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我們的教授被問及中華文化如何博大精深法時?;卮鹫f:“既然博大精深,豈能幾句話給你講清楚?沒法講?!?/p>
我覺得未免尷尬。仔細想想,幾乎無人不講其博大精深,卻又說不太清楚博大精深于何處。我們還是分析分析這個博大精深吧。
一是博,意即淵博、豐盛、多樣、富饒。我們是個古國、大國,郁郁乎文哉,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人口十幾億,文字甲骨篆隸、正楷行草,文獻河圖洛書,說話官話加六大南方方言體系。毛主席的說法則是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大物博,以及在文學上有半部《紅樓夢》。
更重要的“博”是中國人的選擇空間,一面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肝腦涂地,報效朝廷,一面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一面是溫良恭儉讓,絕不犯上作亂,一面是“侯王將相,寧有種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一面是循規(guī)蹈矩、謙虛謹慎,一面是“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一面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一面是“與時俱化”,不拘一格,“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一面是“邦有道”則知則仕,一面是“邦無道”則愚則卷而懷之。一面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知其不可而為之”,一面是“無可無不可”“隨機應變”信如神……
二是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十分喜歡大,格局胸懷、時空體量、包容汲取、伸延發(fā)展,無不求大。諸子百家的演繹功力遠勝經(jīng)驗歸納。莊子的鯤鵬,一飛沖天,九萬里掀動扶搖羊角。老子的道,一曰大,二曰遠,三曰逝,四曰返??鬃拥牡?,朝聞可以夕死。孟子稱孔子為“集大成者”,后世則封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孟子還鼓吹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边€有什么“論萬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到處是高談闊論、豪言壯語。直到今天,我們提倡的是大格局、大思路、大氣磅礴、識大體、顧全大局。叫作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大河沒水小河干。叫作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當然中華民族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知道某種情況下一味求大,有可能演變而成為空洞、夸張、失實等負面現(xiàn)象的淵藪?!按蠖?,這是最輕微溫柔的質疑了。“好大喜功”,是歷史人物的經(jīng)驗教訓?!按蠖鵁o當”,就是說失去了針對性與實際意義的大,全不中用。假大空、吹牛皮、放大炮,這是一種揭示,也是一種厭棄和痛苦。
三是精。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兩方面的“精”,引人入勝。一個是做人處世上的精明精當。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胺蛭ú粻帲誓芘c之爭”“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過猶不及”“恰如其分”“留有余地”“莫為已甚”;還有民間的“先小人后君子”“親兄弟,明算賬”“退一步海闊天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吃一塹、長一智”,等等。
另一方面的“精”主要表現(xiàn)在文學、書畫(主要是書法)、戲曲、烹調、園林、工藝上。
比如中華書法,心平氣和、龍飛鳳舞、精神氣質、風格人性、情懷志向、匠心功底、學養(yǎng)定力、雅俗深淺,萬物皆備于我。它是無聲的交響,無人的起舞,直到人間各種吉兇禍福、順逆通蹇、血壓免疫、微恙絕癥……盡在其中。
比如宜興陶壺、景泰藍工藝、鼻煙壺內畫,還有《核舟記》里描寫的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更不要說大量生產且成為產業(yè)的湘繡、蘇繡、杭繡等等了。
按中國人的思路,太精了也會玩物喪志、因小失大、畸形發(fā)展、巧言令色、怪力亂神、埋頭摳哧、失落方向。好極了,中華文化有一正就有一邪,有一邪就有一扶正袪邪的法門。
四是深。中華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強調謀略,強調藏而不露。強調“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中國政治家喜歡搞什么“喜怒不形于色”,不露聲色、變化莫測。中華文化的深刻處常常在于它的辯證思維,特別是《周易》與老莊的辯證思維:一陰一陽謂之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無為而無不為;殊途同歸、百慮一致;柔弱勝剛強;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哀兵必勝;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一切事物與秉性都會有正反兩面。博,大發(fā)了抓不著中心,開雜貨店、古玩鋪、廢品站。太大了與凡人俗人接不上地氣,聯(lián)系不上實際,無的放矢,不著邊際。太精了成為智巧奢靡。太深了摸不著脈絡痕跡,更無法普及群眾,于人世少有裨益。
說到這里不妨再想一想,為什么大家都愛說博大精深,講起博大精深來卻有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為難。博大精深,畢竟是欣賞、贊頌、膜拜的仰視語言。
而文化的中心是人,是生活,是現(xiàn)實的求福與免禍,是世道與人心,是品質與能力,更是實用與功效。一種文化博不博、大不大,并不如它是否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更好的發(fā)展前景、更和諧的人際關系及人與社會的關系重要。文化的意義不在于自身的觀感,而在于它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效性、生命力、凝聚力,包括此種文化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品質與能力。
我們愛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愿意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還可以討論研究它的博大精深法。與博大精深相比,有沒有別的詞可以更具體實在親和地描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也不妨一試。例如,我就喜歡強調中華文化的此岸性與積極性、精英性,強調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與調適能力,強調中華文化的經(jīng)世致用、樂觀柔韌、蛻變破繭、生生不已的特色。
(摘自《中華玄機》天地出版社 圖/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