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衛(wèi)
乍一看來,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quán)”好像真有那種“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感覺,但實際上,趙匡胤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且不說“杯酒釋兵權(quán)”將一幫能征善戰(zhàn)的武將手中軍權(quán)剝奪了,對大宋帝國來說,無異于是自斷己臂,宋朝后來的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完全與此有關(guān),單就所開的一代風(fēng)氣而言,其后果就真的是很嚴重。
史載,在“杯酒釋兵權(quán)”時,趙匡胤曾開導(dǎo)眾武將說:“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那話的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只要眾將放下武器,不掌兵權(quán),不再對他趙匡胤的皇位構(gòu)成威脅,那么,其他一切都好說,想要什么都行。
從那之后,武將們都“理直氣壯”地進行腐敗。據(jù)史料記載,太祖的武將們幾乎清一色的都是些貪財好色之徒。如史書上稱石守信“累任節(jié)鎮(zhèn),專務(wù)聚斂,積財巨萬”;王全斌“破蜀日,奪民家子女玉帛”,縱兵大掠蜀中;王仁贍破蜀之日,“納李廷珪妓女,開豐德庫取金寶”……
必須指出,這種腐敗大有“作秀”之嫌。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員仁將,雖作戰(zhàn)勇猛,但一向重義輕利,可是,自從“杯酒釋兵權(quán)”事件發(fā)生后,他忽然頓悟,從此開始追求聲色犬馬,瘋狂聚斂財物,對他的這一“表現(xiàn)”,《宋史》如此評價道:“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話說得很透徹,原來不過是害怕過于潔身自好被趙匡胤懷疑有不臣之心,故意“自污”罷了。
久而久之,由于人性中普遍潛在的諸如縱欲享樂等劣根性作祟,便習(xí)慣成自然,對貪污腐敗漸漸習(xí)以為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