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誠信價值觀法律化視野下社會信用立法研究

      2018-04-03 08:17:25楊福忠
      關鍵詞:誠信信用法律

      楊福忠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是古今中外各國人民的價值追求和行為準則。在西方,誠信價值觀的要求最早以道德規(guī)范形式存在,之后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誠信價值觀的要求被法律制度化(以下簡稱“誠信價值觀法律化”)。今天,西方國家不僅在私法和公法領域中制定了大量的誠信規(guī)范,而且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信用立法,從而使誠信成為人們?nèi)粘P袨橹凶罨镜男袨闇蕜t。中國自古就倡導誠信,但長期以來,誠信一直處于道德層面,約束力不強。改革開放以來,很多民事商事立法開始有意識地引入誠信規(guī)范,但總體來看,誠信價值觀法律化的程度比較低。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任務,為了發(fā)揮法治在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保障和促進作用,2016年12月,中辦和國辦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法律法規(guī)體現(xiàn)鮮明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法律法規(guī)直接影響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和自覺踐行?!币鞍焉鐣髁x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xiàn)到憲法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guī)定?!痹诖吮尘跋拢绾螌⒄\信價值觀的要求予以法律化就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現(xiàn)實問題。本文擬以誠信價值觀法律化為背景,探討社會信用立法問題。

      一、從道德誠信到法律誠信:誠信價值觀規(guī)范化的轉型

      “誠信”作為一種價值觀,它并不僅僅存在于觀念層面,從實踐來看,它更主要地是存在于規(guī)范層面,并轉化為人們最基本的行為準則,這也是人們倡導誠信價值觀最基本的理由。從存在形式上看,誠信價值觀的要求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主要以兩種規(guī)范形式存在:一種是道德規(guī)范形式;一種是法律規(guī)范形式。以道德規(guī)范形式存在的誠信,又稱道德誠信。比如,在中國古代,孟子就提出“朋友有信”,并把它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孟子·滕文公上》)并列為“五倫”,“五倫”就是當時社會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西方在近代之前,誠信價值觀的要求也是以道德規(guī)范形式存在的,即便在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國家,誠信價值觀的要求仍然是以道德規(guī)范形式存在的。道德誠信發(fā)揮作用的機制,正如朱利葉斯·穆爾(Julius Moor)所言:“道德規(guī)范并不威脅適用外部的強制手段;有關執(zhí)行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外部保證,對于它們來說并無用處。它們能否得到執(zhí)行,完全在于有關個人的內(nèi)心。它們唯一的權威是以人們對它們的認識為基礎的,即它們指明了行事的正當方式。使道德規(guī)范得以實現(xiàn)的并不是外部的物理性強制與威脅,而是人們對道德規(guī)范所固有的正當性的內(nèi)在信念。因此,道德命令所訴諸的乃是我們的內(nèi)在態(tài)度、我們的良知?!盵注][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 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8頁。換言之,道德誠信的踐行主要靠人們的自律。 一個社會,當人們面臨巨大的利益誘惑使得自律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致使做出不誠信的行為時,就會觸發(fā)道德規(guī)范的強制機制,社會輿論就會對其不道德行為施壓,迫使其恢復已被破壞的道德秩序。當然,社會輿論對當事人產(chǎn)生的壓力強度往往因人而異,一個對他人的評價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人可能會無視社會輿論,因而也就感受不到輿論的壓力,其行為也就不受道德規(guī)范的影響。此時,就需要將道德誠信的要求借助于一定的法律概念、法律條文轉化為誠信法律規(guī)范。

      以法律規(guī)范形式存在的誠信,又稱法律誠信。正如西班牙學者魯比奧·費雷伊拉 (Rubio Ferreira)所指出的,法律誠信是被吸收到法中的人類生活關系要素,但法并非在不賦予其術語的精確性的情況下吸收它,而是把它轉化為一個法律概念。換言之,誠信并非立法者的創(chuàng)造,它有先定的內(nèi)容。立法者不過把這一內(nèi)在于人類行為的原則擴張于全部人類行為的最廣泛的領域。把誠信確定為法律規(guī)則是為了使其具有法律效力。這時,先前的自然的誠信就被轉化為法定的誠信。[注]徐國棟:《誠實信用原則二題》,《法學研究》2004年第4期。法律誠信得以實現(xiàn)主要依賴于外部物理性的強制手段,即他律。如果一個人不履行誠信法律規(guī)范設定的義務,則必須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從這種意義上說,把誠信價值觀的要求由道德誠信轉化為法律誠信,對人們具有更強的約束力,因而也就能確保誠信價值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培育和有效踐行。

      二、誠信價值觀法律化之證成

      恩格斯曾經(jīng)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在生產(chǎn)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不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在有關的時代的經(jīng)濟學中去尋找?!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7頁。將誠信價值的要求予以法律化屬于政治變革的范疇,因此其正當化理由也必須到社會、經(jīng)濟的變化中去尋找。

      (一)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需要通過法律誠信建立起來的信任機制

      現(xiàn)代社會是勞動分工高度專業(yè)化、精細化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社會分工論》中開篇就描述了今天社會分工的現(xiàn)象,指出:勞動分工自古以來就有,今天已經(jīng)成為家喻戶曉的現(xiàn)象?!霸诠S里,不僅每個工種界限分明,專業(yè)性強,而且每件產(chǎn)品本身也都使其他產(chǎn)品的存在成為必需的特殊產(chǎn)品。亞當·斯密和約翰·穆勒都還希望農(nóng)業(yè)至少還是個例外,……但是今天我們已經(jīng)難以否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絕大部分都已經(jīng)日益卷入到了這個大趨勢中?!盵注][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渠東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第1頁。在現(xiàn)代社會分工不斷專業(yè)化的大趨勢背景下,每個人自身多層次需求必須依賴于他人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來得到滿足,因而不得不和他人建立起合作關系。社會分工越細,就越有和他人建立合作關系的必要。每個人需要的滿足是通過商品交換的形式來實現(xiàn)的,而商品交換則內(nèi)在地蘊含了對誠信的要求。從經(jīng)濟發(fā)展史的角度看,最初的交換是物物交換,之后發(fā)展成以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交換。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出現(xiàn)后,商品的價值通過貨幣來衡量,從而使商品使用價值的讓渡與商品價值的實現(xiàn)在時間上產(chǎn)生分離。買者先支付一定的價值而后才能獲得賣者讓渡的商品使用價值,或者賣者先讓渡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后才能獲得商品的價值。這樣就在交易當事人之間建立起了債權債務關系。其中,每一方都既是債權人,又是債務人。當事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除了口頭約定的以外,通常記載于書面的契約或合同當中。《法國民法典》(1804)第1101條規(guī)定:“契約為一種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或數(shù)人對于其他一人或數(shù)人負擔給付、作為或不作為的債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2條規(guī)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焙喲灾?,契約或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的、產(chǎn)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協(xié)議。訂立契約的過程通常包括要約和承諾兩個環(huán)節(jié)。要約是指當事人一方向他方表示訂立合同的意向,要其做約定要做的行為或遵守約定的不得為的行為。承諾是指受要約方對要約人提出的要約內(nèi)容表示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這種一致的意思表示在契約中是以權利、義務和責任的條款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契約一經(jīng)達成,就產(chǎn)生了法律效力。這樣,契約實際上已經(jīng)把當事人之間民事活動的誠信要求法律化了。

      以契約形式進行交易的意義在于,它使商品使用價值的讓渡與商品價值的實現(xiàn)在時間上產(chǎn)生分離的情況下,陌生人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成為可能。經(jīng)濟發(fā)展史表明,陌生人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是交易范圍擴大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鍵。陌生人之間彼此互不了解,之所以能通過契約進行合作,是由于兩個方面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當事人都有充分的信心預期對方能履行承諾。當事人的信心來源于法律,雙方基于意思表示一致簽訂的契約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不履行義務要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即便陌生人之間也存在著最低限度的誠實和信任,這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它要求當事人在合同訂立的目的上,不以欺騙對方獲取利益為目的;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必須誠實地向對方傳遞真實的信息;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必須忠實地履行合同中的義務,在行使自己權利、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同時,為對方負責。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繁榮》一書中設想了沒有誠信的世界是個什么樣子。他說:“如果我們在簽訂每一份合同時都認為合作者只要有可能就會企圖行騙,那么我們勢必要花大量時間使文件無懈可擊,從而沒有法律漏洞讓對方有機可乘。這樣,合同將無限長而且詳細,列出所有可能的意外事件,定義每一條能想到的責任?!盵注][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繁榮》,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頁。在福山看來,現(xiàn)代經(jīng)濟生活沒有最低限度的誠實和信任是不堪設想的。事實上,誠信已經(jīng)融入日常的經(jīng)濟生活當中,對經(jīng)濟生活的有序運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叭绻p方都相信彼此的誠實,每一件事將更容易處理,減少了逐條逐款記入冗長合同的必要;減少了因預防不測而采取的套購保值措施的必要;糾紛少,且減少了通過訴訟解決糾紛的必要。的確,在一些高信任的關系中,各方甚至并不擔心短期的最大利潤,因為它們知道一個時期的虧損會在以后從另一方那兒得到補償。”[注][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繁榮》,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頁。

      在促使陌生人之間能夠以契約形式進行合作的兩個因素當中,前者是基于法律誠信建立起來的信任機制。在這種信任機制下,法律作為具有較強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發(fā)揮了規(guī)制和保障作用,它促使當事人不得不按照對方當事人預期的那樣行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換言之,這是一種由于害怕懲罰而保持其行為與契約規(guī)定相一致時獲得的信任,因此又被稱為基于制度的信任。Nooteboom認為,透明的法治可以在陌生人之間創(chuàng)造信任的基礎,從而將信任擴大到家庭和朋友這一自然的圈子之外。[注]Nooteboom, B. Social Capital, Institutions and Trust.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07(1):29-53.同時,他研究發(fā)現(xiàn),在私有產(chǎn)權得到有效法律保護的社會,人們之間的信任度通常較高。后者是基于道德誠信建立起來的信任機制。在一個社會中,人們的每一次交易行為中的誠實守信情況累積起來,就能形成一個人的信譽。在熟人社會,一個人信譽不管是好還是壞,都通過人的口口相傳而為他人知曉。在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個人信用可以被商業(yè)化,一個人的誠實守信情況會被征信公司采集起來,形成關于其個人的信用記錄檔案。其他人在與其交易前,到征信公司數(shù)據(jù)庫查詢其信用記錄,即可以知其信譽好壞,從而決定是否與其合作。因此,這種信任又被稱為基于信譽的信任?;谛抛u的信任對市場經(jīng)濟的作用,正如Nooteboom指出的,有著降低風險和交易成本的工具價值,尤其是風險很復雜或者用正式的途徑(如政府管制、法律制度和科層管理)成本很大的時候。*Nooteboom, B. Social Capital, Institutions and Trust.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07(1):29-53.中國有學者也認為這種信任機制“是一種成本更低的機制。特別是,在許多情況下,法律是無能為力的,只有信譽能起作用。一個沒有信譽機制的社會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場經(jīng)濟的?!盵注]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34頁。因此,在市場經(jīng)濟國家,無論是基于制度的信任還是基于信譽的信任,都是市場經(jīng)濟健康發(fā)展所必需的,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市場經(jīng)濟的靈魂。

      (二)中國重建高信任度社會需要誠信法律規(guī)范予以保障

      在不同社會,人們之間的信任程度不同。據(jù)此,弗朗西斯·福山將其類型化為高信任度的社會和低信任度的社會。在福山看來,美國、日本、德國都屬于高信任度的社會,而意大利、法國以及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構成的華人社會則都屬于低信任度社會。他用大量的篇幅說明華人社會與高信任度社會的區(qū)別,指出:華人幾乎所有的私營企業(yè)都歸家族所有而且由家族來管理,從而使華人的家族企業(yè)都具有典型的“富不過三代”的特征,主要原因在于:“華人本身強烈地傾向于只信任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而不相信家庭和親屬以外的人……只有建立相互依賴的關系,共同承擔投資的風險才能達到信任的程度。”[注][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會美德與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繁榮》,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頁。福山認為對外人的不信任阻礙了公司的制度化,家族的企業(yè)主不讓專業(yè)經(jīng)理接管公司的經(jīng)營,而是眼睜睜地看著它四分五裂成幾個新的公司或全面解體。因此,華人的私營企業(yè)很難發(fā)展成科層化、專業(yè)化管理的大公司。即便像香港李嘉誠那樣的企業(yè)在發(fā)展成為大公司后仍然在高層實行家庭管理,在它們的管理結構中,親戚關系仍是壓倒性的。然而在高信任度的美國卻不同,雖然80%的小型企業(yè)也屬于家族企業(yè),但與華人家族企業(yè)最明顯不同的是,在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去世后,公司迅速引進專業(yè)化管理制度,到了第三代,公司已經(jīng)完全交到專業(yè)經(jīng)理的手中。孫子輩們?nèi)匀蛔鳛榇蠊蓶|擁有所有權。在福山看來,中國社會的低信任度是由于注重家庭的中國文化造成的,他指出:“在一些社會中,其特定的文化限制大企業(yè)的增長,而另一些社會中,文化則允許大企業(yè)發(fā)展?!盵注][美]弗朗西斯·福山:《社會資本與全球經(jīng)濟》,張銘譯,《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6年第5期。

      福山關于華人社會低信任度的文化決定論觀點受到了一些中國學者的質疑。比如張維迎教授就指出,從歷史上看,中國原來是高信任度的社會[注]張維迎教授的證據(jù)是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實行了“郡縣制”?!翱たh制”就是職業(yè)化的管理,皇帝通過職業(yè)化的官僚隊伍去管理地方?!盎实廴绻恍湃瓮馊司筒粫堰@些權力委托出去;官員如果不信任皇帝,他們也不會為皇帝盡忠賣命。在現(xiàn)代意義上,皇帝和官僚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委托代理的關系,就像現(xiàn)代企業(yè)中股東和經(jīng)理人之間的關系一樣?!睆埦S迎還認為中國過去有票號、有錢莊的匯票,它們可以流通,有價值,也是基于人們對它的信任。(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7-8頁。),后來信任的基礎被破壞了,出現(xiàn)了信任危機,使得今天的中國變成了一個低信任度的社會,但這并非因為中國的文化基因有問題??紫橐憬淌谟脷v史學的研究成果來證明歷史上中國人是很講誠信的。他通過分析17世紀中期到20世紀30年代這段時間內(nèi)山西中部與長城以外的北方地區(qū)通行的鏢局、標期、標利與社會信用狀況,得出結論認為鏢局、標期、標利制度構成了當時中國北方社會商品交易、資金融通的債權債務清償網(wǎng)絡體系,是當時成熟的民間信用制度,也是清中期到民國初年晉商發(fā)展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從中“我們也看到了當時的社會誠信,看到了當時商號和金融機構的自律,看到了當時商業(yè)行會或商會的行業(yè)自律和自衛(wèi),看到了市場自發(fā)的調(diào)節(jié)功能”。[注]孔祥毅:《鏢局、標期、標利與中國北方社會信用》,《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但中國學者沒有說明何時基于何種原因中國社會的信任基礎被破壞。筆者認為造成中國社會由高信任度向低信任度轉折的歷史事件是“文化大革命”。由于這次所謂的“大革命”發(fā)生在文化領域,因此首當其沖地是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劇烈沖擊,給人們的道德觀念造成了混亂,破壞了人們之間信任的道德基礎。當時人們破壞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歸納起來有兩種:首先是依靠強力摧毀各種傳統(tǒng)文化遺產(chǎn)?!拔幕蟾锩笔且怨_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fā)動廣大群眾來進行的,當時的人們在“破四舊”、“徹底搗毀孔家店”、“批林批孔”的口號下,無情地摧毀了歷史上保留下來的諸多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包括文物古跡、圖書字畫等。據(jù)統(tǒng)計,僅1966年底,紅衛(wèi)兵在山東曲阜“徹底搗毀孔家店”時,就毀壞文物6000余件,燒毀古書2700余冊,各種字畫900多軸,歷代石碑1000余座,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70余件。文物古跡、圖書字畫等文化遺產(chǎn)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摧毀文化遺產(chǎn),也摧毀了其所承載的價值觀,也就割斷了人們的精神命脈。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基于儒家學說形成的道德規(guī)范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被批判,必然造成人們對儒家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正當性的質疑,因而也就消弱了融入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準則的道德基礎。

      其次,通過“批斗”等懲罰形式使中國社會處于人人高度戒備的緊張狀態(tài)。“批斗”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常見的一種懲罰(也是教育)方式。組織批斗者可能是任何一個組織,比如公安局、法院、人民公社、生產(chǎn)大隊、民兵連、黨支部、紅衛(wèi)兵、青年團等。“批斗”的對象包括人們在生活中不能容忍的各種各樣的人,比如“反革命分子”、“四類分子”、“投機倒把分子”、“好逸惡勞者”、“亂搞男女關系者”、“不愛護集體財物者”,等等,而一個人成為“批斗”對象,可能不僅僅是基于其實施了不能容忍的行為,還可能包括其有某種不純潔的思想,比如存在種種反動的、封建的或者資產(chǎn)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芭贰钡囊罁?jù)除了國家正式的法律、黨的政策,還包括某個領導人的講話、傳統(tǒng)的道德準則等?!芭贰钡哪康牟粌H僅是要讓被批斗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重新做人;而且對那些沒有被批斗者也具有警示作用,使他們自覺地和被批斗者保持距離,并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與被批斗者劃清了界限。而他們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是積極告發(fā)他人,在批斗會上踴躍地批判“違規(guī)犯法”者。批斗組織的多樣性、批斗理由的模糊性、批斗依據(jù)的不確定性以及批斗目的的多重性使得當時的每個人都成為一名潛在的“警察”去監(jiān)視別人,同時也可能隨時成為一名潛在的“罪犯”。“懲罰隨時可能降臨,一家人在入睡時甚至還不知道第二天起來是否能夠在一起,因為半夜突然的敲門聲可能意味著不知道罪名的懲罰已經(jīng)降臨?!盵注]強世功:《懲罰與法治――當代法治的興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頁。在這樣一個處于高度戒備、充滿風險的社會,人人沒有安全感,人們之間彼此不信任,子女告發(fā)父母、學生告發(fā)老師、朋友告發(fā)朋友,類似這樣的違反常理的事情屢屢發(fā)生,維系著中國社會千百年來井然有序的道德誠信伴隨著這種懲罰的彌散而土崩瓦解,整個社會的風氣出現(xiàn)了嚴重倒退。1979年11月26日, 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說:“你們?nèi)绻俏迨甏?六十年代初來,可以看到中國的社會風尚是非常好的”?!拔幕蟾锩薄笆篃o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泛濫,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薄八晕覀兲岢鲈诩訌娒裰鞯耐瑫r,要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我們要解放思想,也要恢復我們長期已有的好的社會風尚?!盵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頁、第303頁。

      但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社會信任的重建是個緩慢的過程,特別是中國在道德誠信尚未重建起來之前就開啟了對外開放和改革的進程,這更加加劇了道德重建的難度。由于對外開放,西方以個人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得以不斷涌入中國,并且迅速填補了國人因傳統(tǒng)文化斷裂造成的信仰空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集體利益不同,西方的價值觀念強調(diào)的是以個人為中心,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方面,就是每個人都充當理性的“經(jīng)濟人”的角色,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西方的經(jīng)濟理論認為個人通過市場來追求自身利益可以為整個社會帶來最大好處。這種理論為有些人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后不擇手段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正當性,他們完全不顧禮義廉恥,不講誠信,不守規(guī)則,生產(chǎn)或銷售假冒偽劣產(chǎn)品,坑害消費者。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被西方學者貼上了低信任度的標簽。盡管這個標簽聽起來讓國人不舒服,但不能忽視的事實是這種認識基本上反映了當下中國的社會信用狀況。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我們?nèi)绾沃亟ㄉ鐣\信?解決問題的思路無非是加強道德誠信和法律誠信建設。從歷史經(jīng)驗看,通過道德誠信自發(fā)地建立起信任機制是個緩慢的過程,對扭轉當下中國社會的信用狀況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特別是道德誠信通常適用于熟人之間,而中國由于進行戶籍制度改革以及實行市場經(jīng)濟,促進了人口的自由流動,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jīng)逐漸地由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所謂陌生人是指對方雖然身在旁邊但在心理感覺上卻非常遙遠。根據(jù)美國法學家布萊克的理論,熟人之間的關系距離比較近,用法律解決糾紛的可能性比較??;而陌生人之間關系距離比較遠,用法律解決糾紛的可能性比較大。[注][美]唐納德J.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唐越、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頁。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注重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和引領作用,加強法律誠信建設,把道德誠信融入法律誠信之中,通過法律誠信促進道德誠信,從而逐漸地建立起人們之間的信任。

      三、社會信用立法是誠信價值觀法律化的一種實現(xiàn)途徑

      綜觀世界各國誠信價值觀法律化進程,不難發(fā)現(xiàn)誠信價值觀法律化主要有兩種實現(xiàn)途徑:第一種途徑是將誠信價值觀的要求借助于一定的法律概念、法律條文轉化為具體立法中的誠信法律規(guī)范。誠信法律規(guī)范包括誠信法律原則和誠信法律規(guī)則。在西方,道德誠信轉化為法律誠信起源于羅馬法。據(jù)有的學者統(tǒng)計,“誠信”在東羅馬帝國皇帝優(yōu)士丁尼(Justinianus 483—565年)下令編寫的《法學階梯》中就有38處;在《優(yōu)士丁尼法典》中有117處;在《學說匯纂》中有462處[注]徐國棟:《客觀誠信與主觀誠信的對立統(tǒng)一問題――以羅馬法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不過,羅馬法僅有誠信概念與有限的誠信制度,并沒有一般的誠信原則。[注]鄭強:《合同法誠實信用原則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頁。相較羅馬法有限的誠信制度而言,中世紀的教會法卻有著豐富的誠信規(guī)范,“教會法對近現(xiàn)代民法誠信制度的貢獻在于確立了誠信的一般原則地位,并且發(fā)展出大量體現(xiàn)誠信原則的各類具體的誠信制度?!盵注]劉正峰:《論教會法中的誠信原則與其對民法誠信制度的貢獻》,《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7年第5期。公元12世紀前后,羅馬法復興。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近代民法,各國民法典基本上都繼承了將誠信價值觀的要求予以法律化的傳統(tǒng)。特別是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把誠信由調(diào)整債務人的行為準則,上升為私法的基本原則。到20世紀30年代,誠信作為法律原則和法律規(guī)則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私法領域,而是開始出現(xiàn)在公法領域,比如在憲法、行政法以及民事訴訟法中都有誠信的具體規(guī)定。

      在中國,“誠信原則”或“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項法律原則,一般規(guī)定在法律的第一章,其意指該原則適用于該法調(diào)整的所有行為。比如《民法總則》第一章第七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該規(guī)定確立的誠信原則適用于該法所調(diào)整的所有民事行為。誠信法律規(guī)則一般規(guī)定在法律的其他章節(jié),其僅適用于某些特定情形。從表現(xiàn)形式上看,誠信法律規(guī)則一般表現(xiàn)為對“善意”行為的保護和對欺詐行為的處罰之規(guī)定。“善意”不具有欺詐的意思,其是指主觀上不知某種情形存在,而真誠地認為該種情形存在并想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愿。如《民法總則》第65條規(guī)定:“法人的實際情況與登記的事項不一致的,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贝颂幍摹吧埔庀鄬θ恕笔侵刚`信法人的登記事項和實際情況相一致而與其交易的相對人,法律對于這種誤信行為予以保護。除了第65條外,該法第三章“法人”中的第61條、第85條和第94條,第六章“民事法律行為”中的第145條,第七章“代理”中的第170條和第171條都是關于“善意”的法律規(guī)則。對“欺詐”行為處罰的法律規(guī)則,在很多立法中都有體現(xiàn)。比如根據(jù)《公證法》第44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或者利用虛假公證書從事欺詐活動,或者偽造、變造公證書、公證機構印章,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現(xiàn)行有效的266部法律中,含有對“欺詐”行為處罰的就有28部。

      第二種途徑是制定專門的信用立法。將誠信價值觀的要求無論轉化為誠信法律原則還是轉化為誠信法律規(guī)則,在技術層面,都是借助于一定的法律概念轉化為法律權利、法律義務和法律責任。人們在日常行為中的每一次權利行使,特別是義務履行和責任承擔情況都會以一定形式被記錄下來,這些被記錄下來的信息就構成個人或組織(以下簡稱“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到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市場上,出現(xiàn)了專門經(jīng)營信用主體信用記錄的公司,這些公司被稱為“征信機構”。它們從信用信息記錄者那里采集信用主體原始的信用記錄資料,經(jīng)過整理后,形成關于信用主體信用狀況的評級,并有償或免費地提供給信用信息的使用者,從此信用記錄進入到商業(yè)化階段。在信用商業(yè)化階段,為了避免信用市場失靈從而給信用主體以及信用信息使用者的權利造成侵害,西方國家出現(xiàn)了專門的信用立法,對信用信息的采集、管理、披露以及使用等行為進行規(guī)范。美國是世界上較早制定信用立法的國家,早在1970年美國國會就制定了《公平信用報告法》(Fair Credit Reporting Act),之后又對該法進行過十幾次修改,使之日益完善。除該法外,美國國會還制定了《誠實租借法》、《公平信用結賬法》、《信用修復機構法》以及《信用控制法》等,這些法律構成了美國信用立法體系。

      在中國,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guī)劃,社會信用法的制定位列其中,但屬于“立法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需要繼續(xù)研究論證”的立法項目。因此中國社會信用立法的生動實踐主要體現(xiàn)在法規(guī)、規(guī)章層面。在中央立法層面,2012年,國務院通過了《征信業(yè)管理條例》,對各行業(yè)各領域的征信活動進行規(guī)范。除此以外,國務院某些下屬行政機構也根據(jù)自己所主管的行政事務需要制定了本領域信用方面的部委規(guī)章,比如中國人民銀行為了防范和降低商業(yè)銀行的信用風險,保障個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于2005年制定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管理暫行辦法》;2014年海關總署為了保障貿(mào)易安全與便利,制定了《海關企業(yè)信用管理暫行辦法》;2015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為促進企業(yè)守法經(jīng)營和誠信自律,制定了《嚴重違法失信企業(yè)名單管理暫行辦法》等。在地方立法層面,深圳市政府早在2001年底就率先頒布了《深圳市個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評級管理辦法》,之后,其他有地方立法權的機關也陸續(xù)出臺了有關信用信息管理的地方性法規(guī)或政府規(guī)章。據(jù)筆者統(tǒng)計,自2001年到2017年底,全國有效的信用信息方面的地方立法共有33件。

      綜合分析中國現(xiàn)有的社會信用立法,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具有如下特點:第一,信用立法位階低。在現(xiàn)有的社會信用立法中,法律位階最高的是國務院的《征信業(yè)管理條例》,其余的都是低位階的部委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特別是在33件地方立法中,政府規(guī)章要占全部地方立法的87.5%,地方性法規(guī)只有5件。第二,信用立法規(guī)范領域普遍較窄。根據(jù)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及國務院頒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社會信用體系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因此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都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特別是“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各類政務行為主體的誠信水平,對其他社會主體誠信建設發(fā)揮著重要的表率和導向作用。”[注]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20年)》,國發(fā)〔2014〕21號。但現(xiàn)有信用立法主要針對的是商務誠信和個人誠信,對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司法公信力并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即便對商務誠信和個人誠信,現(xiàn)有的信用立法也把著眼點放在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披露和使用行為的規(guī)范上,對信用主體的隱私權以及信用修復權如何保護,多數(shù)立法沒有做出規(guī)定,因而現(xiàn)有社會信用立法存在適用范圍較窄的問題。第三,信用立法的內(nèi)容反映中央最新政策要求不夠。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加強誠信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為了落實中央的要求,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包括《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及中辦、國辦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zhí)行人信用監(jiān)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等。然而就現(xiàn)有信用立法出臺的時間來看,有68.6%的立法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出臺的,并且在三中全會之后并未根據(jù)中央新的要求做相應修改,這也就意味著現(xiàn)有的信用立法在內(nèi)容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

      四、中國的社會信用立法模式及應確立的主要制度

      (一)社會信用立法模式

      西方國家的信用立法歸納起來有兩種立法模式:一種是分散立法模式,即沒有專門的信用立法,有關規(guī)定分散在不同的法律當中。以德國為例,目前德國沒有專門的信用立法,相關的規(guī)定散見于《德國商法典》、《民事訴訟法》、《破產(chǎn)法》、《反不道德支付法》、《信貸法》和《聯(lián)邦數(shù)據(jù)保護法》等法律之中。另一種是集中立法模式。這種立法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美國是世界上信用立法最完備的國家,現(xiàn)行有效的信用立法就達16部,其中《公平信用報告法》是美國信用立法體系中最具代表性、影響最大的一部法律。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的社會信用立法應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即由全國人大制定專門的信用信息管理法。這里的“信用信息”因產(chǎn)生或獲取的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依法承擔公共事務管理和服務職能的組織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形成的反映市場主體和個人信用狀況的信息;另一類是征信機構、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網(wǎng)絡交易平臺等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產(chǎn)生或者獲取的,可用于識別市場主體和個人信用狀況的信息。目前多數(shù)地方立法機關將這兩類信用信息區(qū)別對待,分別立法,筆者認為這種區(qū)分沒有必要,且浪費立法資源,未來全國人大進行信用立法時完全可以在一部法律中加以規(guī)范。

      (二)社會信用立法應確立的主要制度

      1.建立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失信行為標準的認定涉及到信用信息記錄機構記錄的個人和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其信用評級的客觀性。目前,中國社會信用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盡管很多,但明確界定失信行為的卻比較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海關總署的部委規(guī)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布失信被執(zhí)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guī)定》雖然都有對失信行為的認定,但由于其只針對各自主管范圍內(nèi)的事務,從而使這種認定不能涵蓋所有行業(yè)、領域。全國人大的社會信用立法有必要建立適用于各行業(yè)、領域的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

      筆者認為,中國在建立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時,可以借鑒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的做法。根據(jù)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注]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是世界信用組織(WCO)會員信用機構,為了防范自身濫用信用評價等權利或損害他人正當權益,合理地確定失信行為的責任人,促進社會誠信,根據(jù)國際通行法律原則與國際慣例制定的信用評價標準體系。規(guī)則,失信行為是指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列舉了諸如未善意地遵守法律法規(guī)、未善意地披露重要事實等9種行為屬于失信行為。其中每一種行為構成失信行為都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沒有正當事由。所謂正當事由,是指該事由被相關行為的受侵害方諒解,或顯而易見地令人信服,或符合平等、公正、誠信等人類普遍追求的價值原則;第二,該行為不出于善意;第三,侵犯了他人的正當權益;第四,未積極采取補救措施。這四個條件實際上就是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結合著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對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以及中國當下誠信建設的實際,中國在建立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時,應注意三點:

      第一,根據(jù)誠信的實質內(nèi)涵建立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誠信”要求行為主體誠實、不欺詐;與他人交往時遵守和兌現(xiàn)承諾;忠誠履行義務;尊重并善意地維護他人的正當利益。一個行為之所以被認定為失信行為是因為其與誠信的這些要求相違背。如果其沒有違背誠信要求,即使違背了諸如平等、民主等其他價值要求,也不能視為失信行為。換言之,不可把失信行為予以泛化。

      第二,要區(qū)分善意與惡意?!吧埔狻迸c“惡意”都是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牛津法律大辭典》的解釋,“如果一個人誠實行事,即不知道或無理由相信其主張沒有根據(jù),他就是善意行為”。惡意是指一個人“明知缺乏權利,或者相反,不相信他的行為具有合法正當?shù)睦碛伞倍匀粸橹注][美]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頁、第578頁。簡言之,“善意”不含有欺騙之意,主觀上不知某種情形存在,而真誠地想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愿;而“惡意”則含有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偽裝、誤導或欺騙之意,主觀上明知某種情形存在,而去從事某種行為以獲取非法或不當利益的心愿。行為人基于惡意實施的行為才可能構成失信行為。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認為中國的社會信用立法可以將下列行為認定為失信行為。(1)惡意不履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仲裁裁決或者行政復議決定確定的義務。當事人惡意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者比如: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以偽造證據(jù)、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履行;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chǎn)等方法規(guī)避履行,等。(2)違反法律規(guī)定實施的應該受到行政處罰或刑事制裁的行為。將違法行為認定為失信行為是國際上的慣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法律乃人民的公意,是人民之間的契約。違反法律意味著不誠信地履行契約。(3)提交虛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詐手段獲得行政許可的行為。(4)惡意不按照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比如有履行能力但預期拖欠依法應繳稅款、應繳罰沒款項。有履行能力但超過合同約定期限履行債務,如預期還款或拖欠勞動者工資報酬等。(5)利用他人的合理信任,惡意隱瞞重要事實,給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行為。(6)其他惡意違反誠信法律規(guī)范的行為。

      第三,在建立失信行為的認定標準時,還應該考慮區(qū)分一般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ICE8000國際信用標準體系規(guī)則區(qū)分了三種失信行為,即一般失信行為、惡意失信行為以及嚴重失信行為。行為人因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造成的失信行為屬于一般失信行為;行為人故意實施的失信行為,屬于惡意失信行為。比如承認或默示失信行為但拒不改正;刻意隱瞞重要事實、刻意誤導他人、刻意誣陷他人、刻意制造事端逃避責任義務等。主觀惡性較大、具有嚴重惡意的失信行為,屬于嚴重失信行為。比如隱瞞失信信息,或捏造事實對受侵害人進行誹謗等。筆者認為這種以行為人主觀上是否以故意為標準進行的分類很有新意,但實施起來會比較困難,原因在于“過失”、“故意”、“嚴重惡意”這些都屬于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信用信息記錄機構在形成個人和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時對這三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加以區(qū)分存在一定的難度,而且會賦予其較大的裁量權,不利于信用主體的權利保護。

      筆者認為中國在進行信用立法時,應建立一種客觀標準來區(qū)分一般失信行為和嚴重失信行為。客觀標準,比如說失信行為發(fā)生的情節(jié)、頻率、失信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結果等。目前,中國有些社會信用立法采用的是客觀標準。比如根據(jù)《嚴重違法失信企業(yè)名單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的規(guī)定,企業(yè)“兩年內(nèi)受到三次以上行政處罰”則被視為嚴重失信行為?!皟赡陜?nèi)受到三次以上行政處罰”是個客觀標準,它足以說明企業(yè)主觀惡性較大,這相對于多年內(nèi)偶爾有一次違法行為而言,無論在情節(jié)還是社會危害后果方面都明顯不同,因此應認定為嚴重失信行為。這個標準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實施。

      2.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的負面清單制度。該制度涉及征信機構采集和披露信用主體信息的范圍問題。信用立法既要考慮征信機構所采集和披露信用主體的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又要兼顧信用主體隱私權的保護,因此,必須界定清楚可以采集、披露的信用主體的信息范圍。在這方面,美國與中國目前的信用立法采取了不同的規(guī)定方式。美國的信用立法在信用信息的披露方面采用的是負面清單的規(guī)定方法。《公平信用報告法》明確禁止某些信息出現(xiàn)在信用報告中,此類信息包括:儲蓄信息;收入狀況;醫(yī)療信息;性別、種族、婚姻狀況、來源國或者宗教信仰。

      中國的信用立法在信用信息采集方面采用的是負面清單的規(guī)定方式。《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第14條規(guī)定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絕對禁止征信機構采集的信息,包括:個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采集的其他個人信息;另一種情況是相對禁止采集的信息,包括個人的收入、存款、有價證券、商業(yè)保險、不動產(chǎn)的信息和納稅數(shù)額信息。對此類信息,征信機構明確告知信用主體提供該信息可能產(chǎn)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以后,可以采集。目前中國地方的信用立法,規(guī)定方式不一,多數(shù)采用的是“肯定列舉+負面清單”的規(guī)定方式?!翱隙信e”就是明確征信機構應當將哪些信息納入信用主體的信用信息目錄?!柏撁媲鍐巍本褪敲鞔_征信機構不能采集信用主體的哪些信息。這種規(guī)定方式既能為征信機構采集信息提供明確的指引,又能對信用主體隱私權加以一定的保護,因而具有一定的價值。

      筆者建議中國未來的信用立法在信用信息的采集方面可以采用“肯定列舉+負面清單”的規(guī)定方式,在信用信息的披露方面采用“負面清單”的規(guī)定方式,明確禁止征信機構在信用報告中披露的信息內(nèi)容。這一方面是由于盡管在立法中明確禁止征信機構采集哪些信息,但仍存在此類信息被采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允許被采集的信用信息存在使用期限問題。超過使用期限的信用信息會轉化為個人的隱私信息。對信用信息的披露加以限制,有利于對信用主體隱私權的保護。

      3.信用信息符合正當目的使用制度。設計此項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信用信息的濫用侵害信用主體的權益。在國外,使用目的是對信用信息管控的一個重要方式。比如美國的《公平信用報告法》通過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了符合哪些目的情形時,征信機構才能夠為信用信息使用申請人提供信用報告。法律允許的目的主要包括:消費者信用交易時,授予消費者信用額度或者核查、收取消費者的賬目;雇傭;消費者的保險業(yè)務,等等[注]李利軍:《美國信用法律制度簡介》,《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該法還規(guī)定了征信機構和信用信息使用者違反法律允許的目的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法律規(guī)定,信用信息使用者請求用于不被允許的目的而得到信用信息的,信用信息使用者不承擔民事責任,該責任需要由征信機構承擔;信用信息使用者以惡意欺詐方式向征信機構獲取信用報告的, 將被單處或并處罰款,或兩年以下監(jiān)禁。[注]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課題組:《美國<公平信用報告法>對我國信用信息使用人行為規(guī)范的啟示》,《理論縱橫》2007年第11期。中國未來在進行信用立法時,可考慮借鑒美國的做法,在立法中通過列舉的方式明確信用信息的使用目的,通過使用目的加強對信用信息的控制,保護信用信息主體的權利。

      4.失信行為的懲戒制度。對失信行為的懲戒主要有三類措施:第一類是市場懲戒,其是指因失信行為人的信用信息的傳播而承擔的名譽損失和機遇損失;第二類是行業(yè)懲戒,其是指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按照行業(yè)標準、行規(guī)、行約等對失信會員采取懲戒措施;第三類是法律懲戒,即失信行為人為其失信行為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比如限制失信行為人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yè)特許經(jīng)營;對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失信行為人限制購買不動產(chǎn)、乘坐飛機、乘坐高鐵、入住三星級以上賓館等。從性質上看,法律懲戒措施是運用公權力對失信行為人權利的限制和義務的加重。按照《立法法》第80條、第82條的規(guī)定,沒有法律、法規(guī)的依據(jù),規(guī)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guī)范。規(guī)章以下的規(guī)范性文件更無此項權力。換言之,對失信行為人實施法律懲戒的依據(jù)只能是法律法規(guī)。法律法規(guī)以外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能設定對失信行為人的懲戒措施。因此,未來全國人大在進行社會信用立法時,應對懲戒措施做出規(guī)定,以為有關機關、市場主體對失信行為人實施懲戒提供法律依據(jù)。

      5.信用修復制度。征信機構數(shù)據(jù)庫中有關信用主體的不良信用記錄影響著信用主體的信用評級,進而影響著其權利的行使。然而,并非所有不良信用記錄都是由于信用主體自身主觀惡意造成的。比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人民銀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shù)據(jù)庫中的大部分個人不良信用記錄屬非惡意,其產(chǎn)生有三種情況:一是信息主體不熟悉規(guī)則導致產(chǎn)生不良信用記錄,如意外激活信用卡造成欠繳年費等;二是個人遺失的身份證被他人冒用辦理信用卡,與銀行發(fā)生信貸關系而產(chǎn)生的不良信用記錄;三是持卡人個人信息變更,銀行無法將還款賬戶余額不足的信息及時通知持卡人,造成預期還款而產(chǎn)生不良記錄。[注]陳勇:《個人不良信用修復機制的國際經(jīng)驗及其啟示》,《福建金融》2014年第7期。如果把由于上述情況產(chǎn)生的不良信用記錄與由于主觀惡意原因產(chǎn)生的信用記錄同等對待,作為市場主體和個人信用評級的依據(jù),那這對信用主體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英國以及韓國等國都建立了信用修復制度。目前中國現(xiàn)行的信用立法普遍缺少信用修復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筆者建議未來中國的信用立法應增加信用修復方面的內(nèi)容,明確對不良信用修復的途徑、修復程序以及征信機構、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主體各方在信用修復中的權利、義務, 從法律上幫助信用主體恢復信用。

      五、結語

      由于“文化大革命”對傳統(tǒng)道德誠信造成巨大沖擊,再加上改革開放使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生快速轉型,西方以個人自由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不斷涌入中國,并且迅速填補了國人因傳統(tǒng)文化斷裂造成的信仰空間。某些市場主體和個人完全不顧禮義廉恥,不講誠信,不守規(guī)則,生產(chǎn)或銷售假冒偽劣產(chǎn)品,欺詐、坑害消費者。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社會被西方學者貼上了低信任度的標簽。為了解決誠信缺失問題,中央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一些地方立法機關則試圖通過社會信用立法來重建中國的高信任度社會。在這種背景下,社會信用立法也成為近年來學術研究的熱點,但現(xiàn)有研究成果多是就事論事,缺少宏觀視野。本文在誠信價值觀法律化視野下來研究社會信用立法問題,指出將誠信價值觀的要求予以法律化主要有兩種途徑,制定社會信用立法只是其中的一種途徑。社會信用立法是以采集、整理、披露、使用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踐行道德誠信、法律誠信情況的信息的行為為調(diào)整對象的法律規(guī)范。在這種背景下,本文探討了未來全國人大進行社會信用立法的模式、社會信用立法應確立的主要制度等問題。

      AStudyonSocialCreditLegisl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LegalizationoftheRequirementsofIntegrityValues

      YANG Fu-zhong

      Abstract: 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s, which is not only conceptual, but also, and mainly, normative as well. To convert the demands of good faith values from moral integrity into legal integrity,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integrity values are cultivated and effectively practiced in real life.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legalize the requirements of good faith values.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calls for trust mechanisms established by legal integrity. Secondly,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gh-trust society in China requir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credit laws and norms.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legalization of credit values, and special credit legis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a’s future social credit legislation should adopt the centralized legislative model, which means th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s entitled to formulate special credi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aw. The credi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law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standards for recognizing faithless behavior, an inventory system for negative credit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disclosure, the right use of negative credit information in line with legitimate purposes, a punishment system and a system of credit repair.

      Keywords: integrity; Moral integrity; Legal integrity; Social credit legislation

      猜你喜歡
      誠信信用法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鎖”
      信用收縮是否結束
      中國外匯(2019年9期)2019-07-13 05:46:30
      美好生活離不開誠信
      我們和誠信在一起
      少先隊活動(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那一次,我把誠信丟了
      信用中國網(wǎng)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信用消費有多爽?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安吉县| 胶州市| 军事| 安仁县| 宽甸| 巨鹿县| 博野县| 封丘县| 长海县| 中阳县| 封开县| 博湖县| 桓仁| 神木县| 泽州县| 澄城县| 阿拉善左旗| 象州县| 胶南市| 句容市| 田东县| 霍山县| 新昌县| 潮州市| 虹口区| 堆龙德庆县| 太仆寺旗| 北碚区| 兰溪市| 鄄城县| 保亭| 韩城市| 昌都县| 集贤县| 滨海县| 腾冲县| 澄江县| 沁阳市| 上饶市| 岱山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