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縣獸藥監(jiān)察所 013350
院 東 化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3350
2017年秋季,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化德縣一養(yǎng)雞場飼養(yǎng)的海蘭褐產蛋雞,于350日齡開始有個別雞出現眼瞼腫脹、流淚、鼻子粘料和甩鼻等癥狀。養(yǎng)殖戶在給病雞投服土霉素片后稍有好轉,但4天后大約有150只雞出現發(fā)病癥狀,而且出現零星死亡,于是前來就診。經過臨床剖檢和實驗室診斷,最后確診為雞嗜血桿菌所致的傳染性鼻炎及繼發(fā)性雞霉形體感染。
雞支原體病又稱雞慢性呼吸道病,病雞以喘氣、咳嗽、竇部腫脹、流涕和呼吸啰音為主要特征,該病會造成幼雞生長發(fā)育受阻,蛋雞產蛋率下降。雞傳染性鼻炎是由嗜血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病,主要表現為眼、鼻和眶下竇發(fā)炎,面部腫脹,流水樣鼻液。
病雞精神沉郁,羽毛粗亂,食欲廢絕,面部浮腫。雞只鼻孔流出清液或黏性分泌物(有時需壓鼻),有時打噴嚏。個別雞出現呼吸困難、搖頭,并有啰音。部分雞只拉綠色糞便。病雞眼潮紅,時有漿液性分泌物,一側或兩側出現眼瞼及竇腫脹現象,內有多量乳白色黏稠液,稍久則變成干酪樣凝塊。
剖檢可見病雞眼部腫脹,眼結膜水腫、充血,眼窩下竇明顯擴大,黏膜潮紅,含有大量水樣、黏稠狀和膿性液體,有時有干酪樣物潴留。鼻腔內血管擴張,鼻間隔增厚,含有大量漿性液體。部分氣管被黏液覆蓋,呈卡他性炎癥。氣囊渾濁增厚,有黃色泡沫狀液體,囊壁有黃色干酪樣滲出物,肺臟出現水腫。
(1)病料涂片鏡檢。無菌取病雞眶下竇內的滲出物,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同時取氣管和氣囊的滲出物,用姬姆薩染色后可見菌體多為卵圓形或圓形,也有呈大小不等的球狀體串連成絲狀,呈革蘭氏陰性。
(2)細菌培養(yǎng)。取病料于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做平行劃線接種,然后用葡萄球菌與劃線接種做垂直交叉接種,在蠟燭缸內經37℃培養(yǎng)48小時,可見圓形、光滑、邊緣整齊且無色透明的露珠樣針尖大小的菌落生長在葡萄球菌周圍。取培養(yǎng)物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見有革蘭氏陰性的橢圓形小桿菌,此菌是雞嗜血桿菌。然后再取病死雞的氣管、氣囊、肺和眶下竇的滲出液分別接種于含有0.9%的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中,經37℃培養(yǎng),5~7天后可見菌體細小、光滑、透明、呈圓形,該菌體具有一個致密突起的中心點,用放大鏡觀察,呈乳頭狀,為雞支原體。
發(fā)病雞舍用鏈霉素噴霧對雞群進行噴灑消毒,并在飲水中加入紅霉素和泰樂菌素,同時投服磺胺間甲氧嘧啶鈉和“鼻炎清”中藥拌料,連用4日。對發(fā)病嚴重的雞群改用泰妙霉素飲水,并加入碳酸氫鈉。后期以濃度為0.005%的碘化鉀飲水進行喂飲,連用3日;飼料中加入強力霉素進行飼喂,連喂3~4日。患病雞經過上述治療,4天后控制死亡,6天后雞群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