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李 玲,曾 堅
(1.天津大學 建筑學院, 天津 300072;2.天津理工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 天津 300384)
據了解,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應急防災知識的普及率較高,在美國要求18歲以上公民學習急救知識;日本把應急防護、急救知識列入中小學必修培訓課程[1]。而我國公眾應急防護知識普及率不足1%[2]。2003年“12·23”開縣井噴,2008年汶川8.0級地震,2015年“4·6”福建PX項目爆炸,“8·12”天津港特重大爆炸安全事故等災害的救援過程中更是凸顯了我國專業(yè)應急救援人才的缺乏[3]。
“國際防災十年”世界會議提出“教育是減輕災害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全民減災教育的滯后已經成為我國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的瓶頸。董澤宇[4]提出了應急教育的對象、系統和層次,單大圣[5]主張以學校減災教育為起點打好基礎,建立社會化的全民減災教育體系。吳曉濤、姬東艷[6]結合我國實際,從完善法律法規(guī)、促進社會參與、規(guī)范教育內容、制定評價機制等方面對小學應急教育體系進行了優(yōu)化研究。災害教育始于學校,而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國家棟梁”,因此培養(yǎng)并提高大學生的應急能力,對于加速我國公眾整體應急知識的普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可以為培養(yǎng)專業(yè)的應急管理及技術人員奠定基礎[7]。目前眾多學者對于大學生應急教育的研究多從公共衛(wèi)生角度出發(fā),停留在問題分析及決策研究等理論層面[8-10],致力于應急教育體系的構建。該文則從應用出發(fā),理論聯系實踐,對某高校大學生開展了應急教育理論教育及實操訓練,通過效果評估發(fā)現該教育體系的實施從整體上提高了大學生的應急救援理論水平和實戰(zhàn)能力,效果顯著。
通過調研,截至到2017年8月,全國2 879所高校中,開設安全工程專業(yè)的高校共有150所,其中,開設了逃生與自救、應急救援概論等公共安全應急方面課程的高校更是寥寥無幾。而我國大學生獲得應急能力的途徑主要依靠體育課;媒體包括電視、網絡、書刊等;相關報告、講座等;和其它(包括軍訓)等[11]。僅有不足5%的學生參與過應急能力有關的培訓、學習或交流。因為獲得途徑的局限性,大學生獲取應急知識及技能的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差[12]。隨機抽取高校不同專業(yè)1~4 年級本科在校大學生,共1 000名進行了調查[13,14],結果顯示,大學生對應急防護的關注程度為“非常關注”和“一般關注”的比例分別為74.2%和23.6%(表1)。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健康與安全,尤其近幾年發(fā)生的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以及國家的宣傳教育使得大學生的應急意識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表1 對應急防護的關注程度
表2 是否愿意參加應急防護教育活動
表3 希望通過哪種方式獲得應急知識和能力
據統計表2顯示,有 86.5% 的學生表示愿意參加應急防災安全教育活動,學習關于突發(fā)事件的應急處置和救護知識。反映出大學生對應急防災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求知欲。
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比較于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大學生更愿意接收實踐形式的教育:60%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夠親自動手實際操作應急設施來掌握其使用方法,50%以上的學生希望能參加各種應急演練,明確突發(fā)公共事件下的應急處置和救援流程;40%以上的學生還表示觀摩練習和小組討論更加有助于對應急防護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大學生群體普遍對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技能的需求和興趣程度較高,但應急能力和施救意愿較低,主要是由于應急防災知識和急救技能掌握不夠,施救信心不足所致。而高校對大學生應急防災能力和急救技能教育的缺位則是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15]。
在高校內推廣應急防護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對于普及公共安全知識、提高大學生應急防災和突發(fā)事件處理能力,構建和諧校園、維護社會平安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以某市唯一一所同時具有安全工程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院校為試點,本文作者率先大膽開展了應急防護理論與實踐綜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16]。以培養(yǎng)應急防災“管理-技術”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通過多種教學形式和訓練方法,充分發(fā)揮了教師主導功能和學生主體作用;在校內外搭建了理論與實戰(zhàn)無縫銜接的新型教學平臺;形成了層次化、系統化的教學體系。應急防護課程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面比較寬,由三個不同層次的知識結構構成,即基礎理論知識層次、專業(yè)實踐教學層次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層次。依照專業(yè)知識的深度,這三個層次可以構成金字塔形的綜合教學體系,金字塔的頂端是綜合性人才(圖1)。
圖1 金字塔型綜合教學體系的構建
實施“基礎-實踐-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應急防護知識和技能,還可以讓部分能力突出的學生可以通過 “大學生科技立項”、“大創(chuàng)項目”等活動參與到教師的研究項目中,開展應急防護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fā)。
該試點高校經過專家論證,將應急防護課程納入最新修訂的安全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作為專業(yè)必修課,面向每屆大三學生開設。由專業(yè)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制定了教學大綱,方案、課件等一系列規(guī)范化文件,研究了大學生應急防護能力測試及評估方法。
自2014年開設應急防護課程以來,學生們對該課程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目前分別有2012級安全工程專業(yè)三個班共113名學生、2013級安全工程專業(yè)兩個班共65名學生、2014級安全工程專業(yè)兩個班69名學生共計247名學生接受了該門課程的教授和考核。
分別隨機抽取200名未接受過、200名接受過該課程教育的學生,進行對比測驗,我們分別稱為空白組與測試組。
對兩組大學生開展理論測試,分別統計分析各部分知識題目回答正確的人數比例,如圖2所示。
圖2 應急防護基本知識正確應答率對比
(1)基線調查
由此可以看出,關于火災爆炸事故、觸電事故、交通事故、運動傷害、機械傷害、食物中毒、其它傷害等事故的預防、事故時的報警、事故后的逃生自救、應急救護等基本知識,空白組的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其中除了報警方式的正確應答率較高以外,其他問題的正確應答率都偏低,集中在30%左右。
(2)效果評估
而測試組所有問題的正確應答率明顯均高于空白組,且都在60%以上。其中報警方式、交通事故預防、食物中毒預防、觸電事故預防和逃生自救方法部分知識的正確應答率達到80%以上,分析認為這部分題目貼近日常生活,學生關注度較高所致?;馂谋A防、機械傷害預防、運動傷害預防、其它傷害預防部分題目的正確應答率在70%~80%之間,這部分涉及到危險化學品基礎知識、機械設備基礎知識,安全工效學等,專業(yè)性較強;應急救護知識的正確應答率最低,低于70%,可能是因為這部分知識涉及到大量醫(yī)學知識,學生醫(yī)學、生理學基礎薄弱。
(3)改進方向
今后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適當突出?;贰C械等專業(yè)性的事故預防教育,同時強化本專業(yè)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在應急過程中的施救意愿和信心,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應急救護知識的積極性。
(1)基線調查
對兩組大學生分別進行實踐檢驗,得到關于大學生應急技能的掌握情況對比結果見表4,空白組的同學,在識別危險因素、分辨滅火器類型、尋找逃生路線出口、滅火器使用以及逃生技巧等問題上,大部分表現為“不熟練”,在使用報警器報警、使用室內外消火栓設備滅火、不同事故的應急處置、人工呼吸、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傷者搬運等應急技能上,大部分同學表現為“不能”。僅有三項技能有超過20%的學生表現為“熟練”。
(2)效果評估
在被測試的十項應急能力中,測試組80%以上的學生能夠熟練使用滅火器撲滅初期火災、快速找到建筑物疏散路線和出口,分析認為火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故災害,滅火器作為常備應急設備隨處可見,所以大家對于火災及其撲救、個體的逃生有充分的直觀認識;得分最低的是人工呼吸、心肺復蘇和止血包扎、傷者搬運,操作熟練的學生低于60%,其次是事故應急處置、操作熟練率在63.5%,這部分技能涉及醫(yī)學、?;分R,專業(yè)性較強,學生上手困難;其他應急基本能力操作熟練率都在70%以上。
對于考察的十項基本的應急能力,對比兩組學生的操作熟練率如圖3所示,測試組各項應急基本操作熟練掌握程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圖3 應急技能操作熟練率對比(%)
(3)改進方向
通過測試組的表現可以看出,經過應急防護課程教育的學生,得分最低的部分(傷者搬運、止血包扎和人工呼吸、心肺復蘇)恰好對應于理論測試的應急防護部分,可見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對實踐有指導作用,今后應注意更加強化應急救護方面的理論及實踐教育。
在測試過程中,由任課老師根據專業(yè)知識給每位測試者打分,理論部分總分100分,實踐部分總分100分,考慮應急防護能力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測試總分=理論部分得分×50%+實踐部分得分×50%。將總分劃分為四個等級(表5)。計算兩組學生的平均分(表6)。
表4 應急技能掌握情況對比 %
表5 大學生應急能力測試得分等級劃分原則
表6 應急能力測試各環(huán)節(jié)得分情況及對比
圖4 應急能力綜合評估得分等級分布圖
計算兩組學生的得分,匯總得到各個等級的學生人數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
通過表6和圖4 可以看到,未經教育前,學生理論部分平均得分32分,實踐部分平均得分19分,綜合評估平均分為25.5。學生應急防護能力總評及格率為35%,優(yōu)秀率為1%。可見多數大學生缺乏相關理論和實際經驗,尤其在應急行動能力方面基礎薄弱,表現較差。
通過課程教育,理論知識部分平均分提高到了76分,比教育前提高了44分;實踐部分平均分提高到了71分,比教育前提高了52分。學生應急防護能力總評及格率提高到了93%,58%的學生通過教育實現了應急防護能力的達標;優(yōu)秀率由1%提高到了29%??梢妼W生的應急防護理論與實踐綜合能力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康和安全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突如其來的事故災害面前,如何正確應對,做到有效的自救與他救,需要專業(yè)的應急防護,而我國公眾應急防護知識普及率不足1%。培養(yǎng)并提高大學生的應急能力,對于加速我國公眾整體應急知識的普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通過初步調研發(fā)現大學生群體對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技能的需求和興趣程度普遍較高,而且更傾向于接收實踐形式的教育。以此為背景,以某高校為試點,本文作者率先大膽開展了應急防護理論與實踐綜合教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三年來共培養(yǎng)了240余名學生。分別隨機抽取200名未接受過、200名接受過該課程教育的學生,進行應急理論和技能對比測驗,發(fā)現未經教育前多數大學生缺乏相關理論和實際經驗,尤其在應急行動能力方面表現較差。通過應急救援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學生應急基本知識正確應答率由30%左右上升到60%以上,學生應急技能操作熟練率由20%左右上升到70%左右,學生應急能力綜合評估平均分由25.5分提高到73.5分,合格率從35%提升到了93%??梢姂狈雷o理論與實踐綜合教學的開展,從整體上提高了大學生的應急救援理論水平和實戰(zhàn)能力,效果顯著。同時,通過對比測試組學生各理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掌握情況,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明確了今后應急防護教育的調整方向和改進措施。
持續(xù)開展應急防護理論與實踐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公眾突發(fā)事件下的自救他救能力,還可以為培養(yǎng)專業(yè)的應急管理及技術人員奠定基礎。系統的防災教育和防災訓練可以大大提高民眾的應急能力,發(fā)達國家普遍建有完善的學校應急教育體系,我國也要把防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減災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內容,在早期教育、基礎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階段開設定期化、系統化的應急教育課程,爭取通過學校把應急教育輻射到家庭和全社會。
參考文獻:
[1]曠開源. 國外應急培訓研究現狀[J]. 生產力研究,2009,20:127-128.
[2]王輝, 張玉紅. 大學生“應急”能力現狀及對策研究[J]. 吉林體育學院學報, 2011,27(5): 117-119.
[3]田顯俊,雷舒越,郎東波. 公安院校應急救援實踐教學體系論析——以四川警察學院應急救援實踐教學為研究對象[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3, 29(18):139-141.
[4]董澤宇. 突發(fā)事件應急教育初探[J]. 中國減災, 2014 , 10(上): 48-50.
[5]單大圣. 完善全民減災教育體系,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J]. 中國減災, 2014 , 11(上): 42-46.
[6]吳曉濤,姬東艷.我國小學應急教育體系優(yōu)化研究[J]. 災害學, 2017, 32( 2) : 196-201.
[7]宋勇. 淺論大學生突發(fā)事件應急教育[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報, 2008(5) : 50-53.
[8]張小明,任晶萍. 我國大學生公共危機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北京市五所高校調查的實證分析[J]. 中國應急管理,2010(8):24-25.
[9]王紹讓,王才領,徐駿. “立體化”大學生危機意識教育機制研究[J]. 商場現代化, 2010(5): 186.
[10] 王利. 大學生應對突發(fā)事件的現狀分析與能力培養(yǎng)[J]. 才智, 2013, (14):371.
[11] 張軍根. 大學生急救技能培訓的現況與對策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 2008: 17-19.
[12] 王笑男. 從上海踩踏事件分析大學生的應急處置能力[J]. 中國市場,2015(14): 122-123.
[13] 袁曉芳,李紅霞,張蕓, 等. 陜西省高校應急教育現狀和提升策略探討[J]. 技術與創(chuàng)新管理, 2014,35(1): 66-70.
[14] 郝艷華,梁立波,吳群紅, 等. 黑龍江省高校大學生應急教育實施現狀及改進策略分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管理, 2015, 31(2): 151-154.
[15] 張英. 學校災害教育現狀調查研究及其啟示[J]. 災害學,2015,30( 1) :161-166.
[16] 王麗,懷霞. 應急救援理論與實踐綜合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 中國輕工教育, 2016(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