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晶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明清鼎革之際大廈將傾,戰(zhàn)亂頻仍,放眼全國,有不少文人志士拒不仕清,甘為避世遺民。中原動蕩,民族矛盾的激化喚起了遺民詩人的創(chuàng)作才情,為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鮮的活力?!瓣P注現(xiàn)實、憤世救世心理與憂患意識,是晚明尤其是明末危機形勢下最顯著的社會心理,它們不僅存于文人中間,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于百姓中間。在這種種社會心理影響下,文學創(chuàng)作上也開始發(fā)生明顯的變化”[1]“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遺民詩人的沉痛的作品,體現(xiàn)了那時代的主旋律?!宄踝罡挥袝r代精神的詩歌是遺民的作品”。[2]如山左遺民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展示,對隱逸樂趣的追求基本上成了一種定型的創(chuàng)作趨勢,詩風呈現(xiàn)出清新淡雅的韻致。而陶淵明棄官歸隱,縱情山水的生活態(tài)度正為遺民詩人隱逸山林的提供了借鑒。明遺民詩人雖是隱逸山林,但對山河破碎的滄桑巨變依舊難以忘懷。正是由于遺民詩人的深切體驗與真摯的情感,使得他們的詩歌反映出了易代之際的慘痛史實與民族的共同情感,這種情感恰好又繼承了杜甫“詩史”的詩歌特征。山左萊陽遺民詩人姜埰亦是傳承了陶淵明與杜甫的詩歌風格。
姜埰(1607—1673),字如農(nóng),號卿墅、又號敬亭山人,山東萊陽人,清初著名遺民詩人。其少年時期深受良好的家學家風與名師教育的熏陶,聰穎好學、胸懷大志。姜埰為官后十年如一日,剛正不阿、忠心為國,不受百姓一分一毫?!翱椭寥?,題其館壁曰:‘愛民如子,嫉惡如仇’。而埰拒之曰:‘吾盡職盡責而已’”。[3]崇禎時期,朝廷惡臣當?shù)溃趸杪樖欠遣环?,而姜埰敢于向邪惡勢力作斗爭,后因言官無罪的爭辯而獲罪遭受廷杖之苦,謫戌宣城衛(wèi),后移家至江南,寓居蘇州。姜埰一生忠心為國,下定決心不仕清廷,做一個愛國遺民,因此當其“嘗奉母歸萊陽,清撫某將薦諸朝,乃佯裝墜馬折服,乘間復馳至蘇州。”即使在自己病危之際,仍然語其子曰:“敬亭,吾戌所也。未聞后命,吾猶罪人也,敢以異代指吾死吾哉?”[4]年七十,卒,尊其心志葬于宣城,門人私謚“貞毅先生”,立祠于虎丘劍池之側。應撝謙則說: “陶淵明為彭澤令,卒元嘉四年,《綱目》書‘晉處士’,以去令而處也。如農(nóng)姜公為給諫,卒于康熙十二年,書曰‘敬亭山人’,以去給諫而戍也。何以不言戍?遇赦也,從公志,免臣責焉耳?!苯獔粕頌槊鞒?,為明廷效力十數(shù)年,當遭受天崩地坼的朝代更迭,異族入侵時,此番錐心蝕骨的痛與不甘心出仕清廷的心志,只能隨其“託哀鳴于異鳥,感音節(jié)于候蟲”的“遺民”生存方式而激揚鋪張。以此可見明清鼎革后的“遺民”情節(jié)對姜埰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之大,甚至是鑄就了其詩歌的靈魂。
姜埰是一位具有崇高志向的文人,在流寓江南的三十幾年間,與各個地域的明遺民相互交流,不斷溝通思想、切磋學問,形成了一個愛國的遺民文人群體。姜埰少年時期刻苦用功,充滿抱負,中后期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一生歷盡坎坷。不同于其弟姜垓少有詩名,姜埰在做官時并沒有太多的詩歌創(chuàng)作,而是在自奉戌南遷,于中后期遭遇了山河破碎的戰(zhàn)亂之苦后,才開始了他不平凡的詩歌創(chuàng)作。正如其在《敬亭集自序》中言“自甲申赴戍,始學詩”。[5]545雖然姜埰作詩晚,但他一生著作仍然頗多,著有《敬亭集》《紀事摘謬》《正氣集》、編有《嚶鳴錄》,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散佚不可察,現(xiàn)僅存《敬亭集》,該書是姜埰卒后,其子安節(jié)、實節(jié)將其生前所作《敬亭》《馎饦》兩部詩文集統(tǒng)編而成。姜埰作詩大體近體優(yōu)于古體,五言略勝七言,而尤以五律最工。
作為忠君愛國的典型,姜埰的憂患意識、關注現(xiàn)實心理、憤世嫉俗、救世救民心理與杜甫是相似的。就像嚴迪昌先生對這種遺民詩人之凜然正氣的描寫:“這本是一個歌哭無端的時代,需要有此一格來反撥褒衣博帶,甚至是肥皮厚肉式的詩歌腔調。即使談不上敢哭敢笑,而僅僅是多出寒苦幽峭之吟,畢竟真而不偽,沒有描頭畫足之陋習。處于月黑風高、凄霖苦雨之時,瘦硬苦澀之音無論如何要比甜軟啴緩之聲更接近歷史的真實?!盵6]杜甫詩歌中蘊含的“詩史”特質和“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最為后人推崇,而姜採的詩歌在這兩個方面都有體現(xiàn)。杜甫詩歌中表露無遺的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主題,和詩人不惜犧牲自我的舍己情懷構成了他“詩史”的詩歌意識。姜埰在親眼看到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的景象后,內(nèi)心的苦痛與悲憤便化作沉雄悲壯的詩句噴涌而出,展現(xiàn)出的是深厚的思想內(nèi)涵和凝重的詩歌風格。因此,姜埰的詩歌中的“遺民”情節(jié)亦經(jīng)常帶有杜甫詩歌沉郁悲涼的特性,正如朱彝尊《明詩綜》稱“公晚歲始自為詩,風格一本杜陵”。
眾所周知,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有“詩史”之稱。杜甫“詩史”之說,最早見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詩》:“杜(甫)逢(安)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像《悲陳陶》、《悲青坂》和《三絕句》等有都著記史、補史的作用。除了描寫當時的歷史事件,杜甫在不少詩歌中也有對百姓疾苦的關注和同情的表達,“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赴奉先詠懷》),深刻地揭示了下層人民的苦難。在看到人民的貧苦生活時,他甘愿犧牲自己。即使是在屋漏天寒,稚子饑寒交迫,徹夜難眠之際,杜甫依舊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君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慨嘆。
在距杜甫近一千年后的明末清初之際,這種為國為民的偉大胸襟又被一位遺民詩人傳承下來,那便是姜埰。姜埰的詩歌中亦不乏對當時社會狀況及戰(zhàn)亂給百姓造成的災害的描寫。例如《饑饉》一詩云:“昨年有子賣,今年身且倒。已牽婦女去,仍被明府惱?!薄皼r茲饑僅至,得不心如揭。欲言慮速罪,何以告有昊。倘肯念蒼生,端為百爾禱”。[7]這首詩描寫了明清易代之際,戰(zhàn)亂使百姓朝不保夕、流離失所,而官府卻仍然強征暴斂,逼得人民只能賣妻鬻子的殘酷現(xiàn)實。這首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社會的動亂現(xiàn)象,與杜甫的“三吏三別”系列組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地震》一詩“萬戶比屋封,完者才十一”,描寫了當時地震和戰(zhàn)亂帶給百姓的苦難,所見之處滿目瘡痍。此外,《敬亭集》中還有很多類似記錄當時社會狀況的篇什。
姜埰本身也秉承著學杜詩的傾向:“亡國君臣悲范蠡,歸山服食法劉安。學詩必學杜工部,翡翠蘭苕時輩看。”[5]590將亡國之痛融入詩歌之中,像杜甫一樣以詩歌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社會。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為躲避戰(zhàn)亂杜甫棄官入川。在避難期間,杜甫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天下,注意著時局的發(fā)展。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fā)了對仕途失意、世態(tài)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與杜甫有著相似經(jīng)歷的姜埰,在流寓江南期間,羈思故鄉(xiāng),得知復明無望后,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的姜埰內(nèi)心的痛苦難以排遣,繼而借用詩歌來抒發(fā)內(nèi)心的苦悶之情,因此他的詩歌也有著杜甫式的沉郁頓挫。如“鄉(xiāng)思渾難減,何當旅雁初。誰逢沛父老,猶見魯詩書?!保ㄎ迓伞顿泟e候廣文畹梅》)表達出了詩人鄉(xiāng)思難解又無可奈何之感,孤獨之情催人淚下。再有《月夜憶舍弟》一詩:“骨肉年來苦,飄零在海涯。春秋催社燕,雨雪困梅花。吳會音書短,蓬萊道路賒??蓱z兄弟輩,幾處寄人家”。不論是風格還是所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上,都與杜甫的詩歌極其相似。
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姜埰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時常帶有“齊風”中淡泊名利的色彩,這種色彩恰與陶淵明的詩歌情感不謀而合。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不僅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明末清初的遺民詩人也有著指引作用。在姜埰看來,所謂“遺民”首先是有著高潔的情操,安貧樂賤,不會因高官厚祿、貪圖富貴而忘記初心。隨著清政權的日益鞏固,姜埰眼看復國無望,便決心像陶淵明一樣遠離朝廷,回歸田園,即使生活困苦,也寧死不與清廷合作,這種精神正是繼承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概。正如《用陶別殷晉安韻于董樵》中的“所以古賢達,結束有賤貧”。其所編《正氣集》所錄殉明之諸臣,正是宣揚了恪守氣節(jié),忠君愛國的人格精神。
姜埰詩集中亦不乏排遣閑情之作,只不過此種閑情往往滲透著異世背景下遺民內(nèi)心所特有的那份淡淡苦澀,以此歸之為“遺民情懷”亦未嘗不可。清新灑脫是萬歷詩壇的一大特征,這主要來自于袁宏道的“性靈說”。故國淪喪,遠離朝廷,遺民詩人于流連自然美景之間,詩人與山水田園中尋求靈感、寄托情志,在山澗田野放浪形骸,由此構成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部分,使詩歌創(chuàng)作變得清新自然。姜埰受此影響,在隱逸期間,細膩地感受自然,融入到山水美景之中,借此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從而造就了其詩歌的灑脫率真?!对⑿葑鳌氛菐в袔追譃⒚撟匀恢械牡湫妥髌贰!跋烧栖饺貨_碧霄,屏開云母欲回飚。遙天清境臨山閣,細雨春帆過板橋。十里樓臺江淼淼,六朝文物草蕭蕭。瑤華芳席多勞友,詞客羈人未寂寥?!北滔銮寰?、細雨春帆、十里樓臺這一應景物描繪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畫卷,透露著歡快之情。而江水淼淼,物草蕭蕭又增添了一層寂寥之感。詩人喜中有悲然又悲喜分明,將一片真情寄托于山水景物之間。另有其《和陶時運》詩,也將山澗的鳥鳴與山野田園的青翠蒼茫躍然紙上,同時又想到自己時運不濟的命運,與山澗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以此更加襯托出自己涕淚交輝之情。由此令人不得不想到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清真絕俗之詩情的自然流露。
元好問于其詩中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8]正是對陶淵明詩歌貼切的闡釋。陶淵明詩歌的語言平淡無華,如大匠運斤無斧鑿痕,然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塑造出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正如梁實秋曰:“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無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鑿之痕的一種藝術韻味。”姜埰詩歌中的語言亦是沿襲了陶詩的語言特點,給人一種平易自然,毫無做作之感,于平淡中見真純的境界。如《園中》:“暖日魚吹沫,平沙燕作泥。陌頭無限意,春色自東西”,簡單地描寫春意,顯得隨性自然。又如《軒前一柳,十年前所植,便條干如斗,頗嫌毀我墻屋,為疏豁之》:“楊柳亭邊楊柳生,枝枝葉葉總關情。墻頭掩卻云千尺,放叫秋山入笛聲”。這兩首詩,都是通過描寫身邊極其尋常的景物,燕子、楊柳、秋山與笛聲,語言上也沒有過多雕飾,只是隨意捍發(fā)的是一種平和沖淡的隱逸之情?!队锰談e殷晉安韻與董樵》一詩,詩句平淡自然、清新脫俗。與之相似的便是陶淵明《園居雜詠》八首其一:“地僻柴門靜,天寒樹色達。藥欄添處處,岸柳插枝枝。屋宇仍三瓦,風花自四時。卻看春雨后,樂意正縈滋?!盵9]詩中描寫的都是隨處可見的景物,詩人的語言也是閑適淡然,這些共同組成了一幅悠然閑適的春色園局圖。
姜埰與陶淵明在人生選擇上有著相通之處,一個是甘為遺民,保全忠義之志;另一個是棄官回歸田園,保全高潔情操,這便更使得姜埰的詩歌主題向陶淵明靠攏?!兑怂帯芬辉娭械摹棒嘶嗜宋磋?,容易學陶潛”與《送宋林嗣東歸》中的“陶潛避世藕東籬”,都能使讀者看出姜埰在精神情感上亦受到陶淵明的熏陶,在當時離亂的社會中選擇遠離俗世,閉世“東籬”。姜埰通過這些詩歌,表達出了不仕新朝的決心與情志。
在陶淵明現(xiàn)存的一百五十九首詩歌中,有近三十首是酬唱贈答詩,這也是他與同時期的文人進行精神層次交流留下來的印記。如《與殷晉安別》與《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這些贈答詩情真意切,包含著眷眷友朋之情,抑或是誠摯地抒寫一己之感。雖然姜埰與陶淵明相距千年,但在靈魂上是共鳴的,尤其是相似的人生追求,讓姜埰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也是有意效仿陶淵明。在姜埰寓居蘇州期間,與江南各地和北方地區(qū)不少遺民文人都有著交游往來,期間更不乏大量的酬唱贈答之詩,《贈沈方鄄》便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一首?!巴繅T驚水漲,此際喜逢君。回首玉鐘上,風流爾耳聞。衣冠一劍合,書翰五湖分。坐覺林塘晚,花叢送落味?!边@首詩描寫了詩人與友人相逢之際的欣喜之情,后半闕更是給人一種風流瀟灑之感,飽含一片真情。
姜埰雖然與陶淵明和杜甫相距一千多年,但陶淵明與杜甫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與主題被姜埰傳承下來,并且又賦予了其新的靈魂與情感,重著新的篇章。在姜埰看到因戰(zhàn)亂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的景象時,對百姓的同情、對亂世的憤慨之情全部付諸于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詩歌風格變得像杜詩一般沉郁悲涼。姜埰詩歌亦不乏對當時戰(zhàn)爭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描寫,縱觀其詩歌,我們亦可以對當時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窺探一二,這又使其詩歌帶有些許“詩史”的品格。當姜埰眼看山河破碎、故國已不再時,毅然決然拒絕清廷的官職甘為遺民,隱逸田園,以此保全自己的忠義之節(jié)。在這期間,姜埰寄情與山水田園,與友人酬唱贈答,這一點無疑是與陶淵明一脈相承的。但是姜埰并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超越。姜埰正是通過追隨杜甫、學習陶潛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來寄托自己的“遺民”情節(jié),既有陶淵明的意境,又有杜甫的情感。綜上可見,姜埰之詩既瀟灑自然、平淡率真,又沉郁雄渾、凄楚悲憤。并且充滿著對江山社稷、故國前朝的牽念,意圖救世卻又無奈遠離俗世回歸田園之感。“大抵取法于柴桑、浣花,其志同,其調不覺其自同?!盵10]正是錢澄之對姜埰詩貼切的闡釋。
[1]王言鋒. 社會心理變遷與文學走向[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51.
[2]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第四冊[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王樹春. 家族文化補遺·膠東文化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06.
[4](清)孫靜庵. 明遺民錄卷三十[M].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36.
[5](明)姜埰. 敬亭集卷·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93冊[M]. 濟南:齊魯書社,1997.
[6]嚴迪昌. 清詩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40.
[7](明)姜埰 著,印曉峰 點校. 敬亭集[M].上 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8.
[8](金)元好問 著,施國祁 注. 元遺山詩集籠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525.
[9](東晉)陶淵明 著,袁行霈 籠注. 淵明集籠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3:67.
[10](明)錢澄之. 田間文集卷十三[M]. 合肥:黃山書社,199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