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1997年,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在清華園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程。在這個他愛了70年、教了70年的校園,老人彌留之際的最后一句話是:“這里是清華大學?!彼嘘愥穼O,中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和教育學家。從1928年起,陳岱孫就擔任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系主任。迄今為止,陳岱孫是為清華工作服務(wù)年限最長、奉獻最大的校友之一,被朱镕基譽為“一代宗師”。
陳先生桃李滿天下,但終其一生,都是孑然一身。他在清華是出了名的單身貴族——長得帥,出身好,學問高,又紳士。他總是西裝革履,襯衫熨得平平整整,即使在那個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年代,陳岱孫在西南聯(lián)大依然著裝體面。
這個劍眉、目光如炬、鼻梁挺拔的教授,臉上透露著堅毅的男子氣質(zhì)。陳岱孫如此儒雅高貴,以至于西南聯(lián)大的女生們都一度把他奉為男神,視為擇偶的標準。
陳岱孫出身高貴。在福建當?shù)?,螺江陳氏是個大戶人家、簪纓世家。由古至今,有官至刑部尚書的陳若霖、清末帝師陳寶琛、海軍中將陳慶甲、我國第一架水上飛機的制造者陳兆鏘,文才武將都不缺。陳岱孫的外系親戚也頗有威望,他的外祖父和舅父都是清政府的駐外公使,位高權(quán)重,陳岱孫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世家子弟。
出生于世代簪纓的家族,陳岱孫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時恰逢新舊時代轉(zhuǎn)換,人們既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又受西學的影響,陳岱孫也一樣。宣統(tǒng)皇帝退位后,陳家的教育也發(fā)生了改變。由于舊式教育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變化,民國二年(1913年),除了舊式私塾,陳岱孫的父母還請了新式小學的老師為他補習英文和算數(shù)。這種雙軌教育持續(xù)了兩年,15歲時陳岱孫考上了福州鶴齡英華學校,這是一所由衛(wèi)斯理公會信徒張鶴齡捐資創(chuàng)辦的新式中學。陳岱孫成了那里的“專讀生”,他免修各年級的全部中文部課程(國文、經(jīng)書、中國史地等),專修外文部課程(英文、外國史地、數(shù)、理、化、生等)。陳岱孫只花了兩年半時間,就讀完了外文部四年的課程。1918年初,從英華學校畢業(yè)后,陳岱孫考入了清華大學留美預(yù)科班,兩年后赴美國留學,開始學習經(jīng)濟學。
1922年,陳岱孫取得威斯康辛大學的學士學位,還獲得了美國大學生的最高榮譽——金鑰匙獎。之后為了拿到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整整四年,陳岱孫都在圖書館專用的小房間里閉門讀書,研讀經(jīng)濟學和哲學。圖書館的房間,將他與外界的紙醉金迷徹底隔離。哈佛的博士學位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拿的。雖然每天都在發(fā)奮讀書,到了答辯時間,陳岱孫依然非常緊張,“緊張得汗順著脊梁往下流”。所幸他的論文《馬薩諸塞州地方政府開支和人口密度的關(guān)系》一舉俘獲了四位答辯官。作為班上最小的學生,陳岱孫一次通過,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直到這時他才發(fā)現(xiàn),來了美國之后自己從沒去過其他國家,于是匆匆到英、法、意這些國家作短期的考察和研究。1928年起,陳岱孫開始擔任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和系主任。第二年,29歲的陳岱孫又兼任法學院院長,在當時他是同時期最年輕的院長。
在清華,陳岱孫的授課風格很獨特。經(jīng)濟學理論相對枯燥無趣,但是他的課卻從沒人缺席,每次一到陳岱孫上課,課堂總是爆滿。上課前一兩分鐘,陳岱孫就穿著熨燙妥帖的深黑西服和雪白襯衫,站在黑板前等待上課了。而他講完最后一句話時,剛好下課鈴響。大家都說,如果他講課結(jié)束下課鈴還沒有響,那絕對是鐘壞了。陳岱孫講課出口成章,如果把每一次講課的內(nèi)容記下來,都是一篇極好的經(jīng)濟學文章。他最著名的作品《從古典學派到馬克思》,其實就是一份在學生手里流傳的講義。理論扎實、學術(shù)能力強,但陳岱孫著書極少。老一輩的學問人,對著書立說都相當謹慎,總要一改再改,改完還總覺得差強人意,所以最后干脆不發(fā)表了,對陳岱孫來說也是一樣。陳岱孫不僅在清華教書,他還兼任北大的教授。在北大,最出名的兩個教授,除了馮友蘭,就是陳岱孫了。
課教得好,長相姣好、舉止儒雅、談吐幽默,陳岱孫本應(yīng)有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姻緣。然而,這個道理在陳岱孫這兒就是行不通。追求陳岱孫的人不在少數(shù),然而他卻依然獨身一人。對于他終身未娶的原因,外界也有很多揣測。有人說,陳岱孫當年風華正茂時,曾與同學同時愛上一個知性女子,雙方約定,誰先取得博士學位,誰就娶她為妻。兩個人同時赴外留學,結(jié)果當陳岱孫還在信守諾言,終日泡在圖書館里苦讀時,他的同學早已略施小計,捷足先登了。篤行君子之義的陳岱孫受到了重擊,從此便獨善其身。這個傳聞主要是新華社的著名戰(zhàn)地記者、作家唐師曾所記錄。坊間另外一種傳聞則來自譯界狂才許淵沖,陳岱孫和周培源在美留學時同時愛上一個女同學,回國后周培源抱得美人歸,陳岱孫因此終身未娶,但與周的友誼卻持續(xù)了一輩子。陳岱孫成為周家的???,在周家困難之際,他還曾慷慨解囊,兩人還是同事。在得知周去世的消息時,陳岱孫也控制不住而掩面痛哭。
陳岱孫的侄女唐斯復(fù)在一篇回憶錄里記載道,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記者曾經(jīng)在采訪他時間及其終身未娶的原因。陳岱孫回答:“一是沒時間,二是需兩廂情愿。我認為后者是主要的?!逼鋵?,50年代的陳岱孫還是相過一次親的。他和相親對象約在北海公園白塔下的茶座,那位女士穿著整齊,臉上略施脂粉,戴著金絲邊眼鏡。聽說她挺喜歡陳岱孫的,但是陳岱孫沒興趣,也就不了了之。來提親的也不少,但都是有上文沒下文。
90歲生日之時,陳岱孫根本沒想起過生日,還在給兩百多個學生上課。95歲時,他還親自為臺灣的女博士主持畢業(yè)答辯?!皼]時間”“自理能力強”,這些都是他終身未娶傳說的最好注腳。陳岱孫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強,衣柜、箱子整整齊齊,留下的枕套、被單還能用好多年。這些學界內(nèi)閑暇之余的八卦談資,無疑給陳岱孫的學術(shù)人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不管怎樣,或許正因為終生不為家室所累,獨善其身,所以他才有更多的精力奉獻給學術(shù)和教學工作。
陳岱孫從事教學70年,培養(yǎng)出的優(yōu)秀學生數(shù)以千計,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高等教育事業(yè)、為他所深愛的經(jīng)濟學科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霸谶^去這幾十年中,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一直在學校教書?!被蛟S正因為陳先生一生的心思都在教學上,條件優(yōu)越的他沒有風流才子的花邊新聞,才讓人們對他的感情生活有了許多揣測。幾個傳說無疑給他并不波瀾壯闊的人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但是,人生的誘惑何其多,一輩子甘于只做一件事;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是一種高深的修為。
摘自網(wǎng)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