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任丘市畜牧水產局 062550
(1)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性傳染病。該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是豬只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飼料,經消化道傳染,亦能夠經呼吸道傳染。尤其是在豬舍封閉、濕度大、豬只擁擠的情況下更易傳播。
(2)新疫區(qū)發(fā)病主要原因是引入帶毒豬而迅速傳播,呈流行性發(fā)生。通常10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有很高的死亡率,成年豬、育肥豬以及斷奶豬呈良性經過。老疫區(qū)常呈(間歇性)地方性流行,多因豬群存在抗體,有較低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癥狀相對溫和。
(3)豬傳染性胃腸炎一年四季都可發(fā)生,有顯著的季節(jié)性,在早春和寒冷冬季有較高的發(fā)病率。鑒于母源抗體的存在,5日齡內的哺乳仔豬很少發(fā)病,隨著日齡增加,2周齡左右的仔豬易感性加大,并且有較高的隱性感染率。
2周齡以內的哺乳仔豬感染該病,其癥狀為仔豬精神萎靡,突發(fā)嘔吐,隨之出現水樣腹瀉,排黃綠色、灰色或乳白色糞便,其中帶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有偏酸的腥臭味。接著仔豬出現嚴重脫水,形體消瘦,體溫先高后低等癥狀,喜飲水,發(fā)病后2~7天死亡,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其病死率高達100%。對于3周齡或以上的仔豬可耐過,其生長相對緩慢且發(fā)育不良。生長育成豬的患病癥狀主要是精神頹廢,食欲不振,伴有噴射狀的水樣腹瀉,糞便常為茶褐色或灰色,通常一周左右就能耐過,不再出現腹瀉癥狀,死亡率較小。泌乳母豬發(fā)病癥狀表現為體溫升高、嘔吐、腹瀉嚴重,高度體衰,且乳房萎縮、泌乳停止。
病死豬眼觀病變?yōu)檐|體皮膚失去彈性,眼球下陷,脫水明顯;剖檢數頭病死豬,可見病變主要集中在胃和小腸,呈現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腸炎變化;胃腸膨脹,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內充滿黃色或白色液體,混有未消化的小乳塊和泡沫;腸絨毛顯著萎縮,小腸壁變薄,彈性降低,致使腸管擴張,呈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其他臟器無顯著病變。
(1)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能夠初步診斷豬傳染性腸胃炎。具體確診可結合實驗室診斷,采用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取急性期發(fā)病豬的空腸制成冰凍切片,用免疫熒光抗體染色,通過熒光顯微鏡檢查,細胞漿內發(fā)現亮黃綠色熒光即可確診。
(2)鑒別診斷。豬流行性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的,夏季也有豬感染發(fā)?。挥守i、斷奶仔豬和哺乳仔豬的感染發(fā)病率高達100%;一般情況下,豬群中有一頭豬染病,同圈或相鄰豬群在1周內相繼發(fā)病,經2~3周流行終止。病豬起先糞便黏稠,后轉為水樣腹瀉。剖檢可見全身淋巴結出血腫脹,小腸黏膜絨毛萎縮變短,上皮細胞壞死脫落,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
(1)肌肉注射環(huán)丙沙星3mg/kg體重;病豬排水樣便,腹瀉不止,可采用碳酸氫鈉6g、鞣酸蛋白4g加水內服,同時對病豬可飲用補水鹽。溫開水1L加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葡萄糖20g喂飲。
(2)中藥方劑治療。黃芪15g,白芍、黃連、梔子各18g,郁金36g,大黃50g,水煎候溫灌服,每頭灌服200mL,1次/天,連用 3~5天。
(1)加強妊娠母豬飼養(yǎng)和仔豬保健工作,對泌乳母豬采用自由采食或不限量飼喂的高水平飼養(yǎng)方式,以提高母豬的泌乳量,改善母乳品質。初生仔豬要盡快吃足初乳,對初生仔豬進行精心護理,1~3日齡仔豬應補鐵,7日齡仔豬補料,可在仔豬料中添加酶制劑、有機酸和抗生素等保健藥物。同時加強豬群飼養(yǎng)管理,堅持自繁自養(yǎng),做好豬舍清潔和消毒工作,確保豬群飼料營養(yǎng)均衡,禁止飼喂質量差或發(fā)霉變質的飼料。
(2)做好免疫接種工作。采用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二聯滅活苗,妊娠母豬在產前一個月免疫可產生高水平抗體,初生仔豬及時吃到免疫母豬的初乳獲得免疫力,有效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