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孫 莉
清明時節(jié),煙雨鎖重樓。
緬懷追思的節(jié)氣,大師的身影逐漸清晰。
七十多年前,歷史讓一位文化大師與遵義結(jié)緣,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人間情味,大師便是豐子愷。
豐子愷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是中國現(xiàn)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膾炙人口。
一
1924年,豐子愷的漫畫《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在雜志上發(fā)表,中國美術(shù)史上,“漫畫”一詞開始正式出現(xiàn)。一把茶壺,三只茶杯,卻不見一個茶客。窗外的天上,一鉤新月,茶桌上布滿清輝,一派寂靜的景象。畫茶樓茶具而不畫一個茶客。寥寥幾筆,便有十分的意境。豐子愷把最耐人尋味景象凝固在畫里、定格,給人細細的回味。
好友錢鐘書對應(yīng)寫下: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日寇的侵略摧毀了先生的靜謐。
淞滬會戰(zhàn)后,豐子愷攜婦將雛,惜別半生心血的緣緣堂,踏上了漫長的西行之路。一家老少十余口,歷經(jīng)杭州、長沙、武漢、桂林、宜山等地,一路跋山涉水,備嘗艱辛,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先生的經(jīng)歷,被好友張其昀戲稱為藝術(shù)的逃難。
歷經(jīng)磨難,1940年初,一襲長衫、美髯飄飄的豐子愷出現(xiàn)在了遵義的街頭。此刻,遵義已是寒冬,大師的出現(xiàn),讓這座安靜的小城披上了淡淡的霞光。
自此,遵義與大師結(jié)緣。
如先生所說:“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清心。既然沒有如愿,不如釋然?!鼻钡拇笊阶钃趿藨?zhàn)火,遵義這座大后方的小城讓先生有了短暫的停歇、安全與庇護。
畫慣江南“山水柳燕”的豐子愷,此刻,再得遵義山水與人文的眷顧,創(chuàng)作進入了高峰期。
遵義獅子橋旁的南潭巷,曾有兩間開窗可見流水的屋子,先生以蘇東坡“時見疏星渡河漢”為新居冠名,取名“星漢樓”。
星漢樓里,煙、酒、茶是先生的良友,他的畫中,簡練的幾筆,便是友情的溫度。
“落日疏林數(shù)點鴉,青山闕處是吾家。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鄙钜篃o人,先生與茶為伴,此時茶是說話人,也是知己,人與茶再無秘密。
如此之境,非茶莫屬。
先生的畫,無關(guān)貴貧,溫潤自然,無外相之華,棄迷心逐物,是修為,是雋永。
“門前溪一發(fā),我作五湖看”,偶爾,豐子愷會思念千里以外的江南,但遵義的山川已入先生的畫景。
在遵義期間,豐子愷與浙大教授考察遵義沙灘文化后,共同完成了《子午山紀游冊》。無論是肖像畫,還是風景畫,先生把西方的寫實基礎(chǔ)融進中國傳統(tǒng)繪畫里,完成了十三幅作品。畫中人物與山水的情懷,每一筆都是畫家對未來的期待,在抗日戰(zhàn)爭的特殊年代,這種用希望來反抗的方式,是何等的風骨。
遵義給了豐子愷無窮的靈感,在這期間,先生把新舊作品重新整理,編著完成了《豐子愷漫畫全集》。當時出版的《遵義周報》,封面也是大師所繪漫畫。
先生的畫沒有過多的累贅,一目了然,原汁原味,且以詩人情懷出發(fā),從詩到畫,感懷生活,小處發(fā)現(xiàn)大處的美。
細細品味先生的畫,少有諷刺或者暗喻之類的情緒,多是一種情懷,或者感懷。歷經(jīng)磨難,依然寫盡美好,這是先生的風范。
窗外新月如鉤,茶香和余溫久久裊繞。
二
“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散文家俞平伯這樣評價豐子愷的漫畫。
豐子愷的漫畫,摒棄了常規(guī)漫畫的戲謔,講述的是日常生活的溫情,他用西洋畫的技巧表現(xiàn)中國人的形象,內(nèi)容上沒有宏大的歷史事件、復(fù)雜的世界風云,畫的是世態(tài)萬象,擷取的是平常生活,題上先生精心錘煉的詞句,畫面頓時鮮活,意境遠遠超過了畫面本身,幽默風趣的畫風下,是他看淡世事滄桑,仍安然無恙的內(nèi)心。
心純一,呈現(xiàn)畫的整體,畫純一,心便得以安頓。先生的生活,即便是在逃難中,也不失風雅和高尚的生活氣度。
女兒豐一吟回憶說,父親有一顆善良的心。他愛世間一切有生之物,他愛人類,更愛兒童。他認為“世間最尊貴的是人”,而“人間最富有靈性的是孩子”。孩子做事認真,心地純潔,對世間毫無成見,對萬物一視同仁。孩子好比一張白紙,最初在這白紙上涂色的,便是自己的父母親。
父親把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著的《愛的教育》這本書當作課本,給我的姐姐哥哥們讀。這本書是父親的老師翻譯的,由父親配上插圖。我那時還小,但常常聽姐姐講其中的內(nèi)容,感動得很。這本書教我們要熱愛祖國,敬愛尊長,助人為樂,平等待人。全書通篇都貫穿了一個愛字。我們小時候正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
這樣的人情味,在先生的畫里,筆筆皆是,紅綠相映。
說盡了孩子的喜、怒、哀、樂、懵懂、稚拙等神采,先生卻在畫中大量留白,人與物的刻畫也只是寥寥數(shù)筆,但意境深遠。
先生的畫,房子的屋頂可以拆的,以便看飛機;睡覺的床是可以生花草的,以便游玩;凳子的腳是可以穿上鞋子的;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來的……
讀罷這樣的漫畫,總能感到讓思想笑出聲音的智慧與幽默,這種幽默,在一陣平靜之后,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心酸。顛沛流離的逃亡中,他們一家輾轉(zhuǎn)了近十年,亂世中,先生以文學(xué)、繪畫和音樂養(yǎng)心,盡力追求“天然意趣”,這在亂世中是何等奢侈,那是戰(zhàn)火炮灰中最純真的星光。
因此,每每見他在畫里盡力傳達童趣和天倫之樂時,感到的卻是他對人世的悲憫之心。
這種悲憫散發(fā)在他的筆下,就變成平易的文字和純?nèi)实漠嬶L。
三
《護生畫集》是豐子愷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表現(xiàn)善良純真,守護世道人心。
1927年,豐子愷受恩師李叔同的影響,皈依佛門,但未出家。
李叔同,法號弘一法師,出家前曾是豐子愷在浙江第一師范學(xué)校的老師。李叔同不僅給予豐子愷音樂和美術(shù)上的啟蒙,在為人處世也給豐子愷極大的影響。
弘一法師常說:“去除殘忍心,長養(yǎng)慈悲心,然后拿此心來待人處世”。
1929年,弘一法師50歲生日時,豐子愷出版了第一集《護生畫集》,為恩師祝壽。到了1940年,他又出版了《護生畫續(xù)集》,祝恩師60壽辰。
之后,弘一法師來信囑托豐子愷,在他70歲的時候,做第三集;到了80歲,做第四集,以此延續(xù)下去,到他100歲時,做到第六集。
可惜,事與愿違。
1942年,豐子愷在遵義,聽到了法師以63歲圓寂的消息。未來,他將一人守護畫集。
弘一法師去世之后,豐子愷仍堅守約定,每隔10年結(jié)集出版一本《護生畫集》,即使在特殊的動蕩年代,也沒有放棄此事。《護生畫集》從1929年出版第一集,到1979年出版第6集,跨越了整整半個世紀沒有間斷,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跡。
“世壽所許,定當遵囑。”豐子愷用一生實現(xiàn)了當年對恩師的承諾。
巴金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朱自清為豐子愷的漫畫作序,他寫道: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的漫畫,就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瓜地揭露出來,我們這就像吃橄欖似的,老咂著那味兒。
先生詩意的心,從未走遠。
如此,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