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龍
臨近年關(guān),我突然又想到了天國里無憂無慮的舅媽。
當年嫁給舅舅的時候,舅媽正是一位十八九歲風華正茂的黃花大姑娘。舅媽身體壯實,高個,長得眉清目秀,說起話來伶牙俐齒,是附近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女性。和舅舅過家那些年,家里上有姥姥,下有六個孩子,就舅舅一個人下地干活,日子過得總是捉襟見肘。
舅媽是個老傳統(tǒng),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不嫌棄這個家。她逢人便講:好日子是過出來的。為了貼補家用,年輕的舅媽就主動向姥姥學習編席子的技術(shù)。趕上冬天農(nóng)閑貓冬的時候,舅媽就貪黑起早編席子,舅媽干活利索,從不服輸。編席子工序繁雜,要經(jīng)過挑選高梁稈、開剖、浸濕、碾壓、刮瓤等道道工序,然后才能編織。舅媽白天操持家務(wù)根本沒時間,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時間,等一家人都睡熟了,自己就著昏暗的煤油燈,在屋地上坐著一個小墊子就編織了起來,這一編就是小半夜。當姥姥和舅舅一覺醒來時,見她還坐在屋地上編席子,就催促她趕快睡覺,可她卻淡淡地回答:“沒事兒,你們睡吧,晚上孩子們不鬧騰出活?!?/p>
是啊,晚飯后,明明見舅媽一個席子剛剛起了個頭,可到了半夜睡覺,就能編出小半鋪炕大小。編席子也是個很危險的活兒,由于刮出來的糜子極薄,鋒利如刀,有時手稍有不慎,手指就會被割出一個大口子來,頓時鮮血直流。舅媽很淡然,每每此時,她都會悄無聲息地拿塊舊布塊包扎好,用線繩纏繞綁緊,然后繼續(xù)編織。一冬天下來,往往能編出十幾領(lǐng),拿到集市上去買,也能為家里換回點鹽錢或是給孩子們上學買個本筆的費用。舅媽的勤儉持家贏得了好名聲,讓全屯子老少爺們都贊不絕口。
舅媽心腸很軟,善良。平時,她可以把自家本已見底的米袋一勺兩勺地送給來家要飯的乞丐;可以把娘家給自己過門的壓兜錢十塊二十塊地拿出來,無償給鄰居崔大媽治?。豢梢园淹獾貋淼臒o家可歸的流浪兒暫時留宿在自己家里吃住,渡過難關(guān)。這里,對我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合風大哥了。
合風大哥來自山東,是表姐夫的胞兄。他們從小失去了父親,他的母親整天背著小一點兒的表姐夫合云,手里牽著大一點兒的哥哥合風,用牙齒叼著身后討飯用的布口袋。一天到晚,出東家進西家,來來回回,丈量著幾十里路。由于母親牙齒長期用力過度,那年還不足四十歲就致使?jié)M口牙過早地脫落。合風十六歲那年,一看家里實在過不下去,先弟弟一步只身來到了黑龍江舅媽居住的這個小屯里。
舅媽知道了合風大哥的身世后,看不下眼,就收留了他,讓他在隊里當了個“半拉子”。合風大哥是個有心人,勤勞能干,后來果然不負眾望,成了隊里的勞動骨干。再后來,不但娶妻生子,還當了警察。他很感激舅媽,無論走到哪里,每每提起此事,逢人便講舅媽的好事。舅媽一輩子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慈悲為懷,贏得了全村老少的嘖嘖稱贊。
摘自《名師教語文》