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圣斌(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學,安徽合肥 230022)
以情境為載體的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圍繞某一主題,以知識間的內在邏輯為主線,創(chuàng)設脈絡清晰的系列情境并精設情境問題,將教材知識內容有機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對情境的體驗及其問題的思考、探究、交流中生成知識、鍛煉能力、升華情感。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實施的前提是創(chuàng)設適宜的主題式情境。主題式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一“選”二“構”。下面,筆者以“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一課為例,談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主題式情境的創(chuàng)設。
主題式情境的“選”是指教師在備課中依據一定的原則對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原始素材加以甄別和篩選,從中精選出最適切的情境素材。
情境的運用是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主題式情境的選取要堅持以目標定情境,追求情境的推進過程與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有機統(tǒng)一。
本課時對應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的“課程目標”為“積極參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實踐,體驗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感”。[1]7筆者通過對課程標準及教材文本的研讀,同時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明確本課時主題式情境素材的選取重點應以政府等公共部門進行的典型決策事件為中心展開,其目標是通過情境展現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歷程,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依法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和途徑,并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深切領悟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進而堅定積極參與民主決策的信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本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型學科課程……”[1]2面對眾多可供選擇的情境素材,教師要以學生的視角選取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素材。
本課中,筆者依據教學目標,初步遴選出了符合要求的近一年來本地政府決策的典型案例。接著,通過結合學情的調查了解得知:2016年下半年,隨著合肥地鐵時代的漸行漸近,“地鐵票價”成為市民茶余飯后關注的熱點話題。學生對此關注度高,同時對地鐵票價定價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鑒于此,筆者選擇了“2016年合肥市軌道交通(地鐵)票價制定決策”(以下簡稱“合肥地鐵票價決策”)這一事件的相關素材,創(chuàng)設主題式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和探究學習的欲望。
高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思維活躍,但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較薄弱,容易受到社會負面信息的影響,形成錯誤的“三觀”。因而課堂教學中應突出正面教育,弘揚正能量。這就要求在情境的選擇上堅持正面為主,同時輔之以必要的負面告誡,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創(chuàng)造條件。
本課教學中,考慮到社會聽證制度這一決策制度在我國各地的實踐操作中經歷了不斷完善的過程,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進的地方,如個別地方政府召開的價格聽證會中存在諸如代表結構不合理、重要決策信息不公開、操作程序存在瑕疵以及對代表的意見缺乏回應機制等問題,以至于有媒體批評指出如今個別地方政府的定價聽證會,在不少市民眼中成了一聽就漲的“聽漲會”、走過場的“聽話會”。學生中也或多或少受到類似負面信息的影響,在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區(qū)。筆者全面客觀地搜集整理了“合肥地鐵票價決策”有關聽證會的各類新聞報道以及政府發(fā)布的相關公告(如合肥物價局官網關于此次聽證會的第1號、第2號、第3號公告),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正面情境,同時也在其中滲透著對以上負面信息的積極回應,深化學生對社會聽證制度的理性認識與價值思考。
主題式情境的“構”是指教師在精選情境素材的基礎上,依據一定的建構方式將情境素材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和優(yōu)化,從而構建適宜的主題式情境。
教學需要情境,但并非多多益善。過多的情境會導致教學內容主次不分,課堂探究飄浮于表層,從而影響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因而主題式情境應圍繞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精心設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讓課堂教學變成情境堆砌的“故事會”。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并掌握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同時體會和感悟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教學難點是化解學生在理解社會聽證制度中存在的盲點、疑點等認識上的誤區(qū)。政府決策與公民的關系以及民主選舉與民主決策的內在聯系等內容不是本課的重點問題,學生也比較容易理解?;谝陨戏治觯P者以政府決策與公民的關系設置一則簡要的課堂導入情境,同時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置三則情境,詳略得當、量上適度,以保證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圍繞主題式情境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交流。
主題式情境的推進要考慮知識本身的內在邏輯性,否則易導致學生思維斷層現象。因而主題式情境的組合要以“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為主線進行有機串聯,優(yōu)化板塊布局。這樣便于學生在主題式情境的探究推進過程中保持思維的流暢,進而將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
本課教材內容的邏輯結構是:政府決策與公民的關系—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間接方式(民主選舉與民主決策的內在聯系)—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直接方式(四項制度)—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筆者依據教材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主線,將四則情境進行了有機串聯組合,并依次命名為“談體驗,議票價”“憶過程,探決策”“觀博弈,析聽證”“思微言,明價值”。主題式情境的組合布局實現了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tǒng)一,既符合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連貫性。
情境在教學中的運用既要營造有利于激發(fā)學習探究的意境,又要實現語言簡練。因而教師要對情境素材進行合理的采摘、提煉、濃縮,并進行精細化的打磨和潤色,實現質上的精當,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本課教學中,筆者在完成主題式情境素材串聯組合的基礎上,對四則情境進行了系統(tǒng)化的打磨和潤色,使每則情境既具有半獨立的、精練化的內容情節(jié),又有機構成一個一脈貫通、層層遞進的情境鏈。
情境一:談體驗,議票價
2016年12月26日,期盼了四年之久的合肥地鐵一號線正式通車,這標志著合肥正式跨入地鐵時代。乘車要明價,明價需決策。在通車前的7月份,合肥市物價局發(fā)布票價決策公告,一時間地鐵票價成為市民熱議的話題。
問題:你體驗過合肥地鐵嗎?感受如何?票價多少?是否能接受?物價局的票價制定得合理嗎?
設計意圖:立足合肥本土,創(chuàng)設學生經過親身體驗的生活化情境,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在分享體驗的過程中,自然地過渡到對票價的關注,進而意識到政府的公共決策關系到我們公民的切身利益。這樣新課的導入便水到渠成了。
情境二:憶過程,探決策
合肥地鐵票價決策從7月開始到11月最終作出定價決定,前后歷時四個月之久。合肥市物價局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做法,依法合規(guī),確保決策過程“合民意、得民心”。具體為:
(1)通過網絡、郵箱、電話等方式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了解民意。
(2)召開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方案進行分析論證,集中專家智慧。
(3)初步形成兩套備選方案并在官網進行公示,廣開言路,集思廣益。
(4)召開票價制定聽證會,發(fā)現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完善優(yōu)化。
問題:合肥地鐵票價決策你知曉嗎?你或身邊的人是否有參與的經歷呢?請結合教材思考:上述做法反映公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參與民主決策?它們各自有何特點及作用?
設計意圖:本情境以高度濃縮的方式再現票價決策歷程,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了解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并歸納、比較各自的特點及作用,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重點。
情境三:觀博弈,析聽證
合肥市物價局于2016年8月26日召開“合肥市軌道交通(地鐵)票價制定聽證會”。
【人員構成】
本次聽證會主要由地鐵經營方申請,市物價局主持,包括10名消費者代表、1名經營者代表、1名利益相關方代表、2名專家學者以及7名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政府和社會組織代表組成的參加人悉數到場。多家媒體記者和部分獲準的旁聽人員也一同見證了此次聽證會。
【方案陳述】
跨度單程票票價單程票票價2元跨度 6 2元分段 1 2票價方案一乘坐里程(公里)0≤里程≦4 4<里程≦10 4公里6公里3元票價方案二乘坐里程(公里)0≤里程≦6 6<里程≦12公里 6公里3元
4元4元5元12<里程≦19 19<里程≦27 5元3 4 5 10<里程≦18 18<里程≦28 28<里程8公里10公里每10公里增加1元7公里8公里每9 27<里程 公里增加1元
理由:軌道交通資金投入大、運營成本高。兩套方案的運價與成本相比,均處于較低的水平,體現了公益性的原則。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運價相比,地鐵票價均高于公共汽車運價而低于出租車運價,符合合理比價的要求。
【觀點交鋒】
聽證會現場,20多名代表分別就定價高低、優(yōu)惠政策、市民承受能力等焦點話題進行熱烈討論。
消費者:2元,我們想坐更遠的距離;降低一些出行成本,可以讓合肥市民更好地享受到軌道交通帶來的紅利。
政協委員:票價一方面要考慮企業(yè)的運行成本,也要盡量讓利于民,多考慮合肥市民的收入。
專家:目前國內沒有地鐵是盈利的,能維持就已經很不容易,從運營成本來看,票價制定還是比較合理的。
問題:(1)參加此次聽證會的人員構成有何特點?聽證會為何不能由地鐵經營方主持?為何要邀請媒體參加?(2)各方意見的主要差異是什么?原因何在?(3)如果你是決策者,在進行聽證決策時,如何理性對待代表們的意見?
設計意圖:本情境在情境二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社會聽證制度進行深入透析。情境的創(chuàng)設參考了教材中“某省居民階梯電價聽證會”和“模擬聽證會”兩個探究活動,并將二者的核心內容進行了有機整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情境問題,以及在線鏈接合肥市物價局官方網站中的“政務公開”欄并查詢“物價局對此次聽證會參加人的主要意見的采納情況及理由”,化解學生對社會聽證制度認識上存在的盲點和疑點,提升學生對社會聽證制度的理性認識,進而有效突破社會聽證制度這一教學難點。
情境四:思微言,明價值
網友小小豬快跑:本次地鐵票價制定中,政府把制定地鐵票價行為的過程、內容、方案等向社會公布,征求公眾意見,論證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值得肯定。
網友手強笑道回復@小小豬快跑:對!尤其在聽證會上參加人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既發(fā)揚民主,又更有科學性。
網友愛的可恨回復@手強笑道:當然,除此之外,這樣做也有利于我們老百姓理解接受,今后有機會也要參與類似的活動!
問題:透視網友的觀點并結合自己的感悟,談談我們公民參與決策過程的重要價值。
設計意圖:本情境既是對情境二、三的價值思考,也是對情境一的呼應。情境創(chuàng)設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了微博網友對票價決策中政府發(fā)揚民主作風做法的積極評價。學生通過透析網友的觀點,既深切領悟了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重要價值,掌握了教學重點,又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升華。
總之,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建立在情境素材的精選與精構基礎之上。它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創(chuàng)設適宜的主題式情境,實現情、境、理的交融,進而使思政課堂煥發(fā)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