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967-1028),字君復,后人稱為和靖先生。奉化大里(今浙江寧波)人,一說杭州錢塘人。北宋著名隱逸詩人。曾漫游江淮間,后隱居杭州西湖,結(jié)廬孤山,以湖山為伴,相傳二十余年足不及城市。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yǎng)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有人勸“錄以示后世”,答曰:“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有心人竊記之,得三百余首傳世。其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
林逋善繪事,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而清勁處尤妙。蘇軾高度贊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并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西臺(李建中)差少肉?!秉S庭堅云:“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惜林逋書法存世作品只三件,《自書詩卷》是其中篇幅最長者。
后人懷念林逋的高潔出塵,今日杭州仍有放鶴亭和林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