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境外涉藏NGO的行為動機分析

      2018-04-11 07:31:55曾曉陽褚遠輝李冬蓮
      大理大學學報 2018年1期
      關(guān)鍵詞:香格里拉西藏

      曾曉陽,褚遠輝,李冬蓮

      (大理大學,云南大理 671003)

      藏文化與藏傳佛教在西方已成為一種時尚。1989年,在西方反華勢力操縱下,達賴喇嘛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此后,西藏元素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之一,并受到各界名人的追捧,如參議員Pat Moynihan、Ted Kennedy和Jesse Helms,好萊塢明星Richard Gere、Steven Seagal和 Harrison Ford,商界大腕Peter Hires,作曲家Phillip Glass,億萬富翁女繼承人Andrea Soros和Gigi Pritzker等;達賴喇嘛的相片與靈魂音樂家雷·查爾斯①雷·查爾斯(Ray Charles,1930—2004),美國靈魂音樂家、鋼琴演奏家。他開創(chuàng)了節(jié)奏布魯斯音樂,他是第一批被列入搖滾名人堂的人物之一,《滾石雜志》亦把他列為“100個最偉大的藝人”中的第二位。法蘭克·辛納屈稱他為“音樂界唯一的天才”。2004年雷·查爾斯去世后,其生平被拍攝成了記錄片《靈魂歌王》。和共產(chǎn)主義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卡爾·馬克思的相片一起在著名的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的店鋪櫥窗里展出;公益廣告中,喇嘛穿過一片荒蕪之地,告誡電視機前的一代人:佛陀的教導遠勝于心靈感應(yīng);西藏題材成為好萊塢的熱門,如《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②達賴喇嘛的姐姐在該影片中串演角色。該影片因嚴重歪曲歷史、丑化我黨形象,而遭到抵制。。

      為何西藏如此有吸引力?那些從未到過西藏、從未與藏人一起生活過的人為何對“藏獨”情有獨鐘?為何境外涉藏NGO誓言“藏獨未竟誓不休”?世界如此之大,為何它們偏偏盯住西藏?要厘清這些問題,需從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理解NGO的行為動機。

      事實上,境外涉藏NGO的起源與發(fā)展,既有外在的國際政治背景的因素,也有內(nèi)在的社會心理因素,即NGO的行為動機因素。NGO成員行為的深層因素在于: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文化土壤、西方社會的香格里拉情結(jié)、捐贈的回饋預期、反共社會思潮、自由的人道主義價值。

      一、宗教動機

      印度政府劃拔給流亡藏人的土地,生存條件惡劣,資源匱乏;而印度本身是人口過剩的發(fā)展中國家,能提供的資源與發(fā)展機會相當有限。在此情況下,初到印度的藏人,處境極為艱難?;诘鼐壵慰紤]的美國政府,與基于宗教感情的NGO一起,給流亡藏人提供了亟需的援助。捐贈者視流亡藏人為“精神人”——無論生存條件多么艱難,仍能堅守其信仰。

      這種宗教動機往往由基督教∕天主教所激勵。在西方基督文化中,慈善與犧牲是獲得上帝恩寵的基本途徑,也是能否被救贖的前提條件。那些信仰較為堅定的基督徒,往往慷慨地給予窮人、流離失所者或其他處于困境中的人力所能及的幫助。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是他們的宗教義務(wù),也是被救贖的前提。并且,基督教與佛教的教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暗合之處,因此,基督徒在宗教情感上容易與流亡藏人產(chǎn)生共鳴。西方基督徒是流亡藏人的主要捐贈者,其中一些人也往往以會見達賴喇嘛或參與藏傳佛教的宗教儀式為榮。某位NGO主任的一番話道出了這種個人宗教情愫:“促使我留在這里的原因純粹是個人興趣。我不由自主地卷入。在藏人身上有一種東西進入你的血液,并促使你再三回來。我曾在世界不同的難民營長期工作過,但從來沒有如此深涉其中。這些流亡藏人是無法抗拒的,不是嗎?”〔1〕

      二、西方的香格里拉幻想

      香格里拉情結(jié)即把西藏想象成香格里拉、渴望藏人的那種超越世俗痛苦的靈性生活。

      為何把西藏想象成香格里拉?作為香格里拉的西藏敘事如何促進了涉藏國際NGO的發(fā)展?

      其實,在流亡藏人進入印度以前,西藏早已在西方的想象中了。最古老的西藏敘事見于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關(guān)于西藏巨蟻開采金礦的描述。這類描述經(jīng)過歐洲旅行家、殖民官員的傳播而廣為人知。Heinrich Harrer、Alexandra David-Neel、Sven Hedin和William Rockhill等人,把西藏描述成一個狂野的無法進入的神奇地方。由此,西藏就成為一個世外桃源、一個遙不可及的隱喻——香格里拉。

      畢肖普在《香格里拉之迷:西藏,游記和西方的異域想象》一書中,分析了從18世紀以來的關(guān)于西藏的游記作品,檢視了各種虛擬的西藏敘事。他認為,18世紀時,由于西藏是一個未開發(fā)的、無法進入之地,因此,當時的人們想象西藏是個充滿神奇事物的、謎一般的地方〔2〕27;19世紀時,西藏已是英屬印度的邊境,此時西方殖民者把西藏想象成一個蘊藏巨大財富的(可能是大金礦)、尚待開發(fā)的寶地,同時,西藏也是個“背信棄義”之地〔2〕96;19世紀末,隨著殖民探險活動的開展,作為世界最高的地方,西藏正如??恐Z亞方舟的亞拉臘山(Mount Ararat)一樣,又被想象成人類的避難所:在地球大災(zāi)難后,西藏,作為一個未被人類污染過的地方,幸存下來,并且保留下了人類未來的種子〔2〕101;20世紀,精神家園失落的西方又把西藏看成一個永恒的中世紀遺物,在那里可以找到西方消失已久的智慧。由此,“拯救”西藏的沖動得以產(chǎn)生〔2〕173。在“藏獨”勢力進入印度以前,西方對西藏的想象又一次升級:烏托邦式的西藏一片祥和,充滿希望、愿景、智慧和真義,在那里,精神導師能幫助迷失的西方再次找到出路〔2〕210。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把以上的西藏元素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作了在當時最暢銷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小說講述了四個來自英美的僑民被綁架后帶到西藏,在那里享受著永恒、和平的天堂生活。該書給秘境西藏取名香格里拉,并聲稱撰寫該書的目的是保存所有人間美好的事物。三年后,同名電影問世。電影的開場白頗具誘惑性:在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今天,你是否夢想過有這么一個地方:和平、安全、生活愉悅而非斗爭?電影中的香格里拉是這樣一幅勝景:瀑布和寧靜的池塘點綴其間、美麗的婦女、殷勤的土著、盛宴、妙樂、黃金遍地、長生秘笈,一個200歲的賢明的神父溫和地治理該地。香格里拉愿景是一個逃離了痛苦甚至死亡的天堂,在那里,智慧、溫順勝過激情而永存。

      對于那些目睹自己社會積弊叢生而又無力解決的現(xiàn)代人而言,也許在地球的某個地方真的存在一個香格里拉,這種想法實在太有誘惑力了。畢肖普認為,到二戰(zhàn)結(jié)束時,從戰(zhàn)火中幸存下來的人們發(fā)現(xiàn)香格里拉的泡影已幻滅,而且這種幻滅感無所不在。香格里拉的愿景所揭示出的不僅僅是作為個體生命的現(xiàn)實幻滅感,它也是對整個現(xiàn)代文明不滿的表達。也正因為如此,在現(xiàn)代人的想象世界里,香格里拉式的西藏是如此“親密無間而又至關(guān)重要”〔2〕211。

      創(chuàng)建涉藏國際NGO的心理基礎(chǔ)正是這種香格里拉情結(jié)。在NGO的想象中,流亡藏人不是來自地理意義上的真實西藏,而是來自于另一個香格里拉式的西藏——那個擁有神秘智慧和古老文明的西藏。香格里拉式的西藏之想象,將流亡藏人與其他流亡者相區(qū)分。這種想象使流亡藏人顯得更易識別,也更值得幫助。下面這份支持聲明是出自一個美國的NGO(Tibetan Friendship Group)的創(chuàng)建人之手,這是歡迎流亡藏人抵達美國的賀辭,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香格里拉情結(jié)的影響。賀辭在對西藏流亡者(主要是喇嘛與學生)作了一番介紹后,接著說:“這些由我們的東方兄弟帶來的靜坐禪修,還有自由基督使團的拓展,都是今天的美國所需要的。佛陀和蓮花生大師曾預言過佛教西傳。每讀至此,我不禁回憶起大概100年前古老的智慧傳入這片土地的情景:1875年神智學會在紐約創(chuàng)建①神智學會由俄國通神學家布拉瓦茨基夫人于1875年在紐約創(chuàng)建。布拉瓦茨基夫人研究招魂術(shù)和神秘主義,自稱在西藏和印度居住數(shù)年,拜印度教諸位大圣為師,其著作《除去面紗的艾西斯》是神通學的教科書。,其座右銘是:沒有哪個宗教勝于真理?!薄?〕

      作者將流亡藏人與其他許多宗教團體尤其是基督徒作比較,相信今天的美國需要他們的智慧。

      從“藏獨”勢力進入印度開始,香格里拉敘事繼續(xù)延續(xù),并囊括了許多新的時代主題。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印度和尼泊爾生活的許多高僧紛紛西行傳法。在此背景下,香格里拉敘事的主題是藏傳佛教;80年代至90年代,伴隨著國際西藏運動的開展,香格里拉敘事的主題又聚焦于民族自決權(quán)、保護民族文化、環(huán)保、文化多元主義等。如今,藉由各種傳播工具,在諸如藏傳佛教、人權(quán)、環(huán)保等議題上,香格里拉敘事仍在繼續(xù)。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小說《香格里拉》的問世。作者是兩個來自美國的“藏獨”支持者與“人權(quán)衛(wèi)士”:Eleanor Cooney和Daniel Altieri。該小說的立意是續(xù)寫詹姆斯·希爾頓的名作《消失的地平線》。同時,小說也“與時俱進”,引入了新的“時代主題”,如西藏的“人權(quán)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小說肆意地詆毀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下的中國:她不僅是西藏的“敵人”,也是世界上所有捍衛(wèi)自由、人權(quán)、環(huán)保者的“敵人”。小說作者的一番言論清楚地揭示了他們身上的香格里拉情結(jié)?!耙郧暗奈鞑乜偸悄敲疵篮茫藗冃腋0部?。”Eleanor Cooney解釋說,“如今,這一切都煙消云散了”。Daniel Altieri進一步解釋:“寫這部小說的目的是,我相信香格里拉是可能的,即便是今天,在這個被踐踏的地球上有那么一個未被發(fā)現(xiàn)之地……在此地,你重新種下人性的種子,諸如此類的美好事物在此地生生不息。”〔4〕

      以下是分裂集團偽宗教文化事務(wù)部網(wǎng)站中的兩則關(guān)于西藏環(huán)保的言論。與其他類似謊言一樣,為迎合西方的環(huán)保觀,它們視舊西藏為恪守環(huán)境倫理的“典范”,視藏人為天生的環(huán)保主義者、環(huán)保事業(yè)的捍衛(wèi)者。

      幾個世紀以來,藏人生活在廣袤、人口稀疏的“國度”,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處……藏人的觀點與環(huán)保組織的主張是相似的。不同之處在于,藏人的觀點不限于動物,而擴展至六道眾生?!?〕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國家或民族,能夠與環(huán)境完全和諧相處……幾個世紀以來,藏人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未受現(xiàn)代文明污染的世界,并且,由于相信動植物和其他自然元素的相互關(guān)系,因此,一個廣為接受的禁忌是反對過度開發(fā)自然?!?〕

      藉由這些傳播形式,香格里拉敘事繼續(xù)延伸,并不斷與新的時代主題相調(diào)適。許多人開始對西藏感興趣,并不是因為他對真實的西藏有所了解,而是因為香格里拉敘事與他們所追尋的價值相默契。國際NGO把“拯救西藏”與拯救它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混同起來,理查德·基爾明確表達了此意:“拯救作為精神與文化的西藏……就是拯救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它?!薄?〕

      三、捐贈的回饋預期

      據(jù)傳統(tǒng)的佛教捐贈理論與因果報應(yīng)之說,所捐贈物會以某種價值形式在某個時間(有現(xiàn)世報與來世報之別)返還給捐贈者。如佛教經(jīng)典記載,一個乞丐傾其所有為佛陀的法會供燈一盞,并祈請眾生皆得解脫。她的這種功德甚大。法會結(jié)束后,目健連尊者收拾供臺時,使用神通也無法熄滅此供燈。這一乞丐后來成為王妃。

      在NGO的捐贈者看來,援助流亡藏人的這種行動是種下善因,這一善因會在將來某個時間結(jié)成善果。

      四、反共思潮

      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是兩種迥異的制度形態(tài)。資本的本性是增殖與擴張,并且使落后國家從屬于西方文明國家,把西方的價值觀與制度模式推廣至全世界。社會主義及其高級形態(tài)的共產(chǎn)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是消滅剝削,解放全人類。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兩種制度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開了殊死較量,冷戰(zhàn)的鐵幕把世界分割為東西兩大陣營。抵擋共產(chǎn)主義,并且把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quán)等價值理念傳播到全世界,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天命”。這種時代思潮在當時彌漫整個西方世界,其流毒至今未除。在各種復雜的內(nèi)外因素共同作用下,蘇聯(lián)解體。

      在新中國誕生與成長的整個歷史進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反共力量一直在扮演破壞者與顛覆者的角色。從扶持蔣介石打內(nèi)戰(zhàn),到朝鮮戰(zhàn)爭、紅色高棉運動、越南戰(zhàn)爭等,它們一直在企圖包圍、阻遏“共產(chǎn)勢力的擴張”,而支持西藏分裂集團只是整個戰(zhàn)略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它們看來,中國人民解放西藏是軍事“侵略”,而流亡藏人則是共產(chǎn)主義“擴張”的“犧牲品”,阻止共產(chǎn)黨“接管”西藏,在中印之間制造出一個緩沖區(qū),就可阻止共產(chǎn)黨向南亞的“滲透”?;谶@種算計,它們?yōu)椤安鬲殹眲萘Σ贿z余力地提供各種軍事與物質(zhì)支持。

      蘇聯(lián)解體后,西方在品嘗“歷史性的勝利”之余,將戰(zhàn)略重心轉(zhuǎn)移至中國。一方面通過構(gòu)筑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北約東擴等一系列動作,完成了對中國的戰(zhàn)略包圍,壓縮中國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妄圖以和平演變的形式逐漸改變甚至顛覆中國社會主義政權(quán)。他們企望在與華全面接觸、交流、互動中,將西式的價值觀巧妙地滲透進中國人的靈魂,通過改變一個民族的思想來改變其政權(quán)。

      在此視域下,涉藏NGO對流亡藏人的援助也是“抵制共產(chǎn)主義努力”的一部分。通過慷慨且持續(xù)的援助,境外涉藏NGO向世界表明,它們始終是“自由世界”中反共陣營的行動者。

      五、自由的人道主義價值

      NGO在推進“藏獨”時,它們也在推進自身所秉持的價值思想和政治文化。這些思想價值與政治文化植根于西方自由的人道主義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強調(diào)個體有權(quán)利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生活;政府的責任是保護這種個體的權(quán)利。不論國際NGO所標榜的是人權(quán),還是佛教,抑或是文化多元主義,它們要促進的就是這種自由的人道主義價值。

      NGO的成員對該組織都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在國際NGO工作的成員,其價值觀或?qū)ι钜饬x的思考,或?qū)θ诵缘乃伎嫉葌€體層面的體認,與該NGO所標榜的宗旨有某種一致性,這種宗旨的核心就是自由的人道主義價值。

      NGO所提倡的藏文化、靈性生活等,不僅限于藏人,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通過維持與所資助的藏人的關(guān)系或其他援藏活動,NGO參與并體認了藏人的生活方式和藏文化;而接受它們援助的流亡藏人,為了能持續(xù)獲得援助,也需要調(diào)適自身,去接受NGO的價值思想和政治文化,并以之作為指導,重新界定“藏獨”。在與這些國際援助組織的互動中,流亡藏人不斷地調(diào)適自身,按照資助方的西藏表述框架,去定義自身。在此過程中,流亡藏人用西方的表述對自己的價值、文化、傳統(tǒng)進行了再解釋。經(jīng)由不斷的互動,西式的西藏表述逐漸取代了真實西藏的表述。在此意義上,國際援助組織的行為動機作為一種機制化力量,形塑了流亡藏人。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分析只是對援藏國際NGO的應(yīng)然狀態(tài)作的理論探討,至于它們的實然狀態(tài),由于受到國際政治力量的滲透與操控等因素的影響而更為復雜。

      六、結(jié)語

      在達賴喇嘛時代,西藏分裂集團是依靠達賴喇嘛這個卡里斯瑪型人物,來彰顯其國際存在;而在將來的某一天,隨著達賴喇嘛的離去,西藏分裂集團中的卡里斯瑪人物消失,從而不可避免地進入后達賴喇嘛時代。

      在后達賴喇嘛時代,部分涉藏NGO將出現(xiàn)“運動疲勞綜合癥”,即在經(jīng)過幾十年的折騰后,它們看不到可預期的“前景”,而一再重復的運動帶來的只是心理的疲憊。與此同時,隨著“藏青會”暴恐活動的抬頭,涉藏NGO將出現(xiàn)兩種發(fā)展傾向,即部分NGO支持偽政府的非暴力路線;另一部分NGO支持“藏青會”的暴力路線。同時,將產(chǎn)生一些新的支持暴力路線的NGO,這類新產(chǎn)生的NGO是各種復雜外力合謀的結(jié)果。比如CIA的秘密行動需尋求NGO作代理人、“疆獨”對“藏青會”的支持也可能以NGO的形式進行等等??傊灰安厍鄷贝虺霰┝Φ钠鞄?,各種秘密援助將隨之而來,這些援助往往會以NGO的面目出現(xiàn)。

      〔1〕DEVOE D M.Survival of a Refugee Culture:the Longterm Gift Exchange between Tibetan Refugees and Donors in In?dia〔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3:48.

      〔2〕BISHOP P.The Myth of Shangri-La:Tibet,Travel Writing and the Western Creation of Sacred Landscape〔M〕.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89.

      〔3〕MURIAL L.Letter from America:Coming of the Tibet?ans〔J〕.Tibetan Review,1975,10(3):22-23.

      〔4〕ANTHONY T.A Return to Shangri-La with an Intriguing Real World Twist〔DB∕OL〕.(1996-06-30)〔2017-08-03〕.http:∕∕www.radioradicale.it∕exagora∕world-tibet-networknew-0.

      〔5〕YESHI K.The Tibetan Buddhist View of the Environ?ment〔M〕.Dharamsala: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Cultur?al Affairs,1991:264.

      〔6〕FINK M.The Tibetan Environrnent Prior to the Chinese Invasion〔M〕.Dharamsala:Department of Religion and Cul?tural Affairs,1991:257.

      〔7〕KLOEHN S.Dalai Lama Offers Simple Answers To Com?plex Questions〔DB∕OL〕.(1996-07-29)〔2017-08-03〕.http:∕∕articles.chicagotribune.com∕1996-07-29∕news∕9607290059_1_dalai_lama-tibetan-buddhists-nonviolence.

      猜你喜歡
      香格里拉西藏
      香格里拉(三首)
      香格里拉(2023年2期)2024-01-04 05:36:48
      都是西藏的“錯”
      學與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香格里拉行
      香格里拉(2021年2期)2021-07-28 06:51:04
      我們一起去西藏
      民族音樂(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香格里拉
      尋找香格里拉
      神奇瑰麗的西藏
      一個人的西藏
      海峽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與虛無
      劍南文學(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西藏非遺
      政和县| 镇沅| 曲阜市| 诸城市| 佳木斯市| 淮阳县| 始兴县| 鄢陵县| 蓝田县| 黄骅市| 日照市| 桓仁| 柏乡县| 阜城县| 岳池县| 绩溪县| 正阳县| 巴彦淖尔市| 辽源市| 华蓥市| 鲁甸县| 阿克陶县| 鄂托克前旗| 曲松县| 息烽县| 丁青县| 浏阳市| 丁青县| 绥芬河市| 琼结县| 五大连池市| 精河县| 马尔康县| 靖西县| 定安县| 泌阳县| 韩城市| 上饶市| 兴国县| 偏关县|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