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導 演:克里斯托弗·諾蘭
發(fā)行公司: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制片地區(qū):美國、英國
拍攝地點: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冰島等
主 演: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韋斯·本特利等
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地球自然環(huán)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無法生存的威脅。這時,科學家們發(fā)現了一個神秘的“時空裂口”,通過它可以到外太空尋找延續(xù)生命的機會。一個探險小組通過這個“時空裂口”穿越到太陽系之外,他們的目的是找到一顆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
在這艘名叫“永恒號”的飛船上,探險隊員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然而,通過“時空裂口”的時候,他們發(fā)現飛船上的一個小時相當于地球上的七年時間,即使探險小組的任務能夠完成,他們的救贖對于對地球上還活著的人來說已經太晚了。飛行員庫珀必須在與自己的兒女重逢以及拯救人類的未來之間做出抉擇。
影片的前部分是平淡樸實的親情敘述,踏上星際探險之旅后,導演給我們帶來了美輪美奐的宇宙畫面,人逢絕境的人性刻畫,再加上強勁震撼的音效,讓觀影者感到既緊張刺激,又驚嘆宇宙之美。
主題看點:明白孤獨才會享受孤獨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星際穿越》中把“回家”作為主推動力,最后卻結束在庫珀的再次離開。實現對女兒“回家”的承諾只是過程,獨自踏上未知的孤獨旅程,并且心懷平靜的喜悅,才是庫珀內心目標的自我投射。整部電影闡述“愛”的部分略顯用力和生硬,反倒是表達“孤獨”的部分自然流暢且多彩多姿:太空艙漂流在土星邊緣,是整部個電影最壯美的時刻,反派曼恩那句“我都沒有設定醒來的時間”,心酸得讓人肝兒顫,而庫珀獨自駛入“時空裂口”,在科學邏輯上已然脫軌,在情緒釋放上卻直抵高潮。
太空題材的電影從來都是“孤獨”最好的詮釋載體,它具備解釋“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話題基礎。用廣袤宇宙做背景,再狂妄的人也會產生出“天地廣闊,蕓蕓眾生何其渺小”的悲憫感。
當我們談到孤獨,難免會和落寞、傷心等負能量聯(lián)系起來,但孤獨與其說是一種情緒,不如說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人生起點和終點的必然。筆者在和網友“落拓棗”討論的時候,她對孤獨的一句解釋,我深以為然:“當一個人向往孤獨時,他會害怕孤獨;當一個人明白了孤獨,他最終會享受孤獨?!边@也很好地解釋了庫珀和曼恩的不同選擇,也解釋了看似了無牽掛,實則缺失人生愛的經驗的曼恩為何會說:“我以為我準備好了,其實我沒有。”
靈感啟發(fā):偉大的文學作品從不受制于科技的發(fā)展,哲學與宗教的光輝安撫著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在“天圓地方”觀產生的那個年代,人們一樣能對宇宙感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一樣能認知自我——“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萍疾粩啾蛔C偽,人類情感的共鳴卻從未虛假過。其實,生活中都是充滿辯證法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對生活擁有更多的感悟。
敘事看點:戲劇沖突凸顯人類情感
這部影片的內核是一部親情劇,是一則關于父親和女兒之間的愛與承諾的故事。影片讓人類最真實、最溫暖的情感自然地滲入太空移民這樣一個宏大而充滿悲壯感的故事當中。在一個敘事中包裹真誠的情感,這正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所擅長的。在本片中,拯救子女與人類未來的使命感,與父女之間相互守候的深情,對立統(tǒng)一地構成了戲劇沖突,并幾乎時刻作為主人公的動機推進劇情。
本片的三幕式推進與情感線索密不可分。影片剛開始,父女生活先行鋪墊了二人的感情以及必要的伏筆。前NASA(美國宇航局的英文簡稱)飛行員庫珀本來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惡化的地球上做農活養(yǎng)家糊口,與岳父和一兒一女共同生活,他與古靈精怪的女兒墨菲尤其性情相投。在女兒房間的“幽靈”這一超自然存在的啟示下,庫珀父女發(fā)現了遠避人世的NASA和他們的暗中計劃。庫珀接受了布蘭德教授安排的任務,其主要動機仍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和他們的未來,但女兒對此并不認可。在庫珀離開時,原本融洽的父女感情由此斷裂,二人的溝通也隨著父女在空間和時間上不可逾越的距離而漸趨消逝。
在發(fā)展與對抗階段,庫珀一行乘坐“永恒號”進行探索任務,接連遭受重大挫折,對任務的責任與對女兒的承諾逐漸開始有沖突。受到黑洞時間延遲效應的影響,墨菲已長大并輔助布蘭德教授進行理論研究,作為副線的中心人物登場。整個計劃的真相揭露,使其對人類未來的信心產生動搖,而對父親的矛盾心情與日俱增。在中后段的蒙太奇鏡頭的交接中,父女二人的命途同時進入低谷,遭遇生死與信任的重大危機,但仍然在各自的時空中進行頑強的抗爭。
在結局篇中,庫珀和墨菲最終在敘事和情感上匯流統(tǒng)一。庫珀在關鍵時刻舍棄自我,選擇保全艾米莉亞和人類的未來;墨菲從迷惘中振作起來,決定回到對父親情感與回憶的起點尋找一線希望。被吸入“時空裂口”的庫珀發(fā)現身處奇異的多維世界,重新和女兒心意相通,并意識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墨菲感應到父親的思念,利用重力傳遞的信息,獲得了掌控重力理論的關鍵數據。
靈感啟發(fā):《星際穿越》的故事結構很奇妙,因為“時空裂口”的存在,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被神奇地扭結在一起,彼此矛盾,一切都像是注定發(fā)生的。該影片不同于大多數科幻片對科技的恐怖渲染,而是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擁抱科學。
角色看點:生活細節(jié)折射出父愛真情
開篇用了將近四十分鐘的時間詳細地刻畫了庫珀父女的生活和生活細微處流露的愛。庫珀告訴墨菲她名字的意義,教墨菲操控無人機,在老師的質疑中沒有責備而是去維護墨菲的認知和興趣,還與墨菲一起研究并找到NASA。
雖然這段描寫看著不像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慣有風格,但這段細膩的描寫為后面的情感爆發(fā)做了很好的鋪墊,也正因為有這段情節(jié),才讓庫珀的堅持和實現承諾顯得尤其動人。庫珀答應布蘭德教授參與任務,只是為了拯救地球上的子女,而不是什么拯救全人類那樣的超級英雄偉大使命,他只是一個想早日完成任務回家的父親,而隨著艱巨任務的進行和真相的逐漸呈現,他也沒有放棄過要實現對墨菲的承諾,進入“時空裂口”更是為了實現承諾的最后放手一搏。如果沒有前面大篇幅的鋪墊,后面庫珀的勇敢堅持和對墨菲的愛就會顯得沒有那么厚重。
而馬修·麥康納的表演則完美地呈現出庫珀作為一個父親的掙扎和偉大,其中三段尤其精彩:離家的時候掀起紅毯沒有再發(fā)現女兒藏在里面以后的失望和不舍,時隔二十三年對著長大了的女兒的錄像潸然淚下,以及最后終于再見到女兒時的釋懷和安心,整個心理過程被馬修·麥康納演繹得感人肺腑,他那充滿感染力的表演也能讓觀眾有著相同的代入感。
靈感啟發(fā):《星際穿越》沒有像其他科技作品一樣,如手術刀般冰冷而又干脆,而是讓男主角化身為一個慈愛內斂的父親,并將父親對女兒的愛傾注在這部作品中。
經典臺詞
布蘭德:愛是一種力量,讓我們穿越時空感受它的存在。
墨菲:今天是我的生日。你說過等我們再見面時,我們可能是同一個年紀?,F在我到了你離開時的年紀,所以你該回來了。
庫珀:人類雖然生于地球,但是絕不意味著要死在這里。
艾米莉亞:大自然是殘忍的、恐怖的,但是你不能說它是邪惡的。就像獅子撕碎一只羚羊,你不能說它是邪惡的。
影評范例
在科幻的外衣下講骨肉親情
指間沙
從英國作家威爾斯的《時間機器》開始,人們已明了所有的科幻故事都不是講科學的,而是講人文的。這一次,除了嚴肅的外太空,電影著力刻畫鋪陳的是骨肉親情,完全適合全家人觀影。
那些打算在看片前惡補黑洞理論的人可以放松下了,克里斯托弗·諾蘭“大神”的《星際穿越》沒想象中那么“燒腦”,普通觀眾的智商完全能跟得上。雖然故事基于索恩的蟲洞及時間旅行理論,也一直在致敬愛因斯坦相對論,但最應該感謝的難道不該是19世紀就已發(fā)明出來的摩爾斯電碼嗎?
當年超人從瀕死的外星球投奔到地球,如今《星際穿越》則要把人類從無法生存的地球轉移到外星球。計劃有兩個,一個考慮到現在活著的人,一個則不。而執(zhí)行任務的男主角庫珀是一個父親,家有子女。他被多次勸告,要突破對認識的特定個體的情感,將希望留給未來人類,要將種群利益看得高于個體利益。這極大地挑戰(zhàn)人性,要知道諾亞方舟上還載著達官顯貴的妻兒老小呢!
面對抉擇,電影可是從頭到尾都毫不遲疑:救人類,更要救子女!但最大的難題不是什么卑劣小人,而是時間:星際穿越一小時,地球就過去七年光陰,抵得上“王質爛柯”。當父親從視頻中再次看到女兒時,她已經長成了自己的同齡人。這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停地催促著影片的節(jié)奏:快,再快一點。
雖然《星際穿越》帶觀眾抵達了目前“最遠的地方”,但劇情談不上復雜。片中“墨菲定律”被解釋成:如果有可能發(fā)生,就一定會發(fā)生。還以“很多優(yōu)秀的單人劃艇選手不會游泳”等言論宣揚破釜沉舟、柳暗花明的英雄樂觀主義精神。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這部電影,出奇地情感豐沛,不遺余力地展現父女情深。在五維空間父女感應的高潮后,影片以近似團圓的結局實現了種群和個人利益的平衡:人類得救了,實際上已124歲的父親以青春的面孔趕得及見女兒最后一面。
神愛子民,而人更愛血肉至親。未來人類到底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呢?當男主角推開門,滿目的所謂“后代”都不過是徹頭徹尾的陌生人,簡直是“舉目無親”。女兒給英雄父親指出了一條不孤絕的路:你還有親密的女戰(zhàn)友(艾米莉亞)在等你啊。
(摘自新浪網,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