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曉燕 呂海月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1)
執(zhí)政者的廉潔與否,極大地關系到執(zhí)政的力度和信度,決定著改革事業(yè)的成功與否,甚至可以說決定著國家的興衰和成敗?!度龂尽分杏涊d了不少“廉吏”,他們的修為及政事當時即廣有影響。明史鑒今,這些廉吏的形象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廉吏是一個綜合概念,正如朱熹對“廉潔”的闡釋:“清者,其志之不染;廉者,其行之有辨;潔者,其身之不污?!保ā冻o集注》)就是說,一個人內(nèi)在的志向“不染”,即內(nèi)心的思想不受外界物質(zhì)世界的誘惑;其外在的行為端正方直,明晰是非的界限;最終潔凈一身,沒有被污染。這實際從內(nèi)外兩個維度概括了廉吏的標準:內(nèi),即對自身的要求,不忘初衷,堅守原則和底線;外,即對為政的要求,維護原則,行有法度。《三國志》中的廉吏便具有這樣的特征。
曹操提倡節(jié)儉,不尚華麗,以人臣之尊身體力行:“雅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帷帳屏風,壞則補納,茵蓐取溫,無有緣飾。攻城拔邑,得美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四方獻御,與群下共之。常以送終之制,襲稱之數(shù),繁而無益,俗又過之,故預自制終亡衣服,四篋而已?!保ā度龂尽の涞奂o》注引《魏書》)又曰:“魏太祖以天下兇荒,資財乏匱,擬古皮弁,裁縑帛以為帢。合于簡易隨時之義,以色別其貴賤,于今施行,可謂軍容,非國容也?!保ā度龂尽の涞奂o》注引《傅子》)在他的提倡和身體力行之下,曹魏集團內(nèi)外皆以節(jié)儉為尚。
曹操的家人都以節(jié)儉為尚?!度龂尽の涞奂o》注引《傅子》曰:“太祖愍嫁娶之奢僭,公女適人,皆以皂帳,從婢不過十人?!辈茇У纳副搴笠彩恰靶约s儉,不尚華麗,無文秀珠玉”(《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注引《魏書》),曹植“輿馬服飾,不尚華麗”(《三國志·魏志·曹植傳》)。
曹魏集團的文臣武將也皆以清廉為尚。荀彧是第一個投奔到曹魏集團的世家大族,受到曹操的看重和重用,但他并不恃寵而驕,更不奢華,而是謙沖節(jié)儉,家無余財。①太尉滿寵執(zhí)法嚴格,“不治產(chǎn)業(yè),家無余財”,朝廷贊他有“清忠儉約之節(jié)”(《三國志·滿寵傳》);還有魏國開國元勛夏侯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yè)。性清儉,有余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于官,不治產(chǎn)業(yè)”(《三國志·魏志·夏侯惇傳》)。
毛玠,從初入仕途時就以廉潔奉公著稱,后為曹操提出屯田大計,在曹操還擔任司空和丞相時轉(zhuǎn)為幕府功曹。他身處高位卻節(jié)儉奉公,并以身作則,使得那些士大夫都以他為榜樣,就連那些貴寵之人也不敢浪費過度。他常穿簡陋的衣服,吃簡單的飯食,他把所有賞賜全部分給貧窮的族人,家里沒有一點余財。曹操就曾稱贊他說:“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復何為哉?”(《三國志·毛玠傳》)后來曹操攻克柳城,繳獲大量物資,特地挑選素屏風賞賜給毛玠,因為毛玠有古人之風,只有古人之服才能與之相配。他節(jié)儉克己,磨礪自身,給整個官僚系統(tǒng)帶來一股清廉的風氣。他與崔琰負責選舉官吏的標準就是:“皆清政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三國志·魏志·毛玠傳》)如不清正廉潔,雖有名氣也得不到他的推薦。因此,《先賢行狀》中這樣評價毛玠:
玠雅亮公正,在官清恪?!T宰官治民功績不著而私財豐足者,皆免黜停廢,久不選用。于時四海翕然,莫不勵行。至乃長吏還者,垢面羸衣,常乘柴車。軍吏入府,朝服徒行。人擬壺飧之絜,家象濯纓之操,貴者無穢欲之累,賤者絕奸貨之求,吏絜于上,俗移乎下,民到于今稱之。(《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毛玠不僅自身清廉,而且?guī)恿水敃r社會的尚簡風氣,得到百姓的稱贊。
徐邈作為曹魏的三朝老臣,不僅正直行政,而且廉潔奉公,《三國志·徐邈傳》記載:“(邈)賞賜皆散與將士,無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聞而嘉之,隨時供給其家。彈邪繩枉,州界肅清?!辟旱撆c賞賜分給手下,自己家卻時有衣食不繼;憂國忘私,不營產(chǎn)業(yè),身死之后家無余財。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正始六年,魏明帝下令追思清節(jié)之士,下詔表彰了徐邈?!度龂尽钒雅c徐邈一樣的清廉的胡質(zhì)也放到了《徐邈傳》中,顯示了對清廉之士的推重:“每軍功賞賜,皆散之於眾,無入家者”“家無余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保ā度龂尽ば戾銈鳌罚┿∈乇韭毜牟芪毫賳T還有田豫,田豫的清廉不只在中原王朝著名,甚至遠播域外?!段郝浴酚涊d,田豫平時清簡節(jié)約,賞賜都分給將士們??吹剿^得太貧窮,胡人都想給他一些東西,每次胡人送給他牛馬物資,他都會先收下,然后充公,并記錄在案。胡人先是以為他是因為送的東西太大沒辦法私自留下,于是私下給了他三十金,結果他照樣先收下然后充公,連胡人也不得不承認和佩服他的廉潔?!度龂尽ば戾銈鳌穼π戾?、胡質(zhì)、田豫這三個人評價是“忠清在公,憂國忘私”!對于蜀漢政權來說,一提到廉吏,我們首先就會想到諸葛亮,他曾經(jīng)上表對后主劉禪說: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馀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
生前嘔心瀝血,為了蜀國大業(yè)拼盡最后一口氣,將整個身心都獻給了國家,而自己卻不治產(chǎn)業(yè),留給子孫的只有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當然還有“儉以養(yǎng)德”的訓誡。②不居功自傲,身后事更不敢勞民傷財,他在有病后立遺囑曰:“(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正是這樣的廉潔奉公,千百年來,諸葛亮贏得了百姓們的尊重和愛戴。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的表率之下,蜀漢政權也將清儉廉潔作為治國之本。費祎是諸葛亮之后掌管蜀漢軍政大權的重臣之一,可他卻能夠做到家不積累財富,兒子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祎別傳》曰:“祎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保ā度龂尽べM祎傳》裴松之注引)董和也是蜀漢的重臣,蜀地在三國時期比較富庶,因此當?shù)氐娘L俗是以奢侈為風尚,可是董和卻“和躬率以儉,惡衣蔬食,防遏逾僣,為之軌制,所在皆移風變善,畏而不犯”“自和居官食祿,外牧殊域,內(nèi)幹機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無儋石之財?!薄度龂尽纷髡咴u價他說:“董和蹈羔羊之素……皆蜀臣之良矣。”
姜維是蜀漢政權的大將,特別是在諸葛亮和費祎都去世之后,他成為蜀漢掌管軍事的總指揮。他雖執(zhí)掌重權身居高位,但是卻“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郤正評價他說:
姜伯約據(jù)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馀,側(cè)室無妾媵之褻,后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jié)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咸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jié)約,自一時之儀表也。(《三國志·姜維傳》)
對姜維的歷史評價頗有爭議,但是在做蜀漢大將時的他,家無余財,飲食節(jié)制,稱為廉吏是恰當?shù)摹?/p>
江東吳國,孫權“篤尚樸素,服不純麗,官無高臺,物不雕飾”“后宮列女,及諸織絡,數(shù)不滿百”(《三國志·陸凱傳》);魯肅“為人方嚴,寡于玩飾,內(nèi)外節(jié)儉”(《三國志·魯肅傳》);蔣欽其母“疏帳縹被,妻妾皆著布衣”,以致連倡儉的孫權都看不過去了,“賜御府為其母作被,改易帷帳,妻妾衣服悉皆錦繡”。朱桓“輕財貴義”死之日,家屬無安葬費用,陸胤為西陵都督,而其家“內(nèi)無粉黛附珠志妾,家無文甲犀象之珍”;以清廉著稱的是儀,“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蓄”,不用厚葬“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年八十一卒?!保ā度龂尽な莾x傳》)
“無欲則剛”,只有堅守了內(nèi)在的原則和底線,才會有外在的剛正不阿。剛正不阿就是剛直方正,不逢迎附和,不偏私倨傲。而只有堅持原則和底線,才能夠分清是非曲直,從而行為端正,敢于對抗強權。
《三國志》注引《曹瞞傳》中記載了曹操初為官時的剛正:
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后數(shù)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近習寵臣咸疾之,然不能傷,于是共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
曹操剛進入官場,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尉就敢于與違法的豪強甚至包括受寵的、權勢滔天的宦官們對抗,表現(xiàn)了剛正的品格。
曹魏集團的重要謀臣荀彧也具有剛正的性格?!度龂尽纷⒁兜渎浴酚涊d:“彧折節(jié)下士,坐不累席。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彧有群從一人,才行實薄,或謂彧:‘以君當事,不可不以某為議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來言,眾人其謂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類此。”不因為別人的議論和評判來改變自己的立場,也能夠拒絕群從的請求,持心平正,堅守選材的原則,這不是每一個為官者都能夠做到的。還有上文提到的魏國重臣毛玠。他秉公辦事,絕不徇私舞弊,《三國志》注引《先賢行狀》中評價毛玠:“其典選舉,拔貞實,斥華偽,進遜行,抑阿黨。”敢于斥責奢華的行為,抑制阿黨營私的小人,對于不符合要求的人,即使是權貴來求情,也敢于堅持原則予以拒絕,甚至連曹丕的要舉薦的親眷也不例外:“文帝為五官將,親自詣玠,屬所親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職,幸得免戾,今所說人非遷次,是以不敢奉命。’”他拒絕的理由很是有骨氣,錚錚之語,正是一位廉吏秉持公心、自我堅守的內(nèi)心寫照。
魏國的徐邈,清廉卻也剛直守正,不受流俗影響,有自己的處世原則?!度龂尽ば戾銈鳌酚涊d:
盧欽著書,稱邈曰:“徐公志高行絜,才博氣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絜而不介,博而守約,猛而能寬。圣人以清為難,而徐公之所易也。”或問欽:“徐公當武帝之時,人以為通,自在涼州及還京師,人以為介,何也?”欽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珪等用事,貴清素之士,于時皆變易車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為通。比來天下奢靡,轉(zhuǎn)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與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無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盧欽很了解徐邈,給徐邈的評價很高。徐邈不受流俗影響,能夠堅守“初衷”,因而獲得“有?!钡馁澴u,而這種“有常”的評價正應了朱熹對“廉”之“其行之有辨”的解釋。
“廉吏”形象在《三國志》中給我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也應該引起我們深入的思考。在戰(zhàn)亂紛爭、爭端不息的時代里,仍然堅持秉公執(zhí)法、身清政廉,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亂世中的官員視金錢為糞土,兢兢業(yè)業(yè),勤勉自律,廉潔奉公的?
(一)個人修養(yǎng)??鬃釉f:“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盵1](P995)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diào)為政者身正的表率作用,《詩經(jīng)》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車轄》),王肅所謂“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孔子家語·王言解》)這些都說明領導干部的個人修養(yǎng)、率先垂范,在廉政建設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官員的廉潔不僅得到百姓的愛戴,更能夠扭轉(zhuǎn)一時的風氣,正如孔子所說的“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1](P1037),只有自身“正”,才能“行”,成為踐行政德、遵紀守法的模范,才能樹立權威,對百姓產(chǎn)生強大的號召力。宋人林逋在《省心錄》中說:“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正是這個道理。三國時期的執(zhí)政者,無論是魏國的曹操、吳國的孫權還是蜀國的諸葛亮,都以個人的修養(yǎng)來踐行廉政,所以才能夠形成廉政文化的風尚,促進廉政制度的推行。
(二)制度建設。當然,廉政建設僅僅依靠執(zhí)政者的率先垂范是不夠的,還需要營造官員廉潔從政的外部環(huán)境,從制度的角度杜絕官員貪腐的可能性。比如從漢代開始就設置了御史大夫的官職,其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監(jiān)察百官,對官員的不軌行為進行彈劾,獨立于百官之外,可以直接將百官的行為匯報給皇帝,這就從制度上給官吏以約束,不敢貪腐,否則等待他的就是被彈劾罷官,甚至得罪的后果。三國時期做過御史大夫的,魏國有華歆、袁渙、郗慮,吳國有丁固等。不僅如此,從《三國志》中的記載可見,對官員的廉潔與否,從最初的選拔環(huán)節(jié)就確立了制度性的要求,如曹操就是被舉孝廉而走入仕途的[2](P523)。曹丕禪位登基后,一個重要的政策就是在黃初二年“令郡國口滿十萬者,歲察孝廉一人;其有秀異,無拘戶口”。只要是孝順廉潔之士,不受名額限制,直接招來做官。
(三)社會風尚。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要求,使得全社會以“廉”作為道德典范。而只有廉潔正直的官員才能夠使下屬敬畏,使百姓愛戴。就像明代山東巡撫年富寫的《官箴》刻石對自己的告誡:“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庇纱丝梢姡还苁窃谑裁闯?,廉潔而處以公心都是社會對官員的希望和期待。諸葛亮之所以能夠一直獲得百姓的愛戴和紀念,恰恰也是因為他的廉潔?!度龂尽纷⒁断尻栍洝酚涊d:“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jié)私祭之于道陌上。”又《袁子》曰:“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2016年4月,筆者曾實地考察漢中定軍山“武侯祠”。時至今日,定軍山上的“武侯祠”仍是百姓尊崇和祭奠的地方,方圓十里百姓不在此進行樵采放牧,還這位辛勞一生的丞相以安寧和靜謐?!拔浜铎簟敝苓厴淠居粲羰[蔥,當年武侯去世時栽的古柏已成參天大樹,千年古柏圍繞著武侯祠,守候著這位百姓愛戴的廉潔忠智的宰相。百姓對于一個官員的態(tài)度,才是對這個官員最準確的考量和判斷,他依然被人懷念,不僅僅是由于他匡時濟世,經(jīng)天緯地之才,更是因為他為當時甚至后世都做了一個廉政典范。
相反,此前的東漢與之后的晉代卻都有奢侈的社會風尚。東漢中后期奢侈無度“窮奢極侈以蠹國;私人墨吏,橫行郡國以吮民”[12]這些貪官污吏就是社會國家的蛀蟲,他們靠吸取民脂民膏養(yǎng)肥自己,但由此帶來社會的動蕩。
從《三國志》可見,廉政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心血來潮,也不是某個部門的獨往獨來,而是歷久彌新的治政需求,是整體參與的立體建設,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其中,個人修養(yǎng)是基礎,制度建設是保障,社會風氣是約束,幾個方面缺一不可。這是歷史給現(xiàn)實的啟示,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經(jīng)驗。
注釋:
①《三國志·荀彧荀攸傳》中記載“太祖以女妻彧長子惲,后稱安陽公主。彧及攸并貴重,皆謙沖節(jié)儉,祿賜散之宗族知舊,家無馀財。十二年,復增彧邑千戶,合二千戶。”
②諸葛亮在《誡子書》里有言:“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
③《三國志·武帝紀一》記載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參考文獻:
[1]程樹德.論語集釋[M].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2]王夫之.讀通鑒論[M].舒士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