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日國民性話題史上的《國民性十論》

      2018-04-12 18:22:18曹振華
      東岳論叢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國民性周作人魯迅

      曹振華

      (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

      20世紀初年中國知識界的向西方學習,從接受知識到更新觀念,幾乎所有領(lǐng)域都深受日本影響,日本既是西方知識理論的中轉(zhuǎn)站,又是學習成功的樣板。開啟于清末的思想話題國民性討論也同樣有著甚深的日本烙印。日本的國民性研究,興起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的近代化大潮中,中國知識界從日本接受并引入西方的“國民性”概念,以及與此相應的問題意識,從梁啟超的“新民說”,落實于再造國民性,并以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將國民性思考推至峰巔,誕生了世界文學史上思想性、藝術(shù)性經(jīng)典,這個過程即與明治日本有著甚深的歷史淵[注]參見李冬木:《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原刊(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論集》第91號(2007年),《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轉(zhuǎn)載;《明治時代的“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中國學界對此的研究異常欠缺,連作為研究基礎(chǔ)的文獻資料都少有介紹。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是明治日本國民性研究的代表性歷史文獻,也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上的國民性思考發(fā)生過重要影響的外來思想文化資源。由李冬木、房雪霏譯注的《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4月出版),為考察中國近代國民性思想的若干問題,研究國民性話題與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以及探察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潛流,提供了珍貴的參考文本。閱讀這一問世于百年前的文獻,對關(guān)心國民性研究的中國思想界來說,會發(fā)現(xiàn)這個歷史文本與中國思想文化重要事件的關(guān)聯(lián),如果進一步了解在它出版后于它本國造成的持續(xù)轟動效應和綿延至今的影響,讀者將被帶入中日兩國國民性討論的歷史現(xiàn)場,從關(guān)注兩國國民性話語的聯(lián)系入手,進而重新思考明治日本近代化之示范效應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特點生成之關(guān)系,從而在思想史領(lǐng)域打破一國史觀研究局限,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近代社會變革諸多面相作出深度解讀。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國民性”話題,開始于晚清被迫現(xiàn)代化之時,探尋其話語源頭,研究者最早會追溯至嚴復的《原強》[注]中國學界一般認為,嚴復在《原強》(1895年發(fā)表于《直報》)中提出的“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為中國近代國民性思想的開端,盡管此文尚未明確提出“國民性”一詞,而是用了傳統(tǒng)的民力、民智、民德概念表述,但研究者還是認為這是把國民性問題作為“今日要政”,以喚醒推動中國現(xiàn)代變革的正面力量。嚴復此文之意與思想史上的“國民性”不同,但目前研究界仍沿用此說。。倘若論及國民性思想的外來文化影響,最先應該是來自日本。這個話題于近代西學東漸的氛圍中迅速興盛起來,近年最新研究表明,是受到日本明治時期國民性話語深刻影響。根據(jù)《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者李冬木的研究,“國民性”一詞原本就是一個“和制漢語”詞匯,不見于中國傳統(tǒng)典籍,是清末中國留日學生直接從明治日本國民性話語中“拿來”的[注]參見李冬木:《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原刊(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論集》第91號(2007年);《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轉(zhuǎn)載。。

      國民性問題在日本一直是與近代民族國家相生相伴的問題。西方現(xiàn)代學術(shù)進化論、民族學、人類學的譯介引進,催生了日本知識界對自身民族性的自我意識。從脫亞入歐用作為自己模板的歐洲的“眼睛”審視自己開始,日本人在整個近代化進程中,認識民族自身歷史文化特性、再造國民性的愿望和熱情長期沒有消減。世界上“再沒有哪國國民像日本這樣喜歡討論自己的國民性”[注]轉(zhuǎn)引自李冬木:《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本文發(fā)表于《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最初是譯者為《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撰寫的導讀,現(xiàn)載于該書。。因此,日本的國民性研究論著汗牛充棟?!秶裥允摗肥敲髦螘r期日本國民性論著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在日本近代漫長的“國民性”討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面向普通日本人來講述本國國民性之由來的文本,是對民眾進行重鑄國民性教育的國民教材。在其出版后短短4年(1907-1911)就再版過8次,堪稱名副其實的暢銷書。

      作者芳賀矢一是明治時期著名學者,是日本“國文學”的重要開拓者。他青年時代留學德國,主攻“文學史研究”,回國后不久就任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教授,直至退休。芳賀矢一去世后的翌年,以出版國民教育方面的書籍著稱的出版機構(gòu)富山房,出版了其子和弟子編輯的《芳賀矢一遺著》(1928年),可示知其研究方面留下的業(yè)績:《日本文獻學》《文法論》《歷史物語》《國語與國民性》《日本漢文學史》;在1982-1992年,日本國學院大學出版了《芳賀矢一選集》7卷,是包括編輯和??痹趦?nèi)的現(xiàn)今所存芳賀矢一著作最新的收集和整理[注]據(jù)李冬木:《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由此可知,芳賀矢一學問領(lǐng)域甚為廣博,影響甚為深遠。他一生寫了多種關(guān)于國民性的著作,其國民性研究,是建立在豐富歷史文化文獻史料基礎(chǔ)上展開的,《國民性十論》是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廣泛影響力的一種。

      與迄今已有的多達數(shù)千種日本國民性研究論著相比,《國民性十論》在以下幾個方面有鮮明特點,這些特點某種程度體現(xiàn)著明治時代知識界的精神風貌。

      1.它第一次將“國民性”一詞用于書名。這可以看作日本國民性話題史上一個有意義的標志,即:在近代民族國家視野中的國民性問題意識,經(jīng)歷了明治時代大約10年的話語建構(gòu)同時也是語匯整合過程,最終被確定以“國民性”這個固定詞匯涵括。

      前文提到,“國民性”一詞是“和制漢語”詞匯,是為翻譯西學詞匯(英語詞匯NationalityNational character)創(chuàng)造出來的[注]此說見于李冬木:《國民性一詞在日本》一文,原刊(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論集》第92號(2008年);《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轉(zhuǎn)載。。日語中的漢語詞匯有兩種,一種是出自中國本土漢語典籍的詞匯,還有大量的就是“和制漢語”,一般認為是日本人在習讀和使用漢語過程中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在“國民性”一詞于日語中出現(xiàn)之前,探討國民性問題用的是“民風、民情、國風、人民性質(zhì)”等語義相類概念。也就是說,在日本思想界,在“國民性”一詞正式出現(xiàn)之前,早已有了近代意義的“國民性”問題意識,是用了一些語義相同相近的詞匯表達著“國民性”意義。在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10年間,因為參與列強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并且兩戰(zhàn)兩勝,日本的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空前高漲,在民眾被賦予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國民”意義的同時,“民風、人民氣質(zhì)”一類概念遂定型為“國民性”,并在日語里普遍使用。日本國民性于此時得到知名學者芳賀矢一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并第一次用“國民性”一詞冠于書名,也具有標志性意義,盡管并非作者有意成為這一標志。

      2.第一次對日本國民性作了綜合而系統(tǒng)的描述和闡釋。

      在《國民性十論》同時期,日本也出版了幾種描述和肯定日本的國民性價值的論著,但多偏重于介紹某一個側(cè)面,不是全面系統(tǒng)地國民性研究,而且寫作目的多是向外國人介紹日本,不是以普通日本人為讀者對象。

      芳賀矢一寫作此書的目的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或宗教、或語言、或美術(shù)、或文藝來論述民族的異同,致力于發(fā)揮民族特性”,建立“自知之明”[注]見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之《序言》與《結(jié)語》,李冬木、房雪霏譯注,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版。。作者站在國民教育的立場,以日本普通人為讀者對象,從文化史的觀點出發(fā)、以豐富的文獻為根據(jù),講述本國“國民性”的來龍去脈。全書內(nèi)容分為十章,也就是從十個方面敘述作者對國民性質(zhì)之所感。一、忠君愛國;二、崇祖先,尊家名;三、講現(xiàn)實,重實際;四、愛草木,喜自然;五、樂天灑脫;六、淡泊瀟灑;七、纖麗纖巧;八、清凈潔白;九、禮節(jié)禮法;十、溫和寬恕。

      前兩章“忠君愛國”與“崇祖先、尊家名”,是全書之“綱”,其余的八章,分別從不同方面闡釋日本的國民性,都是“目”。作者提綱挈領(lǐng),抓住了“忠君愛國”,就把握了日本獨具的民族精神。僅此一項,芳賀矢一的國民性研究超越當時的同類著述,占據(jù)了文化哲學的高地,并且對他之后同領(lǐng)域的研究具有方法引領(lǐng)意義。其核心觀點是:日本自古“萬世一系”,“忠君愛國”是從史前神話里就浸透民族腦髓之箴言?!秶裥允摗窔v數(shù)從遠古神話到歷代文獻典籍,論述“在日本,忠孝是一回事”。日本歷史上從未發(fā)生東西各國改朝換代的革命。“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國土與皇室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關(guān)系;但是國民對國君的虔敬之念,又不是出于對神的恐怖和畏懼,天皇與國民之關(guān)系是基于血緣關(guān)系的自然情感,是“親子式關(guān)系”?!皣沂羌业募稀保适曳Q作“公”即“大家”,“對于皇室而言,我等是‘小家’”,因此忠君就是愛國。芳賀矢一肯定這“以此真心對待皇室,便是國民之情”,珍視、推重這是日本國民性優(yōu)秀之根基——“正是這種真心之精神,才成就了萬世一系的國體,才使日本成為東洋唯一的強大之邦。”[注]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李冬木、房雪霏譯注,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版,第056頁。

      在《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出版之際,日本知名學者吉田富夫教授在向中國讀者推薦此書的序言中寫道:“現(xiàn)在應該關(guān)注的,不是芳賀的論點哪個正確哪個不正確這種水平的問題,而是國民性這種批評視角?!盵注]吉田富夫:《〈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版的意義》,見該書《推薦序》。國民性理論盡管是從先進的西方拿來,但在與西歐人種的對比中,明治日本知識界借用西方國民性理論之“眼鏡”,卻是看到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特性氣質(zhì)優(yōu)秀,不僅優(yōu)于東亞,而且足以傲視西方。按照后殖民主義理論,“國民性”這一術(shù)語帶有種族主義,暗含了西方文化霸權(quán)對他們眼中的落后民族的貶義,但是,到了明治日本學者的手里,卻照樣適應奮發(fā)向上的時代要求,作出提振民族士氣的國民性研究。其中透出的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本身就是日本的國民性之表現(xiàn),也是中國學者研究日本國民性的第一手材料和典型樣本。

      3.第一次提出了“國民性”這一獨特的文明批評視角。

      這是吉田富夫教授在《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推薦序言中說的話。吉田教授認為:在《國民性十論》出版前后,很多歐洲文獻在日本被翻譯出版,芳賀矢一這本書之所以引人注目,首先就在于它超越了對歐洲文獻的簡單翻譯和“山寨”處理的水平,提出了“國民性”這一獨特的文明批評視角,這是芳賀此書的歷史意義。“當時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周作人兄弟很快就注意到該書,也正是由于他們看重這一視角”。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社會發(fā)展,時至今日,盡管各國國民性不能沒有變遷,但是這一批評視角仍然有現(xiàn)實意義:“從那以后,日本突進到了不可理喻的對外擴張主義的‘近代化’當中,不僅傷害了近鄰各國,也傷害到自己,一度喪失了一切。其‘國民性’還處于未完成的途中?!薄爸苁闲值艿闹袊?,也經(jīng)歷了各種各樣的歷程,現(xiàn)在也還處在‘近代化’的途中?!辈粌H如此,就是“曾經(jīng)一度作為亞洲模板的歐洲,也面臨著包括難民問題在內(nèi)的各種各樣的難題,正迎來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去向的挑戰(zhàn)?!睍r至今日,“國民性”作為文明批評的視角,不僅在亞洲,即使以世界規(guī)模來考慮,也仍然沒有喪失意義。在《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出版之際,我們應該關(guān)注的,是“國民性”這一批評視角,應該“超越對芳賀矢一論點的一一評價,從各自的國民出發(fā)來重新思考‘國民性’是什么”[注]吉田富夫:《〈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版的意義》,見該書《推薦序》。。

      4.巨量的參考文獻,為有志于日本文學、文獻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可靠的“航海圖”。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國民性十論》(中文版),我們一直稱為“中文譯注本”,而不按照習慣稱“中譯本”,這是由于本書有著不同于一般翻譯作品的顯著特點,就是征引文獻巨量,注釋詳盡,等于提供了一種關(guān)于日本文學史、文化史、民俗史、名著翻譯乃至“國民性”的參考書目。芳賀矢一這樣博學的作者,在文學、文獻學基礎(chǔ)上探討國民性,從遠古神話起始,依憑古今典籍了如指掌的深厚學養(yǎng),品評上下古今人與事,敘述過程中典籍順手拈來。如此一來,《國民性十論》涉及海量文獻。據(jù)本書《譯后記之一》所述,正文文本的翻譯,大約在一年之內(nèi)基本完成,而做注釋卻整整歷時4年。為書中所引文獻注明出處、解釋言語背后的意思、搞清楚內(nèi)容相關(guān)的知識層面的問題,兩位譯者“伴隨著這個譯本所經(jīng)歷的是日本文學史及其主要作品的閱讀,也再次重復了周作人當年為‘學日本語’尋找‘教科書’而與芳賀矢一相遇的那種閱讀體驗?!盵注]②③⑤《國民性十論〈譯后記之一〉》。

      不僅如此,譯注者的引文翻譯,選擇已有的中譯本比對,采用有定評的譯本的譯文。這樣注釋,就記錄下20世紀以來,我國致力于介紹和研究日本文學的最好譯本,并“盡可能提示現(xiàn)今比較容易查閱的版本”③。

      全書正文共做注釋453個,難怪周作人感嘆:“可是有了教本,這參考書卻是不得了?!盵注]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八七 學日本語》,轉(zhuǎn)引自鐘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401頁?!熬妥⑨屢?guī)模而言,包括截止到目前的日本版在內(nèi)尚屬首次,稱作‘譯、注本’也是不妨的。⑤在周作人的日本文學研究、論述、翻譯中,留下了《國民性十論》“指南”的痕跡,相信這個譯注本對今天的有關(guān)閱讀研究,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論及“國民性”這一文明批評視角,就繞不開后殖民主義理論對中國國民性反思的批評,也就同時涉及《國民性十論》與中國國民性思考的關(guān)系,其中重點是芳賀矢一的國民性研究如何影響了周氏兄弟,特別是魯迅的國民性思考與芳賀矢一的關(guān)系。

      明治日本的國民性話語(或曰問題意識),如何影響了中國,這是一個有關(guān)現(xiàn)代中日文化交流、甚至東西文化交流、以及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諸多問題視域的重要課題,卻一直被研究界忽視。這種忽視的直接后果,就是前幾年后殖民主義理論視野中對于國民性話題的顛覆性批評。因為對此反批評反擊無力,致使對魯迅國民性思想的理解越來越被誤導。引入后殖民主義理論,借否定魯迅國民性思想,對近代以來啟蒙主義清算,從理論到實證可謂漏洞百出,但是,對此卻缺乏以可靠的歷史資料證明其謬誤的研究。具體來說就是,“國民性”在歐美已經(jīng)是一個敏感詞,成為種族主義的理論標簽因而政治不正確。后殖民主義理論批評者直接套用現(xiàn)行歐美的結(jié)論,指中國的“國民性理論”為一個現(xiàn)代性理論建構(gòu)的“神話”。因為魯迅是國民性話語的主要載體,批評者只是簡單地指出魯迅國民性理論來源不正確,即認定魯迅僅僅是讀了日本人澀江保翻譯的美國傳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氣質(zhì)》,就輕易否定魯迅的國民性反思。這派批評者說,從日本間接接受了西方傳教士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促使魯迅寫出《阿Q正傳》等批判國民性的劣根性的作品,隱含了西方文化霸權(quán)的立場[注]劉禾:《國民性理論質(zhì)疑》,轉(zhuǎn)引自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chuàng):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56頁。。

      后殖民話語這種清算式的論斷,盡管遭遇中國學界的許多批評,但是,近幾年卻仍然接受者眾多,這顯然是對于魯迅的國民性研究缺乏起碼了解導致。這問題的解決,有望在有關(guān)國民性問題的影響研究中,首先從魯迅研究領(lǐng)域迎刃而解,而這就有賴于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蛘呖梢哉f,通過芳賀矢一這本書,以及對其相關(guān)背景的了解[注]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中,附有幾篇相關(guān)論文,對了解背景是必要的參考,畢竟此書問世于一百多年前,已是為今日讀者陌生的久遠年代。,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魯迅的國民性思考,并非如照搬后殖民話語者批評的那樣,僅僅是偶然閱讀了美國傳教士《支那人氣質(zhì)》的日譯本,于是突發(fā)奇想地立志改造國民性。而是因為有著與《國民性十論》相關(guān)聯(lián)的整個大環(huán)境氛圍的多年浸潤,即明治日本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的學術(shù)環(huán)境和奮發(fā)自強的文化氛圍,涵養(yǎng)了魯迅氣吞古今、融匯東西的胸懷和氣度,促成他立志改造國民性的宏偉抱負。無論從芳賀矢一還是從魯迅的著作,其國民性思考與西方人的東方觀、種族主義根本不沾邊。

      論及國民性話題的影響研究,本書譯者之一李冬木教授的一系列論文開創(chuàng)了嶄新局面。其《國民性一詞在中國》《國民性一詞在日本》二文,最初發(fā)表于(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論集》(2007,2008年),在2013年中國大陸期刊轉(zhuǎn)載,隨后有關(guān)國民性研究論著多有引用,跟進研究國民性問題意識,也不再遵從流行的嚴復、梁啟超等人為引入者的模糊說法[注]張建立:《日本國民性研究》,《日本學刊》,2015年增刊。。對芳賀矢一的介紹,也早在翻譯本書之前,2012年在《明治時代的‘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一文,就具體論證了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的決定性關(guān)聯(lián)[注]李冬木:《明治時代的“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2013年著文探尋《國民性十論》對周氏兄弟的影響[注]李冬木:《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這是對《國民性十論》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關(guān)系的最早關(guān)注。如此一個重要思想史文本,在此之前,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讀者來說,卻還是完全陌生的。在初次介紹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之時,還引起不小的震動。引發(fā)了一場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尤其魯迅研究界關(guān)于《狂人日記》與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之關(guān)系問題的論爭,至今余波仍在??陀^地看,當時的震驚既有興奮贊同也有反對甚至反感。如此激烈反響的產(chǎn)生,其實是向來怠慢了介紹日本的國民性研究經(jīng)典文獻的緣故。在當時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界,對于李冬木的研究結(jié)論毫無心理準備?!啊犊袢巳沼洝贰匀恕庀笊伞保笆菑娜毡久髦螘r代‘食人’言說當中獲得的一個母題,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將明治時代文明開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說引進國民性話語,與‘吃人’意象生成有著決定性關(guān)聯(lián)?!盵注]李冬木:《明治時代的“食人”言說與魯迅的〈狂人日記〉》,《文學評論》,2012年第1期。。面對這樣的觀點,反應強烈。欠缺學術(shù)上的前期鋪墊,這一研究成果帶來的劇烈沖擊,也從反面見出其開創(chuàng)之功力[注]相關(guān)爭鳴論文主要有:李有智:《日本魯迅研究的歧路》,《中華讀書報》,2012年6月20日;王彬彬:《魯迅研究中的實證問題——以李冬木論〈狂人日記〉為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4期;周南:《〈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生成及其相關(guān)問題》,《東岳論叢》,2014年第8期;張志彪《〈狂人日記〉“吃人”意象生成再探》,《魯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3期。。

      探討明治日本國民性話題對于中國國民性思考有著怎樣的影響,“《國民性十論》與周氏兄弟”是重要研究內(nèi)容,這是本書導讀用的題目,其中有關(guān)鍵的考證,周作人日記記錄了他購買、閱讀芳賀矢一及其《國民性十論》的時間、次數(shù)、目的、看法。周作人在1912年購買此書,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教,1918年請在紹興老家的周建人給他把《國民性十論》寄來[注]《周作人日記》(影印本)(上),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頁,記載購入《國民性十論》(1912年10月5日);第501-502頁,記載購入相關(guān)參考資料(1914年5月14日);第501-502頁記載“閱讀《國民性十論》。”(同月17日);第580頁,記載“晚,閱《國民性十論》”(1915年9月20日);第740-741頁記載“得喬風寄日本文學史國民性十論各一本”(1918年3月26日)。。魯迅與《國民性十論》的關(guān)系,最重要的記錄也來自周作人日記,就是1918年3月26日收到周建人寄來的兩本書,其中之一就是《國民性十論》。

      收到此書后,周作人日記有閱讀記錄,魯迅日記沒有記錄。但是,魯迅寫作《狂人日記》,動手是在4月份,也就是與周作人閱讀《國民性十論》同時。此時周氏家人都在紹興還沒有接到北京,只兄弟倆住在北京的紹興會館。由此判斷,《國民性十論》這本魯迅十年前留日時期風靡一時的書,通過三弟周建人于1918年3月底寄達北京紹興會館,又通過二弟周作人的閱讀、交談[注]周作人于1918年3月26日收到《國民性十論》之后,于4月17日動筆寫作他著名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fā)達》,其觀點與《國民性十論》有明確關(guān)聯(lián)。參見張菊香、張鐵榮:《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頁。,會把魯迅的思緒帶回到他留學日本的青年時代,再次喚醒他用文藝改變國民精神[注]魯迅:《〈吶喊〉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頁。的青春夢想,由此啟動關(guān)于“吃人”“國民性”的豐富聯(lián)想、想象。于是,幾天之后《狂人日記》就誕生了。李冬木認為,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與《狂人日記》創(chuàng)作構(gòu)思有決定性關(guān)聯(lián),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推斷。

      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其中若干內(nèi)容聯(lián)系著與魯迅、周作人兄弟的有意義的話題,期待這個中文譯注本的出版,啟發(fā)學界思考,催生跟進研究。

      結(jié) 語

      《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的出版,無疑給中國思想界學術(shù)界關(guān)心國民性研究的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鑒,首先可以在梳理中國國民性話題的源流之時,澄清若干似是而非的結(jié)論,更可望給國民性問題的探討,帶來一個真正走向世界或曰與國際接軌的時代。這是偏重于從學術(shù)研究的角度而言。以下對公共空間國民性討論談一點想法,算是對現(xiàn)實的期望,作為本文的結(jié)束。

      由于中國國民性思考產(chǎn)生于民族危機的歷史情境,國民性話題與救亡圖存的時代主潮直接相關(guān),是危機時刻的民族自我反省與自我激勵。因此,話題開啟和展開于倉皇應變的社會歷史背景,使得國民性思考一直處于文學表達或宣傳鼓動的文化領(lǐng)域,無論對民族性的自我反省還是對于其他民族的理解認識,都缺乏理性研究的學術(shù)著作。也因此,在中國大陸,“國民性”一詞常于不同歷史時期因不同機緣充斥公共話語空間,通常帶有否定性指向,而且提起“國民性”,一般就想到改造國民性,進而立刻想到魯迅對于國民性負面因素的批判性反思,甚而至于,國民性幾乎等同于“國民性的劣根性”,等同于全盤否定中國歷史文化。這也是后殖民主義批評得以存在的“歷史理由”。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公共話語空間,“國民性”一詞被當成“西方話語霸權(quán)”的標志性語詞[注]代表性論文見劉禾:《國民性理論質(zhì)疑》,見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chuàng):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連同作為國民性話語的主要承載者魯迅,一再被視為負面遺產(chǎn)遭遇不得要領(lǐng)的質(zhì)疑甚至討伐。

      全球化時代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中國人走到世界各地,自然與各民族習慣行為比較,國民性話題除了文化思想界討論以外,又在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熱了起來。不同的是,最近幾年來,一邊是新興媒體在高調(diào)譴責國民性,一邊是所謂嚴肅的文化界甚至學術(shù)界在否定國民性反思。尤其對魯迅的改造國民性,贊成與反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國民性討論,在公共空間,是長盛不衰的話題。從這個層面看,《國民性十論》中文譯注本的出版,可望糾正一些認識偏頗。

      就中日兩國關(guān)系的現(xiàn)實層面而言,在經(jīng)濟貿(mào)易領(lǐng)域合作競爭越來越緊密頻繁的同時,面臨歷史恩怨、領(lǐng)土爭端,使得中日關(guān)系呈現(xiàn)復雜化。加深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深度理解溝通,促使現(xiàn)實矛盾的妥善處理,也是時代主題之一。

      對日本及日本人的研究論述,在中國有著廣大的市場和迫切的需求。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在中國廣為人知,一直穩(wěn)居暢銷書之榜。這是美國人為二戰(zhàn)以后管理日本而作的研究,因此,書中的日本是帶著美國人的濾鏡看到的日本,難免偏于征服者的立場而來的觀察的主觀性。芳賀矢一的《國民性十論》,有助于豐富中國讀者對日本的了解和思考。尤其對被《菊與刀》這一美國人的日本論絕對統(tǒng)治頭腦的中國讀者[注]《菊與刀》在中國大陸的出版發(fā)行情況,據(jù)筆者寫作此文期間,僅從當當網(wǎng)、卓越網(wǎng)等網(wǎng)絡書店正在銷售的版本做粗略統(tǒng)計,就有近50家出版社在出版,而且不同譯本、多年持續(xù)再版。鑒于紙質(zhì)圖書人均閱讀量一直偏低、閱讀趣味快餐化、愛追逐熱點的讀書界現(xiàn)狀,這個數(shù)字是驚人的??梢?,中國對日本的了解有著普遍的、迫切的愿望和旺盛的需求。,是對比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不可多得的資料。只不過從非其族類又不負有管理日本之責的中國讀者看來,應該也有迥異于美國人和日本人的觀感和收獲。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國民性十論》是日本近代民族意識覺醒之后,在與西方和東方民族對比中發(fā)現(xiàn)的自己,是日本民族的自畫像。因為這是一部日本人“自己寫自己”的書,其主觀性也是毋庸諱言的。全書貫穿著日本民族強烈的自豪感,又是作為日本人“自我認知、自我教育”的“國民教材”,對于日本近代民族性格的形成,發(fā)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此時日本人這種民族自豪感甚至民族自負進一步導致民族主義高漲,以致加入列強殖民掠奪,給自己民族和周邊各國帶來災難。這是后話,當時的作者芳賀矢一是預料不到的。而當年周氏兄弟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還有批評,這正是“拿來主義”者對待中外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

      猜你喜歡
      國民性周作人魯迅
      乾榮子對周作人創(chuàng)作之影響考察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38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周作人之死
      北廣人物(2017年45期)2017-11-27 02:07:01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她曾經(jīng)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周作人住在后面
      愛你(2014年11期)2014-11-15 06:51:15
      周作人、魯迅與李慈銘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3
      國民性真的不存在嗎?
      唯實(2014年6期)2014-06-25 18:21:25
      熊培云:我不認同“國民性”
      理論與當代(2014年3期)2014-04-29 00:44:03
      隆昌县| 大英县| 永和县| 威海市| 无为县| 临邑县| 托克逊县| 营口市| 华坪县| 双牌县| 昌邑市| 册亨县| 平度市| 平安县| 合肥市| 普兰县| 祁阳县| 高尔夫| 兰溪市| 图片| 洛隆县| 嘉义市| 阳谷县| 铁岭县| 新安县| 万山特区| 沧源| 津南区| 温宿县| 广宁县| 巩留县| 保山市| 铜鼓县| 寿阳县| 南川市| 靖宇县| 防城港市| 堆龙德庆县| 获嘉县| 垫江县|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