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中原
漢字,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進程中智慧的象征之一。它不僅僅反映了華夏兒女共同的社會生活習慣,歷史記載習慣,更是通過“點橫豎撇捺”構建起中華民族身后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關懷,為中國民族歷史與文明的恒久傳承提供了載體。在幾千年的歷史文明進程中,漢字幾經(jīng)變化,但改變的多是書寫形式,從甲骨文,到篆隸,再到楷書;從古代繁體字,到現(xiàn)代簡體字;但其內(nèi)在含義始終保持一脈相承,構建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所以對于漢字來說,其不僅僅是我們?nèi)粘=涣鞯墓ぞ?,更是代表了一種民族文化的情感,一種民族文化的智慧,一種民族文化的精神。所以對于中國人來說,學好漢字,說好漢語,是身而為人基本的權利義務,也是不容推辭的文化傳承使命。
語文是一門包含漢語語言和文化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內(nèi)容包含“聽說讀寫”四個基本的方面,都是以漢字的識讀為基礎。但同時,作為語文教師,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能夠發(fā)現(xiàn),對于漢字來說,大部分教師和學生僅僅是拿它作為工具,即使是語文教學本身也很少追本溯源,去了解漢字本身的內(nèi)涵。尤其是中學階段,學生經(jīng)過小學階段的漢字識記,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漢字書寫基礎,所以教學的重點往往就集中在了閱讀、寫作兩個方面,往往是字寫得看得過去就行。并且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電腦等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學生寫字的機會也逐漸變少,甚至很多時候作業(yè)也可以通過打字來實現(xiàn),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學生對于漢字本身的了解,單薄了對于漢字的情感,進而將漢字僅僅是作為一種表達工具,而不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文化載體,甚至是文化本身。所以,本文中我想單獨針對語文教學中的漢字教育展開探究,談談在當前文化大背景下如何開展?jié)h字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對于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興趣,進而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寫字了解中華文明,并通過漢字所傳達的精神內(nèi)涵塑造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國家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因此,作為交流載體的語言也就順理成章的進入全球化時代。在我國的對外交往過程中,尤其是一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時,我國在全球化中基本處于全面被動地位,漢語雖然使用的人數(shù)多,但國際上的影響力非常有限,所以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成為我國各階段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門主要課程,和語文地位并駕齊驅。并且在長久的教育發(fā)展進程中,師生反而對英語的關注度大過漢語,進而導致出現(xiàn)重視外來語言而輕視母語的畸形現(xiàn)象。所以新課程改革后,國家重點強調(diào)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傳承,所以要想做好漢字教學,就要先從轉變思想認知開始。
首先,對于教師來說,我們首先要在心理上確定漢字的正統(tǒng)地位,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漢字教學。尤其是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開始轉向閱讀和寫作這兩個部分,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字詞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讀音讀不對,漢字寫錯等,那么這就需要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采取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做到“咬文嚼字”,尤其是新課教學過程中,持久的強調(diào)漢字的識記,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檢查,從而給予學生一個正確的心理認知示范,為接下來糾正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奠定基礎。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以自己為引線,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到漢字的重要性,并在學習中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所在,進而逐步產(chǎn)生識文斷字的興趣。例如,課堂教學過程中直接和學生強調(diào)漢字識記的重要性,因為對于中學生來說已經(jīng)具備基本的是非辨別能力,直接了當?shù)谋砻鲬B(tài)度,反而更能讓學生接受,進而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重視漢字的學習。
漢字的學習本身就是依靠人的記憶能力,不論是思維記憶還是肌肉記憶都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理解以及不斷地重復來克服遺忘規(guī)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形式的趣味性非常重要,通過開展豐富的漢字教學活動,讓活動的趣味性和靈活性中和漢字學習帶來的乏味感,進而提高學生漢字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開展書法課,通過實實在在的寫漢字讓學生感受漢字之美的存在。相對于英語等語言來說,漢字具有獨特的形音義結構,尤其是在字的組成方面講究橫平豎直,因此在書寫方面能夠傳達出獨特的方正美感。通過書法課,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各種類型的漢字字體之美,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在識文斷字方面有一種全新的記憶形式,增添課堂的趣味性。
其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說文解字,來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漢字文化。例如漢字的結構形式獨特,往往是偏旁部首轉換就能組成新的文字,而且相同偏旁的字往往意思之間有聯(lián)系,如胖、肥、膩等詞都是“月”做偏旁,而其組成文字的意思往往和肉有關系,“瘦”、“病”、“痛”、“瘟疫”,都是以“疒”為偏旁,往往和人的身體不好的狀況有關系……通過字詞的字形歸類和解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字詞更深層次的構造內(nèi)涵,進而對漢字本身產(chǎn)生興趣。
漢字是我國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處處相關,我們在漢字教學中可以從學生身邊的實際事物出發(fā),讓學生了解漢字,了解中華漢字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于漢字的情感。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古詩詞,帶領學生感受漢字文化之美。相對于現(xiàn)代文來說,文言文更加傾向于“煉字”,所以在語言表達方面更加簡練,有內(nèi)涵,可以通過開展古詩文朗誦、賞析活動,讓學生感受漢字帶來的韻律美、修辭美等等,從實踐中感受漢字的魅力。
其次,從學生日常相關的事物出發(fā),感受漢字文化。例如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貼的對聯(lián),開展對聯(lián)收集和討論活動,讓學生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放飛思維的同時,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總之,對于漢字教育我們要從日常語文教學中的點滴做起,抓住一切機會,課上課下聯(lián)動,理論實踐相結合,喚醒學生的文化情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