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兒童參與的基本狀況

      2018-04-12 09:23丁道勇霍雨佳李燁
      中國校外教育(上旬) 2018年1期

      丁道勇 霍雨佳 李燁

      【摘要】《兒童權利公約》推動了兒童參與權的實現(xiàn),兒童參與權體現(xiàn)了一種權利視角的“兒童參與”概念。除此之外,兒童經(jīng)歷的各種生活事實,對于他們的發(fā)展也具有重大意義。鑒于此,本研究聚焦于這種更寬泛意義上的兒童參與,將廣泛的兒童參與事實作為調查對象。報告“中國兒童參與狀況調查”的研究設計,進而分學段報告7個地區(qū)兒童在家庭參與、 學校參與、兒童放學后生活、 社會交往、 校外教育參與、 網(wǎng)絡參與、公共參與等方面的基本狀況。

      關鍵詞:兒童參與權 兒童參與 基本狀況

      一、基本概念

      (一)兒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均規(guī)定,未滿18周歲的公民為“未成年人”。在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guī)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需要開始接受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可以推遲到7周歲。該法同時對“學制”做了規(guī)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睂嶋H中,義務教育段的兒童為6~15周歲,完成中等教育的兒童為15~18周歲。

      在日常生活中,關于“兒童”的同類詞匯有很多,分別代表了不同年齡的兒童,但是并沒有嚴格的年齡界限,譬如“嬰兒”“幼兒”“少兒”“兒童”“少年”“孩子”“小朋友”等。在日常語言當中,往往用“少年”來指稱初高中學生,而用“兒童”專指小學生。

      本研究要考察兒童參與在不同學段上的變化趨勢問題,所以采取《兒童權利公約》的定義方式,將兒童定義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同時考慮到讀題和答題能力水平,把學齡前兒童以及小學中低年級學生排除在外,小學選擇5~6年級學生參與調查,初中選擇初中二年級學生參與調查,高中選擇高中二年級學生參與調查。

      (二)參與

      早在20世紀初葉,克伯屈就提出了“生活學習”的概念。學生在生活中,面對真實的情境,這時候發(fā)生的學習是彌漫在整個生活歷程當中的。此后,過舒伯特等人,生活經(jīng)驗被作為一種課程,并且變成了一個通行的術語。派納)的概括是:“從教堂和寺廟到媒體和商業(yè),從護理中心到家庭本身,都有課程?!贝送?,諸如公眾教育、場地教育都關注人的生活經(jīng)驗的教育價值。他們都是注意到了生活事實本身作為一種教育力量的價值,而不是把生活事實放到學校環(huán)境中來應用。因此,關注兒童參與不等同于杜威在討論學校教育問題時對于經(jīng)驗概念的那種強調。總之,在教育研究領域,兒童的生活歷程早已經(jīng)被作為兒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自變量來看待了。

      在日常生活中,關于“參與”的同類詞匯有很多,分別代表了行動者不同的卷入程度,譬如“參加”“經(jīng)歷”“閱歷”“見識”“介入”“過問”“干預”“插足”“插手”等。在日常語言當中,“參與”往往并不要求特定的參與水平。反而是另外一些詞,明確表明了行動者的參與水平較高,譬如“過問”“插手”等。

      本研究要考察兒童生活的內容及其影響,涉及的兒童參與事實可能包含各種參與水平。因此,我們將“參與”定義為組成兒童經(jīng)歷的各種生活事實。在問卷調查當中,分別考察了兒童的家庭參與、學校參與、兒童放學后生活、社會交往、校外教育參與、網(wǎng)絡參與、公共參與七個方面的參與狀況。本文先行報告對第一個研究問題的相關發(fā)現(xiàn)和結論,其余研究問題在隨后的研究報告中分別予以回答。

      二、研究問題

      在理論和常識兩個方面,我們確信兒童參與對于兒童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而今日兒童的參與狀況正在經(jīng)歷變革:獨生子女政策、應試教學文化、高考升學競爭以及連帶著的諸如擇校、校外補習教育、特長教育等,正在深刻影響中國兒童的生活面貌,造成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的普遍焦慮。在這種教育形勢面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采取了不同的立場和選擇。以至于我們可以根據(jù)人們的教育觀念,把他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兒童參與受到教育觀念、教育政策的影響,是一種可觀察的社會事實。本研究最主要的現(xiàn)實關切點是,兒童的有限時間被更多地分配到與學校教育相關聯(lián)的學術性學習當中去。今天的兒童正在過著與他們的父輩不盡相同的童年生活。那么,我們要以何種態(tài)度來面對這種狀況?這種狀況是否需要干預?我們本著何種立場去干預?在做出這些行動選擇之前,需要先行解答下面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為各種具體的行動選擇提供證據(jù)基礎。

      第一,中國兒童的參與狀況是什么樣的?第二,不同群體的兒童參與有哪些差異?第三,兒童參與和兒童發(fā)展有什么關系?

      可以說,本研究一方面希望描述現(xiàn)狀;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一點兒干預現(xiàn)狀的興趣。我們希望確認事實、發(fā)現(xiàn)問題、做出預警,并面向家長、教師等行動主體,提供一些補救建議。盡管兒童參與正在成為中國社會不同人群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重要分水嶺,但是我們相信個別家庭、個別教師仍然有努力的空間。本書提供的這些基本證據(jù),也希望能起到一點移風易俗的作用。這是一種應對社會變遷的積極態(tài)度。

      三、抽樣方法和數(shù)據(jù)收集

      本研究采取多階段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共抽取7個城市87所公立中小學校。 具體是:第一階段分東、中、西部抽樣,抽取東部地區(qū)兩個省市即廣東省廣州市、江蘇省無錫市;中部地區(qū)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河南省安陽市;西部地區(qū)為貴州省貴陽市、四川省德陽市;另外,抽取的城市還包括北京市。在這7個城市之中,北京作為超大城市代表入選;另外六個城市的選取考慮了該城市的人口數(shù)人均GDP以及義務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經(jīng)費等指標,并按照中間水平的原則選入。第二階段在每個城市的城區(qū)、該市所轄縣( 縣級市)的縣城和農(nóng)村選取學校。其中小學階段選取城區(qū)優(yōu)質小學、普通小學各1所,縣城普通1小學1所,鄉(xiāng)村(鎮(zhèn))普通小學1所;初中階段選取城區(qū)優(yōu)質初中、通初中各1所,縣城普通初中1所,鄉(xiāng)村(鎮(zhèn))普通初中1所;高中階段選取城區(qū)優(yōu)質高中1所、城區(qū)普通高中1所、縣城優(yōu)質高中1所、縣城普通高中1所。第三階在每所學校抽取2~3個班,每校入選學生共計100人左右。

      調查問卷由經(jīng)過培訓的調查員到各地現(xiàn)場發(fā)放、指導填寫和回收,參與工作的調查員共計31人。在答題過程中,被調查的學生在選定答案以后,在答題卡上填涂自己選擇的項目。每個學生的編碼由6位數(shù)字構成,除可對同一個班級內的學生個人做區(qū)分外,還可以反映城市、學校、學段、班級等信息。調查員在施測以后,根據(jù)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第一輪廢卷清理工作,初步清除了明顯不認真填答、空白卷等問卷。調查員同時復查學生的涂卡情況,修正不規(guī)范的答題卡,避免因為填涂不規(guī)范,造成數(shù)據(jù)損失。全部7城市的問卷收集完畢以后,使用機器讀卡,建立了“中國兒童參與狀況數(shù)據(jù)庫”,有效樣本共計8847個。各個學段的樣本量如表1、表2所示。

      四、兒童參與的調查框架

      本部分將分學段報告中國兒童的家庭參與、學校參與、兒童放學后生活、社會交往、校外教育參與、網(wǎng)絡參與、公共參與七個方面的調查結果。分析框架及具體指標如表3所示。

      五、中國兒童參與的基本狀況

      (一)家庭參與

      1.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包括父母與兒童在學習、心情、怎么交朋友、父母的工作、怎么合理使用金錢、什么是愛、生命和死亡以及社會新聞、時政、國家大事等方面的溝通情況。

      第一,從溝通的內容來看,親子之間最經(jīng)常溝通的內容是“學習”,90%以上的父母都和兒童談論過學習問題。其中,小學生群體中有61.3%的父母幾乎每天都會談論學習;這一比例在初中生群體中是51.6%,在高中生群體中是31.9%。考慮到初、高中的住校生比例比較高,合并“每周都會說”和“每天都會說”這兩項,代表每周都有涉及討論學習的指標,得到小學生的比例是79.6%,初中生的比例是81.7%,高中生的比例是77.8%??梢缘贸鼋Y論,80%左右的父母都會和兒童經(jīng)常討論學習問題。

      “心情”也構成了親子溝通中較主要的內容,小學生群體中有43.3%的父母幾乎每天都會和孩子談論心情;這一比例在初中生群體中是31.5%,在高中生群體中是22.8%。但是也仍然有1/3左右的父母從來不和兒童討論心情問題,這一比例在小學生中是29.4%,初中生中是31.4%,高中生中為25.0%。

      其余話題的討論,包括怎么交朋友、介紹父母的工作、怎么合理使用錢、時政新聞等,有20%~50%的家庭每周都有涉及這些話題;但是有20%~50%的家庭從來沒有談論過。尤其是生命和死亡這樣的話題,一半左右的家庭從來沒有涉及過。具體來看,31.5% 的父母從來沒有和孩子談論過怎么交朋友;33.6%的父母從來沒有談論過自己的工作;26.3%的父母從來沒有談論過怎么合理使用錢;38.6% 的父母從來沒有談論過什么是愛;47.8%的父母從來沒有談論過生命和死亡;24.9%的父母從來沒有和兒童談論過時政新聞。

      第二,將上述各項加總為綜合指數(shù)(信度系數(shù)為0.77),用以代表親子溝通總體情況,值越高表示溝通更多,結果如表4所示??梢园l(fā)現(xiàn),小學生的綜合值為28.91,高于初中生的綜合值(27.80)和高中生的綜合值(26.13)。這表示小學生的綜合親子溝通程度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2.親子活動

      親子活動包括父母與兒童一起看電視、輔導學習、運動健身、外出觀看演出、國內旅游、國外旅游以及到博物館、藝術館、展覽館等公共場所參觀的頻率,調查結果如表5所示。

      第一,對于小學生和初中生來說,“輔導學習”成為最主要的親子活動項目。其中,小學生中父母每天輔導學習的比例達62.2%,初中生的比例達32.7%。但是小學生中,也有14.9%的父母從來不輔導孩子學習,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30.2%。

      對于高中生來說,一起“看電視”成為最主要的親子活動項目。合并“每周”和“每天”的選項,發(fā)現(xiàn)61.3%的高中生每周都和父母在一起看電視。

      “運動健身”也成為小學生親子活動的重要內容。37.3%的小學生報告每天都和父母一起運動健身,初中生的比例降到了17.9%,高中生的比例降到了59%;但是有22.9%的小學生父母從不和子女一起運動健身,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32.2%,在高中生中是43.6%。

      其余親子活動項目,包括參觀博物館等、看演出、國內旅游等,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小學生和初中生中,大概有1/3的父母從來沒有和孩子有過上述經(jīng)歷;而這些經(jīng)歷在高中生中的表現(xiàn)更少。具體來看,42.7%的中小學生父母,從不帶孩子去看演出,30.3%的父母從不帶孩子在國內旅游,73.3%的父母從不帶孩子去國外旅游。

      第二,將各項親子活動的頻率加總為綜合指數(shù)(信度系數(shù)為0.721),綜合考察親子活動情況,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綜合值為17.94,高于初中生的綜合值(15.05)和高中生的綜合值(11.83),這表示小學生的綜合親子活動頻率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3.家務參與

      兒童的家務參與情況如表5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第一,小學生和初中生做家務的比例都比較高。一周做3~4天及以上的,小學生有70.7%,初中生有60.9%,而高中生的比例有47.5%。其中,每天都做家務的小學生比例有34.5%,初中生比例為31.7%,高中生比例為28.9%。同時,大概有接近10%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幾乎或從來不做家務;高中生幾乎或從來不做家務的比例最高,達18.0%。

      第二,在做家務的理由中,50%左右的中小學生報告是父母出于鍛煉他們的目的;30%左右的學生報告做家務是為減輕家長的負擔。

      4.財務參與

      通過調查兒童是否清楚家庭的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來了解兒童的家庭財務參與情況。調查結果如表6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中小學生都清楚家庭的收入來源和主要支出,并以高中生的比例最高。其中,67.3%的小學生清楚家里的收入來源,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76.7%,在高中生中是80.5%。此外,61.3%的小學生了解家庭的主要支出,這一比例在初中生中是70.1%,在高中生中是71.7%。

      (二)學校參與

      1.上學目的

      關于兒童上學目的的調查結果如表7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第一,綜合來看,68%的中小學生同意上學是為了“找個好工作”;71%的中小學生同意上學是為了“回報父母”;74.2%的中小學生同意上學是“為社會做貢獻”;71.5%的中小學生同意“上學是為祖國做貢獻”;75.4%的中小學生同意“讀書改變命運”;但是只有36.4%的中小學生同意上學是因為“上學本身很有樂趣,沒有別的目標”;另外還有15.7%的中小學生報告“沒有目標,是父母讓上學”。

      第二,比較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上學目的,發(fā)現(xiàn)與小學生相比,高中生和初中生更多同意上學是為“找個好工作”“讀書改變命運”等目的;而更少持有為了“回報父母”“為社會做貢獻”“上學是為祖國做貢獻”等目的。認為“上學本身很有樂趣,沒有別的目標”,高中生中同意這一意見的比例低于初中生、小學生,并且所占比例不到1/3。

      2.社團參與

      表9是中小學生社團參與情況的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第一,總體來看,約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參加了學校社團,占到了57.3%,并且多數(shù)學生是參加1~2個社團。

      第二,小學生參加社團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三個學段的比例分別是65.1%、60.7%和46.0%。

      3.師生交流

      第一,近10%的中小學生幾乎每天都會“主動找老師交流”。其中,小學生的比例(12.2%)高于初中生的比例(9.5%)和高中生的比例(7.2%)。但是,仍然有接近1/4的學生從來不主動找老師交流。其中,高中生的比例(23.7%)略高于初中生的比例(22.3%)和小學生的比例(22.1%)。由此可見,在與老師交流的主動性上,小學生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第二,約10%的中小學生在課外幾乎每天都和老師交流。其中,小學生的比例(11.4%)和初中生的比例(11.6%)略高于中生的比例(10.4%)。但是,仍然有接近1/4的學生從來不在課外與老師交流。其中,高中生的比例為19.7%,初中生的比例為22.8%,小學生的比例為28.4%。

      第三,中小學生“主動找老師交流”“課外與老師交流”,一學期交流1~2次的占到近1/4;一月1~2 次的占了15%左右;一周1~ 3次的占到了約1/4。

      第四,約1/4的中小學生從不“主動找老師交流”,從不在“課外與老師交流”。

      4.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是指發(fā)生在校園中恃強凌弱的行為,是兒童校園生活的重要方面,對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它通常分為三個維度,即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關系欺凌。本調查以“被同學故意沖撞”“同學用難聽的綽號來稱呼”以及“同學聯(lián)合起來孤立的頻率”代表校園欺凌的三個維度,即分別代表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關系欺凌三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表10所示)。

      第一,綜合來看,近一半的中小學生遭遇過身體欺凌和語言欺凌。其中,身體欺凌的比例是47.7%,語言欺凌的比例是45.1%,近20%的中小學生遭遇過關系欺凌。

      第二,小學生遭遇校園欺凌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從身體欺凌來看,小學生遭遇身體欺凌的比例為56.2%,高于初中生的55.3%和高中生的31.5%。從語言欺凌來看,小學生遭遇語言欺凌的比例為52.9%,高于初中生的50.3%和高中生的31.9%。從關系欺凌來看,小學生遭遇關系欺凌的比例為30.4%,高于初中生的比例17.9%和高中生的比例77%。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10%左右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經(jīng)常遭遇身體欺凌(頻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20%左右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經(jīng)常遭遇語言欺凌(頻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5%左右的小學生和初中生經(jīng)常遭遇關系欺凌(頻率在一周2~3次及以上)。

      (三)兒童放學后的時間安排

      本部分將報告兒童放學后的時間分配,包括做家庭作業(yè)的時間、和朋友玩耍的時間、鍛煉身體的時間、看課外書的時間、看電視的時間以及上網(wǎng)的時間六個方面,調查結果如表11所示。

      第一,做家庭作業(yè)是中小學生放學后的常規(guī)項目,絕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都需要完成家庭作業(yè)。從做作業(yè)的時長來看,對小學生來說,一半左右的學生(52.4%)能在1個小時以內完成;近30%的小學生需要花費2個小時以上。對初中生來說,近1/4的學生(22.1%)能在1個小時內完成;一半以上(54.6%)的學生需要花費2個小時以上,其中 15.7%的初中生需要花費3個小時及以上的時間來處理作業(yè)。對高中生來說,12.9%的學生能在1個小時內完成作業(yè);72.4%的學生需要花費2個小時以上;41.2%的學生花費3個小時及以上來處理作業(yè)。

      第二,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在放學后幾乎沒有和朋友玩耍的時間,這一比例在小學生中是54.6%,在初中生中為61.4%,在高中生中為66%。對于那些有時間和朋友玩耍的中小學生,大部分玩耍的時間都在一個小時以內。

      第三,在放學后是否鍛煉身體這一項上,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異較大。小學生放學后鍛煉身體的比例約占70%,初中生占55%左右,但是高中生下降到了40%以下。這表示放學后鍛煉身體這一項目,隨著學段的上升而逐漸減少。

      第四,放學后看課外書的比例,在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中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高中生中,放學后幾乎不看課外書的學生比例為46.5%,明顯高于初中生的30.1%和小學生的13.7%。從時長來看,在看課外書的學生中,大部分看書的時長在1個小時以內,小學生看書的時間明顯比初中生和高中生長。

      第五,關于放學后看電視,有48%的小學生幾乎不看電視,55.9%的初中生幾乎不看電視,75.2%的高中生幾乎不看電視。而在看電視的那部分學生中,大部分兒童看電視的時長集中在一個小時以內。

      第六,關于放學后的上網(wǎng)行為,分別有31.1%的小學生、49.5%的初中學生、50.1%的高中學生放學后有上網(wǎng)行為。從時長看,在這些有上網(wǎng)行為的學生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一個小時以內,但是也有少數(shù)學生的上網(wǎng)時間在3個小時及以上,尤其是初中生(6.3%)和高中生(8.4%)。

      綜上來看,隨著學段的升高,兒童放學后看課外書、鍛煉身體、和朋友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做作業(yè)的時間越來越多。特別是對高中生來說,做作業(yè)占據(jù)了他們大部分的放學后時間。

      (四)社會交往

      1.同伴交往

      (1)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以兒童在同班、他班和校外的好朋友數(shù)量來代表,調查結果如表12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總體來看,94.8%的中小學生在本班都有好朋友,88.1%的中小學生在他班也有好朋友,85.1%的中小學生在校外有好朋友。接近一半的小學生在本班的好朋友數(shù)量為6個及以上,這一比例到初中和高中逐漸下降,但是也仍然保持在30%以上。

      (2)同伴交往方式

      關于同伴交往方式的調查結果如表13所示。其中,同伴交往方式包括一起出去、到對方家里去、打電話/發(fā)短信、通過網(wǎng)絡聯(lián)系(包括微信、QQ等),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第一,通過網(wǎng)絡與同伴交往已經(jīng)成為初中生和高中生主要的方式,比例分別高達45.8% 和51.7%。面對面的交往方式,包括一起出去或者到對方家里去,開始退居二線,在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的占比均為38.2%。

      第二,對于小學生來說,面對面的交往仍然占據(jù)主流,占比為52.1%;但以網(wǎng)絡作為主要方式進行聯(lián)系的小學生比例也達到25.6%。

      2.鄰里交往

      關于中小學生鄰里交往的情況,調查結果如表14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第一,15%左右的中小學生從來不和鄰居說話。其中,高中生的比例為16.2%,高于初中生的13.8%和小學生的13.4%。

      第二,32.9%的小學生經(jīng)常和鄰居說話,高于初中生的28.7%和高中生的19.7%。

      3.國際交往

      關于中小學生國際交往的情況,調查結果如表15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第一,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從來沒有和外國人說過話。其中,小學生的比例為 44.7%,初中生的比例為50.1%,高中生的比例為44.2%。

      第二,經(jīng)常和外國人說話的中小學生的比例僅有5.5%,其中小學生的比例為8.5%,高于初中生的4.5%和高中生的3.5%。

      第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偶爾或有時和外國人說話。其中,小學生的比例為46.9%,初中生的比例為45.5%,高中生的比例為52.2%。

      (五)校外教育參與

      1.校外活動

      (1)校外主題活動

      校外主題活動是指學生在校外參加諸如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服務、科學考察等方面的活動。中小學生參加主題活動的情況如表16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超過半數(shù)的中小學生沒有參加過校外主題活動。其中,39.9%的小學生參加過校外主題活動,高于初中生的31.3%;而高中生參加過校外主題活動的比例僅為23.8%。此外,從參加主題活動的門類來看,多數(shù)集中在1~2門。

      (2)國內外營地活動

      參加國內外營地活動的情況如表17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第一,總體來看,34.2%的中小學生參加過國內營地活動,12.8%的中小學生參加過國外營地活動。

      第二,小學生參加國內外營地活動的比例都明顯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其中,小學生參加過國內營地活動的比例高達41.6%,高于初中生的32.2%和高中生的28.7%;小學生參加國外營地活動的比例是19%,高于初中生的11%和高中生的8.1%。

      2.課外班

      本調查將課外班分為興趣班和補習班。其中,興趣班是指學習機器人、舞蹈、鋼琴等非學??荚噧热莸恼n外班;補習班是指學習數(shù)、理、化、生、政、史、地等學校考試內容的課外班。

      (1)興趣班

      表18是中小學生參加興趣班的門數(shù)情況。

      第一,總體來看,近一半的中小學生都參加了興趣班。其中,小學生的比例最高,達60.8%;初中生的比例為40.1%;高中階段學生參加興趣班的比例降到了26.0%。

      第二,從參加興趣班的門數(shù)來看,小學生基本集中在1~3門;初中生集中在1~2門;高中生集中在1門。

      (2)補習班

      表19是中小學生參加補習班的門數(shù)情況。

      第一,總體來看,近一半的中小學生參加了補習班的學習。其中,小學生參加

      補習班的比例為49.2%,初中生的比例為51.7%,高中生的比例是45.9%。

      第二,從參加補習班的門數(shù)來看,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的門數(shù)基本集中

      在1~3門。綜上發(fā)現(xiàn),小學生參加課外興趣班和補習班的比例都較高;而隨著學段的上升,初中生和高中生參加興趣班的比例趨于下降,更多參加與學??荚噧热菹嚓P的補習班。

      (六)網(wǎng)絡參與

      本部分將報告兒童網(wǎng)絡參與的調查結果,包括兒童上網(wǎng)設備(手機、電腦)的配備、 擁有網(wǎng)絡賬號(QQ 號、微信號、論壇/博客)的情況以及使用網(wǎng)絡的主要功能定位。結果如表20、表21所示。

      第一,綜合來看,3/4的中小學生擁有專用手機,過半的學生擁有專用電腦。其中,高中生擁有專用手機的比例達89%,高于初中生的77.1%和小學生的61.8%;高中生擁有專用電腦的比例是59.1%,高于初中生的55.4%和小學生的43.6%。

      第二,綜合來看,大部分中小學生都有QQ號和微信號,但明顯高于擁有論壇/博客賬號以及電郵的比例。具體來看,高中生擁有QQ號的比例達97.7%,高于初中生的93.1%和小學生的66.2%;高中生擁有微信號的比例為84.6%,高于初中生的69.6%和小學生的58%.6;高中生有論壇/博客賬號的比例為64.2%,高于初中生的47.1%和小學生的24.9%;高中生擁有電郵的比例為71.0%,高于初中生的45.7%和小學生的21.7%。

      第三,綜合來看,中小學生上網(wǎng)主要用于休閑娛樂功能(聊天或回帖等、看視頻/玩游戲等、購物等)的比例(59.6%)明顯高于學習功能(檢索信息/查閱資料/做作業(yè)等)的比例(20.5%)。其中,高中生用于休閑娛樂的比例為75.2%,明顯高于初中生的62%和小學生的42.4%;高中生用于學習的比例為12.5%,明顯低于初中生的22.3%和小學生的26.7%。

      (七)公共參與

      1.信心

      兒童參與公共事務的信心是指兒童“是否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狀況”。調查結果如表22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第一,大部分中小學生都表示完全有信心或比較有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這一比例占到71.2%。

      第二,小學生表示有信心的比例達83.9%,明顯高于初中生的70.8%和高中生的58.5%。其中,近半的高中生(41.6%)表示比較沒信心或完全沒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狀況。

      公共參與的興趣是指兒童對本地社會問題、中國社會問題、國際政治問題、環(huán)境問題以及力改善公共生活的興趣。將各項加總為綜合指數(shù)(信度系數(shù)為0.870),可以代表兒童公共參與興趣的綜合情況,結果如表23所示。

      第一,比較各項公共事務,“環(huán)境問題”成為中小學生最感興趣的公共事務,有69%的中小學生表示感興趣,31%的學生表示不感興趣。其后,中小學生感興趣的公共事務依次是“中國社會問題”(63.4%)、“國際政治問題”(57.7%)、“本地社會問題”(53.5%)。

      第二,比較中小學生,高中生對“本地社會問題”“國際政治問題”“中國社會問題”“環(huán)境問題”感興趣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小學生。但是在問及“是否有興趣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時,卻表現(xiàn)出相反的方向。高中生對于努力改善公共生活感興趣的比例(54.2%)低于初中生的比例(58.1%)和小學生的比例(65.3%)。

      3.行為

      本部分報告兒童參與公共事務行為的調查結果。在這里,兒童參與公務事務的行為包括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新聞、看網(wǎng)絡新聞、志愿者活動、捐款、努力改善公共生活。將各項加總為綜合指數(shù)(信度系數(shù)為0.789),可以代表兒童的公共參與行為的綜合情況。調查結果如表24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以下幾點。

      第一,綜合來看,有26.7%的中小學生從來不看電視新聞,有43.2%的學生從來不看報紙新聞,有28.8%的中小學生從來不看網(wǎng)絡新聞;但也有15.2%的中小學生每天都會看電視新聞,9.8%的中小學生每天都會看報紙新聞和18.1%的中小學生每天都會看網(wǎng)絡新聞。

      第二,52.0%的兒童當過志愿者;73.9%的中小學生捐過款;54%的中小學生表示曾經(jīng)努力改善公共生活。

      第三,高中生的公共參與綜合指數(shù)高于初中生和小學生,這表示高中生比初中生和小學生更多地參與公共事務。

      六、總結和討論

      1.在家庭參與方面,分為“親子溝通”“親子活動”“家務參與”“家庭財務參與”四個方面來報告數(shù)據(jù)。首先“親子溝通”的話題在各個學段均表現(xiàn)出一些傾向,如關于“生命和死亡”、關于“什么是愛”的話題,有近半數(shù)的學生報告親子之間從不溝通,各學段的平均比例也達到47.8%。其他諸如“父母的工作”“交朋友”“用錢”這一類話題,親子溝通的頻率也很低。在“親子活動”方面,諸如“國外旅游”“看演出”“參觀博物館等”一類的活動頻率很低。而諸如“看電視”這類活動的頻率更高。在“家務參與”方面,關于做家務的理由,有近半數(shù)學生報告是“為了鍛煉您”,做家務的頻率隨著學段提高也逐漸降低。在“家庭財務參與”方面,各學段兒童對于家庭的收入來源、主要支出都有清楚的了解。

      2.在學校參與方面,分為“上學目的”“社團參與”“師生交流”“校園欺凌”四個方面來報告數(shù)據(jù)。其中,關于“上學目的”,一些個人取向的目的,諸如“找個好工作”“讀書改變命運”以及“回報父母”與一些社會取向的目的,諸如“為社會做貢獻”“上學是為祖國做貢獻”,都有較高的得分??梢哉J為,這是兒童關于上學目的的兩類主要認識。同時,“上學本身很有樂趣,沒有別的目標”,在各個學段上的得分都較低。關于“社團參與”,結果表明隨著學段升高,不參與校內社團的學生比例在升高,各學段平均也有42.7%的學生不參加校內社團。

      3.在兒童放學后生活方面,分為“做家庭作業(yè)”“和朋友玩?!薄板憻捝眢w”“看課外書”“看電視”以及“上網(wǎng)”六個觀察項目。其中,在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均有過半數(shù)的兒童,在放學后幾乎沒有“和朋友玩耍”。對于兒童發(fā)展十分重要的 “鍛煉身體”“看課外書”等活動內容,也有相當大比例的缺失。此外,有相當數(shù)量的兒童報告,在放學后幾乎沒有“看電視”和“上網(wǎng)”的時間。

      4.在社會交往方面,分為“同伴交往”“鄰里交往”以及“國際交往”三個方面來報告數(shù)據(jù)。其中,兒童的“同伴交往對象”主要是在校內。更具體地說,兒童的同伴交往對象,主要是在班級內。在兒童的“同伴交往方式”當中,有相當大比例是以網(wǎng)絡作為首要的方式。關于“鄰里交往”,隨著學段的增高,頻率遞減。關于“國際交往”,各個學段的交往頻率都較低。

      5.在校外教育參與方面,分為“校外活動”“課外班”兩個方面來報告數(shù)據(jù)。其中,“校外主題活動”在各學段的參與程度均較低。對“國內營地活動”和“國外營地活動”的參與,均隨著學段的遞增而逐漸減少。在“課外班”方面,“興趣班”的門類隨著學段遞增而遞減。但是,小學生和初中生,都有極大比例的參與。關于“補習班”,在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均有近半數(shù)的學生參與,學段之間的變化不明顯。

      6.在網(wǎng)絡參與方面,分為“上網(wǎng)設備的配備”“網(wǎng)絡賬號”“主要功能” 三個觀察項目。其中,各個學段的“上網(wǎng)設備配備”比例均較高。其中,手機和電腦的配備比例,也隨著學段增高逐漸增大。關于“網(wǎng)絡賬號”,“QQ號”的占有比例最大,其次為“微信號”。在網(wǎng)絡的主要功能定位方面,“學習功能” 的占比較高,但是最高的仍是“看視頻/玩游戲等”。

      7.在公共參與方面,區(qū)分為公共參與的“信心”“興趣”和“行為”三個方面來報告數(shù)據(jù)。其中,公共參與的“信心”隨著學段升高而遞減。關于公共參與的“興趣”,各學段學生對于“本地社會問題”“中國社會問題”以及 “國際政治問題”等,均有相當大的比例報告不感興趣。關于公共參與的“行為”方面,高中生的參與綜合指數(shù)要高于小學生和初中生。值得注意的是,有近半數(shù)的學生報告從未有“努力改善公共生活”的行為。

      上述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內容繁雜,但是仍表現(xiàn)出一些共同的趨向,如中國兒童在一些重要的主題上參與得較少,較多使用非面對面的參與方式。這表明兒童參與的主題和方式,均有進行行動干預的空間。又如,無論是參與的主題還是參與的方式,隨著學段升高,都有較大程度的變化。這表明關于兒童參與的干預,還需要針對學段做更精準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兒童權利公約(中文版).

      [2]基爾帕特里克.進步主義教育的實例[A].載帕克,哈斯.課程規(guī)劃:當代之取向[C].謝登斌,俞紅珍 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4-39.

      长泰县| 平武县| 五原县| 南华县| 皋兰县| 枣强县| 安陆市| 云浮市| 靖西县| 灵璧县| 海南省| 郯城县| 仙桃市| 安龙县| 麻栗坡县| 抚宁县| 沾化县| 龙川县| 梨树县| 邵阳市| 乐平市| 微博| 濮阳市| 石门县| 铜陵市| 绥阳县| 特克斯县| 西充县| 中牟县| 芒康县| 望城县| 南溪县| 沧源| 桃园县| 潞城市| 西安市| 宣武区| 红河县| 沂源县| 汉沽区|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