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喜平
[摘 要]油松毛蟲是一種常見的病蟲害,應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是一種無公害防治措施。毒繩制作工藝簡單,適合大面積推廣應用,通過幾種制作配方的試驗比較,以氰戊菊酯和機油配比1:5為最佳。通過春秋兩季的防治效果對比,春季防治效果更為理想。
[關鍵詞]油松;松毛蟲;毒強;技術方法;藥物配比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8)15-0398-01
油松也稱東北黑松,為我國特有樹種,具有分布廣,分布區(qū)氣候條件相差懸殊的特點。分布區(qū)域北界為內蒙古的陰山,西至寧夏的賀蘭山、青海的祁連山、大通河、湟水流域—帶,南至秦嶺,巴山北坡,西南到四川西北部,云南北部,東至山東的蒙山。陜西、山西為其分布的中心,在遼寧、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河南的分布也較為廣泛。
油松木材堅硬、強度大、耐磨擦、紋理直,耐腐力強,是建筑,橋梁、礦柱、枕木、家具等重要用材。油松還可采割松脂、提煉松香、松節(jié)油,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油松根系發(fā)達,樹冠常綠,樹體高大美觀、生長快、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瘠薄,是我國北方地區(qū)荒山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其固土保水能力強,也是山地溝壑造林水源涵養(yǎng)林、水土保持林以及用材林的優(yōu)良樹種。
為了有效控制松毛蟲災害,可采用毒繩防治方法。該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不殺天敵的優(yōu)點,特別是對高大松樹的松毛蟲防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有效控制松毛蟲對松林的危害。
1.松毛蟲的習性
松毛蟲分布于中國華北。寄主為油松,馬尾松。松毛蟲每年發(fā)生的世代,因種類和氣候條件不同而有很大差異。落葉松毛蟲在東北2年或1年完成1代。
成蟲翅展45-63mm,體色有棕、褐、灰褐、灰白、枯葉等色,觸角鞭節(jié)淡黃色或褐色,節(jié)枝褐色。前翅花紋較清楚,中線內側和齒狀外線外側具1條淺色紋,頗似雙重,中室端白點小可識別:亞外緣魔列黑色,各斑略成新月形,斑列常為9個組成,7、8、9三斑斜列,內側襯有淡棕色斑.后翅中間隱現(xiàn)深色弧形魔。雄亞外緣斑列內側呈淺色斑紋。
蛹粟褐色或晴紅褐色,臀棘短.末端稍彎曲,或卷曲,呈近圓形,雌蛹長23~32mm,雄蛹長20~26mm.繭灰白色或淡褐色,附有黑色毒毛。
卵橢圓形,長1.7mm,寬1.2mm。初產時色澤較淺,精孔端淡綠色,另一端為粉紅色,孵化前呈紫紅色。成塊狀,每一雌蛾產卵200~800粒,一般300~500粒。
幼蟲初孵幼蟲頭部棕黃色,體背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4~72mm,灰黑色,體側有長毛。額區(qū)中央有一塊狀深褐斑,各體節(jié)縱帶上白斑不明顯,每節(jié)前方由縱帶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腹面棕黃色,每節(jié)上生有黑褐斑紋,兩側密被灰白色絨毛。幼蟲—般在上午6~9時孵化,初孵幼蟲在3齡前比較集中,有吐絲下垂習性,借風力傳播,3齡以后分散活動,幼蟲期共有6~9齡,以3~5齡幼蟲越冬。
2.毒繩防治松毛蟲災害技術方法
2.1 毒繩的制作
毒繩的制作采用滅殺斃和機油,配比為1:9或1:5,氰戊菊酯和機油的配比1:9或1:5。把配好的農藥和機油放入大鍋中,攪拌均勻后加溫,待溫度適宜后把紙繩放入鍋中浸泡,時間大約為40分鐘。紙繩浸好后撈出淋干后,把紙放入塑料袋中,放好使用標簽,用壓塑機壓好裝入絲袋中以便于運輸和使用,然后就可以綁扎在樹干上了。
2.2 防治效果的測定
用以上的配方制好毒繩,在油松林設置標準地進行效果試驗,每1標準地選10株標準樹,在3月份進行綁繩作業(yè)。每兩天調查一次樹下死蟲數(shù),直至松毛蟲上樹結束,最后再查清樹上的活蟲數(shù)。
滅殺斃和機油的配比1:9的防治效果沒有1:5的防治效果好,氰戊菊酯和機油的配比1:9的防治效果沒有1:5的防治效果好。滅殺斃兩個配方的防治效果沒有氰戊菊酯兩個配方的防治效果好。因此,在大面積生產防治過程中應該選用氰戊菊酯和機油的配比1:5的配方,確保理想的防治效果。
2.3 不同季節(jié)對防治效果的影響
應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應適時,采在春季松毛蟲上樹之前完成。秋季在松毛蟲下樹之前的10月上旬完成。在兩季防治過程中,防治效果有一定差異。通過綜合分析,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春季平均死亡率為93.8%,秋季平均死亡率為81.1%,兩季相差12.7%。這是氣溫反差變化的結果。春季松毛蟲上樹往返次數(shù)多,中毒的機會多。秋季天氣變化大,有的松毛蟲從樹上下來后直接爬到樹下的土層或巖石下越冬,被毒殺的機會少。所以,在春季毒繩防治松毛蟲效果明顯優(yōu)于秋季。
在春季采用毒繩防治松毛蟲,此時松毛蟲的天敵尚未頻繁活動或仍在冬眠,故松毛蟲的天敵被毒殺的機會少,對其有保護作用。毒繩制用簡便,對人畜也較安全,對環(huán)境污染少,是一種較好的防治松毛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