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人類學視閾下的裕固族剃頭禮及其現(xiàn)代變遷

      2018-04-04 02:11:44安惠娟
      關鍵詞:裕固族剃頭儀式

      安惠娟,李 靜

      (1.河西學院 絲綢之路經濟帶河西走廊智庫,甘肅 張掖 734000;

      剃頭禮(也有學者稱剪發(fā)禮)是游牧民族較為普遍的人生禮儀,蒙古族、裕固族、柯爾克孜族等都有類似禮儀[1]。裕固族剃頭禮獨具特色,它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故而成為民族文化的明顯標志之一,被列為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早在1935年,德國傳教士海爾曼斯在其“回鶻人及其新發(fā)現(xiàn)的后裔”中有所提及[2],國內20世紀出版的《裕固族》[3]、《裕固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4],對裕固族傳統(tǒng)的剃頭禮舉行的時間、剃頭儀式過程、贊詞(部分內容)等內容做了記載和描述。上述著作記載內容是以20世紀50年代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的資料為基礎,就調查時機而言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尚未遭受1958年反封建運動的破壞,文化體系相對完整,保留較好;就文獻內容來說均出自第一手田野調查資料,可靠性強,因此是后學開展研究珍貴的文獻依據(jù)。20世紀80年代,高啟安深入裕固族牧區(qū)調研,并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發(fā)表論文《裕固族幾種禮儀及贊辭》[5],其中對裕固族剃頭禮儀的儀式過程、儀式贊詞做了描述。劉秋芝的《裕固族禮儀歌及其功能》[6]中認為裕固族剃頭禮儀式贊詞(即文中所稱剃頭歌)有傳授基本道德觀念,教育孩子及其父母尊老愛幼、團結和睦;傳授基本生活常識,特別重視牲畜對人類生活的意義;傳統(tǒng)儀式的傳承等功能??娮凿h的碩士學位論文《裕固族文化儀式研究》[7]中認為剃頭禮是一種祈求性交流,是一種脫離前狀況、進入新狀況的生命轉折儀式,具有傳授基本的道德觀念,傳授基本的社會常識的功能[8]118。安玉紅的論文《東部裕固族儀式贊詞收集整理研究》[9]中作者以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介紹了裕固族東部地區(qū)的剃頭儀式贊詞。巴戰(zhàn)龍的論文《裕固族兒童剃頭儀式的教育人類學研究》[10]1認為剃頭儀式反映了裕固族宗教信仰觀念、珍愛生命觀念、倫理道德觀念、人生過渡觀念,具有踐行文化觀念,促進社會團結的功能?,F(xiàn)代社會人們忽視了剃頭儀式這類文化活動的社會價值、教育價值。上述研究從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收集、整理了裕固族剃頭儀式及其贊詞;對該儀式的文化內涵、社會功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進一步開展裕固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廣泛的學理基礎。但裕固族剃頭儀式研究多依據(jù)書面資料,這些資料本身除50年代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陳宗振、高啟安等學者的田野資料是學者自身按照當時學術規(guī)范所收集的第一手資料之外,其余都是轉引,缺乏田野調查,或者田野調查不夠深入,缺乏對剃頭禮儀式背后人們的生活實踐的關注,對剃頭禮儀式存在的生活基礎了解不夠,就儀式論儀式,停留在靜態(tài)描述層次,動態(tài)實證研究不足。有些學者也運用了人類學理論來分析剃頭禮儀式,但功能分析脫離了文化體系和社會結構等背景,概念運用有生搬硬套之嫌。本文將在借鑒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田野調查方式,通過深入的參與觀察,再佐以大量深度訪談所獲得的資料,對裕固族剃頭禮的生產生活基礎、社會功能、文化內涵等進行研究,考察動態(tài)變遷中的裕固族剃頭禮儀式,分析其在當代發(fā)生的變遷,從而起到補遺拾缺的作用。

      一、裕固族傳統(tǒng)剃頭禮儀式的過程敘事

      剃頭禮是裕固族人生中重要的人生禮儀,其漢譯名來源于裕固語“tole tarala”,其中“tarala”一詞在東部裕固語中意為割、剃;西部裕固語中也使用這一詞。裕固族孩子出生后不剪頭發(fā),也沒有剃胎發(fā)的習俗,必須將孩子的頭發(fā)完整保留到舉行剃頭儀式為止。

      2.剃頭儀式*裕固族剃頭禮儀式在東、西部、各部落之間存在一定的細節(jié)差異,此處的儀式描述主要依據(jù)裕固族東部地區(qū)的鄂金尼部落的剃頭禮儀式過程。該部落居住在今皇城鎮(zhèn)的北極村、北峰村,人口681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為生。。吉日當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家長用柏樹枝、白糖、炒面、紅棗等物品混合起來的“rsasm”*藏語借詞,原意為煨桑的炒面,東部裕固族借詞后指前述煨桑物品的混合物。煨桑,前去接僧人來家中念長壽經,祈求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吉祥如意。念經完畢后,賓客們陸續(xù)抵達,親朋故舊們按舅舅最尊,其余賓客按輩分、年紀的座次入坐,孩子的母親懷抱身著盛裝的孩子、孩子的父親手捧縛著潔白哈達的剪刀(嶄新的剪刀綁著潔白的哈達,以示神圣)、酥油炒面牛奶和制的圓形中空的“jatma”(亞特瑪)*“yatma”是裕固族東部地區(qū)孩子剃頭儀式的專用道具,一般用酥油、炒面、牛奶和制而成的直徑10公分左右的圓球,中心直徑約2公分左右圓孔貫通上下。舉行儀式時將孩子頭頂一小撮頭發(fā)扎起,從孔中穿出,供舅舅剪發(fā)。登場,儀式正式開始。孩子的舅舅第一個剪發(fā),他口中誦念著吉祥贊詞拿起“jatma”放在孩子頭頂,并從其孔中取出一撮頭發(fā),拿起剪刀剪下“jatma”頂端露出的頭發(fā),再分別從孩子頭部左側、右側分別剪下一股頭發(fā)放在盤中,并用手指蘸些酥油抹在孩子的額頭、嘴邊,然后取下“jatma”放在盤中,并當眾許諾送給孩子一匹騍馬、一頭母?;蛞恢荒秆虻榷Y物。贊詞主要是祝愿孩子富裕安康的內容,東部裕固語稱為“horel dda”。贊詞內容為口口相傳的,因此頌唱的人會根據(jù)自己的記憶和理解作增減,但其基本框架是固定的。舅舅邊剪邊唱贊詞,每唱到最后一句有人領唱大家齊唱“bolte”(吉祥如意之意)。贊詞的內容如下:

      O—噢——

      Sareinsen udurusen幸運即將降臨娃娃身邊

      舅舅剪頭結束后,其他賓客按輩分和遠近親疏開始依次剪頭,每人按照程序剪去孩子頭上前后左右的頭發(fā),留下中間的頭發(fā)。眾人不時齊聲高唱贊詞中的眾和部分,前來祝賀的親友們要贈送馬牛羊作為禮物,這些牲畜將屬于孩子所有。按照傳統(tǒng),親友們給孩子所贈牲畜為母畜,東部裕固語將牲畜尊稱為“i?γan mal”,直譯為白色的牲畜,并非實指顏色,而是象征吉祥。孩子頭上中間留下的頭發(fā),俗稱帽蓋子,東部裕固語稱為“kukul”,除了專指孩子剃頭后留下的那一小塊頭發(fā),也指20世紀初裕固族男人所留的發(fā)辮。所有客人剪發(fā)完畢后,剃頭儀式結束,孩子的父母設宴招待親朋。

      3.待客宴席及儀式后續(xù)。傳統(tǒng)的剃頭儀式宴席均為家中操辦,內容包括油馃子、酥油奶茶、手抓羊肉、湯面片,富裕人家還做大米飯,上澆融化的酥油并撒上白糖。宴席上最主要的是將完整的羊后背連著尾巴,并在尾巴末梢留下一塊皮毛煮熟后獻給最尊貴的客人即舅舅,東部裕固語叫做“ua tal”,漢語方言譯作“抬羊背子”,是裕固族最隆重的待客禮儀之一,據(jù)學者研究至少流行了四五百年[10]1。羊肉煮熟后肥瘦搭配按照傳統(tǒng)分成12份(份子,東部裕固語稱為xua),每一份都有不同的含義,羊背最尊要給舅舅,其他人按照輩分和年齡分得一份。賓客們在宴席上喝酒唱歌、聊天,盡興而歸,離開時帶上沒有吃完的肉份子。

      裕固人把孩子頭上第一次剪下來的頭發(fā)收集起來存放,存放的方式因部落不同而有所不同。乃曼部落的裕固族人家將孩子所剪下的頭發(fā)裝在事先縫制的布包中放在家里的佛龕后或掛在帳篷內干凈的地方。在1958年之前,亞拉格部落的裕固族人所剃下的頭發(fā)供在“毛神”*裕固族信仰的家神,為一段毛繩,供奉在帳篷里上方,上面綁著家里面賣掉的牲畜毛、孩子剃頭禮剪下的頭發(fā)。屬于薩滿教信仰習俗,1958年以后普遍消失。上,鄂金尼部落的裕固族人將孩子所剪下的頭發(fā)揉搓成圓球縫在孩子所穿外套的肩部。

      親友們在剃頭禮儀式上贈送給孩子的馬牛羊等禮物并不是當天帶來,而是在儀式結束后的秋季家長前去親友家里帶回來。屆時,家長帶上一條潔白的哈達,兩瓶白酒赴親友家,首先表示感謝其所贈禮物,離開時趕上或者用車拉走。也有的親友會在轉場路過時將所贈牲畜留下,或者在剃頭禮儀式結束后自己方便時專程將作為禮物的牲畜送來。這些牲畜家長會給孩子留著,等其長大成家時分給他(她)。

      二、裕固族剃頭禮儀的社會功能及文化內涵

      文化都是作為功能上相互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而存在,裕固族剃頭禮儀作為特定民族在一定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民族習俗,其功能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類。

      (一)游牧民族時間秩序的儀式表達

      作為游牧民族,裕固族長期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較為惡劣的北方草原,對時間的認知、對人的生命周期的定位,是建立在一定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特定生產方式基礎之上。多變的氣候、頻繁的自然災害以及較為簡陋的醫(yī)療條件等因素使得每一個新生命來到世界后其能否延續(xù)下去成為一個未知數(shù)。為抗拒嚴酷和多變的自然環(huán)境,游牧人必須具備健壯的體魄。而當嬰兒長到3歲,表明他(她)的生命已經基本經受住了游牧環(huán)境的考驗,此時真正拉開了游牧人生命的序幕。因此,剃頭禮的舉行從社會功能上分析一則是對生命通過考驗,初步獲得“人”的身份的慶賀,屬于通過禮儀。訪談中有許多老人都說“Gor ?an nastasaa nγe kun bole!(三歲就成了個人了)?!薄癿ula tolγei taralai kun bola,daγan del deldeioroGarq”(孩子剃頭才成人,馬駒剪鬃成良駿)。二則是一種祈求性交流,祈求神靈庇佑他健康平安的成長。這一功能可以從剃頭禮贊辭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裕固族剃頭儀式既是一種通過儀式,告別前途未卜的不確定狀態(tài),成為族中的新生力量的通過儀式,也是游牧人時間秩序中對生命的認知和界定的儀式表達。

      (二)積累生產資料與交換

      剃頭禮的饋贈,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實際上是為孩子積累的第一筆生產資料,為將來的生活打下基礎。傳統(tǒng)剃頭禮的當天,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給孩子贈送馬牛羊且必須贈送母畜。以往的學者對贈送母畜沒有關注,其實贈送牲畜的性別至關重要。牲畜是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游牧經濟的關鍵要素,剃頭禮上贈送的這些母畜及其所繁衍的后代將來便成為孩子成年后生產資料的一部分,使得孩子長大結婚后很快就能建立自己的帳房,開始經營自己的畜產[11]41,從而為游牧經濟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提供了部分保障。剃頭禮上饋贈禮物中,最貴重者為馬,通常家庭條件好的舅舅會給外甥贈送幼年騍馬。馬是畜牧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可以運輸、騎射和追趕畜群,使大范圍放牧成為可能,縱馬馳騁使游牧人的視野得到拓展。馬就成為最尊貴的牲畜,是游牧人身份與財富的象征。游牧人對馬的需要除了生計所需外還有情感和文化的因素[11]18。其次是牛,牛除了為人類提供皮、肉、乳、毛等生活必須之外,馴服的??梢择W轉場遷徙中的輜重行李,可以拉車,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再次是綿羊,作為游牧民主要的財富,綿羊可以為人類提供毛、肉、皮和燃料,也是牧人用來換取其他生活用品的貨幣。裕固族人非常重視剃頭禮,無論住得多么遠,也不論家里多忙,獲得邀請的親友都一定會趕去參加儀式。而儀式本身的舉行也是一種交換: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獲贈一定數(shù)量的馬牛羊,猶如一個長期的契約,保證了成員都有機會享受這一互惠性制度,保證這一儀式能夠長期舉行下去。表面上看送禮是一種自愿的行為,但實際上送禮是義務性的,不參加親友孩子的剃頭儀式或不贈送禮物都是不合禮俗和對社會關系有負面影響的行為,人們自覺遵循這一禮俗在某鐘程度上也是對自己利益的維護。

      (三)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延續(xù)

      儀式的主要作用是社會價值觀、社會感情、民族歷史等以身體的操演灌輸給人們。成長中的兒童獲得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的途徑主要是濡化過程,通過前代人的吸引、誘導和強化用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教化下一代,兒童也在與其他兒童、成年人的相互作用中習得文化。剃頭禮儀式中前來的親朋好友及其贊詞是對孩子早期的一次文化傳承教育,他們的言行舉止所構筑起來的整個儀式使年幼的孩子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次直觀的感性認識,并隨著年齡增長去參加其他親朋孩子的剃頭禮中一遍遍得到豐富和固化,是裕固族兒童濡化過程的一部分。儀式上的贊辭是民族記憶、哲學思想、價值觀念等精神文化的集中表達,儀式化的重復將使這些內容得到系統(tǒng)全面的傳承,成為穩(wěn)定的社會記憶。與此同時,參加儀式的來賓及家人也通過這一儀式再次重溫民族的信仰、價值觀,為孩子祈福的同時自身掌握的傳統(tǒng)文化在儀式中得到了加強和鞏固,起到了鞏固民族記憶的作用。正如美國學者保羅·康納德所證明的,社會記憶、儀式、身體實踐三者結合起來,可以很好地保存過去[12]。

      (四)族群內的凝聚與社會秩序的強化

      “人類當中的一種有秩序的社會生活,是依賴于一種社會成員們精神中的某種感情,這種感情控制了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所以儀式就顯示出了具有一種特殊的社會作用。儀式可以調整、維持并一代又一代地遺傳這種感情,社會的章法就是依賴于這種感情?!盵13]游牧民族雖然居住分散,但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相比較于操其他生計模式的人來更顯得重要。游牧生產的自然環(huán)境變幻無常,兇悍的猛獸時常威脅家畜,有限生存空間中群體之間紛爭不斷,游牧搬遷中的運輸、交通等,所有這些都是單獨的家庭無法應對的,因此,牧民更需要相互之間的協(xié)作。裕固族舉辦剃頭禮,最主要邀請的客人圍繞血緣形成的血親和婚姻聯(lián)系起來的姻親。居住在牧區(qū)的裕固人剃頭儀式還邀請左鄰右舍,鄰居是各種重大活動必須邀請的客人。獲得邀請的親友無論距離遙遠都要前往參加,即使本人不能參加的也會派家人代替前往。在剃頭禮儀式上,相隔很遠的親朋好友得以相聚,溝通情感,交流信息,共敘情誼,宴飲、歌舞,起到了維系群體感情,增進族群內部的團結作用。

      (五)族群認同

      盡管關于民族認同的定義學界尚在爭議中,但民族認同與群體內的文化共享、歸屬感有關聯(lián),通過區(qū)分“我族”與“他族”來表現(xiàn)等觀念已是學界的共識。在皇城、大河、康樂等地,被訪對象在問及:“你家的孩子是否舉行了剃頭禮?”時多回答:“我們裕固族孩子都要舉行剃頭禮?!薄斑@是我們民族的習慣嘛!”在舉行剃頭禮的地區(qū)人們在認識上都是將這一儀式作為本民族的特色和象征,許多人把舉行剃頭禮作為體現(xiàn)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裕固族地區(qū)在恢復文化的努力中,將剃頭禮儀式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來復原和重構。21世紀以后,牧區(qū)牧民集中居住增加,多民族交往頻繁,現(xiàn)代化沖擊下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勢微的境況下,很多裕固族人將剃頭禮作為一種文化邊界來自覺維護和踐行。

      三、裕固族地區(qū)剃頭儀式的現(xiàn)代變遷

      據(jù)筆者2010年8月—2011年間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康樂鄉(xiāng)、大河鄉(xiāng)、明花鄉(xiāng)和皇城鎮(zhèn)進行的田野調查中發(fā)現(xiàn),這一禮俗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著改變。

      1.儀式的舉行時間。經歷了萬物凋蔽的嚴冬,春天萬物復蘇,青草即將發(fā)芽,羊羔即將出生,是游牧生產生活節(jié)律的新開端。因此居住在康樂、大河、皇城等地區(qū)的裕固族舉行剃頭禮的時間是在正月,即一年之始的春天,取意孩子的一生也如這春天般欣欣向榮,這時舉行剃頭禮儀是蘊涵了歲時意義的。然而隨著游牧生產生活的變遷,舉行剃頭禮儀式的時間開始變得隨意。從舉行儀式的日期看,除了傳統(tǒng)觀念中認為合適的正月初六、初九等日子外,也有人選擇在春節(jié)后人們相對清閑時舉行儀式。從舉行的季節(jié)看,有的在春天舉行,也有在夏季舉行。甚至還有人在牧草枯黃,樹葉凋零,一片肅殺的秋季舉行剃頭禮儀式,這在裕固族傳統(tǒng)觀念中是難以接受的。正因此,在上述地區(qū),人們對舉行剃頭禮儀式的時間較為一致的表達是:三歲剃頭。至于舉行的季節(jié)、日期等均變得莫衷一是。

      文化墮距理論認為,觀念的文化要相對滯后于物質文化的變遷。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建基于游牧生產方式,這是學界共識,也是歷史事實。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原有的大范圍無邊界游牧的生產方式在經歷了合作社、公社化等改革后,最終以草場分片承包牧民分戶經營的形式固定下來,并從20世紀80年代延續(xù)至今。而在這30多年中,以國標鐵絲圍欄為邊界的牧場劃分、以貨幣為單位的家畜商品化、以樓房、電器、小轎車等物質為標志的成功觀等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游牧生產、生活方式,而在這一巨大變革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生態(tài)、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對牲畜的感情、對物質等方面的認識、日常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致使依托于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的文化內容和形式發(fā)生變遷。建立在傳統(tǒng)游牧基礎上的時間秩序和空間秩序已經發(fā)生了相應的轉變,體現(xiàn)在裕固族剃頭禮儀式上人們對舉行儀式的時間從認識上變得隨意,從而消解了時間的象征意義向及其所負載的宗教性、神圣性。

      2.儀式的程序與贊詞。2010年、2012年冬季在皇城鎮(zhèn)參加的幾次剃頭儀式上,筆者發(fā)現(xiàn)裕固族剃頭儀式在儀式前的準備、儀式過程、儀式后續(xù)等程序中都出現(xiàn)了簡化的趨勢。從儀式前的準備來看,有的是家人前往部落的僧人那里推算選定剃頭日子的,也有的是由家中長輩或老人選定。因為宴請客人普遍在酒店飯館進行,儀式前也不必做殺羊置酒,炸油馃等準備工作。在儀式舉行當天,有些人家中不再邀請僧人前來念經,由于居住在城鎮(zhèn)或其他原因,也不再煨桑祈禱。在剃頭儀式上,在裕固族東部地區(qū),常準備儀式專用的道具用酥油炒面牛奶和制“jatma”,舅舅第一個動剪時將孩子頭頂一縷頭發(fā)穿過“jatma”并剪下,象征著剪發(fā)儀式正式開始。但這這一道具在筆者參加的5次剃頭儀式中只出現(xiàn)了1次,有些舉辦儀式的家長和參加儀式的賓客都并不知道該道具。

      贊詞是儀式上的重頭戲,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但參加的賓客中已經沒有人能完整唱念剃頭儀式上的贊詞?;食擎?zhèn)北極村村民QYH在為孫女舉行剃頭禮儀式時只好請臨近部落的一位青年男子前來代念贊詞。這位男子是從自己的祖母那里學會了贊詞,皇城鎮(zhèn)裕固族舉行剃頭禮如果要唱念贊詞,大多都請這位男子。而其他幾次剃頭禮儀式上沒有專人誦念贊詞,年長一些的賓客記得零星贊詞的內容基本上只保留了祝愿孩子前程的內容,與學者們在20世紀50年代所收集的贊詞內容相比內容趨向于簡單化,語言豐富性降低,完整性受損嚴重。儀式上有的賓客用藏語祝?!皌serng lo brgya lo!”,還有的賓客拿起剪刀用漢語祝福:“長命百歲!”,贊詞已經從剃頭禮儀式上的重要文化符號褪變?yōu)闊o法復原的遺憾。在大河、康樂等裕固族聚集區(qū),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個問題。

      人類學研究認為行為的變遷先于信仰的變遷,裕固族歷史上曾經信仰薩滿教、摩尼教等,唐以后信仰佛教,明中葉以后信仰藏傳佛教,屬全民信教的民族[14]。宗教影響著裕固族民族意識和民族心理,是指導人們的行為準則,反映了裕固族人民的價值觀。但隨著近代以來的民族遷移、政治運動、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等等因素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的調查顯示,裕固族地區(qū)宗教信仰淡化趨勢明顯[15]。據(jù)2007年—2011年筆者調查的結果顯示,信教人數(shù)和比例較上述調查有所上升,有些學者認為近年來裕固族地區(qū)宗教恢復的速度加快,出現(xiàn)宗教復興熱潮[16]。但從參與觀察中的分析來看,宗教的神圣性淡化,信教的現(xiàn)時功利性增強是目前裕固族地區(qū)與宗教興盛并存的文化現(xiàn)象。剃頭禮儀式的簡化,如不請僧人念經、贊辭的遺忘、簡化等都不同程度緣于對宗教神圣性的降低:由于神圣性的降低,祈禱長壽、幸福的誦經活動被舍棄;祝愿美滿生活的贊辭變得殘缺不全。同時,由于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剃頭禮中祈求生命健康的神圣性和重要性也隨之降低。

      心理人類學家愛德華·布魯納提出:人越早學到的東西,越不容易改變[17]39。傳統(tǒng)的裕固族教育主要通過家庭和寺院兩種渠道來實現(xiàn),兒童在家庭接受面對面的傳統(tǒng)文化的濡化,通過參加宗教活動和在寺院學習鞏固傳統(tǒng)文化。而現(xiàn)代教育的主要渠道為學校,學習教育又以漢語為單一媒介,教育內容以超地方的國民公共教育為主。加之以漢語為介質的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和深入、導致民族語言的退化和消失。加之人口規(guī)模上的相對弱勢,多民族交融雜居與交流等原因,文化涵化較深,本民族語言日趨式微,用民族語言敘說、唱誦的贊辭在皇城、大河、康樂等這些游牧山區(qū)被族人遺忘?!霸谶h古,述說宇宙起源的神話一般會在敬拜儀式上念誦?;蛘?,在一些特定的神圣時刻——比如新年、婚禮或者加冕禮,人們正在面臨著進入未知之境的新奇歷險,渴望得到神圣力量,這時,創(chuàng)世神話將會給他們帶來某種精神慰藉?!盵18]裕固族由于文字失傳,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就靠口頭傳承,重要儀式上的贊辭除了起到精神慰藉的意義外,還起到了提供信息、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剃頭禮儀式的社會歷史敘事能力的下降以及贊辭的殘缺意味著文化傳承的鏈條已經局部斷裂,也反映了傳統(tǒng)長者權威的專斷權力削弱的表現(xiàn),是文化調適未完成的結果。

      3.贈送禮物及儀式后續(xù)。剃頭禮儀式上親朋所贈送的禮物反映了一定時期裕固族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儀式上的禮物是剃頭儀式重要的象征符號之一。如前述,傳統(tǒng)剃頭禮儀式上贈送的多為馬、牛、羊,且為母畜。經濟條件好的舅舅等至親送騍馬、母牛,條件一般的送母羊,經濟條件較差的則贈送母羊羔。隨著游牧方式的變遷,草場分片承包等政策的實施,馬牛羊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剃頭禮儀式上幾乎沒有人贈送馬。除了孩子的舅舅、祖父母、外祖父母外,贈送牛羊的親友也大為減少。在2014年2月于皇城鎮(zhèn)舉行的一次剃頭禮儀式上,受邀的賓客除孩子祖父母外,其他人均贈送人民幣100~500元不等,剃頭禮儀式上作為一個文化元素的禮物已經失去了儀式特征與象征意義。同時,即便贈送牲畜,所贈牲畜的性別已經開始變得隨意甚至有人已經不知道贈送母畜的習俗。同時,隨著人們職業(yè)選擇的多樣性,贈送牲畜積累生產資料的內部需求漸漸淡化,而市場經濟的外力使得以家畜為財富標志的觀念向以現(xiàn)金為取向的價值轉變。

      隨著牧民集中定居、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升,裕固族家庭剃頭儀式結束后的宴席均改為上酒店包席,菜肴與一般酒席一樣,酥油奶茶、抬羊背子、按照民族習慣分食羊肉等禮儀也已經消失。

      儀式上及儀式后剪下的孩子頭發(fā)如何處理也反映了裕固族人的信仰,鄂金尼部落傳統(tǒng)的做法是將頭發(fā)揉制成圓球縫在孩子外套肩部。在筆者2010年以來參加的5次剃頭禮儀式中,有三例將孩子的頭發(fā)收集起來裝在紅色的布袋中,掛在佛龕背后;有二例將頭發(fā)收集起來送到干凈的地方燒了,傳統(tǒng)的做法已經消失。

      4.參加人員的范圍擴大,構成多元。筆者在皇城鎮(zhèn)參加的剃頭儀式上觀察發(fā)現(xiàn),參加儀式的賓客從傳統(tǒng)的家人親屬擴展到了朋友、有生意往來的熟人等,民族成分也越來越多樣,不僅僅限于本民族成員,儀式作為“有邊界范圍”的社會關系組合形式的框架本身發(fā)生了變化。這一變化一方面反映了裕固族社會由簡單社會向復雜社會轉型中的一種調適。另一方面參加剃頭禮的賓客從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人向以業(yè)緣關系為基礎的熟人、朋友擴大,表現(xiàn)出個體對社會組織、社會交往、社會關系等方面現(xiàn)代“游戲規(guī)則”適應。這一變化還反映了裕固族公共空間的變化,傳統(tǒng)的人際關系向新的人群網(wǎng)絡起來的人際關系的靠攏和重構。

      社區(qū)是民族和社會特點的集中點,每個社區(qū)都有相對獨特的風俗、方言、神話、專門化的經濟和一連串社會宗教活動[17]49。2012年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共有人口37 579人,其中裕固族人口不足總人口的1/3。在20世紀50年代后的搬遷、建設時期的外來移民、20世紀60年代因饑餓而涌入的人流、改革開放后的外來商販等使?jié)h族迅速成為自治縣境內人口最多的民族,族際的交流和交融大大增強。在政治外力作用下,裕固族傳統(tǒng)游牧社會的相對獨立性迅速瓦解,傳統(tǒng)部落單位下的戶族、家庭互助等結構解體,裕固族傳統(tǒng)社區(qū)已經消失,轉向民族國家、市場經濟的社會適應,社區(qū)進入變化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裕固族傳統(tǒng)的物質商品化速度加快,傳統(tǒng)相對的自給自足模式讓位于從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到文化需求都依賴或部分依賴于外來人口的供給,這些社會變遷反映在剃頭禮儀式上,即表現(xiàn)為參加儀式的人員組成的多元化、業(yè)緣化。

      四、結語

      1.剃頭禮是裕固族具有文化標志意義的人生禮俗之一,也是裕固族游牧生產方式基礎上的時間秩序的儀式表達,隨著游牧生產本身的變革,從業(yè)選擇多元化,民族交往頻繁等因素的影響,這一儀式在裕固族群體內部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差異,儀式的完整性受損,儀式的神圣性降低,依托于傳統(tǒng)剃頭禮的民族文化傳承鏈條殘缺,呈斷裂趨勢。

      2.剃頭禮是一種通過儀式,但是否具備特納儀式理論所概括的三階段特征,以及是否具備有些學者所認為的剃頭禮具有閾限性[8]119,還需要深入分析和對比。儀式中對舅舅的尊重、賓客的參與饋贈實際上是對已有親屬關系和社會結構的強化,而非反結構的表現(xiàn)。因此,用傳統(tǒng)人類學儀式理論分析裕固族剃頭禮儀式必須深入考察其適宜性。

      3.剃頭禮的現(xiàn)代變遷所反映的是裕固族從傳統(tǒng)的簡單社會向復雜社會轉型中的文化調適,是民族國家體系中游牧社會是對新的社會組織、社會關系、人際網(wǎng)絡的適應。更是一種在新的文化生態(tài)下的文化重構過程。隨著對外交流的加強、現(xiàn)代漢語傳媒的覆蓋、現(xiàn)代漢語教育的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劇烈的文化變遷,以剃頭禮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內部出現(xiàn)區(qū)域差異較大的現(xiàn)象,并在簡化和省略中慢慢走向消亡。這一變遷在民眾中也引起了某種程度的文化焦慮,在新的社會結構中舉行剃頭禮并做相應的調整是裕固族人面對現(xiàn)代化沖擊的一種本能的文化調適。研究表明人口較少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方式的中斷直接表現(xiàn)為:“人口較少民族社會教育的正規(guī)化、文化傳播信息化程度提高、文化場的轉換?!盵20]如何在動態(tài)、演化中傳承文化的外顯特征即剃頭禮的儀式展演,并尋找其中的精神內核在新的文化生態(tài)下的生命力是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完成現(xiàn)代轉型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邢莉.游牧中國:一種北方的生活態(tài)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90-196.

      [2]鐘進文.國外裕固族研究譯文集[C].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54.

      [3]范玉梅.裕固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4-45.

      [4]甘肅省編輯組.裕固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社會歷史調查[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7:32-33.

      [5]高啟安.裕固族的幾種禮儀及其贊辭[J].社科縱橫,1991(5):55-58.

      [6]劉秋芝.裕固族禮儀歌及其功能解讀[J].青海民族研究,2004(7):33-38.

      [7]繆自鋒.裕固族文化儀式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5.

      [8]繆自鋒.裕固族剃頭儀式及其文化內涵[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0).

      [9]安玉紅.東部裕固族儀式贊詞收集整理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8(4):95-102.

      [10]高啟安.裕固族“以背為敬”食俗研究[J].河西學院學報,2013(3).

      [11]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2]保羅·康納德.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5.

      [13]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25.

      [14]民族風俗[J].堯熬爾文化,2007(1):49-50.

      [15]閻天靈.裕固族宗教信仰弱化現(xiàn)象試探[C]//鐘進文.裕固族研究集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02.

      [16]鐘梅燕,賈學鋒.試論當前裕固族地區(qū)宗教復興現(xiàn)象及其原因[J].青海民族研究,2013(1):63.

      [17]克萊德·M·伍茲.文化變遷[M].何瑞福,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18]凱倫·阿姆斯特朗.神話簡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77.

      [19]李曉斌,段紅云.云南人口較少民族原始宗教社會功能變遷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3):165.

      猜你喜歡
      裕固族剃頭儀式
      丁不剃頭
      裕固族姑娘
      當代音樂(2021年12期)2021-12-15 09:55:43
      淺談裕固族民歌傳承現(xiàn)狀
      藝術家(2020年5期)2020-12-07 07:49:32
      談裕固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幼兒園教育教學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20
      雙語教學中裕固族原生態(tài)民歌的價值及應用
      甘肅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0
      十歲成長儀式
      少先隊活動(2020年7期)2020-08-14 01:18:12
      儀式感重要嗎?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8
      活明白了的剃頭大媽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08
      剃頭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58
      Talking strategies
      长顺县| 成武县| 德令哈市| 抚远县| 大厂| 方山县| 怀仁县| 日土县| 清徐县| 全南县| 梁平县| 礼泉县| 彭阳县| 河西区| 东丰县| 大宁县| 乌兰浩特市| 建始县| 皋兰县| 喜德县| 潮州市| 泾川县| 师宗县| 如皋市| 平乡县| 平凉市| 永清县| 大关县| 宁德市| 闽清县| 嘉义县| 清远市| 孝昌县| 湖南省| 巨野县| 水城县| 双辽市| 宜州市| 吉安县| 荆州市|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