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豐
(黃山學院藝術學院 安徽黃山 245041)
舞蹈是人體在時間和運動中不斷展示藝術美的表演形式。表演者通過不斷的人體位移和肢體變換表達內心情感,析解作品的藝術內涵。因而,舞蹈作品及其演繹與人在其中發(fā)揮主導密不可分,從而表現著舞蹈表演藝術和其作品的文化特質。對于人類文化的解釋,梳理前人的研究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張文勛等著的《民族文化學》導論中就人類“文化”這一定義進行了探討,指出了文化不論是包含與人相關的一切包羅萬象的創(chuàng)造還是僅指人的精神世界,還是兩者互相交錯,紛繁復雜的界定,都是現有世界上對文化的解釋,都有其科學性,只是界定的視角和界定者的定位不同罷了。我們所理解的文化,從形式看是包含物質與精神創(chuàng)造,從實質看,則是對人們有某種支配意義,且為人們所認同(包括遵循、依托)的模式、符號、觀念等。[1]也就是說,以人們所認同的模式、符號、觀念作為外在表象,且具有內在依托的這類形式上表現為物質和精神的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所要理解的人類文化。所謂模式、符號、觀念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所談論的舞蹈藝術就是以人體來表達的一種肢體語言、一種人體的符號。所以,考察舞蹈首先要了解相關的人(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及其文化,在將舞蹈作品置于該特定的文化景觀之中,來解析人的創(chuàng)作、人的表演的文化功能。筆者選取徽州民間采茶舞作為研究視點,正是因為徽州這塊土地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敘事,且在表現形式尤為多樣。已有的徽州藝術內容豐富、形式各異。雕刻、版畫、民歌、戲曲、舞蹈等皆帶有“徽州味道”的烙印。以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審視徽州民間采茶舞,我們不光是要讓徽州民間舞蹈藝術永放光芒,更是通過去枝打葉,再現徽州民間舞蹈背后的文化內涵,可以這么說,作為文化的徽州民間采茶舞是徽州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地方藝術形式。
徽州地處皖南山區(qū),境內崇山環(huán)繞,平原較少。當地農村主要種植適合山區(qū)生產的農植物為主,茶葉是徽州一帶農耕的主要作物。每年清明前夕,是茶農當年第一次采摘時節(jié)。明前茶價格頗高,但是產量相比較低,又因為是當年的頭一次摘采,所以,徽州各地的菜農都要舉行一個簡短的采摘儀式。徽州的富硒、祁門、歙縣等地都有類似采摘節(jié)。主要內容各地都差不多,簡單的儀式多為燃放鞭炮、地方領導致辭即罷,一般在祁門一帶還有茶農穿上青花帆布衣裳,背起竹簍跳起《采茶舞》。又一說是《采茶撲蝶舞》,據《祁門縣志》“舞蹈”條目記載:“《撲蝶舞》原名撲蝶燈,是流傳在西鄉(xiāng)彭龍村的一種民間舞蹈。最初在元宵鬧花燈時表演,……表現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喜悅心情。”[2]《徽州戲曲》一書中記述:“采茶有《采茶歌》、《撲蝶舞》?!盵3]在實地調研中,祁門縣茶農對《采茶舞》的解釋為因清明時節(jié)茶樹地中偶有蝴蝶飛過,茶農在摘采同時偶有撲打蝴蝶之事,所以在舞蹈中帶有撲打的動作。筆者認為,《采茶舞》或說《采茶撲蝶舞》都是摘采茶葉這一農事活動的藝術再現,舞蹈中帶有撲打蝴蝶的動作更能夠體現茶農摘采的愜意和對茶葉豐產的喜悅。
徽州民間采茶舞的產生,各地地方志都沒有清楚的記載,然而,在調研中,茶農的都說從老一輩開始,每年開采時節(jié)或者采摘閑時,茶農都要跳采茶舞,主要的動作多為模仿摘采茶葉的動作。問起何意之時,茶農的解釋為祈盼當年茶葉豐收,也為采摘之間休息娛樂之用。調研中還發(fā)現,祁門的采茶舞多為邊唱邊跳,故而,在祁門農村《采茶舞》也稱《采茶歌》。說為演唱其實是口語化的吟誦,以當地方言為主。貝林特指出:對于與歌唱結合在一起的舞蹈——這是最早、最普遍的參與性藝術——來說,社會性表現得更深刻,它深深得嵌入了每一種人類文化之中。[4]在徽州一帶,尤其是祁門縣和徽州區(qū)富硒鄉(xiāng)這兩個茶葉主要產區(qū),采茶舞不僅在每年茶葉開采時作為節(jié)目來表演,農閑時、節(jié)慶時,當地老百姓都跳采茶舞作為娛樂、健身的手段。地方文化部門在每年參加省市的文藝演出、群星獎比賽中,以采茶舞為主要創(chuàng)作基點,排練了許多帶有地方泥土氣息的舞蹈搬上舞臺,把鄉(xiāng)土舞蹈的文化創(chuàng)新做到了淋漓盡致。筆者認為,徽州民間采茶舞的產生雖沒有文字的詳細記載,但是從其存在的普遍性和表演的通俗性來說,植根于泥土并形體相傳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特質是組成文化最基本元素之一。以文化特質為核心,通過文化功能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共同構建了文化叢。廈門大學周顯寶教授指出文化特質具有四個特質,首要的一個特質是:每種文化特質一定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單位,并有其自己的特點和意義,而不與其它的文化特質混淆。[5]我們可以將徽州采茶舞視作為文化特質,把徽州民間音樂文化看作為文化叢,兩者都置于徽州文化這一文化系統(tǒng)中來審視?;罩菝耖g采茶舞包含表演者用方言吟唱、模擬采茶的肢體動作、穿插于中間的撲蝶動作。這就涉及到了徽州方言、徽州民歌、徽州習俗等文化子系統(tǒng)。
就徽州方言來說,“十里不同音”是對徽州方言各地迥異的真實寫照。所以,徽州一帶民間采茶舞表演時的演唱(也可稱作為吟唱)大有不同,多半是演唱用的方言不同。筆者在多年的徽州民歌調研中,搜集了歙縣、績溪、祁門、石臺等地采茶歌多首,通過對演唱者音頻的梳理和比照,即使是雷同的歌詞,聽起來也大相徑庭。所以考察徽州民間采茶舞的表演又能展示出徽州不同地域方言的特色。
就徽州民歌來說,上述提到的徽州民間采茶舞在表演時還帶有調子吟唱,因徽州各地習俗、方言等多有不同,故而,調子(民歌)的旋律也有許多變化。比如,歙縣的《采茶歌》曲調平緩,歌詞多為閑聊型,而祁門一帶的《采茶歌》旋律變化起伏較大,高音出現的頻率也較多;歌詞除了閑聊之語外,還多有表達采茶之辛苦,祈盼豐產的話語。筆者認為,茶葉產地的地理面貌不同也是造就徽州民間采茶舞中演唱調子各異的主要因素。祁門一帶群山連綿,接連不斷,必然造就調子高亢、旋律變化起伏。
就徽州習俗來說,采茶舞多是在明前茶開采之前的儀式活動中表演?;罩莞鞯貛缀鯖]有什么不同。就祁門一帶來說,采茶舞在閑暇時成為茶農娛樂、健身的載體。這在徽州其它地方很少見到。在調研中不難發(fā)現,在當廣場舞流行的當下,祁門一帶的中老年婦女還結合采茶舞的部分舞姿,編排出有聲有色、婀娜多姿的群眾性舞蹈。
作為文化特質的徽州民間采茶舞,我們暫且不論它的舞蹈動作是否專業(yè)、是否優(yōu)美,不與楊麗萍、黃豆豆的舞蹈進行縱向比較,也不與贛南采茶戲中的舞蹈元素橫向對比,徽州民間采茶舞一招一勢、一唱一吟,談不上大氣磅礴,意向宇宙,多為含蓄、低調,略帶有羞澀感。既把采茶這一農事活動體現得栩栩如生,也彰顯出徽州文化哺育下的徽州地域民風淳樸、理性求真的徽州文化內涵。
在西方人類學發(fā)展史上,英國功能學派的誕生及其學說的影響力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該學派以馬林諾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為主要代表人物。該學派否定了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都源于進化論思想和傳播論思想,也就是否定了進化論學派和傳播論學派有關人類發(fā)展的學術主張。他們主張人類學研究應集中在對現存文化或社會的分析和說明上,認為任何一種社會文化對其社會都是有功能的,……。[6](P102)英國功能學派將人類學研究從古典主義過渡到現代主義,把研究的視野和方法從“扶手椅”帶向了田野,追求實證研究是英國功能學派的倡導的主要研究方法。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表格》成為當時直至現在仍然為文化人類學研究起到主導作用。
具體到文化功能的解析,也就是說,什么樣的文化起到什么的樣的功能?什么樣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什么樣的文化功能?馬林諾夫斯基曾列出了10種功能,分別是風俗、儀式活動、類別性稱呼、宗教信仰、巫術、思想、道德、藝術、娛樂和游戲等。[6](P115-116)就徽州民間藝術文化來說,以徽州民間采茶舞為文化特質,結合徽州民間采茶舞在每年明前茶開采之前舉辦的儀式活動中模擬采茶忙碌的景象和茶農時而撲蝶的愉快場景的這一娛樂且又帶有祈盼之意的功能,共同構建了徽州民間舞蹈藝術文化叢。從表現形式上看,雖然只是一個模擬采茶這一農事活動的舞蹈,但是,它隱含著茶農的一種祈盼豐產的意愿所在。因而,該舞蹈有神化的色彩、也有信仰和巫術的成分。尤其摘采的這一動作,表面上看到的是將茶葉采到竹簍中,事實上收獲的是茶農一年的辛苦勞動和對豐收的喜悅之情。同樣是舞蹈,舞臺之上的肢體表現重在展現人的肢體藝術之美,而田野之中的肢體語言所表現的是憨厚的茶農淳樸的意愿。功能總是意味著某種需求的滿足,從最簡單的進食動作到領圣餐的圣禮操演都是如此。[7]將徽州民間采茶舞置于徽州文化中予以審視,它所能起到的文化功能當屬于娛樂的功能,也伴有巫術、儀式活動和民間信仰等因素。主要是茶農為了滿足其對當年茶葉豐收的祈盼之意愿。我們說,茶農的這一期望是樸素的,采茶舞的一招一勢也是都來自于農事活動,所以,民間文化所能起到文化功能是對老百姓生產生活鼓舞的一種內在驅動力。
文化人類學研究已成為對非西方小規(guī)模社會文化研究的主要視野,經過諸多文化人類學家的開拓和發(fā)展,當下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更為寬泛,研究的程度也更為深入。以人的藝術研究為例,不同社區(qū)、族群的文化藝術形式各異,且都代表著本社區(qū)、本族群的特有文化。選擇其中任意一個方面作為揭示本文化特色的切入點,無論是音樂也好、舞蹈也好、繪畫也罷,都可以將其內在的文化特征呈現出來。以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介入徽州民間采茶舞的研究,是接通了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音樂學、舞蹈學等多學科的理論精髓,在徽州文化這一文化景觀的視閾內,把徽州民間采茶舞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質與其文化功能結合在一起,既注重舞蹈取材、編創(chuàng)、表演的文化背景,還強調了人在舞蹈表演中所呈現出的外在與內隱的表現,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