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軍
徐仲年(1904-1981),字頌年,無錫東亭鎮(zhèn)人。1921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6年就讀于里昂中法大學文學院,求學期間的法語名為Hsu Sung-Nien。1930年在法國里昂中法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李太白:他的時代、生活和作品》(Li Thai-po,son temps,sa vie et son oeuvre),1935年在里昂出版。徐仲年在里昂中法大學求學期間,積極向法語世界讀者展示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和中國新文學的成就,為中國文學的外譯傳播付出了勤勞的汗水。徐仲年在中法大學的刊物《法中年鑒》(Annales franco-chinoises)上翻譯介紹了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家作品,如《唐詩十二首》(Douze poèmes de la dynastie des T’ang),《中國詩歌 50 首》(Cinquante poèmes chinois),《關于李太白》(A propos de Li T’ai-po),等等。1930年徐仲年歸國后,先后在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任職,課余翻譯出版了十四部法國文學作品,有《茶花女》、《三劍客》、《拉封丹納寓言詩》、《黛絲》、《笑面人》等。徐仲年為中法文學和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徐仲年是最早向歐洲乃至世界介紹魯迅及其作品的學者之一。徐仲年中法文語言、文學功底深厚,1931年被《新法蘭西評論》挑中為“中國文學”專欄的主持人。該雜志的第一期“中國文學”專欄刊載了徐仲年評介的魯迅小說集《吶喊》?!秴群啊肥囚斞傅牡谝徊啃≌f集,其中的各篇經典小說如《狂人日記》、《阿 Q正傳》、《孔乙己》、《故鄉(xiāng)》等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時代特色,宛如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旗,是徐仲年第一次用法語翻譯介紹給法語讀者。讓法語讀者可以多層面、多角度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問題和矛盾,為歐洲其它國家的魯迅翻譯與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眾所周知,敬隱漁是將魯迅作品《阿Q正傳》翻譯介紹到法國的第一人,1926年《阿Q正傳》在法國《歐羅巴》雜志上發(fā)表,揭開了魯迅作品在法國傳播的序幕。1929年敬隱漁翻譯的《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在巴黎里埃德爾書局出版,其中收錄了魯迅的《阿Q正傳》、《孔乙己》和《故鄉(xiāng)》等。敬隱漁翻譯的魯迅作品與原作比較是有一些刪改的,而且對作者魯迅的介紹只有寥寥幾筆。1934年,法文版《上海日報》的星期天特刊開辟了“今日中國之文學”專欄,由徐仲年負責審稿,專為譯介、傳播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提供平臺,希冀中國新文學為世界所知,得到世界的認可,第一期上刊載了徐仲年翻譯的《肥皂》。
作為我國著名的法國文學翻譯家,徐仲年的翻譯有一顯著特點,就是在譯文前作《序》向讀者介紹原著作者及原著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徐仲年追求精確、客觀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在《肥皂》譯文前,徐仲年寫了很長的篇幅介紹魯迅的生平及《肥皂》一文在國內的反應,這是學界第一次用法語將魯迅的生平詳細介紹給法語讀者。在《序》中徐仲年按時間線索介紹了魯迅的家族巨變、求學經歷、幻燈片事件、棄醫(yī)從文等生平經歷,稱得上是用法語詳實介紹魯迅的第一人。在《序》中徐仲年還為外國讀者分析了魯迅作品的地域特點,認為外國讀者要讀懂魯迅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中國的地貌,黃河地區(qū)的文學作品粗獷,長江地區(qū)的文學作品細膩?!斗试怼烽g接諷刺了封建衛(wèi)道士虛偽、丑陋的嘴臉,法語讀者若沒有中國古典文化基礎,可能不太明白道學家的學說流派,因此徐仲年為法語讀者介紹了中國孔教的基礎是“三綱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倫理原則,并指出其中的“夫為妻綱”是指妻子要忠誠于丈夫,而丈夫可以不必忠誠于妻子,這正是封建陋習的虛偽之處。主人公四銘正是孔教的化身,也是魯迅批判的對象。在《序》中,徐仲年還為讀者指出一個極富有中國特點的內容,即“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是無愛也不幸福的,妻子對丈夫的反抗就是大逆不道,因此《肥皂》一文發(fā)表后,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有舊式思想的讀者同情四銘,批評四銘太太竟膽敢和丈夫對抗,①Lou Sin. Le savon. Traduit par Sung-nien Hsu.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aujourd’hui du Journal de Shanghai, 1934-1-21(7).由此可見中國封建愚昧思想的毒瘤多么頑固。徐仲年對《肥皂》這部小說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它是魯迅作品中最典型和最好的作品之一。事實上《肥皂》自發(fā)表以來深受國內讀者的喜愛,當時出版界出現的一種勢頭是,出版現代中國小說集時,在所有的短篇選集中都能找到魯迅的小說,其中必然包括《肥皂》。②Lou Sin. Le savon. Traduit par Sung-nien Hsu.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aujourd’hui du Journal de Shanghai, 1934-1-21(7).《肥皂》譯文前的《序》有助于法語讀者充分了解作者魯迅,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化底蘊。
《新法蘭西評論》的“中國文學”欄目、《上海日報》的“今日中國之文學”專欄都是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學的窗口,徐仲年在每一期上都不遺余力地推薦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魯迅的小說成為《上海日報》“星期天特刊”重點推薦的作品,不僅僅是鑒于魯迅在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的地位、魯迅的作品深受青年學生的歡迎以及歐洲讀者對魯迅已有所耳聞等客觀情況,其實還與徐仲年的學識和品性不無關系。1933年由巴黎德拉葛拉芙書局出版了徐仲年的《中國詩文選》法譯本,在《序言》中徐仲年寫道:“十年的留法經歷使我明白了自由的真正價值”③Hsu Sung-Nien.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Paris: Librairie Delagrave,1933, p.6.。此處的“自由”一詞體現了徐仲年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學術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十年的法國求學生涯鑄就了徐仲年作為現代知識分子的科研品質,用徐仲年自己的話說就是對“生”、“真”、“美”、“純”的追求④春苔:《徐仲年先生》,載《藝風》,1933年第1期,52頁。,學問要做到“權威”,“不輕信人言,不輕逐世尚?!雹菪熘倌辏骸逗M馐辍?。上海:正中書局,1947,30頁。
在眾多的魯迅小說作品中,徐仲年為什么首先挑選了魯迅的《肥皂》精心翻譯,刊發(fā)在《上海日報》“今日中國之文學”欄目的第一期上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是《肥皂》的創(chuàng)作手法細膩和前衛(wèi)?!斗试怼烦鲎贼斞傅男≌f集《彷徨》,魯迅在創(chuàng)造“四銘”這個矛盾體時,借鑒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早期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了四銘這位衣冠楚楚的封建衛(wèi)道士形象及其潛意識里充滿了虛偽和邪惡思想的心理特征,借此諷刺了封建社會所謂的正人君子其精神世界的腐朽與沒落。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在20世紀初的西方世界是較為流行的,甚至21世紀的今天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概念仍舊為世人矚目,2010年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還出了專欄紀念弗洛伊德,對其學說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他引領了一場“心理的革命”(La révolution de l’intime)、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杰作”(une vie, une ?vre),由此可見西方學界對弗洛伊德的肯定與認可。19世紀末弗洛伊德師從法國著名的沙考教授,從對人軀體的病理學研究轉向對人心理的病理學研究,魯迅的棄醫(yī)從文在認識上與其非常相似?;脽羝录?,魯迅清醒地意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雹亵斞福骸蹲孕颉群啊?。載《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39頁。
其二是《肥皂》的主人公四銘的形象觸動了徐仲年的內心世界,引起了徐仲年的感慨與共鳴。1924年3月27、28日刊載于《晨報副刊》的《肥皂》刻畫了一個滿嘴“程朱學理”卻內心陰暗淫賤的封建道學家的四銘形象。十年的留法生涯在徐仲年的人生中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極大影響了徐仲年的心智的成形。其中出現了一位重要級人物古恒(Maurice Courant),是繼吳稚暉之后的里昂中法大學實際執(zhí)行校長,也是徐仲年的博士生導師。徐仲年在1936年出版的《海外十年》中回憶了與古恒的關系,師徒之間的矛盾由此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沖突是二人學術思想的開放性差異。古恒認為自己是一個學術思想嚴謹、對學生負責的老師,他要求學生“精心觀察”,“尊重客觀事實”,用辨證原則去評判東方文明的優(yōu)劣。而徐仲年在《海外十年》卻如此描述古恒的學術態(tài)度:“在大學中寫論文最不自由,因為那位學校方面指給你的指導教授處處要來‘指導’你,這塊思想太新了,要改,那塊言論太激烈了,要刪:弄得你頭昏眼花……”②徐仲年:《海外十年》。上海:正中書局,1947,26頁。在徐仲年看來,古恒的苦口婆心不是“指導”,而更近乎刁難,因此,徐仲年的博士論文也故意被古恒扣押近六個月的時間,現實中的古恒和《肥皂》中的四銘似乎有太多的相似之處,道貌岸然,表里不一。徐仲年認為古恒刻意制造矛盾,刁難中法大學的中國籍師生,就像四銘因孝女買肥皂而受到莫名西文奚落而遷怒于兒子學程一樣,因吳稚暉是徐仲年的外公,自然古恒將與吳之間的矛盾轉嫁到徐仲年身上,徐仲年認為自己無辜成了權力之爭的犧牲者。
《肥皂》的創(chuàng)作手法獨具匠心,象征意蘊深厚,整個劇情就像場沒有硝煙的“新舊之爭”,雖然以四銘為代表的“國粹派”暫時還占有統(tǒng)治地位,稱西文為“鬼子話”,認為是新文化使得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視女子上學、剪發(fā)為擾亂社會秩序之禍端,戲謔“解放”、“自由”、“實學”為“胡鬧”。但新舊之間的抗爭已現苗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小說開頭四銘大聲呼叫兒子學程卻久未應答,就體現了新一代對“父母呼,應勿緩”的道德倫理的反抗。四銘太太在餐桌上對四銘的無理取鬧行為不再沉默和忍讓,奚落四銘“尋了那孝女來了。好在你已經給她買好了一塊肥皂在這里,只要再去買一塊……”③魯迅:《肥皂·彷徨》。載《魯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2頁。,就是對封建社會“夫為妻綱”的行為準則的抗爭。《肥皂》既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也有西方的象征主義手法、人物心理敘事特征,因此徐仲年將其首推給西方讀者。
雖然法國是歐洲漢學研究的中心,早在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立了漢語教授席位,漢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囊括了古典文學、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等方面,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巴黎還沒有一家出版社或是期刊雜志刊發(fā)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因此,魯迅成為第一個進入法國讀者視野的中國現代作家,離不開敬隱漁、徐仲年等留法學生的大力推薦。敬隱漁率先將《阿 Q正傳》譯成法文并發(fā)表在《歐羅巴》雜志上,徐仲年最先將《吶喊》譯介到法國,而且是用法文詳細介紹魯迅的第一人。19世紀自“中國學在西方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①王家平:《魯迅域外百年傳播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頁。以來,法國漢學研究趨向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經籍的語言文字研究?!拔逅摹毙挛幕\動以來,魯迅因其思想和作品的獨特性率先在法國傳播開來,使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化價值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所認同和重視,法國漢學界逐漸“對中國采取了一種新的態(tài)度”②[法]戴密微:《法國漢學研究史概述》,胡書經譯。載《漢學研究》第一集,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39頁。,這種新的態(tài)度表現在研究內容的重大轉向:從古籍研究轉向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從語言考究轉向作品文本內容的審美及作家思想特點的研究,更多關注投向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思索,并充分認識到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世界文學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徐仲年等留法學生對以魯迅為代表的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的譯介、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