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中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整個社會處于劇烈的變革之中。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等接二連三的戰(zhàn)事,中國均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這些戰(zhàn)爭的結果,就是中國國門對西方列強被迫打開,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特別是辛亥革命前夕的1900年代,現(xiàn)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中國最黑暗的時光。100多年過去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百姓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狀況呢?持不同立場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回答?!队鲆娭袊翰妨ρ壑械臇|方世界》作為回憶錄,從一個英國殖民者的視角,記錄一個別樣的中國。
圖文并茂講述晚清中國故事
該書作者亨利 ·阿瑟·卜力(1840—1918),曾經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十二任總督(任期1898— 1903年)。作為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者,他和晚清的李鴻章、張之洞、郭嵩燾等一批重要人物均有交集。他最初上任時,并不受歡迎,與香港居民曾經產生過嚴重的沖突。然而此人對香港,也產生過某些積極影響,如抗擊鼠疫、鋪設電車軌道、興建學校與碼頭等。他在任的5年間,走訪了中國許多地區(qū),對長江、珠江流域以及一些中國南方省份進行過比較深入的考察,并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真實地進行記錄?!队鲆娭袊愤@本書,就是他留下的文字蹤跡。
該書有一個看點,那就是書中一幅幅頗見藝術功力的水彩、素描插圖,給該書增色不少。其插圖作者莫蒂默·曼培斯(1855—1938)是英國著名畫家,以插畫見長,他曾在中國居住過,書中的老人、書生、兒童、風景無不栩栩如生、真實再現(xiàn)。
《遇見中國》一書中,卜力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農業(yè)勞動、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進行了細膩的描述,原本稀松平常的事情,在他的筆下妙處橫生。起初他看待中國,帶有勝利者的優(yōu)越感,不免傲慢和自負。但是真正深入中國真實生活中,他發(fā)現(xiàn)中國在現(xiàn)代工商業(yè)領域盡管和西方比起來是落后的,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點也不落后,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逐漸地,他不再排斥中華文化,并且認為中國有著不可限量的發(fā)展后勁。他對中國做出了樂觀的預測,認為覺醒的中國,必將“加入世界商貿戰(zhàn)場的激烈競爭,其商業(yè)潛能巨大,生產能力不可小看,將來一定能自給自足,并且把自己的商品送入遙遠的國外市場”。在他看來,中國的教育只要擺脫科舉制度的束縛,以理性的思考取代死記硬背,“中國就能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強國”。如今,卜力的預測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xiàn)實。
然而,卜力畢竟是英國人,他在西方文化的氛圍中長大,其骨子里認同的西方的價值理念。對于中國,他有一種非常復雜的心態(tài)。他并沒有認識到中國鴉片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認為“鴉片問題的惡劣后果通常被放大了”,這反映了當時西方列強對此類問題的普遍看法,時過境遷,今天的中國,早就不是卜力筆下的那個中國。
晚清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觀察
其實西方人寫晚清中國見聞之書,并不在少數,還有一本《李?;舴抑袊眯腥沼洝罚ㄉ虅沼^2016年版),其作者觀察中國的視角,和卜力基本類似。不同的是,卜力是英國的殖民者,而李?;舴沂堑聡牡刭|學家,是德國殖民者代言人?!队鲆娭袊贩譃槠哒拢紫葘χ袊缙跉v史進行“速寫”,然后對中國的婚嫁習俗、科舉考試、農業(yè)漁業(yè)、城鄉(xiāng)生活進行“寫生”,最后對中國的社會組織、民間道德、三教九流等進行議論。筆者認為,閱讀這類西方人撰寫的“中國之書”,可以換個角度認識歷史,這對于拓寬我們的眼界,可以提供幫助。
對于任何一個社會而言,家庭的穩(wěn)定,則是社會穩(wěn)定的基石,中國有句俗語叫“家和萬事興”。對于家庭的認識,東西方存在巨大的差異。卜力在《遇見中國》的第一章中,對中國家庭生活狀況進行了敘述。他寫道:“從普通百姓之家到王公貴族之殿,全部實現(xiàn)家長制。家庭有父母親掌管,村莊由長輩管理,隨后才是村長、地區(qū)由各種官吏管理?!痹趥鹘y(tǒng)中國社會,其社會治理模式和今天有顯著的不同,那就是父母、家族族長、鄉(xiāng)紳等,在孔孟思想引導下,分文不收地履行社會治理的部分職能。在當時的鄉(xiāng)土中國,這無疑是一種不算壞的社會治理方式。
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里,尤其是有教養(yǎng)的家庭里,溫良恭儉讓的價值扎根人心,“禮”的觀念無處不在。孩子對父母要保有虔誠之意,即便是年幼的小孩進入房間,要向父母行磕頭禮。用餐之前,長輩不動筷子,晚輩不能輕舉妄動。若餐間父親問孩子問題,孩子在回答之前必須先站起來,然后恭敬作答。而對于孩子站、坐、走、說以及形體動作,都有嚴苛的禮儀要求。家庭里本來是放松的地方,然而父母和孩子對于各種禮儀,并不覺得是一種累贅。卜力作為英國人,完全看不明白:畢竟在西方家庭里,長輩和晚輩之間,沒有這么多繁縟的禮儀客套,不但如此,孩子甚至在很多場合知乎父母其名。卜力深深感受到,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禮儀之邦,是底蘊深厚的文明國度。
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家庭里,重男輕女現(xiàn)象和等級制度尤為明顯,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觀念。父母的權力無限之大,甚至能決定孩子的生死。母親殺死不孝之子不必擔心法律的懲罰,但是如果孩子出于自衛(wèi)殺害了父母,“他就會被凌遲或千刀萬剮——這種恐怖刑罰是轉唄背叛婚姻、殺害丈夫和父母的人設置的?!迸栽谡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地位不如男性,但是女子嫁人,尤其成為發(fā)妻或正妻之后,轉身就成為整個家庭的控制者,甚至可以號令兒子的妻妾。她在家里可以獨斷專行。如果丈夫是官員,妻子則可以佩戴與丈夫官位品級相當的首飾或標志物。不僅家庭如此,國家也是如此,皇太后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哪怕皇太后沒有任何職權。對于中國女性的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卜力有太多的疑惑,如民間有一個流行的風俗就是女人要“裹足”,美且名曰“三寸金蓮”,整個社會以此為審美的風向標。越是大戶人家的女子,越是要裹足,這樣才體面無比。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審美與矛盾
五千年來,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歲月發(fā)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哲學思想、價值理念和觀念系統(tǒng),和其他世界上其他的文化不同的是,中華文化一直在東亞大陸上,是一幅獨立的文化圖景,并不斷向外界產生影響。作為中華文化而言,其載體主要分為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在書籍記載和民間口口相傳中得以傳播,而物質文化,則主要指那些建筑、器物以及看得見的載體。在世界文化譜系中,很多文化變異乃至消亡了,而唯獨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對于這一點,無論是英國人卜力也好、德國人李?;舴乙擦T,在他們看來都不可思議。在筆者看來,所謂的中華文化,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百姓的思想觀念里。其實,不管是什么樣的文化,只有接地氣、進人心,才會永葆活力。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有著與西方迥異的審美品位,并在民間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藝術“印跡”。這里說的“印跡”,并不是狹義的書畫之作,而是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建筑、雕刻以及各種實用的物品。卜力去過北京,被紫禁城恢弘的建筑群落所深深震撼,也對布局巧妙的四合院贊不絕口。此外,對于街上裝飾華麗的馬車,乃至精良考究的棺材,也甚為欣賞。晚清金融動蕩,很多官員并不熱衷積蓄黃金白銀,而鐘情收購精美的瓷器,因為美輪美奐的瓷器,在市面上價格不會貶值。瓷器工藝品在某種程度上能充當貨幣,在卜力看來,這一方面表明中國人的審美鑒賞力頗高,同時工藝品本身具有持久的藝術價值。簡單地講,工藝品在民間商品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當時即便在英國,還沒有出現(xiàn)這種景象。
《遇見中國》一書中,卜力認為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是矛盾的存在。比如農民生性勤勞勤儉,但是也愛玩各種賭博游戲,即便是斗蟋蟀的游戲也賭注驚人;廣州的街道狹窄無比,可并未發(fā)生人車相撞的事故;乞丐盡管是社會最底層的謀生者,而丐幫首領卻擁有和上層官僚同等的社會地位;中國人熱衷戲劇,有名望的戲子盡管收入不菲,卻無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中國建筑布局講究對稱布局,然而園林必定是曲徑通幽。很多看上去針鋒相對的現(xiàn)象和事物,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卻能“美美與共、各美其美”。當時的卜力怎么也沒有想到,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在1900年代前后已經步入尾聲,隨后風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整個中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然而無論歷史如何變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基因,不應該輕易舍棄,因為這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精神象征。卜力作為英國殖民者,在撰寫《遇見中國》這本書時,內心境況我們今天已經無法得知,然而從字里行間里可以看出來,對于中國終將崛起,他是無法否認的。
(作者簡介:陳華文,湖北漢川人,博士,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大地文心》《最是書香》《家國書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