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云
在這個萬物萌發(fā)的春天,袁枚那首沉寂了300年的小詩《苔》被鄉(xiāng)村老師梁俊和山里女孩梁越群在央視《經(jīng)典詠流傳》的舞臺上唱出來。我被來自烏蒙山的孩子感動得淚水漣漣,原來歌可以如此淋漓盡致地唱出詩的意境與情感。
梁老師看似云淡風(fēng)輕卻發(fā)自肺腑的感言,更是直抵人心:“因為我也是從山里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角落的那些苔,人們看不見。但苔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它們真的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就是這位如苔般卑微卻內(nèi)心美好的老師,用他執(zhí)著的愛與信念,讓孩子們與裹挾內(nèi)心的黑暗對抗,去找尋生命的價值、活著的意義。
在那遠離都市繁華的貧瘠鄉(xiāng)野,梁老師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種植了一片“桃花源”,讓他們透過生活的迷霧,穿越眼前的茍且與幽暗,去抵達內(nèi)心的詩和遠方。他告訴孩子們,即使是苔花,也要活出牡丹的精氣神。生命從來都不因卑微而渺小,偉大原本出自平凡。激活孩子們內(nèi)心的能量,點亮一盞心燈,或許這才是教育的本質(zhì),師者的更高境界。
蒼茫浩宇,你我皆卑微如芥子,而在時光深處,有時頑強不屈的,恰是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苔。
我的一位文友才華橫溢,寫作視角獨特,文章常讓人耳目一新。我驚嘆于他的勤奮和高產(chǎn),直至有一天,在一本國家級殘疾人刊物上,看到了他的簡歷,原來他是一個生活在東北小鄉(xiāng)村的肢體殘疾人。那一刻,他讓我明白,“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逆境從來就不是困住強者的沼澤,只要內(nèi)心蘊含光明和力量,苔花一樣能活出牡丹的精彩。
去年一個盛夏的黃昏,我經(jīng)過一個建筑工地,從里面走出幾位農(nóng)民工,他們戴著安全帽,穿著厚實的工作服,后背上已被汗浸濕了一大片,臉被泥灰汗水弄得像京劇臉譜。他們一路有說有笑,回那沒有空調(diào)、悶熱如蒸籠的簡易房短暫休息。那一刻我感慨不已,他們就像散落在這個城市的苔,在罅隙中,在悄無聲息的角落里倔強生長,做著最艱辛勞累的活,卻在日復(fù)一日的辛勞中筑起了這個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那些在安靜無爭的角落里,寂寞卻歡喜地活著的苔,其實道出的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康震教授說的:“太陽照不到我,并不意味著我沒有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精神風(fēng)貌,我的花開得不大也不艷,但我自己依然歡樂地綻放,光彩一點兒都不輸牡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