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 living memorial to Native Americans and their traditions which shall be known as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建立有四重目的:一是推進美國印第安人研究;二是收集、保存和展示具有藝術、歷史、文學、人類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印第安人實物;三是為印第安人研究提供支持;四是為哥倫比亞、紐約州及其他合適地區(qū)開展上述活動提供支持。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分為三個主要展示地(three sites),分別是紐約海伊中心(Heye Center, New York)、華盛頓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The Mall Museum, Washington)和馬里蘭的文化資源中心(Cultural Resources Center, Maryland)?!睹绹鴩⒂〉诎膊┪镳^法案》通過后,位于華盛頓國家廣場的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開始興建,前后歷時15年,2004年建成,總投資2.19億美元。其中,聯(lián)邦政府出資1.19億美元,民間募資1億美元,其中超過1/3的民間募資來自各印第安部落的捐贈。很多美洲各地的印第安人參與博物館的設計和修建,其建筑風貌充分體現(xiàn)了印第安文化及傳統(tǒng)特色。馬里蘭文化資源中心開館時間較早,1999年對外開放。而位于紐約曼哈頓的海伊中心最初緣于1916年,1922年建成開放,在整合后于1994年對外開放,主要負責拍攝、播出由印第安人創(chuàng)作的,或者是展現(xiàn)印第安文化的影視作品,并且還通過專門性的網(wǎng)站“Native Networks” 舉辦以印第安文明為題材的影像節(jié)(Native American Film, Video Festival)。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是美國印第安人長期爭取權利斗爭和生存空間的結果,是后殖民語境下印第安人與國家的“妥協(xié)”與“合作”,無論是對美國博物館發(fā)展、博物館學發(fā)展還是對印第安人的文化認同、社會認同與自我表達都具有積極意義。

      三、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與印第安人社區(qū)文化的展示

      (一)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藏品與展覽概況

      對于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三個地點來說,位于華盛頓國家廣場的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是其中最重要的展示館。該館位于國家廣場的黃金地段,緊鄰美國國會山,與國家廣場對面的國家藝術館相對。博物館外層建筑是由產(chǎn)于美國中北部城市明尼蘇達州的淺黃色石灰?guī)r(kasota limestone)構成,造型呈波浪狀。博物館分為5層,建筑面積約23000平方米,館內(nèi)大約收藏和展示了四類藏品:實物、圖片、多媒體文件和報刊文獻。其中實物82萬件,圖像檔案32.4萬件(從19世紀60年代至今),影像文件1.2萬件(包括電影和音頻文件),來自西半球的1200個不同土著文化的展品展示了12000年的印第安人發(fā)展史,這些藏品涉及美國、加拿大、中南美和加勒比地區(qū),博物館藏品中,大約68%來自美國,3.5%來自加拿大,10%來自墨西哥和中美洲,11%來自南美洲,6%來自加勒比地區(qū)。55%的藏品來自考古發(fā)現(xiàn),43%來自民族學調(diào)查,2%是現(xiàn)當代藝術品。[注]Smithsonian: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http://www.nmai.si.edu/explore/collections/。館內(nèi)還有影像室,同時常年開展面向?qū)W生和公眾的項目。

      2014年,筆者對華盛頓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進行了兩次調(diào)查,根據(jù)當時調(diào)查了解的情況,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展覽展示主要分布在博物館的一至四層,第五層為博物館管理機構辦公室。當時博物館的布置和展覽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博物館第一層主要分布為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文化展演的空間(Potomac Atrium)、提供印第安人事物的餐廳(Mitsitam Native Foods Cafe)和提供影視放映的劇場(Rasmuson Theater)。平時沒有印第安人部落展演的時候,表演空間擺放展品。在博物館的第二層主要分布博物館商店(Roanoke Museum Store)和回歸原住地展覽(Return to a Native Place Exhibition)。博物館第三層主要分布“我們的生活”(Our Lives)永久展覽、一個臨時展廳(Changing Exhibition)和兒童活動中心(Activity Center)。博物館第四層分布兩個展覽:我們的宇宙(Our Univer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hapes Our World)和部落與國家(Nation to Nation: Treati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 Indian Nations Exhibition),還有一個會議中心(Conference Center)。同時,在第三層、第四層展廳外的櫥窗里還有印第安人的藏品展示(Window on Collections Exhibitions)。

      (二)博物館空間與印第安人社區(qū)文化的展示

      1.“三個空間”與印第安人文化展示

      (1)文化展演空間(Potomac Atrium)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主入口在館的東部,進入博物館走過走廊就可以看到位于博物館第一層的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文化表演空間,筆者第一次去調(diào)查時,印第安人部落正在進行文化表演,圓形廣場的四周和走廊里則有其他印第安人在展示和出售文化產(chǎn)品。第二次去調(diào)查時,該空間被利用起來進行印第安人實物展示,可見該文化空間的用途是多樣的。根據(jù)1989年《美國國立印第安博物館法案》對博物館的定位要求,該文化空間也是體現(xiàn)活態(tài)記憶(living memorial)的重要場所,是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心臟”。同時,在設計時,該文化空間也被賦予了重要的象征意義,反映印第安人的文化:圓形、面向東方的設計來源于印第安人建筑形式,而地面上的黑色與紅色圓圈上也代表印第安人的至日和分日。

      (2)餐廳(Mitsitam Native Foods Cafe)

      博物館餐廳也是活態(tài)展示印第安人文化的重要場所。食物制作是一個族群或部落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餐廳提供了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餐食,博物館參觀者可隨時進入餐廳就餐,體驗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的印第安人食物。

      (3)博物館商店(Roanoke Museum Store)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第二層是博物館商店,商店中主要出售印第安人的當代藝術作品和手工制品,如首飾、陶器、服飾、手工藝品、現(xiàn)代藝術品、音像制品、書籍以及一些當代商品。在出售的印第安人手工藝品上都有制作者的頭像、藝術家編號、作品信息介紹等內(nèi)容。

      有聲音批評博物館的第一、二層過于商品化,在筆者看來,第二層的博物館商店不僅僅是商店,也是現(xiàn)代印第安人文化的一種展示,在出售現(xiàn)代印第安人文化制品的同時,也在博物館內(nèi)將印第安人的過去與現(xiàn)在,甚至印第安人個體的未來聯(lián)系在一起。

      2.三個展覽與印第安人文化展示

      筆者2014年11月去參觀調(diào)查時,博物館的長期陳列有三個:

      (1)我們的生活(Our Lives)

      展覽主要聚焦于印第安人在21世紀的認同問題,展廳門口的一塊展板明確寫道:這個展覽關注的是當下我們是誰。在這里你可以直面感受美洲地區(qū)印第安人身份認同的動力。展示主要涉及八個印第安人部落。在展覽的入口,矗立兩個大屏幕,屏幕上不同的、行走的印第安人形象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中,而對應的話語是:“美洲的任何地方,您可能正在和一個21世紀的印第安人同行?!?/p>

      展板中的文字進一步解釋道:展廳的中央地區(qū)可以看到影響身份認同的關鍵因素,例如定義、社會和政治意識、語言、空間和民族自決。這些揭示的認同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生活體驗。[注]展廳展板原文:The central areas of the gallery look at key elements that have affected native identity, such as definition, social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language, place,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se areas reveal that identity is not a thing but a lived experience.展覽對身份認同提出很多思考,圍繞身體與靈魂、生活在本土空間、艱難的選擇、身陷現(xiàn)代化等主題,提出很多問題,如:誰是原住民?誰決定?我的樣子體現(xiàn)我的認同?我的血緣體現(xiàn)身份認同?我的認同體現(xiàn)在科學圖表里嗎?我的認同體現(xiàn)在文件里?我的認同來自過去冰冷的藝術品嗎?數(shù)字是我的身份認同嗎?我的認同來自政府嗎?

      整個展覽大部分以文字和圖片形式呈現(xiàn)八個印第安人部落的生活與精神世界,同時輔以多媒體展示和景觀陳列方式展示一定的場景,使觀眾能產(chǎn)生比圖片和文字更直觀的認識。需要指出的是,文字在展覽中扮演重要角色,展覽需要突出的主題則以較大的字體進行凸出,以實現(xiàn)主題表達的目的。

      透過各個部落的文化展示,展覽透過上述身份認同和面臨問題聚焦到印第安人的生存焦慮。如何在當下環(huán)境中擺脫(breaking out)生存焦慮,展覽中間的展板給出了進一步解釋:生存不僅僅是存活,生存意味著盡你可能保持你的文化,從自我的創(chuàng)造到政治行動的一切事物中尋找生存意義。[注]原文:Survivance is more than survival. Survivance means doing what you can to keep your culture alive. Survivance is found in everything made by Native hands, form beadwork to political action.

      (2)我們的宇宙(Our Univer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hapes Our World)

      展覽主要關注印第安部落的宇宙觀(包括世界觀和生物與宇宙的哲學思考)以及關于人類與自然世界的精神聯(lián)系。展覽結合印第安人的太陽歷,向觀眾展示了西半球印第安土著居民祖先在節(jié)慶、語言、藝術、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聰明智慧。展覽序言寫道:

      在這個展廳,你將了解印第安人如何理解他們與宇宙的關系和如何安排他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印第安人)的生活哲學來自我們的祖先。他們教會我們與動物、植物、精神世界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在我們的宇宙觀中,你將邂逅來自西半球的印第安人繼續(xù)在儀式、節(jié)慶、語言、藝術宗教和日常生活中表達這種智慧。將這種學說傳遞給下一代是我們的責任。那是保持我們傳統(tǒng)存續(xù)的方式。[注]博物館展廳門口的展板原文:In this gallery, you’ll discover how native people understand their place in the universe and order their daily lives. Our philosophies of life come from our ancestors. They taught us to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animals, plants, spirit world and the people around us. In our universes, you’ll encounter Native people from western Hemisphere who continue to express this wisdom in ceremonies, celebrations, languages, arts, religions, and daily lives. It is our duty to pass these teachings on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 For that is the way to keep our relations alive.

      展覽按不同部落分為不同小區(qū)域展示其宇宙觀。在表達印第安人對自然、植物、動物的生活知識和生存觀念時,展覽圖片、文字和實物相結合,并借助多媒體展示技術提供更多與展覽相關的內(nèi)容。

      在展示印第安人部落對宇宙的認識時,展覽采用了景觀陳列的方式,以昏暗、神秘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

      (3)部落與國家(Nation to Nation: Treati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merican Indian Nations Exhibition)

      這一展覽以時間為經(jīng)線,以重大事件和協(xié)議為緯線,編織了從殖民史到現(xiàn)在印第安人部落與部落、部落與政府、部落與其他殖民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之所以將“條約”(treaties)作為整個展覽的主題詞,是因為雙方所達成的“條約”在協(xié)調(diào)雙方關系上扮演核心角色,尤其是現(xiàn)今,一些協(xié)議仍在規(guī)定美國政府和印第安部落的責任與義務。如今,這些歷史和故事已經(jīng)成為美國和印第安人的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在展廳內(nèi),很多的醒目文字表達了印第安人的主張:我們永不放棄(we never gave up)。

      展覽展示了1682年、1790年、1794年、1851年、1838年、1851年、1868年、1945年、1975年、1978年、1988年、1990年等各個關鍵時間點上,印第安人和殖民者、政府以及其他部落達成的“條約”,1945年之前的“條約”展示內(nèi)容較為豐富,包括《條約》締約雙方的觀點爭議(Viewpoint)、《條約》簡要內(nèi)容、余波(Aftermath)以及《條約》的照片。歷史上美國政府與印第安人各部落簽訂的《條約》超過300項,正是用這些《條約》,美國印第安人逐漸喪失了大量的土地、地位和權利[注]李劍鳴:《美國土著部落地位的演變與印第安人的公民權問題》,《美國研究》1994年2期。,各部落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越來越小。因此,在展覽中,展板上不時會出現(xiàn)印第安人發(fā)出的抗議聲音,如對美國政府廢棄1800年達成《條約》(The Two-Row wampum)的理念,《條約》在印第安人眼里成為“糟糕的廢紙”(bad papers),其成為征用和掠奪其土地的工具。展覽不斷有這樣的文字出現(xiàn)。如:

      偉大的國家信守諾言。(Great nations keep their word.)

      我們絕不會放棄。(We never gave up.)

      我們不會搬遷到別的地方……我們會一直居住在這里直到造物主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希望這些《條約》受到保護……我們將會和太陽一樣永恒。(We are not going to move any place... My people will live there until the creator change the world and we would like to have our treaty protected... My people are still growing as long as the sun going.)

      偉大的國家要像偉人一樣,應該信守諾言。(Great nations, like great men, should keep their word.)

      前面兩個展覽是基于印第安人的文化展示、發(fā)展思考和自我認同,而《部落與國家》的展覽則將印第安人的思考和斗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即作為弱勢群體如何在當下國內(nèi)環(huán)境中爭取生存空間。這種生存包括原住空間的保留、文化的存續(xù)、族群內(nèi)部的認同、社會的認同,更包括國家的認同。

      除三個固定陳列外,在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中,也有小型臨時展覽。如在三樓走廊的展覽《返回原住地》(Return to a Native Place: Algonquian People of Chesapeake Bay),展示了曾經(jīng)住在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的印第安人部落的阿爾岡昆人(Algonquian)生活情況。整個展覽分為返回原住地(Return to a Native Place)、切薩皮克的黑暗時代(Dark Days in the Chesapeake)、復興(Revival)、認識世界(Knowing Earth: Chesapeake Native Identities)、堅持到底(Holding on: Strategies to Stay Native)、永遠記得(Forever Remembered: The Native Chesapeake)6個板塊,展覽只是利用博物館樓層的走廊進行展示,因場地較小,所以展示內(nèi)容以文字和圖片為主,簡介了切薩皮克灣地區(qū)原住民部落的歷史、曾經(jīng)的生活與現(xiàn)狀。展覽最打動人的一句話是:這個展覽需要你用當?shù)厝说难酃饪创兴_皮克。[注]原文:This exhibition asks you to look at the Chesapeake through the eyes of its ingenious peoples.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是印第安人展示原住民文化和自我表達的重要文化空間。這種展示和表達在完成展示任務的同時,已經(jīng)超越了博物館的一貫保有的認同作用,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將印第安人的過去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將印第安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將印第安人的文化主權與國家政治聯(lián)系起來,作為“接觸地帶”的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是印第安人文化自我展示的“場域”,也是印第安人的“自我言說”、表達理解、需求、關注和認同的“舞臺”。

      四、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與社區(qū)互動的經(jīng)驗與啟示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工作范疇超越了傳統(tǒng)博物館收集、展示與研究的功能,成為印第安人部落與其他族群、社會和國家對話的重要場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提出后,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對印第安人文化的保存、保護和展示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活態(tài)記憶”(Living Memory)理念的生動實踐

      1989年美國國會通過的《國立印第安博物館法案》已經(jīng)對博物館的定位進行了明確要求,要求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成為印第安人文化的“活態(tài)記憶”。在紐約的海伊中心也曾在外部有一個匾額: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不是只關注過去,當然也不是關注死去的或正在死去的文化,它關注活著的文化。[注]原文:NMAI is not just about the past and certainly not about the dead or dying. It is about living.參見Marilena Alivizatou,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museum:new perspectives on culctural preservation, Abingdon: Left Coast Press, Inc, 2012,pp.105.

      活態(tài)記憶理念的確立影響了博物館展覽和實踐。印第安人的活態(tài)文化在館內(nèi)和館外都有體現(xiàn):館內(nèi)提供了印第安人基本的文化陳列和提供了印第安人文化活態(tài)展示的空間,館外印第安人社區(qū)廣泛參與和策展、互動,建立于此的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活動內(nèi)容和陳列內(nèi)容更新較快。

      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對于印第安人文化的活態(tài)展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即多媒體展示,多媒體展示的影片不限于過去的影像資料,其影像資料主要通過自制和面向社會征集有關印第安人新拍攝的影像資料,不斷有更新的影視作品能夠展示不同時期印第安人與時俱進的狀態(tài),這些影像資料不僅供博物館內(nèi)多媒體播放,同時也可以借給研究者使用。博物館還有一個隆重的盛會,1979年到2011年,由紐約影視制作中心主辦印第安人影視節(jié)(Native American Film + Video Festival),為西半球印第安人媒體和影視制作人媒體討論和研究印第安人文化提供了絕佳的場所,也為博物館發(fā)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在考察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基本理念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理念是相吻合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不是為了證明這個世界上曾經(jīng)存在什么,而是為了保持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這就要求被保護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活態(tài)的、正在傳承著的文化。在理念上的契合使得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學者認為博物館正在做的事情很好地保護了印第安人的物質(zhì)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證了印第安人文化的連續(xù)性,而重要的是在歷史發(fā)展中保持印第安人的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這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理念是極其一致的。

      (二)社區(qū)的自我表述

      在與社區(qū)的互動上,在筆者觀察到的與非遺保存有關的博物館中,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做的內(nèi)容相對較多,且效果最為明顯。通過前面的介紹,不難發(fā)現(xiàn)博物館的文化展演空間和餐廳是博物館與部落、社區(qū)互動最為明顯和緊密的地方,此外,稍有留意,我們就會在博物館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博物館的展覽基本是以印第安人為第一人稱進行展示的,三個主要展覽都是如此,《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宇宙》《部落與民族》都是以我們(our)作為“故事”的講述者,而來自社區(qū)的“主張”也在博物館中得到展示和傳播。

      博物館從建筑外觀的設計、建筑到展覽的設計與展品的詮釋都離不開西半球印第安人部落和社區(qū)的合作和幫助,雖然有時這些來自部落或社區(qū)的策展人(curator)并不理解博物館和展覽是什么,但與博物館的合作和自身的學習,擔任策展人的印第安人出色完成了部落文化的“自我展示”。博物館的展板上,非常明確標示出展覽的策展人,這是博物館對策展者的尊重,也是博物館與社區(qū)互動的內(nèi)容與成果。同時,展品的文化解釋權也歸屬印第安人部落(社區(qū)),這種緊密互動避免了展品與社區(qū)文化和語境失去聯(lián)系而停留在“文物”層面,與社區(qū)和印第安人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展品能夠為觀眾構建是超越文化層面的意義。博物館的活態(tài)展示理念和社區(qū)互動緊密觀照的是印第安人的認同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博物館與其說是紀念印第安人經(jīng)歷的暴力、文化的湮滅和消逝,不如說是印第安人表達身份認同的場所。[注]Marilena Alivizatou: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museum:new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preservation, Abingdon: Left Coast Press, Inc, 2012,pp.128.

      當然,印第安人或相關社區(qū)的過度參與也易讓人憂慮,如不懂傳統(tǒng)博物館概念和展示技術和方法的原住民會在展示和策劃中讓步嗎?來自社區(qū)的策展人和博物館、博物館專家的關系如何協(xié)調(diào)?來自社區(qū)的策展人雖然會與社區(qū)反復溝通,但策劃展覽對社區(qū)反映的真實度有多少?

      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也特別強調(diào)社區(qū)的作用,如社區(qū)在項目確認、申報、保護、管理和其他決策中要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博物館作為專業(yè)文化展示機構,要參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不可回避社區(qū)的作用,博物館不能代替社區(qū)去解釋社區(qū)的文化,不能將自己的概念體系和學術體系強加給參與展示活動的策劃人,同時還要協(xié)調(diào)好策劃人與社區(qū)的關系,能把握好其對社區(qū)文化的代表性和解釋的權威性。

      (三)社區(qū)文化的研究與闡釋

      開展研究是博物館基本功能。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的重要使命之一是開展印第安人部落相關問題研究,如藏品研究(Collections Research)、歷史與文化研究(History and Culture)、藝術研究(Native Arts)以及相關文物返還問題(Repatriation)[注]20世紀7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chǎn)和非法轉(zhuǎn)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90年,美國通過了《印第安人墓葬保護與返還法》(The Native American Graves Protection Repatriation Act,NAGPRA),該法案適用美國國內(nèi)印第安人的遺物、喪葬物品、藝術品和其他文化財產(chǎn)。1990年以前,已有博物館返還印第安人文化遺產(chǎn)的案例,1990年之后,隨著相關內(nèi)容寫入憲法以及美國印第安人在學界和其他社會領域地位提高,返還越來越多。參見杜輝:《帝國主義與文物返還敘事》,《東南文化》2013年4期。。在博物館的研究團隊中,既有館內(nèi)專家,也有來自印第安人社區(qū)的印第安裔學者。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經(jīng)常舉辦講座、研討會,同時有館刊《美洲印第安人》(American Indians)的出版,紐約館內(nèi)的影像、音頻等資源也向研究者開放。面向大眾的公共教育也是美國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經(jīng)常開展的活動,具體的活動會在博物館的官方網(wǎng)站上進行預告。

      猜你喜歡
      印第安人部落博物館
      美國首次統(tǒng)計印第安人寄宿學校死亡人數(shù),但關鍵問題懸而未決
      英語文摘(2022年7期)2022-07-23 05:55:58
      博物館
      小太陽畫報(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象形文字名稱和標志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英勇反抗的印第安人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33
      印第安人的生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17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露天博物館
      陆河县| 桐庐县| 界首市| 大竹县| 海门市| 虹口区| 江山市| 都兰县| 河西区| 海兴县| 乌拉特前旗| 广平县| 五原县| 河北区| 郎溪县| 昂仁县| 常州市| 叙永县| 顺义区| 东光县| 鲁甸县| 临汾市| 山阴县| 简阳市| 图木舒克市| 灵山县| 朔州市| 外汇| 静安区| 江都市| 绥化市| 东宁县| 通辽市| 金山区| 凤冈县| 田阳县| 台东县| 格尔木市| 佛山市| 临颍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