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組"/>
王麗軒 賈建普 張樂國 趙澤宇
【摘 要】目的:探析缺血性腦血管?。↖CVD)患者進行Hcy(同型半胱氨酸)和CysC(胱抑素C)檢測的意義。方法:在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神經(jīng)內(nèi)科收治的完成DSA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選出60例,根據(jù)DSA顯示的動脈狹窄率分組:A組(狹窄率≥50%)和B組(動脈狹窄率<50%),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為C組,對三組對象進行Hcy和CysC檢測。結果:三組患者的Hcy水平和CysC水平比較:A組>B組>C組,P<0.05;回歸分析顯示:Hcy和CysC均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P<0.05。結論:Hcy和CysC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隨著病情的加重,Hcy和CysC水平也隨之提高。臨床醫(yī)師應重視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Hcy水平和CysC水平檢測,判斷病情嚴重程度,指導臨床治療。
【關鍵詞】缺血性腦血管?。籋cy;CysC;DSA;動脈狹窄率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087-02
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其病理基礎主要是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1]。同型半胱氨酸Hcy在ICVD發(fā)病中的作用已得到證實,認為Hcy是誘發(fā)ICVD的獨立危險因素[2]。胱抑素C(CysC)的表達失衡是動脈瘤、動脈粥樣斑塊發(fā)生的重要原因,這提示我們CysC在血管損害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索不同程度狹窄的ICVD患者的Hcy、CysC水平變化,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于2016年8月~2017年12月完成DSA檢查的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中選出60例為對象,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確診,進行DSA檢查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jù)DSA顯示的動脈狹窄率分成A組和B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為C組。A組患者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54-77歲,平均(62.10?12.35)歲;B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55-79歲,平均(62.22?12.25)歲;C組健康人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51-74歲,平均(60.18?10.50)歲。三組受檢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三組受檢對象均于入組研究后,禁食10h,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部靜脈血4ml,采血前避免劇烈運動,將血液標本室溫靜置1h后,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分裝入EP管中,保存在-70℃冰箱中待檢,在2h內(nèi)采用雙抗體夾心免疫吸附法檢測Hcy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CysC水平。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軟件檢驗數(shù)據(jù)資料,計量數(shù)據(jù)的對比采用t檢驗,利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受檢對象的Hcy、CysC水平比較 見表1所示,Hcy水平和CysC水平對比:A組>B組>C組,P<0.05。
2.2 相關性分析 經(jīng)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Hcy水平和CysC水平均與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是動脈狹窄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1所示。
3 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是嚴重危及到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生存健康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居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首位。在ICVD的發(fā)病中,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參與到ICVD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中。
已有研究指出:ICVD患者中,血清Hcy水平越高,則ICVD病情越嚴重。本研究結果顯示:在Hcy水平的對比方面:A組>B組>C組,Hcy與ICVD的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Hcy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在缺血性腦血管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Hcy可通過抑制蛋白酶-S來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同時影響動脈粥樣斑塊的穩(wěn)定性。Hcy具有一定的細胞毒性,其通過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刺激血小板聚集、裂解血小板聚集相關血小板源性物質(zhì)的釋放,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加重動脈狹窄[3]。具體表現(xiàn)在:(1)Hcy刺激血管內(nèi)皮細胞片狀脫落,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血小板沉積,導致血栓的形成。(2)Hcy增強凝血因子Ⅴ的活性,活化血栓素,而且Hcy代謝中脫下的巰基能刺激氧化氫的形成,是活化血栓素的重要分子,故而Hcy能促進血栓的形成。(3)Hcy還能增強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作用,促進血栓形成,加重ICVD病情[4]。
本研究結果顯示:CysC水平對比,A組>B組>C組,且CysC與ICVD的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關系,CysC是ICVD發(fā)病的獨立危險因素。CysC是一種蛋白酶抑制劑,具有調(diào)節(jié)細胞內(nèi)外蛋白酶水解的作用,血管壁重建過程被干擾是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再狹窄的主要機制之一,CysC通過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作用來調(diào)節(jié)動脈壁蛋白溶解、抗蛋白溶解活性的平衡,參與到血管壁細胞外基質(zhì)產(chǎn)生與降解的動態(tài)平衡中,從而在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發(fā)展中起到重要作用[5]。另外,CysC可能對血管壁有直接毒性損傷作用,故而其與ICVD發(fā)病密切相關。ICVD患者伴有CysC水平升高的原因主要為:(1)CysC參與到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中。各種損傷性刺激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分泌組織蛋白酶,并且在動脈損傷處高表達,導致其抑制物CysC的高水平。(2)腦脊液中的CysC水平約為血清中CysC水平的5.5倍,ICVD患者腦脊液中的CysC可能經(jīng)病理改變的血腦屏障進入到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從而導致血清CysC水平升高。(3)ICVD發(fā)病時出現(xiàn)一系列的應激反應,導致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變化,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紊亂,導致抗利尿激素、腎素-血管緊張素分泌合成增多,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降低,CysC的排出減少,導致血清CysC水平升高。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伴有Hcy和CysC高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Hcy、CysC水平也明顯提高,臨床醫(yī)師應注重Hcy、CysC水平的檢測,指導臨床診療。
參考文獻
[1]張瓊予,佡劍非,董曉宇,等.胱抑素C與缺血性腦小血管病的相關性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7):966-969.
[2]李榮華,韋四友,黃驥,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變化[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7,21(11):18-20.
[3]張紅,李震亮,姚冬梅,等.高血壓患者血漿Hcy水平與缺血性腦血管事件再發(fā)風險的相關性[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5,15(11):1491-1494.
[4]江冰,初開秋,任立晟,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及游離脂肪酸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6):3934-3935.
[5]孫海榮,李振光,鞠曉華,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腦微出血的相關性[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5,23(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