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李婷
曾有人問蘇格拉底:“天地間的距離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回答:“三尺?!碧釂栒卟灰詾槿唬骸拔覀兠總€人都有五尺高,如果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來?”蘇格拉底微笑著說:“所以,凡是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
蘇格拉底一語道出了智者的處世之道——懂得低頭。
“低頭”是一種姿勢,更是一種智慧。生活中,不可能每一扇“門”都符合我們的身高、體型,它們有高有矮,有寬有窄,若是遇到又矮又窄的“門”,智者會懂得彎一彎腰,側一側身,安全通過;而固執(zhí)者則不肯低頭彎腰,經(jīng)常碰壁,甚至被撞得頭破血流。
藺相如面對挑釁,選擇了忍讓;廉頗面對錯誤,選擇了悔改。這是兩種不同意義的“低頭”:前者體現(xiàn)了胸襟與氣度,后者則顯示出勇氣與坦蕩。如果藺相如不能包容、退讓,如果廉頗放不下所謂的尊嚴而不去負荊請罪,那也就無法成就一段“將相和”的佳話。
在崇尚個性的今天,不少心高氣傲的年輕人視低頭為懦弱。更有甚者,將低頭視為世俗的媚態(tài),一味地自命清高。其實,低頭并不是逆來順受;少一點傲氣,也并不意味著放棄傲骨。相反,低頭不僅是我們待人接物的一種風度與修養(yǎng),也是一個人立身成事的策略。
低頭,可以是一種“蓄勢”,目的是“待發(fā)”。據(jù)說企鵝將要登陸時,會猛地低頭,從海面扎入水中,拼力沉潛。潛得越深,海水產(chǎn)生的壓力和浮力也就越大,為企鵝躥出水面、騰空而起的那一刻積聚了力量。這種方式雖然看起來愚笨,但頗有成效。
會低頭的人懂得“蓄勢待發(fā)”,他們深知只有沉下去,才有可能浮上來。曾經(jīng)被吳國打敗的勾踐,就明了這個道理。他先是屈服求和,然后用十年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了吳國。勾踐暫時低下了頭,是因為他把目光放在了更遠處。這無疑是一種處世的睿智與立業(yè)的藝術。與此相反,項羽做不到忍辱負重,他始終高昂著頭顱,用手上的刀結束了自己大起大落的一生。如果他沒有自刎烏江,而是低頭自保,尋求良機,那歷史是否會被重新書寫呢?這自然是難以料知的,但至少,西楚霸王重振威風的希望還是存在的,然而他卻斷送了這一切,只因他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該低頭時就低頭的道理。
飽滿的稻穗會低頭,只有不成熟的稗子才會自以為是地“昂首挺胸”。同樣,保持低頭的姿勢,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低一低頭,多一點坦然與氣度,少一點清高與固執(zhí),或許繞過重山復水,迎來的就將是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熱考題
低頭是一種智慧,一種氣度?;搓幒铐n信曾經(jīng)低頭,忍受胯下之辱;劉備曾經(jīng)低頭,屈身恭請孔明出山;勾踐曾經(jīng)低頭,臥薪嘗膽。他們之所以低頭,就是因為他們在低頭的那一刻,就堅信他們的頭將來會高高地揚起。
要求:請以“低頭”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