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是高爾基誕辰150周年的日子。這位異國文豪,在筆者心目中的地位,曾與魯迅不相上下。
從臉型、發(fā)型、眼神、髭須到整個氣質(zhì),高爾基都跟魯迅長得很像,他比魯迅大13歲,又在同一年去世,照片上的他們猶如一奶同胞的兄弟。一幅魯迅的木刻畫,稍微改得滄桑一點就是高爾基,那多出來的皺紋,焦慮深重到萬劫不復(fù)的眼神,仿佛暗示著他從多活的年歲里獲得的只是痛苦。他們還有一個共同點:都以激烈批評自己民族和國家著稱,后來卻被公認(rèn)為民族的“文學(xué)之父”。魯迅的阿Q、祥林嫂,以及他痛快淋漓的罵人盡人皆知;高爾基呢,1906年3月,他在柏林給摯友安德烈耶夫?qū)懶?,說到自己如何喜歡歐洲,而深深憎惡沙皇俄國。他勸朋友別回國了:“因為在俄國,就連像堅韌的馬一樣的我也感到作嘔?!?/p>
他說話是有分量的,因為他的地位。也許,今天我們會想當(dāng)然地覺得,高爾基寫的就是類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般展望新時代、控訴舊社會的作品,這是他頭頂籠罩的光環(huán)帶來的錯覺。實際上,高爾基在19世紀(jì)末就成為世界級名人了,代表著先鋒的文學(xué)形式,開闊的視野,高產(chǎn)量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他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的聲音。
我們其實很難想象,這個有著刀刻般容貌的人竟然是長期享受著掌聲和榮譽的。尤其是當(dāng)他來到意大利的時候,迎接他的是一大段春風(fēng)得意的歲月。高爾基站在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上,意大利人把他擁戴為革命的報春鳥,無產(chǎn)階級真正的良心。歐洲派遣意大利為代表,向高爾基張開懷抱,風(fēng)光旖旎的卡不里島成了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那里來來往往的游人大多來自美國的富裕階層。
或許正是個人處境上的不同,讓高爾基并不像魯迅那樣,從小說到政論都那么堅決地批判同胞。高爾基尖銳地批評俄國人身上的奴性,然而,他在小說里卻時不時地給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唱贊歌,因為他本人就是最好的證明。此外,魯迅覺得中國是一間難以破毀的“鐵屋子”,而高爾基則認(rèn)為俄羅斯可以通過“舍東方就西方”拯救自己。
然而俄羅斯后來也沒有選擇走西方的路,而是遂了那些歡迎高爾基的歐洲人的愿,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爾基稱得上是先知人物,他在1905年就加入了布爾什維克,作為一種與沙俄決裂的姿態(tài)。1905年時的他42歲,一般人到了這個年紀(jì)都順服地活著了,而他卻從未停止過對未來的暢想和對現(xiàn)實的抨擊。
高爾基被認(rèn)為是個悲劇人物。1936年,68歲的他猝然離世。他的去世究竟是否遭人毒殺,至今依然成謎,但倘若在他150歲生日之際,他的作品已被打上了固定標(biāo)簽,那才是真正的悲劇。高爾基的價值在于,他始終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兩種可能性之間,一邊是像一戰(zhàn)那樣巨大的災(zāi)難與毀滅,另一邊則是像1917年那樣的、前途未卜的新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