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蒙
毛澤東愛讀書,讀了很多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讀了陳晉主編的《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以下簡稱《精講》),還是有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之感。一個忙于各種事務(wù)的黨的最高領(lǐng)導人,讀書多到如此地步!
在20歲的1913年,毛澤東就寫下了讀《莊子·逍遙游》的感想。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毛澤東讀后,“嘆其義之當也”。他舉李鴻章為例,說李是“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處理國務(wù),總是失敗,如大舟行于淺水。毛澤東明白,僅有大志未必有用,為了避免置杯而膠著于水底,避免“志大才疏”,必須早早準備大水大海,使積也厚!什么是水什么是海?書中自有洪波涌,書中自有大浪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澤東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無涯地讀書到生命最后一息!
毛澤東深感我們的國家、黨和干部“書養(yǎng)”太薄,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吁,在各種會議上發(fā)放書籍冊頁,勸讀、分享。把黨建成學習型、讀書型政黨,這個在世界政黨史上罕有的提倡也是從他開始的。
毛澤東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是從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是在打擊挫折下成長起來的。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讀書,武裝頭腦。
他的朋友、同學周世釗回憶:“毛澤東的思想大轉(zhuǎn)變,是1915年讀了《新青年》之后”,那時,他從閱讀經(jīng)史子集的興趣中走出來,站到了改造中國新思潮新實踐的探索潮頭。接觸了服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后,他從此再無猶豫,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和“目標始終如一”(馬克思)的精神讀書、學習、實踐。
他一生閱讀最多的是馬列、哲學和文史三類書。一本《共產(chǎn)黨宣言》,他讀過一百多遍。同時對中外理論家們的各類著作也廣有涉獵。毛澤東把懂哲學看作是干成大事的必備條件,他說:“馬克思能夠?qū)懗觥顿Y本論》,列寧能夠?qū)懗觥兜蹏髁x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p>
毛澤東讀史,以叛逆的姿態(tài),從書海中尋找真理更挑出謊言。他漸漸得心應(yīng)手地以革命理論與書本知識聯(lián)系中國實際,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睿智思考實際問題,不斷消化,不斷發(fā)揮,不斷調(diào)整,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終于成為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革命家、思想家。
早在延安,毛澤東就說過,“如果我還能活十年,我一定讀書九年零359天”(按:中國老歷法一年是360天)。根據(jù)《精講》,毛澤東最后讀書是在1976年9月8日5時50分,他讀了約30分鐘《容齋隨筆》,此時距他次日凌晨0時10分去世只有六個小時。讀書是他事業(yè)的需要,也是他生命的需要。
毛澤東深感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黨的領(lǐng)導干部需要讀書,更需要在實踐中用出門道。
正如陳晉為《精講》所作序言《學用之道——毛澤東書山路上的風景》中的精彩表述,他要“將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結(jié)合起來讀;既入書齋,又出書齋;“將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認識,將認識轉(zhuǎn)化為智慧”。
毛澤東讀一本書,往往兼及一類書對照讀,他的讀書評論,妙語連珠,不但有的放矢而且獨辟蹊徑。比如毛澤東讀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指出宋玉“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罪過”,同時獨步地指出登徒子與丑妻恩愛有加正是實行“婚姻法”的模范。
毛澤東在中南海菊香書屋讀書
毛澤東的分析不落俗套,又確實為登徒子戴了多年的“好色”帽子說了公道話,給了宋玉此賦巧言令色、抹黑他人的批評。在他的建議下,《登徒子好色賦》作為文件之一印發(fā)給1958年1月南寧中央工作會議的與會領(lǐng)導干部。聯(lián)系歷史背景,毛澤東要表達的,就是他說的,“并不反對對某些搞過頭的東西加以糾正,但反對把一個指頭的東西當作十個指頭來反”,他覺得需要為正在發(fā)展的實踐尋求文化依據(jù)。
出入于書海,毛澤東能夠自如地登高壯觀天地間,揮灑肯綮與豪邁的才思,發(fā)揮他的大志大智。他有時是天馬行空,有時是別具一格,有時是徹底推翻,有時是舉一反三,有時是一通百通,有時是欣賞愉悅,有時是怒火義憤。他有所主張,有所熱愛,有所痛恨,有所希冀。他在讀書中激勵意志,激蕩思想,激動情感,激發(fā)靈感。
毛澤東博覽群書不是“翡翠蘭苕上”的文人自賞,而是有“掣鯨碧?!钡拇笞鳛榇笾鞠?。他看重的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把學用之道發(fā)揮得出神入化。他認為“只有講歷史才能說服人”,“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毛澤東欣賞的歷史人物,一是懂得歷史規(guī)律能干成大事的人;二是從底層發(fā)展起來的朝氣蓬勃的能人,三是忠厚仁義、大度謙遜、不計功名的賢人。
讀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酈生陸賈列傳》等,毛澤東認為,在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兵力遠勝于劉邦,卻屢失機會而敗,“不是偶然的”,項羽最致命的缺點是“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而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他的結(jié)論是,“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告誡說,我們的同志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毛澤東認為項羽有“沽名”的弱點,為免負“不義”之名,猶豫不決,但也贊賞項羽的羞恥之心,他在1948年為新華社寫的述評說:“蔣介石不是項羽,并無‘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種羞恥心理。”
讀《南史》,毛澤東為梁武帝手下的將領(lǐng)陳慶之而“神往”。陳慶之出身寒門,以少勝多、戰(zhàn)功赫赫;仁愛百姓,克勤克儉;忠正剛直,在不被信任的情況下秉忠進諫,在有人對他有擁立之意時斷然拒絕。毛澤東視陳為楷模,還稱贊梁武帝名將韋睿是“勞謙君子”,號召“我黨干部應(yīng)學韋睿作風”。
讀《資治通鑒·漢紀》,蜀漢謀臣法正有利用權(quán)力泄私憤之劣跡,有人勸諸葛亮向劉備匯報,諸葛亮則以當時大環(huán)境不利于蜀國,而法正正輔佐劉備一圖霸業(yè),不能因為小事就限制他。毛澤東同意諸葛亮的看法,批道:“觀人觀大節(jié),略小故?!庇纱丝梢钥闯雒珴蓶|的用人之道。正如《精講》所說:“毛澤東讀史真是讀到了骨頭里,歷史的精髓盡取?!?/p>
毛澤東延安時期提出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主張,也正是他自己讀書的追求與要領(lǐng)。他指出:“不注重研究現(xiàn)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yīng)用,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p>
他讀馬恩列斯,更重視列寧與斯大林,因為后二人有革命與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實踐。他讀蘇聯(lián)哲學著作,但是從一開始就認為那些著作對矛盾的統(tǒng)一性同一性講得不明白不到位。直到斯大林的錯誤揭露出來,他重視從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哲學觀點、辯證法掌握得不到家,直至陷入誤區(qū)等方面找原因。他在思想方法上一直注意克服片面性,克服形而上學;在治黨治國上一直警惕脫離人民、腐化墮落。
1961年,毛澤東在廣州期間讀書學習
他喜歡那些百折不撓、豪氣沖天的文人。毛澤東非常喜歡魯迅的作品,他認為“魯迅懂得中國”,他極其贊同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老百姓也可以創(chuàng)造文學”的觀點,他號召全黨學習魯迅的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
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很高。他1956年在《論十大關(guān)系》的報告中說:中國“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他讀《紅樓夢》,是“當作歷史來讀的”。他對《紅樓夢》無以復加的高看,還因為他認為《紅樓夢》的“語言是古典小說中最好的,人物也寫活了”。他對許多文史篇目的批注,都反映了他的文學造詣和審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